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岸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从双河尖河口至惠山浜河口黄埠墩渡口段最大的村庄。位于惠山北麓,京杭大运河南岸。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55年居民1085户,户籍人口2815人;2010年11月居民1322户,户籍人口3480人。人民公社时期,属无锡郊区黄巷公社红五月大队驻地,下辖盛岸里、田屠里、孙姚巷、丁冯巷、袁张巷、饭箩巷等自然村、生产队。地域范围东至惠山浜西岸,南至沿山河北岸,西至九曲基河西岸,北至京杭大运河南岸。</p><p class="ql-block">随着吴桥建成,通惠西路和新惠路相继建成通车。建国前后逐步形成源康弄、新民村、田禾浜、新惠路等城镇居民点。人民公社时期从事耕作的土地和农民居住的村庄属黄巷公社红五月大队。</p><p class="ql-block">盛岸里虽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村庄,但是在不通公路的农耕时代,由于土地金贵,在村里没有形成街市,购物需到吴桥街、惠山古镇或山北会龙桥镇上,仅在腐乳作坊旁边的前盛岸利用民宅的门厅,开办了二间门面的黄巷公社供销合作社下属门市部。却在腐乳浜口至惠山浜口的京杭大运河沿河形成了一条沿河街。</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长期归属黄巷乡,居民方言也相似,都带塘河腔。</p><p class="ql-block">无锡黄巷乡距无锡城北门约七华里,位于京杭大运河两岸。现在是一个隶属于梁溪区的黄巷街道。建国后它的行政区划大致为:1950年7月,设黄巷乡,属无锡市郊区。1951年10月,改属无锡市第六区。1956年3月,五河、高泾、梨庄3个乡并入,属无锡市郊区。1950年盛岸里设沿河乡,第一任乡长孙梅春,书记马爱媛。</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山北乡的原会龙乡地域并入,同年划归无锡县,改设为黄巷人民公社。盛岸里为黄巷公社红五月大队。大队长孙福民,后改任大队书记。</p><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划归北塘人民公社,为黄巷分社。1962年5月,黄巷分社改为黄巷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1963年7月,划归太湖区(1965年4月,复称无锡市郊区)。1967年,黄巷人民公社更名为解放人民公社。1978年12月,刘潭人民公社并入。1983年,复为黄巷乡。1987年3月,析出刘潭街道。1999年7月,黄巷乡改镇。2001年1月,属滨湖区。</p><p class="ql-block">2001年12月,山北镇并入黄巷镇。2002年1月,划归北塘区。2004年1月,黄巷镇改为黄巷街道;从黄巷街道析出山北街道,刘潭街道并入黄巷街道。 </p><p class="ql-block">2016年2月,撤销无锡市北塘区,设立梁溪区,黄巷街道归属梁溪区。2021年11月,梁溪区街道调整,撤销黄巷街道,划出丰涵家园、刘潭新村、刘潭、庄前、前村等社居委,设立新的黄巷街道。</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撤销老黄巷街道,以原黄巷街道14个社区居委会行政区域,设立新的黄巷街道。管理民丰里第一、民丰里第二、惠山、梨庄、社桥、五河、高泾、广石家园、龙塘家园第一、盛世家园、新街家园、龙塘西苑、杨木桥、民丰14个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驻杨木桥社区居委会境内,办公地址为凤翔北路9号。盛岸里属黄巷街道惠山社区至今。</p> <p class="ql-block">1944年盛岸里属惠山镇管辖</p> <p class="ql-block">无锡塘河腔方言主要分布在大运河、梁溪河和太湖畔附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盛岸沿河街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双河尖至黄埠墩北岸是常州至无锡的驿道,砌筑有石驳岸。</p><p class="ql-block">南岸是泥滩,河岸坡度平缓,经年累月京杭大运河南岸沿河踩出来一条纤夫踏出来的纤道,适宜船只靠岸、停泊、修理。</p><p class="ql-block">盛岸里是京杭大运河双河尖至黄埠墩南岸最大的村庄。以前是芙蓉湖湿地,明末清初围垦成田,清中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的御船曾从双河尖停泊,换乘小船经盛岸河前往惠山古镇游览寄畅园。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盛岸里形成了有几百户人家的大村庄,也是山北一带乡民进城的捷径。</p><p class="ql-block">随着清末民初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盛岸里沿京杭大运河纤道形成一条从腐乳浜口至惠山浜口黄埠墩渡口的沿河商业街,沿街商铺有竹器、橹、篙、麻绳、桐油、铁锚等各种船具、打铁铺、烧饼、饭店、木行、竹行、米行、菜市、热水灶、烟酒、糖果日杂店、香烛纸钱店、牲畜交易集市、屠宰场等店铺;修补船舶滩地。</p><p class="ql-block">1958年人民政府决定,拓宽京杭大运河、新开挖从黄埠墩经锡山脚下至南门外下甸桥的无锡绕城航道。</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双河尖至黄埠墩南岸一百米内民居建筑被拆除,盛岸沿河街消失。</p> <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的腐乳浜通往京杭大运河的防洪节制闸,以前的盛岸沿河街始于今节制闸东侧。</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黄梅季时的惠山浜</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源康絲厂旧址,至今老厂房、尚完好无损,改建为蓉运一号商旅休闲娱乐场所,位于惠山浜口,黄埠墩渡口,也是盛岸沿河街的终点。沿惠山浜继续向西过黄泥桥至惠山古镇。黄泥桥是沿山河通向惠山浜口的第一座桥,因在锡城西面,故称西黄泥桥。此桥由乡贤邹迪光出资于明万历年间建造。邹迪光在惠山浜共造了三座桥:宝善桥、兴隆桥和黄泥桥。