解放军那些“饭事”

老黄历历

<h1>  前几天回红土地老营盘新到不久的老部队(信息量很大你懂滴),赶上一场大几百人的火锅宴,你有钱吃不到的那种。问起连队的伙食,部队的首长说,权称作“六四二二”吧,就是每餐六个主菜、四个小菜、两个主食、两个汤。听罢,四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副政委又一次感慨:天壤之别。</h1> <h1>  我是在军校见证“壤”之初的。那时学员的伙食费是每天八毛钱,比基层部队高出一毛钱。说是优待学员,其实也就弥补军校菜地的不足。暑假期间队里的菜地铁定荒了,所以我们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复垦,十六七岁的没几天手上全是血泡,算是军校给我们的下马威。毕竟以学为主,菜地收成可想而知,聊胜于无。队里领导跟我们说养猪种菜为部队基层必需,也是我们这些未来基层军官必修,大伙也就认了,不过我们也畅想过哪一天部队不养猪种菜就好了。三十年后我们回母校,看到曾经的菜地变身课后悠闲公园,方知未来已来。</h1><h1> 军校记忆中,有一大片特别想念家乡地瓜稀饭、特别期待周末小加餐的心理阴影,除了水土适应原因,说明军校的伙食并不好。馒头总是有大块大块的黄斑,根本无法下咽,造成很大浪费。有一次四班被抓了现行,早餐桌上留一大堆黄斑馒头碎块。队长把它收拾起来、加过热,午饭时一番“粒粒皆辛苦”的队前教育后,令四班平均分配全部咽了回去。我当时暗自庆幸,因为早上我也丢了大半碗碎馒头,只不过我塞进碗里偷偷丢进猪饲缸。这一招很快不灵,因为这缸也有人监督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  <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军第一次闹情绪,也是因为吃饭。那天下午修建篮球场,因为我在配料组管砂子得收尾,进饭堂迟到了。负责分菜的小值日帮我打饭,这时两个饭桶有一个快空了,我眼瞅着他就在这个桶捣鼓,想抢过来又不好意思。结果他“倾桶荡勺”个半碗饭,我以为他还会到另外一个桶添加,不曾想他直接递了过来。我犹豫了一下,只好将就。但当我吃完这半碗饭后,另外一个桶也精光精光。炊事班临时煮了一些面条,很多人涌上来,我好容易拿到一把勺,滑溜滑溜就是整不利索,这时不知谁竟抱起整个桶来倒。我气不过,干脆放下空碗不吃了。想到这肚子才三分饱,中午又遇上夹生饭,下午连续干了六个小时,明早起来还有十公里武装越野,回到宿舍直想躺床铺大哭,过了十几分钟才自己教育自己缓过劲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每月四十五斤大米还不够?真不够,一百个学员的中队,每年超支大米五千斤,队长教导员也愁得不行。那是长身体的暴发阶段,训练强度摆在那儿,胃口都特别大。军校也好部队也好,几乎每个班都有惊人的“特能吃”。刚下部队时住团特务排,早餐时我正准备去拿馒头,看到同桌一个大个子兵端着一大盘来了,便坐了回来。只见他把那十几个一盘的馒头往自己跟前一放,我才反应过来,这不是我们全桌的份,而是他的专属。也难怪,他是个侦察兵。我吃馒头的标配,在连队是四个,在团机关三个,到了师机关是两个。没进军机关,但照这个节奏,应该是一个馒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一直到调八连之前,我都以为解放军的连队伙食就这个样了。在漳州九连时,上级盲目要求百分百自给,不准连队到外面买菜,伙食差到有时只能分几片水煮萝卜,靠拌着辣椒粉才能勉强吃饱一顿饭。馒头倒是管够,但正值冬季那些兵一窝蜂上去抓抓捡捡的,轮到我这个副排长,每个馒头都是雪花膏味道。十年后漳州部队成为全军基层农副业生产的典型,我都半天反应不过来。</h1><h1> 因部队要出发长途拉练,在八连的第一个早餐是在凌晨两点半用的。