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五)——除夕

张歌

<p class="ql-block">  除夕是农历年的年终岁尾。习俗和“年”有关。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凶兽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就会到人间杀人,弄得四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以至于一到年三十人们就人心惶惶、四处逃亡。所以以前过年也叫“过年关”。后来有人发现“年”十分怕火,怕声音、怕红颜色,只要一点燃大火,制造大的响声,张贴上红色的物品。“年”就不敢来搞破坏了。因此一到过年家家户户就升起熊熊燃烧的旺火,放起鞭炮,贴上桃符,来驱赶“年”这种凶兽。慢慢地就形成了“垒年火”、“放鞭炮”、“贴春联”、“年夜饭”和“守岁”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传统习俗最为丰富、最有仪式感。这一天千家万户都是在怀着对下一年的美好时光的憧憬,忙忙碌碌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习俗一:大扫除。据老人们说:谁家大年三十日卫生差、不干净,来年生活也是邋邋遢遢、光景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因此,到这一天根本不用谁安排,就是平常再邋遢的家户也会从家里到院里里里外外地打扫一遍,盼望来年有一个好兆头。有勤快的家户还会顺便把院外的大街小巷也清扫一下。那一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整个村绝对是全年最干净的一天,根本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习俗二:接先祖。到了晚上六点左右,天刚刚暗下来,一个家族的大大小小不管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都会相约回老家,准备好香烛, 举行仪式接回逝去的先祖魂魄供奉起来,焚香跪拜。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每日早晨、中午定时在先祖牌位前上供,晚上不能上供,让先祖也在这个家家团圆的节日回来一同过年,表达对先祖的一种怀念和追思。这是民间自古以来的孝道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家族根脉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习俗三:祭祀。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基本上信奉道教。到晚上的时候,母亲就会把白天剪好的各类纸质的“衣服”、“文”之类的东西按照祭祀的传统习俗摆放到家里院里各个固定的神龛前面,然后再摆放上前几天已经炸好的“松仡佬、掏换的、馓子、油条”之类的油炸制品,点燃香挨个跪拜,祈福各路神仙保佑全家来年风调雨顺、快乐安康!</p> <p class="ql-block"> 习俗四: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原先为挂在院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 记载:古有神荼</p><p class="ql-block">、郁垒二神,掌管捉鬼,“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因此家家户户为了辟邪,纷纷用桃木置于门旁。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为了方便将桃符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到了明代,改称“春联”,绵延至今。一是为了镇宅辟邪;二是累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三是贴起来美观大方。那时候贴春联还用的是“浆糊”,必须在中午时分天气最暖和的时段张贴,其它时段“浆糊”就冻住了,春联贴不紧,风一吹很容易刮飞。</p><p class="ql-block"> 习俗五: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p> <p class="ql-block">  习俗六:垒年火。我们这里是用四个“土结”(原来盖土坯房用石扞扞成的土块)用铁绳栓起来,里面塞上玉米圪垛、废木材等,到初一凌晨后点燃,寓意把全家一年来所有的不痛快、不开心、不吉利统统化作一缕青烟,飘散到九霄云外,祈盼来年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全家男女老小吉祥如意,平安健康。正所谓:火烧财门开,好运滚滚来。</p><p class="ql-block"> 习俗七:放鞭炮。古时候没有鞭炮,是点燃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驱赶凶兽“年”,故有“爆竹声声辞旧岁”的诗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明了鞭炮,逐渐地人们用放鞭炮取代了燃烧竹子。现在放鞭炮成了人们庆祝春节的 一种民俗。寓意家家户户的生活像鞭炮一样五彩斑斓、有声有色。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只是现在由于环保原因,有的地方禁止燃放鞭炮,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  习俗八:年夜饭。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辛苦一年,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买菜割肉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改善一下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年夜饭的菜品也越来越丰盛。在我们这里,年夜饭中有两道菜是必须有的:一道是“鱼”,寓意年年有余;一道是“腐竹”,寓意来年生活富足美满。最后主食当然是“饺子”了,以前吃饺子的时辰一般都要到时间“交子时”的时候,时间久了以讹传讹就有了“饺子”的名称。 </p><p class="ql-block"> 习俗九:守岁。也和传说中凶兽“年”有关。人多力量大,古时候为了抵抗“年”的袭扰,村子里的人都聚到了一起,在篝火旁边拿着武器守岁,等待天明。现在更多的是边看电视边守岁。等到新年钟声敲响的第一时间,家长祈福、孩子燃放爆竹,完成守岁仪式,</p> <p class="ql-block">  习俗十: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个近几十年才形成的新习俗。大年三十日晚上《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说是全国人民大年夜的精神大餐。一九八四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推出《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的影响力 真是万人空巷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晚会上表演的歌曲、小品、相声的影像制品第二天就会风靡全国,各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循环播放。就是再默默无名的演员只要一上春晚就会马上变成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即使普通人谁要是不会哼几句歌词、讲几句小品、学两段相声,大家就会笑话他说“土老帽”。就算现在过去三十年了,说起那时晚会上的情景还依然历历在目、耳熟能详。不像现在,春节期间中央、省市新闻融媒体铺天盖地,文艺节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p> <p class="ql-block">  转眼又到了除夕,请大家在过年的时候,也记住这些习俗由来吧。烟火起,照人间,举杯敬流年。烟花落,四季平,举杯贺新岁。预祝所有人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p> <p class="ql-block">(图片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