惠山的众多泉水,经伏流至龙头下,流入惠山浜,也滋润了沿山河两岸。沿山河今称通惠河。</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江南街市场景</p> <p class="ql-block">1958年以前在盛岸里附近的京杭大运河边从腐乳浜口到惠山浜口约八百米长的盛岸沿河街上有米行、木行、茶食店、烧饼店、打铁铺、牲畜交易集市、屠宰场等,在田禾浜河岸上还有吴家的竹行,茹家的皮草行晒场工棚。苏北难民聚居的铜匠摊、理发摊、针线杂品货郎担等。</p><p class="ql-block">笔者世居盛岸孙巷,出生在盛岸沿河街上的京杭大运河里的高脚木屋里,居住在盛岸沿河街天打桥一号,隔壁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岸沿河街社居委,在盛岸沿河街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中每逢雨天与小伙伴们在我家门厅里作游戏,玩耍,社居委举办居民文化扫盲教育活动和群众大会也在我家门厅举行(我家门厅原来是堆木材的仓库)。从运河里的船上运来成群的老牛和大肥猪,传来大肥猪凄厉的嚎叫声;铁匠铺叮叮铛铛的敲打声;品尝烧饼铺里香甜可口的老虎脚爪;穿过大铁桥桥洞里前往黄埠墩渡口,桥洞里的桥坡上有一个拱形通道通往老虎灶,是老虎灶到京杭大运河里取水的通道。黄埠墩渡口是两排房子形成的十八间沿河街道,通往惠山浜前往惠山古镇。类似于西门桥堍的棚下街,两侧店铺售卖日用百货和烟酒茶食香蚀烟火,其中有我姑婆家的一个小店铺。</span></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吴桥西堍桥坡上建有一家振兴日杂商店,店主姓诸,也是盛岸沿河街的组成部分,与我家沾亲带故,公私合营后,振兴日杂商店迁移至一百多米远的新民村通惠西路边经营,店主担任经理,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家下放到苏北滨海农村务农。</p> <p class="ql-block">新惠路始建于1956年,起于通惠西路吴桥堍的新民村,终于山北乡政府驻地会龙桥。沿途跨越田禾浜、腐乳浜、盛岸河、九曲基河、护渎河、邵家浜六条河道。涉及北塘区吳桥街道新民村、田禾浜、新惠路居委会居民;郊区黄巷公社红五月大队盛岸里、孙姚巷、田屠里、前盛岸、后盛岸、丁冯巷、袁张巷等生产队村民;县区山北公社新华大队护渎桥、会龙桥生产队村民。(其间行政区划曾多次调整),沿路先后兴建了吴桥中学(外国语学校)、协新毛纺厂女工宿舍、煤球厂、新惠路社居委、江南航运公司修造厂、船舶制造航运技校、红五月玻璃厂、热处理厂、丝绸印染厂、腐乳作坊、盛岸菜场、省造船厂、红五月养鸡场、热电厂、橡胶厂、搪瓷厂、自行车厂、天星味精厂(三药)山北淀粉厂、山北商业新街、山北卫生院、山北电影院、山北防洪大联圩、节制闸、凤翔南路高架桥、惠山隧道等企事业单位及公用设施。</p> <p class="ql-block">(二)盛岸里的由来和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无锡太湖三万六千顷,芙蓉湖一万五千顷,到处是水乡泽国,素称:"一分山,六分水、三分田",人多田少。直到宋元祐元年(1091年)建莲蓉闸,筑斗门闸,调控芙蓉湖水位,堰湖为田。明朝初年,无锡城乡共有耕地8690多顷。到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江南巡抚大力围湖造田,无锡城外西北石塘湾、玉祁、前州一带大片湖底露出水面,开垦成良田,造田七万多亩。该古地图上显示,北塘一带仍然有一大片水域。到嘉靖年间(1554年)无锡城乡共有耕地14912顷。明末顾可立兴建蓉湖庄时尚能看到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景象。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盛岸里地区到惠山古镇游寄畅园时,该地区已有河流、田园。</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所在的地区是古芙蓉湖湖区,西依锡山、惠山,峰峦叠嶂,九龙逶屹;东邻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百舸争流;东南靠蓉湖庄、惠山浜、惠山古镇;西北是山北乡新华大队;依山傍水、山青水秀,自古至今是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地方政府曾经设想把盛岸里所在区域建成无锡新的市中心,荣德生、蔡缄三、程敬堂等实业人士、地方贤达、政府官员组成筹建委员会,后因抗战爆发、时局变动,没有实施。详见1930年版《无锡指南》。</p> <p class="ql-block">盛姓是一个传统汉族姓氏,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属以邑为氏。盛姓源流有,出自姬姓、出自以祖名为氏、出自官位、出自改姓。 在《百家姓》中,盛姓排在第146位;而在实际的人口普查中,盛姓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75位。据统计,盛姓总人口约8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湖北、陕西、吉林等地。盛姓历史名人有盛吉、盛度、盛宣怀、盛治华等。在无锡,盛氏散布在京杭大运河边的洛社、双河尖、硕放以及伯渎河梅村盛家桥、城中心盛巷等地,盛岸里名人有清华大学毕业、大校军衔的盛文育;北京石油大学毕业、大校军衔的盛育孝;南京大学毕业、中国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葛士良;哈工大毕业、南京市副市长盛金隆;民盟无锡郊区支部主委、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的盛盘清等。</p><p class="ql-block">据盛盘清回忆:民国时期建有盛氏宗祠,宗祠里立有告诫族人不要吸毒的禁示石碑,盛姓族人每年都要去洛社盛岸祭祀祖先。说明双河尖盛岸和洛社盛岸的盛姓族人同出一脉。</p><p class="ql-block">图为清末民初古画:运河帆船</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下江南锡山游览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顾可立辞官回无锡,在黄埠墩对面建私家宅院"陶潜宅",里面有清澈的小池、嶙峋的假山和别致的小阁,环境清幽。他的弟弟、海瑞的老师顾可久诗云:"榆柳山溪环舍匝,芙蓉湖水绕门流。清幽自识陶潜宅,高旷从知谢朓楼。"