饭堂里非常安静,官兵们都坐在自己的位置,当伙房喊到“四排”,刘班长起身过去,只见炊事班李班长从窗口递出一盘热气腾腾的发糕。这一刻足以让我一辈子铭记,因而总会在各种场合各种文章里提及,这些年连队战友聚会总少不了跟李班长提起。2017年回老营区时,尽管昔日的伙房只剩残垣断壁,但那窗口居然还在,那发糕的香美仿佛并未飘散。我赶紧把它拍下,并在跟前伫立良久。</h1> <h1>  在八连有过一次饥寒交迫最后充饥驱寒的极限体验。1984年9月赣浙闽跨省大拉练,我们经过十天的行军来到福建松溪。下午三点我们继续出发,团里给我们连队一台车拉背包物资,要求我们轻装前进,于第二天凌晨进入政和县境内参加防御战斗演习。由于前面两天连续翻越毕岭头和鸡蛋岗两座高山,体力尚未完全恢复,当时太阳奇大、热如暑天,全连便统一将雨衣装了车。</h1><h1> 没想到闽北山区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入夜后更是大雨不停,浑身湿透的全连官兵冷得只能一刻不停地行进才能维持体温。天黑雨冷山高路滑,我们排还要护送炊事班,走得更为艰难,我自己都不知摔了多少跤。全连半夜才到达宿营地,因山村太小只分配到一栋木质结构房。我们在天井中烧了一盆火,但根本挡不住瑟瑟发抖。房东是位一师的退伍老兵,他告诉我们安全度过今晚只能靠吃。他把家里储存的南瓜全部贡献出来,连长指导员让炊事班一锅一锅地烧南瓜粥,褪去外套的我们靠着这一碗一碗的热粥,从内往外的,把冻僵的身体捂热,把冰冷的贴身衣物捂干。那顿救命夜宵,我用一个半小时吃掉了五大碗,并从此爱上南瓜。</h1> <h1>  战时一顿南瓜粥救了一个连队的急,平时一桌好饭菜拴住一众士兵的心。刚到八连时我非常惊讶的是,连队的地盘咋这么大。原来还在部队刚搬来时,连队以“挖工事”为名圈菜地。后来连队缩编种不过来,就挖成鱼塘,再后来就栽种泡桐树等经济林,种花生种蘑菇养鸽子就差没玩出花。去年底老指导员告诉我,胡连长曾经到福建弄到一头良种小猪,连夜搭乘部队大卡车回江西连队时,怕小猪冻死,竟用一条被子把自己和猪笼捂在一起颠箥了一夜。前几天回老地儿看“新”部队,当年的吴排长陪着我,还跟我讲起他满江西省寻找土豆优良品种的故事,诉说当年的创业艰辛。</h1><h1> 你说“吃得好”才能“干得好”,他说“干得好”才能“吃得好”,咋办?真佩服八连那几茬官兵,干字当头,先干再说,愣是把“干得好”与“吃得好”玩出个正循环,进而玩出个1984年军区命名的“基层建设好八连”。</h1> <h1>  基层建设这个词时兴起来,《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颁发,是四年后1988年的事。这之后特别是一进入90年代,基层连队的“饭堂、饭桌、饭事”普遍好了起来。伙食费大多超过两元钱,伙食管理正规了许多。我就见过许多将军和师团领导,老盯着每天每人一个蛋的指标不放,盯着连队干部家属来队拿菜是否登记不放。</h1><h1> 连着饭桌的养猪种菜形成好气候,旺季时都能保证正餐一至两个菜的自给。养猪是连队的“重工业”,这时大体上每两到三个官兵能保有一头猪。大部分连队都有鱼塘,多的达三到五亩水面、养鱼一两千尾。连队的家底,就是存款,基本都能达到万元以上,“爱国卫生模范连”达到三四万,人均可以超过五百元。开国上将洪学智1985年就提出的“斤半加四两”(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肉油、一两禽鱼蛋、一两豆制品),到这个时候算是基本实现。</h1><p class="ql-block"><br></p> <h1>  当然,那个时候如果有人描绘如今的“六四二二”,官兵们一定会惊为天人,用现在的话说:你咋不上天呢。</h1><div><br></div><div> (本文第二图来自网络,致敬原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