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庙府学 苏州碑刻博物馆

王邦国

<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府学文庙内,是一座收藏、研究、陈列和复制古代碑刻的专业类博物馆。博物馆馆舍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于公元1035年创建的苏州文庙府学,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史上有“东南学宫之首”、“江南诸学之冠”之誉。</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馆舍苏州文庙府学始建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1986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包括“四大宋碑陈列”、“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古代书法碑刻陈列”、“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儒学碑刻陈列”、“古代农业经济碑刻陈列”、“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德善书院陈列”、“清风堂廉石文化陈列”等。截至2017年12月,该博物馆馆藏文物总计7437件,珍贵文物119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国家二级文物261件、国家三级文物927件。</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苏州文庙及石刻</p><p class="ql-block">国务院二OO一年公布</p><p class="ql-block">苏州市人民政府二OO一年立</p><p class="ql-block">苏州碑刻博物馆前身是苏州府学文庙。</p><p class="ql-block">1956年,苏州文庙列入省级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198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建苏州碑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97年,苏州文庙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1986年12月,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4年,苏州碑刻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2001年,“苏州文庙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苏州碑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文庙古玩。</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言子传儒。</p><p class="ql-block">言偃,字子游,吴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子赞其“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是中国南方传播儒学的第一人。世人尊为言子。吴地人将其与泰伯、仲雍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万世师表》,由清康熙题写。</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石牌楼(南面)。</p><p class="ql-block">匾额《德侔天地》。</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石牌楼(北面)。</p><p class="ql-block">匾额《道冠古今》。</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范仲淹与苏州府学</p><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第一位改革家。他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在我国人民有深远影响。1034年奉调来故乡苏州任知州,次年将拟建为家宅的南园地基,奏清建立学宫。当时纷传其地是苏州的龙头,风水好,世代富贵。范闻知后说:“私之一家,不如公之一郡,如其一家贵,不如一郡贵”,毅然辟建为规模宏大的府学。从此苏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影响所及,全国普遍兴学。范仲淹創立苏州府学,不仅为苏州振兴文教、培育人才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各州县建学树立了楷模,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在苏州的历史上,共有51个状元。这一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一,使得苏州被誉为“状元之府”,其中45位文状元,和6位武状元。</p><p class="ql-block">从1955年新中国诞生首批院士以来,截至2021年,苏州两院院士总人数达139位,苏州由此获得“院士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儒学碑。(六块,座西面东)</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很难看清。</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清代四大御碑。(西面,一、二块坐北面南)</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看不清了。</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西一块为《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高3.5米,宽1.62米,碑文为满汉文对照,记述了乾隆用兵回部的原因、争议、效果及其大致过程。碑文与史书等文献资科相互佐证,为中国边疆史志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西二块为《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高3.58米,宽1.63米。碑文为满汉文对照,记述的金川之战是乾隆继位后投入兵力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碑文中记载的战争过程,为后人推测清军的行军、布阵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信息。</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清代四大御碑。(东面,一、二块坐北面南)</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看不清了。</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东一块为《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高3.3米,寬1.58米。碑文为满汉文对照,记述了青海部落的罗卜藏丹津伙同其他首领反叛朝延,侵犯边城,雍正皇帝出兵平叛并改革青海地区行政建制的事件。</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东二块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高3.6米,寬1.68米。碑文为满汉对照,记述了康熙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武裝叛乱的概况,以及乾隆平定达瓦齐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文庙门前广场。</p><p class="ql-block">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p> <p class="ql-block">文庙戟门。亦称大成门。</p><p class="ql-block">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现有建筑为明成化十年重修,清同治年间再修。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左右有东西掖门各三间,后因人民路改造,东掖门仅存二间。戟门台基前踏踩中置团龙御路。</p> <p class="ql-block">文庙戟门。又称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左边文庙建鼓。</p> <p class="ql-block">文庙戟门。又称大成门。</p><p class="ql-block">右边文庙大成钟。</p> <p class="ql-block">文庙戟门。抱鼓石。