这首诗讴歌了此处的美景。也引证了当时的蓉湖水环绕,依山傍水。直到乾隆皇帝下江南游惠山的画面上锡山山脚下西北面还是烟瘴雾罩,水面涟漪。依稀可见田园阡陌、桑树成行,可见当时田禾浜一带刚刚成陆。岁月沧桑,现在蓉湖庄东南面已开辟为免费开放的运河公园,成了无锡市民休闲会友散步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时期地图标称:“盛岸里”为“盛家岸”;“田屠里”为“田家里”;“孙巷”为“孙巷”;湖光仪器厂位置为“丝厂”。</p> <p class="ql-block">笔者家藏清光绪版无锡地方志</p>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1844年)乡绅张耀堃捐出惠山浜黄泥桥圩田1100亩,1847年乡绅施曾培捐田300亩,在蓉湖庄西北建立义庄。加上盛岸里原有的耕地,构成了盛岸里村庄的兴起。</p><p class="ql-block">查看1916年的地图已有标示。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形成了前盛岸、后盛岸,孙巷、姚巷、田屠里、丁冯巷、袁张巷、饭箩巷、沿京杭大运河纤道的盛岸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6年无锡地图。</p><p class="ql-block">盛岸里水陆交通便利,民族工商业开始萌发,源康𢇁厂、惠元面粉厂、制酒作坊先后建成。建国后湖光仪器厂、酒厂、船厂、药厂、自行车厂、搪瓷厂、发电厂、热处理厂、玻璃厂先后建成,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热处理厂、玻璃厂等兴起。</p><p class="ql-block">盛岸里依山傍水、惠山古镇近在咫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是全国著名的民众教育实验示范区,建有盛岸里、饭箩巷、黄泥桥等多个教学点(俗称"洋学堂"),建国后建有吴桥中学(无锡外国语学校前身)、北京中学(三十五中前身)、船舶技校(曾经接纳代培越南留学生百余人)、酒厂技校、协新毛纺厂代培新疆维吾尔族女工夜校、新民村小学(1951–1958)、盛岸小学、连元寄畅小学等文化教育设施。</p> <p class="ql-block">吴桥始建于1917年,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第一座现代化大铁桥,由安徽富商吴子敬先生捐建,故命名为"吴桥",1965年后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后来多次改扩建。吴桥的建成通车,对盛岸地区及无锡城西北乡现代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黄埠墩</p> <p class="ql-block">黄埠墩新貌</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有许多苏北民众因洪涝灾害和兵荒马乱,避难前往长江以南的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谋生。无锡京杭大运河畔和支流浜内如田禾浜、腐乳浜、惠山浜内停泊了许多来自苏北兴化、盐城等地的小木船。船民们主要靠从事拉车、搬运货物、䃼鞋、理发、铜匠、编织竹器、铁丝捞斗,售卖针头线脑等小手工、小商贩维持生活。小木船的木材容易腐烂,年久失修,小本经营的苏北难民,无力维修和增添木船,通常将木船拉上河岸上的荒滩上,船底朝天,用石块砖头支撑,围上芦席,挡风遮雨,滩地的所有者对两手空空的他们也无可奈何。久而久之,特别是建国后,逐步在岸边搭建简易棚屋定居。主要有鞋匠王家六、七户、铜匠、编织捞斗的章家、严家、蒋家、理发和售卖小商品的宋家,季文志家。特别是有一接生婆,小脚,五十来岁,不知姓氏大名,人称:“小脚奶奶”,娇小俊秀、说话慢条斯理,待人和气,为人接生,安全可靠,价格低廉,远近闻名,方圆一里内的普通居民和船民都请她接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盛岸里拥有的民国时期民宅相似的苏南地区民国时期民居原貌,在当年是最豪华的农村民宅,占当时苏南农村民居十分之一左右,由于盛岸里经商和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这种豪宅在盛岸里约占15%;在前盛岸、田屠里、孙巷和盛岸沿河街都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沿河街停泊的船舶</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里的木排</p> <p class="ql-block">沿河街相似场景</p> <p class="ql-block">古画,大运河帆船</p> <p class="ql-block">1958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拓宽改道工程开工典礼</p> <p class="ql-block">1974年无锡市地图</p><p class="ql-block">1964年前后原居住在通惠西路边、湖光仪器厂围墙边的周家、严家、王家、徐家、凌家、王家等,因厂房扩建拆迁安置在天打浜31、34、35、36、37、38、39号重建定居。1966年天打浜改名为"田禾浜",1969年前后田禾浜31号以东居民大部分下放到苏北务农,少部分留城居民被安置在新民村居民中因下乡而腾空的住房里(如盲人蒋)。31号以西居民的老三届毕业生、以及无业居民也被动员到苏北务农。1971年,31号以东房屋被拆迁,兴建江南航运公司船舶修造厂。田禾浜口拓宽改造成船坞,天打桥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京杭大运河无锡吴桥堍场景</p> <p class="ql-block">运河西路腐乳浜桥</p> <p class="ql-block">早在明末清初,盛岸里的腐乳就名扬全国,出产的“盛岸腐乳”远销大江南北,还远销东南亚,盛誉江南数百年。解放前夕,盛岸里大部分的家庭农闲时都会制作腐乳,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贴补家用,盛岸里拥有许多家庭作坊、多名工人。比较出名的有盛恒仪 、盛鼎丰、盛利元、盛正记、恒泰盛等;制作师傅有盛泉生 、盛毓泉、盛毓祥、盛士根、盛道生、盛富银等。盛岸里腐乳生产品种有红、白两种,营养丰富,鲜美可口。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盛岸里时曾上岸品尝腐乳、豆浆,购买大量盛岸里出产的腐乳带回京城。