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巴黎】 艺术与欲望高地——访巴黎蒙马特高地

大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记得第一次去蒙马特高地(Butte de Montmartre)是初到巴黎时一个冬日的上午,走出地铁2号线Anvers站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石阶,来到高地的观景平台,凭栏举目远眺,冬日巴黎笼罩在薄薄的云雾里,只有蒙巴纳斯大厦(Montparnas)和埃菲尔铁塔 (La tour eiffel)的身影突兀耸立,其它建筑物似乎都视而不见,回首环顾四周,蒙马特高地好像是漂浮在云端上的一个古老小镇,轻盈而神秘,喧嚣亦热闹,不远处的白色的圣心大教堂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才是巴黎地标意义上的制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塞纳河右岸的蒙马特高地及所在区域在150年前一直是巴黎郊外的一个乡村,1860年起,巴黎市政府意欲改造扩建都市,由警察局长奥斯曼男爵负责此项工程,当时的大手笔就是把整个高地区域都划入了巴黎市区,这才有了今天的巴黎十八区,这里不仅有风景秀丽的蜿蜒小径,更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和浓情弥漫的爱墙,而位于圣心大教堂西侧的小丘广场是蒙马特高地的心脏,从清晨开始一直到日落傍晚,这里始终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各类艺术风范的摊位比比皆是,有音乐表演的,也有快速素描和剪纸卖艺的,美术院校的学生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对练笔的游客可以收些许小费,而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是免费服务了,从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到来的流浪艺术家是蒙马特高地上的生力军,他(她)们操着带口音的英语或生疏的法语招揽游客,作画卖艺,正因为有了这些街头艺人和游客的到来,才使得小邱广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并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氛围,更是给蒙马特高地带来了艺术的多元化,而高地的舆论和风评之所以对这些泛泛国际艺人给予褒奖,是因为他们本着融入的精神,用艺术的细枝末节、别样情怀诠释着蒙马特高地的多姿多彩和大都市的独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蒙马特高地犹如漫步在巴黎其它景点一样,永远会有一家诱人的咖啡馆在等着你的光临,在每个斜阳温暖的午后,在每天夕阳西下之时,坐落在小丘广场的每家咖啡馆的户外坐位一概面朝街巷,供饮客们欣赏街景并等待夜晚的来临,尽管这些咖啡馆没有“左岸”或“花都”那么名气响亮,尽管那些穷学生和长发艺人每每喝完咖啡也都付不出几文钱的小费,可是咖啡馆的老板们依然笑脸相迎,晚安道别,既然上帝造就了这样一处观景平台,高地上的每一家咖啡馆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温馨之地和向往之家,每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不仅温暖着高地的每一个角落,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流浪艺术家纷至沓来,到了暑期假日时,巴黎的年轻人会带着啤酒和他们的恋人来蒙马特高地彻夜约会,尽情寻欢,我记得从尼斯转学重返巴黎后,在暑假时和同学一起再次登上蒙马特高地,那一趟游玩的比较尽兴,下山时已经是黄昏了,在夕阳下欣赏街头艺人的音乐表演,很有气氛也很是感慨!而一众印象派大师如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图卢兹·罗特列克(Toulouse lautrec)和保罗·希涅克(paul signac)等皆是高地咖啡馆的常客,他们共同的好友文圣特·梵高(Vincent vangogh)1853年来到巴黎不久,这些老朋友们就经常与他相约高地的咖啡馆,过后不长时间,梵高就创作出了《蒙马特露台咖啡馆》这幅经典油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蒙马特高地上的任何一个斜坡,一幢年代感的建筑,一家画廊甚至咖啡馆里的一把椅子都充满了艺术的创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在时光倒流的恍惚中,你如果去追寻时间温柔的足迹,一定会感觉自己似乎邂逅了一位印象派大师,邂逅了梵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什么是艺术,如同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他自己理解的蒙娜丽莎,一百个人的心中就有一百个蒙娜丽莎,而蒙马特高地也有它对艺术的解读和诠释,高地山脚下著名的红磨坊(Moulin Rouge)和半山腰拐角处小花园内的的一座爱墙(Le mur des je t'aime)正是艺术之欲望的对称和写照,伴随纸醉金迷和自由解放,通过多年的碰撞与割裂,毁誉参半的红磨坊依然遵循服务于快乐,它的一些美感,一点刺激,一番争议也许是安全与危险的界定,由511快瓷砖贴面,刻写311种语言“我爱你”的巴黎爱墙则冷静地提示着人们:在暴力主义甚嚣尘上和个人主义完美至上的当今世界,墙可以是一堵阻隔,更可以是爱意表述的纯洁之壁,由于爱是法兰西民族的普世情感,所以自由 平等 博爱的精神传递着人类永恒的爱,而蒙马特高地上弥漫着的艺术气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无所不在和不可或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里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有三个释放途径,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言行(口误或笔误)会无意中排放欲望,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或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快乐来转移欲望,三:通过梦境的无意识来释放欲望,对于这种心里活动,或许一个布满传说的蒙马特高地能给出答案,因为高地几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已然告诉或启发了人们,这种共存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叛逆,也不算僭越,它的主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某种默契正是大都市所拥有并逐渐呈现出的渗透力和表现力的意义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1:碍于篇幅,文章在展开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圣心大教堂的内容,拟以后单独作篇。</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2:本篇背景音乐为轻音乐“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改编自电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由保尔·莫里亚乐队演奏。</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3:部分照片下载自网络,谨致谢意!</span></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2月5日</b></p> <h5><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高地山脚下的石阶梯</b></h5> <h5><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蒙马特高地观景平台</b></h5> <h5><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小丘广场上的画廊、素描速写摊点</b></h5> <h5><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高地上幽静的小径</b></h5> <h5><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年代感久远的“红磨坊”</b></h5> <h5><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巴黎“爱之墙”</b></h5> <h5><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油画《蒙马特露台咖啡馆》</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