</p><p class="ql-block">戟门(大成门)有三扇门,有三对抱鼓石,左、右门稍小,中门稍大。</p> <p class="ql-block">文庙戟门。抱鼓石。</p><p class="ql-block">戟门(大成门)有三扇门,有三对抱鼓石,左、右门稍小,中门稍大。</p> <p class="ql-block">戟门的门檻有二尺多高。</p> <p class="ql-block">戟门内有《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p><p class="ql-block">宋代米友仁书。</p> <p class="ql-block">戟门内有《苏州府学图》碑。</p><p class="ql-block">明代《苏州府学图》碑。</p> <p class="ql-block">戟门内有文廟国宝馆。</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镇馆之宝宋代“四大宋碑”《天文图》。</p><p class="ql-block">均为南宋刻石,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文图》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图之一,在天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天文图碑系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为教学绘制,淳七年(1247年)摹刻上石。碑高1.9米,宽1.08米,碑额刻“天文图”三字,碑分上下两部分,上为星图、下为释文。星图分天体、地体、北极、南极、赤道、日、黄道、月、白道、经星、纬星、天仪、十二次、十二分野,记载1440颗星,是中国现存较早系统亦较准确的星图石刻。</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镇馆之宝宋代“四大宋碑”《地理图》。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均为南宋刻石,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图》碑为宋代中国政治地理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地图之一。</p><p class="ql-block">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纵1.9米,横1.05米。碑额“地理图”三字,碑分为地理图和图说两部分。地理图绘制了中国海岸的轮廓、主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布局以及长城和各级行政机构,路、府、州的位置。其中路级建制22个,府级建制34个,军级建制44个,监级建制1个。图中所绘江河、海岸的轮廓大致正确。巜地理图》标注的山脉共有120多座,江河60多条,行政名410个。</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镇馆之宝宋代“四大宋碑”</p><p class="ql-block">《帝王绍运图》,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均为南宋刻石,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帝王绍运图》碑则是目前我国古代唯一的石刻帝王世系图。</p><p class="ql-block">雕刻于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纵1.88米,横1米,碑额题有隶书.“帝王绍运图”五字,“绍”为“继承”之意。碑图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开始直至南宋理宗,记录一百九十五君,历经三千五百年,是一幅以帝王更替为脉络的历史年表。</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镇馆之宝宋代“四大宋碑”。</p><p class="ql-block">《平江图》该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均为南宋刻石,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因碑刻年代久远,有模糊不清处,1917年曾加以深刻。碑高2.48米,寬1.4米。碑首雕交龙图案,正中刻“平江图”三字。《平江图》碑为宋代苏州城平面图,是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城市平面图。宋朝的苏州被称为平江府,平江图也就是苏州地图的祖本。从“平江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苏州和今日的苏州位置大致相仿,它们都位于一望无际的太湖之滨,周围环绕着吴淞江、娄江、大运河、石湖以及阳澄湖等等。平江府城呈长方形,四周筑有高大的砖砌城墙,并没有城门,外为大运河所环抱,内有护城壕。城区内最大的特点,就是安排了水陆相并行的两套交通系统。我们可以数到七条河流纵贯南北,十四条横越东西。与之相平行的还有二十条大街,当然最著名的就是这条卧龙街,也就是今日的人民路。居民区则建在街与河之间,这就形成了前门是街,后门是河的吴中特色。</p> <p class="ql-block">国宝级宋代四大古碑《平江图》。</p> <p class="ql-block">文庙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曾几经迁徒、改建、重作,现为明成化十年(1474年)遗构。棂星门为六柱三门四壁出头石牌坊,总面阔25.4米。冲天柱雕饰云冠,下设抢鼓夹杆石。柱间架额枋两道,分别雕有龙、凤和仙鹤,并饰有日月牌板和云板。棂星门石雕浑厚刚健,粗中见细,为明代中期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楸树。东廊。</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树龄110年。</p><p class="ql-block">东廊(古代书法碑成列)。</p><p class="ql-block">古代书法碑廊共藏碑刻181方古代书法碑刻,为清代刻帖,含《人贴》大部分为《过云楼法帖》和《丛贴》,三部分。是清代过云楼主人收藏的24位书法家作品碑刻。</p> <p class="ql-block">楸树。东廊。</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树龄140年。</p><p class="ql-block">东廊(古代书法碑成列)。</p> <p class="ql-block">楸树。东廊。</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树龄190年。</p><p class="ql-block">东廊(古代书法碑陈列)。</p> <p class="ql-block">银杏。(连理杏)东廊。</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树龄642年。</p><p class="ql-block">东廊(古代书法碑成列)。</p> <p class="ql-block">银杏。(福杏)东廊。</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树龄642年。</p><p class="ql-block">东廊(古代书法碑成列)。</p> <p class="ql-block">银杏。(寿杏)东廊。</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树龄842年。</p><p class="ql-block">东廊(古代书法碑陈列)。</p> <p class="ql-block">孔子行教铜像。</p><p class="ql-block">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殿内五十根擎天大柱全系珍贵楠木。该殿重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历经南宋绍兴、元大德、明宣德重修改作。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十年所建,重檐庑殿式,殿前施月台,三面围以石栏,各砌踏跥。</p><p class="ql-block">2000年大修,2002年5月“孔子文化陈列”落成。</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月台。</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孔子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供奉有孔子圣像及牌位、“四配”圣像及牌位,还陈设有祭奠专用的编钟,编磬等“八音”乐器、祭器近百件。另外还陈设了明清时期《祭孔乐舞图谱》、清代乾隆《苏州府学图》。孔子圣像正中上方悬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匾,右上方悬光绪皇帝御书的“斯文在兹”匾,左上方悬嘉庆皇帝御书的“圣集大成”匾。圣像前楠木大柱上分挂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御书的楹联各一对。