</p><p class="ql-block">盛岸里民众用制作豆腐的泔水、豆渣喂猪、养鱼、作肥料,既肥了田,有利于农业生产,也增加了收入。</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曾看见城里人带着各种各样的桶,盆到盛岸里的腐乳作坊排队买制作腐乳产生的“腐乳汁”“俗称霉𠧧”,带回家醃制咸菜、(特别是绍兴人的老苋菜茎)十分鲜美!</p><p class="ql-block">最近我考察盛岸里最大的腐乳作坊,建筑完好无损,改造成了民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1995年9月29日盛岸里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当时一伙外地抢劫杀人流窜犯接连在苏南的无锡黄巷、常熟、宜兴大同新村抢劫杀人,其中盛岸里孙家三死一伤,手段十分残忍。死者长辈是盛岸里早期大队书记、村长,连任村领导达二十多年。孙书记工作认真、公正廉洁、为人和善,口碑很好。退休后二个女儿已出嫁,老夫妻两人仍住在简陋、低矮、潮湿的老宅里,老宅位于背街小巷内,比较偏僻。孙书记1995年去世。过后不多久其小辈全家在老宅商议家事,一伙歹徒破门而入,大女婿、小女婿被歹徒控制、捆绑起来,其他几人也都被捆绑起来,劫匪勒索钱财不成,杀人灭口,造成三死一伤,仅有小女儿砍伤脖子,经抢救夺回一命。这伙歹徒在当年十月份又流窜至常熟、宜兴等地作案;在宜兴大同新村、抢劫杀害一名外科医生一家三口,还杀死一名偶然串门的干部。经公安干警全力侦查,这起苏南地区连环凶杀案才告破案。</p> <p class="ql-block">饭箩巷老宅</p> <p class="ql-block">姚巷位于田禾浜区域西南角沿山河边,姚巷居民大部分姓姚,邻近惠山古镇,以前有姚姓人在惠山古镇街上售卖的豆腐脑很有名。</p> <p class="ql-block">孙巷老宅(摄于2017年秋)</p><p class="ql-block">孙巷位于田禾浜区域西南角沿山河边,田禾浜源头,邻近惠山古镇。村民主要以孙姓为主,还有周姓。以前除耕作外有许多人从事船舶运输、码头搬运等职业,农闲时也制作泥人、腐乳。外乡人谢氏在运河上运输为生,见此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水陆交通便利,遂上岸定居,后代谢本度担任无锡市土管局长。</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老宅</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河岸上的纤夫塑像,摄于2006年。</p> <p class="ql-block">运河纤夫</p> <p class="ql-block">绍兴运河纤道,在无锡双河尖皋桥附近也有类似的纤道,石条是花岗岩的。</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除京杭大运河南岸纤道天打浜浜口有一座天打浜上唯一的桥梁—-天打桥,供大运河上的帆船拉纤的船民以及无锡西北乡的农民进城行走。在天打浜上游源头处有一条从山北会龙桥—护渎桥—盛岸里兴隆桥—孙巷东、田屠里西—孙巷东天打浜源头—蓉湖庄—无锡西城门的一条古道。</p><p class="ql-block">随着田禾浜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大运河上吴桥通车,特别是建国以来,田禾浜腹地京杭大运河南岸相継开办了橡胶厂、搪瓷厂、味精厂、自行车厂、造船厂、𢇁绸印染厂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与京杭大运河平行二百米修建了新惠路,修路时为节省投资,河道宽的筑土坝;窄的建桥梁;自通惠西路口至山北会龙桥镇,河浜依次为:1、天打浜,筑土坝;2、腐乳浜,建桥;3、盛岸河,筑土坝;4、橡胶厂九曲基河,建桥;5、护渎河,建桥。天打浜就近从农田取土填河成坝,从此天打浜拦腰截断,坝东居民属无锡市城区,坝西居民属无锡市郊区黄巷乡红五月大队。六十年代初期,浙江人袁某、张某租用天打浜坝西河道养鸭,生产队利用河道养魚。七十年代后生产队填河兴办乡镇企业、开设了热处理厂、玻璃厂等。</p> <p class="ql-block">无锡船厂船体车间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盛岸河省船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盛岸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民宅普及版。</p> <p class="ql-block">这是盛岸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民宅装修版。</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八十年代建造的民宅通常是连排,檐高5.8米,宽四米,进深十八米,第一堵山墙由大队公费承担,其他各户仅需要承担建造一面山墙,前后墙费用,装修自便。层高二层加三层阁楼,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起坐空间、次卧、或天井及梯梯间,第三进为次臥、厨房。</p><p class="ql-block">笔者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饭箩巷教工宿舍,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是民众教育场所,俗称洋学堂,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洋学堂操场上取土填塞孙姚巷生产队农田,用于建造湖光仪器厂新厂房地基。形成一千多平方米水塘,生产队用来养魚,水质清澈,后来是野泳的好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填塞后建起了北塘区教工宿舍。</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与山北乡会龙桥镇相隔约二公里,在农耕时代,新惠路、盛岸路没有建成通车之前,盛岸沿河街是进城的捷径。盛岸里与会龙桥的居民相互联姻通婚的很普遍。会龙桥嫁到盛岸里的媳妇带来竹器编织的手艺,其中以竹编淘米箩和饭箩最为热门,久而久之,前盛岸有一个村落成了“饭箩巷”,还成立了竹器加工厂,产品扩展到竹床、竹橙、籘椅等。盛岸里嫁到会龙桥的媳妇带去了制作腐乳的工艺,会龙桥也办起腐乳作坊。</p><p class="ql-block">盛岸里与双河尖虽然毗邻,相隔不到二公里,但是方言口音有点差异:盛岸里带塘河腔,“汤”读“贪”,双河尖会龙桥人读“汤”,双河尖人自称是“双河上”读音:souhouniang</p> <p class="ql-block">2005年北塘区有关部门疏浚田禾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游</span>河道、清理河底淤泥时致河岸严重坍塌,危及两岸田禾浜、新民村民居,急需紧急处置,遂填没田禾浜下游河道,除修筑了防讯排灌站闸门外,其余改为绿地。京杭大运河边的浜囗,拓宽为运河河道,砌筑了防讯驳岸,桥梁改为涵洞,以及运河西路路面。仅仅保留了河道二十余米。政府设立河长制管理,由地方行政干部李国伟、王伟担任田禾浜河长。至2024年,除运河西路桥洞水道外,田禾浜己与京杭大运河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为了适应建国初期我国钢材、木材严重短缺的矛盾,无锡船厂从1958年开始研制建造水泥船,1961年建成全国第一艘水泥船,后来越造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还建造出能一次载运二十四辆汽车的长江渡轮。</p> <p class="ql-block">盛岸河上兴隆桥,兴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新惠路未建成前,是当地唯一的古道必经之处,桥头高楼处民国时期是民众教育学堂所在地,现在是教工宿舍。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党人曾经在此开展民众教育活动,曾经是全国民众教育的模范区,因此盛岸里的成年人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盛岸里兴隆桥在今凤翔高架与盛岸路交叉口、盛岸市场旁边。清朝年间,山北双河尖与盛岸里之间新开了一条河,乡民建了一座竹栏杆三节木头桥,仅步行能过,而且摇摇晃晃,十分危险,俗称“三节桥”。1934年,在荣德生六十寿辰上,荣家茂新面粉厂员工徐正华、盛泉荣与贾茂青、朱梅春等人,一起恳求荣德生重造“三节桥”。荣德生一口答应,从上海运来进口螺纹方钢、优质水泥,当年年底就修成了一座新桥,命名为兴隆桥。</p> <p class="ql-block">发电厂</p> <p class="ql-block">田禾浜浜口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岸,沿岸是一条纤路,为方便来往船只的纤夫行走,田禾浜浜口建有一座小桥。田禾浜京杭大运河浜口的小桥—天打桥。原来的桥墩驳岸多数是黄石,后来用水泥、砖石加固,桥面原来是简易石板,无栏杄,后来是铁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附近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工厂林立。一次一艘在天打桥桥洞里躲避雷雨的船民遭到雷击,造成人员死伤。人们遂称该桥为"天打桥",桥下的河浜称"天打浜",久而久之,"桑路浜"的名称被"天打浜"取代,直到文革时期改名为"田禾浜"。</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打浜口河面开阔、靠近京杭大运河,浜口的小桥一桥当关,可进可控,出入便利。以前天打浜口和浜口的大运河停靠了许多木排。多从事竹材、木材业务的木行、竹行。我们家以前居住的盛岸街天打桥一号前身是"泰山木行"。浜里还有吴家经营的"竹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造船厂、橡胶厂职工家舍相继在距天打浜北岸一百多米处建成,橡胶厂黄厂长、邱子敬会计师,造船厂朱工程师入住。身为厂长的黄厂长是老革命、渡江干部,工作繁忙,妻子仍留在苏北老家务农,独生儿子黄建中带到无锡上学,无人照料。暑假期间,怕下河野泳发生意外事故,就指定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陪伴。(可见当时的党员干部十分清正廉洁)邱会计师家有子女七人,这二家都有一些藏书,就成了我们小伙伴们常去之处。黄家多历史故事,政论书籍;邱家多经典小说和连环画;邱家子女多,经济佶据,邱家老二是我校友,非常聪明勤奋,孝顺懂事,为父母分忧。暑假期间到吴桥东路轮船码头摆茶摊和小书摊。一个假期可以挣到他和妹妹的学费钱。初中毕业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军事院校学习,(享受服兵役津贴生活费)参军后工作努力,成为军事翻译专家,获大校军衔。</p> <p class="ql-block">在吴桥没有建成之前,无锡城北部和东北部的居民要去惠山古镇,在黄埠墩摆渡是唯一的捷径。渡过京杭大运河后沿惠山浜西岸的大田埂可以直达惠山古镇的人杰地灵大牌坊,途中有跨越沿山河(今称通惠河)的石拱桥(黄泥桥)。</p> <p class="ql-block">盛岸沿河街运河对岸的丽新纺织厂动力大楼(图中三层红色建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吴桥大运河北岸最高、最好的建筑,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地标性建筑。笔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站在河对岸家门口抬头就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2022年专程前往拍摄丽新厂厂房动力大楼,现为梁溪区党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盛岸沿河街终端东南角的五层楼高的惠元面粉厂动力大楼,建于民国初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时在吴桥大运河南岸的地标性建筑。此地曾是源康丝厂、惠元面粉厂所在地。1958年改作湖光仪器厂生产厂房,</p><p class="ql-block">源康丝厂旧址至今巳改造成蓉运一号商旅城,文旅休闲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1964年起湖光仪器厂生产扩充至通惠西路对面,征用孙姚巷生产队农田,在孙巷北面建造厂房,在原三十五中校舍处建设办公楼,在姚巷南面建筑职工家舍。