</p><p class="ql-block">殿内三面墙壁嵌有清代所刻《石经》、《文庙圣贤神像图》和《孔子圣迹图》、巜七十二弟子像》、《孟子圣迹图》等著名石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碑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碑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碑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碑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碑刻。</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碑刻。</p> <p class="ql-block">明代苏州大成殿金砖残件。</p> <p class="ql-block">崇圣词。</p><p class="ql-block">苏州图书馆德善书院国学分馆。</p><p class="ql-block">苏州图书馆双塔分馆。</p><p class="ql-block">崇圣词位于大成殿后。单檐歇山造,面阔5间20米,进深10.7米。殿前设两庑、墙门,自成院落。殿外东西两侧及北部为崇圣祠碑廊,陈列碑刻200余方,2013年在此没苏州德善书院。</p> <p class="ql-block">德善书院。</p><p class="ql-block">苏州市道德讲堂总堂。</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p><p class="ql-block">在崇圣祠殿外东西两侧及北部为崇圣祠碑廊,陈列碑刻200余方。</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p><p class="ql-block">该展厅陈列了200余方明清工商经济碑刻。这些碑刻均从苏州城区以及相关苏州的县级市征集而来。</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西庑)</p><p class="ql-block">陈列有200余块清代工商经济碑刻,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康熙四十年的“苏州府约束踹匠碑”和雍正十二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对研究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西庑)</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西庑)</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西庑)</p><p class="ql-block">此碑为雍正十二年的“永禁机匠叫歇碑”因用玻璃镜框有反光看不太清。</p> <p class="ql-block">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西庑)</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2015年,“廉石文化展示馆”落成。该陈列由“陆绩与廉石”、“廉石故乡探访”、“府学廉政碑刻”、“府学清官”、“当代廉石文化教肓”等五大部分组成,以碑刻、实物、图文、影像等形式展示陆绩与廉石的历史,以及古代苏州府学与廉政相关的史料和苏州当代廉石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匾额《孝廉贤守》。</p><p class="ql-block">陆绩(187--219年)。字公纪,吴郡吴县(今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曉天文、历祘、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征其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为政期间,正直不阿,勤政爱民,造福一方,深得百性爱戴。虽有军事,著述不废,撰《太玄经注》,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廉石铭碑。</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思无邪-公生明》碑</p><p class="ql-block">宋代司马光书。</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巜戒石铭》又称《御制戒石铭》碑。</p> <p class="ql-block">清风堂。</p><p class="ql-block">廉石记。</p> <p class="ql-block">廉石。</p><p class="ql-block">《廉石》:又名郁林石,著名廉政石刻,明弘治年刻石。</p><p class="ql-block">《廉石》,东汉末年,孙吴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身无长物,任满归乡之时,因船轻不能通海,故载石以镇之。民众称陆公廉洁,称此石为“郁林石”。明弘治九年(1496年)监察御史樊祉,将此石迁至察院之侧,改称为“廉石”。状元吴宽作《廉石记》记之。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府陈鹏年将此石移入苏州文庙府学,以传孝廉。</p> <p class="ql-block">廉石。</p><p class="ql-block">《廉石》:又名郁林石,著名廉政石刻,明弘治年刻石。</p> <p class="ql-block">瑞石。</p><p class="ql-block">《瑞石》:著名廉政石刻,明弘治年刻石。</p><p class="ql-block">《瑞石》,此石为明天启四年(1624年)苏州府皋桥南河疏浚时所出之异石。巡抚都御史周起元将其置于苏州府学韦公祠庭中。当年正值府学大修竣工之时,此石夜间“有光烛天”,人皆以为祥瑞之象,故名为“瑞石”。周起元以廉惠著称,抚民查奸,深受乡民爱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府陈鹏年将“瑞石”与“廉石”并置,以彰名贤之德。</p> <p class="ql-block">瑞石。</p><p class="ql-block">《瑞石》:著名廉政石刻,明弘治年刻石。</p> <p class="ql-block">七星池。</p><p class="ql-block">七星池是一个池塘,在池塘的中间筑一座七星池(桥),桥中有七个孔与两池相通。</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府学西廊)</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府学西廊)</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府学西廊)</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府学西廊)</p> <p class="ql-block">现代书法碑刻陈列。(府学西廊)</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p class="ql-block">福寿。</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碑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画像)</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石像。</p><p class="ql-block">文天祥(1236--1283年),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字宋瑞,号文山,(1256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南宋末年在福建、江西等地统兵抗元,后在广东五坡岭被俘,拒不降元,1283年1月9日英雄就义。所作《过零丁洋》,《正气歌》为其代表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文天祥石像,原立于苏州临顿路平江书院内,文革时头像被毁。1989年残像被抢救性运往苏州碑刻博物馆保护,2001年9月修复头像,始成今貌。</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p><p class="ql-block">明伦堂为苏州府学主体建筑之一,于明正德元年(1505年)始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总面积56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范中淹与府学陈列。</p><p class="ql-block">明伦堂正中供奉范仲淹彩塑像,高4.6米,重1.5吨,塑像上方高悬“一世之师”匾额,两侧配有范仲淹文官图和武官图。</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p><p class="ql-block">明伦堂内陈列与古代苏州府学教育相关的图文资料、科举匾额、苏州状元进士名录等。</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p><p class="ql-block">明伦堂范仲淹与府学陈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