</p> <p class="ql-block">惠山浜西岸靠黄泥桥堍的孙姚巷生产队农田建有无锡酒厂,生产蒸蒸曰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起,</span>除生产黄酒、白酒外,研制成功酶制剂生产,品质优良,替代了国外进口商品,产品一度占据全国同类产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改名为无锡酶制剂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外合资经营,经营失败,企业破产、倒闭。酒类产品搬迁至马山继续生产。</p> <p class="ql-block">无锡酒厂一瞥</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周边历史遗迹和景观有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二千多年历史的黄埠墩,无锡市运河上第一座现代化大铁桥—吴桥,惠山古镇祠堂群,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惠元面粉厂等建筑群,何振梁与奥林匹克纪念馆、运河公园、锡惠公园、惠山森林公园等。明代顾可立辞官回无锡,曾在蓉湖庄建私家宅院"陶潜宅",里面有清澈的小池、嶙峋的假山和别致的小阁,此处的美景,历来受文人雅士青睐,清末民初,地方乡绅又拓展为蓉湖公园。岁月沧桑,1958年开挖京杭大运河绕城河道,部分被拆除,残余与保留的民族工商业遗存建筑经精心改造,现在辟为免费开放的运河公园,成了无锡市民休闲会友散步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桑路浜到天打浜又到田禾浜,百年沧桑,随着地表建筑逐年增加,田禾浜日新月异,现摘取田禾浜九十年代前后凢张平面图,可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田禾浜周边历史文化遗产:田禾浜周边有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二千多年历史的黄埠墩,无锡市运河上第一座现代化大铁桥吴桥,惠山古镇祠堂群,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惠元面粉厂等建筑群,何振梁与奥林匹克纪念馆、运河公园、锡惠公园、惠山森林公园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七下江南,路过无锡多次到惠山游览,第一次嫌御船到惠山古镇经过的河道太弯弯曲曲,乾隆皇帝再次来江南前,地方官员特意开挖连接九曲基河与盛岸河的新开河(今新惠河)和新开挖盛岸里南侧京杭大运河至惠山古镇的新开河(今腐乳浜),上游拓宽为便于御船靠泊和调头(今惠山小学操场附近)。改造成能直通京杭大运河双河尖的新开河。</p> <p class="ql-block">惠通桥下为"通惠河"以前也称"沿山河",始自惠山浜,终至惠山龙山稍。以前惠山浜口沿山河上建有石拱桥俗称"黄泥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坍塌拆除。</p> <h3>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田禾浜口京杭大运河景况下左:九十年代后的驳船;下右:七十年代古运河驳船<br></h3> <p>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吴桥</p> <p class="ql-block">上图2018年田禾浜北腐乳浜丁冯巷段现状;下左:丁冯巷;下右:饭箩巷。丁冯巷、饭箩巷老宅位于田禾浜源头北岸,邻近惠山新开河,多丁姓、冯姓居民,腐乳浜上的小桥称"冯家桥"通盛岸新村。以前编织竹器很有名。</p> <p class="ql-block">饭箩巷位于腐乳浜东岸</p> <p class="ql-block">饭箩巷八十年代建造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饭箩巷清末民初建造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饭箩巷清末民初建造的民宅,屋面和山墙还维持原样,门前门窗已有很多改变。</p> <p class="ql-block">跨越腐乳浜连通丁冯巷、饭箩巷、后盛岸的小桥—冯家桥</p> <p class="ql-block">田屠里老宅现状</p><p class="ql-block">田屠里位于田禾浜区域圩田中央,邻近京杭大运河边的源康絲厂、惠元面粉厂和吴桥,本地人主要有王姓、高姓、屠姓、查姓、辛姓,查姓上世纪初因修筑沪宁铁路失地从运河北岸民丰里楊木桥迁居田屠里;辛姓民国时期从锡北长安桥迁居田屠里种客田(当佃农);田屠里也是中国著名的体育外交活动家何振梁先生出生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无锡市崇安区早期区委书记王锡康是笔者表叔,也是田屠里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惠泉山下、京杭大运河畔的盛岸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养育了万千子民百姓,也涌现出何振梁、邱浩兴、王锡康、谢本度、盛文育、盛金隆、盛育孝、黄厂长等优秀人才。特别是何振梁,中国杰出的体育外交活动家。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田屠里,祖籍浙江上虞。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在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曾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 2015年1月4日15:50分,何振梁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岁。同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要求国际奥委会旗帜为其降半旗3天,何振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代表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多年确立的地位、威望和影响,加上他优秀的人品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何振梁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无锡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49年9月1日,无锡电视台成立于1960年5月1日,无锡有线电视台成立于1992年10月14日。1999年,“三台合一”的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为全国首家广电集团。2007年组建无锡广播电视台(与无锡广播电视集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8年,组建台属的无锡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组建台属的无锡广电产业投资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早期的无锡电视台办公大楼建立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田屠里</span>通惠西路、盛岸路交叉路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何振梁故居相邻,在窗口</span>就能看见惠山二茅峰顶上的电视转播塔。</p><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咏198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传媒大学)大二那年实习,李咏去了上海新闻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的末婚妻</span>哈文去了无锡电视台,两人难以忍受相思之苦。于是李咏曾在此探访女友、度过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配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通惠西路、新惠路交叉口的私人诊所建筑。</p> <p class="ql-block">袁张巷门前田禾浜中游西岸的变电站,变电站南岸有田禾浜唯一的一条支流。(横河)</p><p class="ql-block">横河约长一百多米,通往田屠里王氏、高氏老宅。改革开放后田屠里村民沿河建造了许多新宅。横河河道填没后新建了二幢居民楼,</p><p class="ql-block">变电站旁是前盛岸(袁张巷)袁张巷胡慕俠原籍堰桥,大学生,年轻时加入国民党,民国时期推行民众教育时作为教师到盛岸里工作,与当地女子成亲。曾经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师、国民党上层人士的英语秘书,解放后先后二次因历史问题或言论导致入獄,改革开放后担任大队管理干部。变电站门口有袁张巷人张某 开设的惠山泥人作坊,经营有方,改革创新,制作大型石膏泥人和房屋装饰石膏制品,有一具孔子雕像高达二十多米,雄踞盛岸路边十几年。</p><p class="ql-block">图为盛岸里变电站现状</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边的盛岸里江苏省无锡市船舶修造厂旧址。,</p> <p class="ql-block">2018年田禾浜源头处现状(围墙内是湖光仪器厂厂房,围墙外是湖光仪器厂职工住宅楼。</p> <h3>2018年春节期间的田禾浜浜口<br></h3> <h3>田禾浜2号原大运河畔盛岸街天打桥1号孙氏五十年代初房契</h3> <h3>2018年春田禾浜浜口北岸沿河建筑</h3> <p class="ql-block">田禾浜沿河民宅</p><p class="ql-block">1964年,湖光仪器厂扩建改造,位于通惠西路边,紧邻湖光仪器厂围墙的周家、严家,华家、徐家、王家、凌家、王家等拆迁至天打浜31、34、35、36、37、38、39号落户。</p> <p class="ql-block">田禾浜1到30号居民除1号孙家早己在1958年京杭大运河拓宽改造工程拆迁搬到32号重建,以及开竹行的吴家外,大部分是船民和苏北移民,从事小手工业,除小部分已经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员,1969年前后均上山下乡动员去了苏北。</p><p class="ql-block">1971年,田禾浜口东段被征用修建江南航运公司船舶修造厂。田禾浜原三十号之前的房屋全部被拆除。</p> <h3>2018年春田禾浜实行河长制。拆迁前田禾浜后排建筑及茹家老宅。</h3> <h3>新民村协新毛纺厂维吾尔族女工宿舍旧址</h3> <h3>新民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协新毛纺厂维吾尔族女工宿舍旧址:上图:九十年代时期东风幼儿园;下图:五六十年代协新毛纺厂代培新疆女工宿舍步行梯<br></h3> <h3>为配合惠山古镇风貌建设,2017年秋田禾浜动迁,2018年春大部分民宅被拆除。</h3> <p class="ql-block">(三)盛岸-城市更新街区,初露端倪。</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沿河街拆除后,沿京杭大运河滩涂已疏浚拓宽成为京杭大运河航道,沿河五十米成为绿化带、运河西路人行道、四车道,慢车道。售楼处。</p> <p class="ql-block">盛岸里江苏省无锡市船舶修造厂旧址。,</p> <h3>2018无锡惠山古镇</h3> <p class="ql-block">1995年盛岸附近京杭大运河航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1年的惠通河孙巷段</p> <p class="ql-block">新开河上游现状</p> <p class="ql-block">新开河上游穿越凤翔南路高架桥</p> <p class="ql-block">新开河上游现状</p> <p class="ql-block">2015年黄埠墩饭店对联:“江尖迴龙门前过,埠墩楼台水上座。”</p> <p class="ql-block">盛岸路山北乡志记载:从蓉湖庄至石门路,1986年新筑,与惠钱路新惠路平行成川字形,全长二千米左在,山北段一千米,宽二十多米。</p><p class="ql-block">这条建于八十年代中期的北片城市主干路,当时是水泥路面,到本世纪初,路两边还是高耸的铁塔高压线,两边低矮的老旧民居与八十年代建的新村犬牙相交,毫无规划可言,路状很是简陋。2003年建成通车的蓉湖大桥,使盛岸路直接与城市中心道路相通,同期前后竣工通车的盛岸西路,向西延伸连接了城市的外围道路,2008 年通车的内环高架与其横跨交汇,使得盛岸路成为城市中心向西北片区幅射及市内路网交通的枢纽干道,随后的道路管网改建,中间绿化带建设使道路颜值提升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盛岸路盛岸路从东至西的第一座桥附近,桥名称努力桥,桥下的小河是惠山的泄水通道之一腐乳浜。穿过凤翔高架桥,经惠山雅园小区,到九曲基桥(盛岸路上唯一桥名与桥下河浜名称一致的桥名)附近的第二站,惠峰路站,盛岸路边有饮食店,服装店,药店,快捷酒店之类的各式沿街商铺。对面是二泉公园,门口还有一片窄长的广场,公园内的竹子伸出园墙,旁边是二泉花园小区。</p><p class="ql-block"> 惠华桥站段是惠华新村与蓉湖山水小区、奕盛花园。到石门路口是盛岸路西路,地铁3号线到此离开盛岸路开始向惠钱路方向延伸,<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岸西路向西可到达盛岸路公交总站</spa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盛岸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盛岸河现状</p> <p class="ql-block">盛岸河</p> <p class="ql-block">盛岸河</p> <p class="ql-block">盛岸河</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小商品市场</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市民小游园</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护理院</p> <p class="ql-block">盛岸新村警务站</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初期,盛岸里人在无锡首创搬家公司。</p> <p class="ql-block">腐乳浜现状</p> <p class="ql-block">腐乳浜努力桥</p> <p class="ql-block">腐乳浜田禾桥</p> <p class="ql-block">盛岸地铁站通行3号线、4号线</p> <p class="ql-block">盛岸河新貌</p> <p class="ql-block">外国语学校操场</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新惠路</p> <p class="ql-block">新惠路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在盛岸沿河街旧址上新建的山河万物住宅楼盘</p> <p class="ql-block">在盛岸沿河街旧址留影,也是我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运河西路建造在原盛岸沿河街旧址</p> <p class="ql-block">运河西路腐乳浜桥</p> <p class="ql-block">整修一新的通惠西路</p> <p class="ql-block">新惠路</p> <p class="ql-block">九曲基河小桥</p> <p class="ql-block">连元寄畅实验学校位于盛岸里新惠路边。</p> <p class="ql-block">2022年新建成的无锡市连元寄畅小学位于梁溪区原盛岸里热电厂地块南侧,凤翔南路、新惠路交汇处。总投资2.05亿元,办学规模24个班,可容纳学生约1080人。融合了无锡名校连元街“竢实小学”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鸡场桥</p> <p class="ql-block">顺安桥跨新惠河,连接盛岸路与新惠路。</p> <p class="ql-block">凤翔大桥位于无锡市城北的京杭大运河上。2008年建成通车,主跨超过百米一跨过河,雄伟高大,体现了先进的现代化造桥技术。 凤翔大桥主桥长237米,主跨105米,宽45米,双向8车道,是无锡市第一座双向8车道的桥梁;也是当时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上最宽的桥梁。</p><p class="ql-block">凤翔大桥与凤翔南路高架桥是无锡二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节点,是连通无锡城西北地区的关键要道。</p> <p class="ql-block">凤翔南路高架桥连接惠山隧道和凤翔大桥。</p> <p class="ql-block"> 蓉湖大桥于2003年12月20日建成通车,是无锡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因造型别致,华灯初上时灯火璀璨,被誉为无铞京杭大运河上最美的桥梁。</p><p class="ql-block">蓉湖大桥夜景,笔者2018年春摄于金马国际十七楼阳台。</p> <p class="ql-block">蓉湖大桥地处京杭新老运河交叉的三角地带,蓉湖大桥东起春申路县前街口,一路高架跨越运河东路、大运河、运河西路、惠山浜、通惠西路,西接盛岸路,绵延1056.5米,投资估算约1.2亿元。主桥长220米,两端引桥长836.5米,一跨过河,主跨达145米。桥面宽33米,主桥设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主塔为2根并立约70米高、2.5米直径圆柱形钢管砼,顶端呈斜切面,两端各设11根呈扇面状排列的斜拉钢索。是江苏省和无锡首座独塔斜拉桥。由中铁大桥局与无锡市政建设工程总公司分别承担主桥和引桥施工。</p> <p class="ql-block">红船场甲辰龙年迎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来传闻盛岸里即将拆迁改造,俗话说:“老的不去,新的不来”,</span>盛岸里片区已被列为惠山古镇风貌区和京杭大运河沿岸风光带建设的组成范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几百年沧桑巨变,盛岸里沿河街虽然消失了,</span>凤凰涅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新片区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拭目以待,拱手欢迎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盛岸-城市更新街区图片近日摄于盛岸路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