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历史街区西兴老街,寻访浙东古运河的源头,观看亚运之光摄影展!

滕剑翔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是《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定保护的历史街区之一,是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西兴过塘行及码头”是世界遗产中的“大运河”之“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西兴老街西端连着浙东古运河的源头,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的起源之地。民居后门临水,并有一个河埠头,小桥流水,很有江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 【西兴】</p><p class="ql-block"> 西兴位于钱塘江南岸,浙东运河西端。古称固陵、西陵,是春秋时越国过钱塘江的主要渡口,有“浙东第一关隘”之称。西晋以后,西兴由军事重镇转变为中转码头,形成服务于过江转运的商业市镇,成为浙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集散地。清中期后,因江水改道而退入内陆。直至20世纪20年代萧绍公路通车后,西兴市面才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 西兴现在还保存了传统运河街市的格局风貌,以及码头、过塘行、永兴闸、大城隍庙、铁陵关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标志牌</p><p class="ql-block">中国运河——西兴过塘行及码头</p> <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标志碑</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见证了漕运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运河一西兴码头与过塘行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二〇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p><p class="ql-block">西兴老街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现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格局及历史建筑、环境。</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现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格局及历史建筑、环境。</p> <p class="ql-block">西兴老街409号——杭州市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杭州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LSJZ8-23</p><p class="ql-block">西兴街409号建筑</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二一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西兴老街403、405、407号——杭州市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杭州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LSJZ8-22</p><p class="ql-block">西兴街403、405、407号建筑</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O二一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  俞任元过塘行——清末传统木构院落式建筑,反映了西兴地区特有的过塘行历史。</p> <p class="ql-block">杭州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编号:LSJZ4-35</p><p class="ql-block">俞任元过塘行</p><p class="ql-block">清末传统木构院落式建筑,反映了西兴地区特有的过塘行历史。</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0八年八月</p> <p class="ql-block">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杭州胜利联运总行旧址</p><p class="ql-block">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文物局</p> <p class="ql-block">西兴铁陵关路口</p> <p class="ql-block">铁陵关遗址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 【铁陵关遗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兴街西端,又名铁岭关。春秋末期,西兴之地称固陵,铁陵关为固陵城唯一关隘。铁陵关是西兴作为古钱塘江边军事要地和重镇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地理坐标作用。</p><p class="ql-block"> 现铁陵关建筑无存,仅见地面露出一根残柱,和柱旁一段横卧石条。</p> <p class="ql-block"> 【西兴驿遗址】</p><p class="ql-block"> 西兴驿位于浙东运河南岸西兴街。旧时是邮政、公文传递和官员中转的驿站,有驿前码头。现仅存建筑台基、踏步、柱础石及砖砌墙基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永兴闸遗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兴浙东运河口(今官河路下),曾是浙东运河西端重要的水利设施。原为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萧山县令刘会利用修海塘余款改堰为闸,以便排水防涝。现存闸门柱、闸墙、底石及挡水坝等。</p> <p class="ql-block">西兴城隍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兴城隍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遗址】</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是民间地方神的祭祀建筑,西兴城隍庙用于祭祀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该庙面阔三间,坐西朝东,横跨浙东运河之上。据民国《萧山县志稿》所载,城隍庙“在永兴闸东、庙基下空,为永兴闸通运河处。庙前有亭,皆为石柱。道光三十年启闸泄水,亭圮,咸丰间重建……咸丰十一年毁,同治初里人重建。”</p><p class="ql-block"> 现仅存阶前石狮、护栏、石板地面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萧绍海塘(杭州段)</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二0一七年一月十三日公布</p><p class="ql-block">杭州市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码头】</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兴浙东运河两侧。过塘行,即转运栈,是明清时期专门负责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之间货物、人员转运的特殊行业,清代鼎盛时西兴曾有过塘行72家之多。20世纪初,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过塘行逐渐衰落。如今,西兴仍保留着10余处过塘行旧址及码头。</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码头】</p><p class="ql-block"> 西兴的运河两岸码头众多,且多与过塘行紧邻,担负着钱塘江与浙东运河货物往来装卸的功能。其中大城隍庙遗址旁的码头,是昔日西兴最大的码头,现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民居后门临水,小桥流水,很有江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民居后门临水,小桥流水,很有江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滨江区家训馆与西兴乡贤馆】</p> <p class="ql-block"> 【西兴概况】</p><p class="ql-block"> 西兴街道位于钱江三桥南,地处滨江区东大门,是区行政中心所在地,东邻萧山区,西接长河街道,南面是白马湖,北临钱塘江。辖区总面积17.3平方公里,社区17个(其中撤村建居社区8个、城市社区9个)。2019年辖区总人口18.45万,其中户籍人口8.15万,流动人口10.3万。西兴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西兴老街是浙江省历史街区、杭州市十大历史保护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兴也是一座现代新城,同时也是滨江区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奥体博览城、物联网产业园(省级特色小镇)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东区均在西兴,集聚了海康威视、聚光科技、吉利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是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体育场馆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西兴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西兴古称固陵。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筑城屯兵,号称固陵;六朝至唐,因其位于会稽郡西端,遂易名西陵,设“西陵堰专知官”、“西陵镇遏使”,设置萧山地区唯一驿站西陵驿(也称樟亭驿)。后梁乾化二年(912)八月,以“陵”非吉语,始名西兴,沿用至今。西兴地处钱塘江南岸,是浙东运河的起点。这里交通发达,地势险要,自古为“浙东首地,宁、绍、台之襟喉,东南一都会也。”从春秋末期的吴、越之战至明朝末年的抗清斗争,西兴一直是前哨战地。境内古迹林立,有固陵城关隘铁陵关遗址,西施整妆待渡的樟亭(亦称妆亭),后唐安国禅师道场明化寺,建于北宋的取石亭和江公祠,建于南宋的宋徽宗庙,清乾隆帝御诗碑等等。西兴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经此而去浙东。此外,南朝谢灵运、宋王安石、苏轼、陆游、范成大,元朱德润、萨都刺,明王守仁、徐渭,清毛奇龄等先后驻足西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为西兴增添了光辉。西兴有自西向东延伸计1.5公里的老街(浙东运河南岸为上大街,北岸为下大街),街巷窄而长,街屋多为单檐,古色古香,属晚清及民国初期遗存。杭州市园林文物系统的专家们实地考察后兴奋地说:“仅一江之隔的西兴竟有这样一条保持得相当完整的古式小街,正好为杭州增添一处极为难得的景点。”西兴一直是水运的中转码头,水路运输最兴盛时有过塘行72爿,可谓万商云集,士民络绎;舟车辐辏,市容繁华。1949年5月5日,西兴解放。1996年5月,西兴镇划入杭州市西湖区;1996年12月,杭州市成立了滨江区,西兴镇为区政府所在地。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区合并,2003年西兴镇撤镇建街。2015年西兴街道完成整村拆迁后,辖区内高新企业林立,高新人才集聚,西兴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p> <p class="ql-block"> 【家风家训】</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p> <p class="ql-block"> 【家风家训】</p><p class="ql-block">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滨江,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涌现出许多有名的世家大族。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滨江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收集整理了好家风家训家规,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家庭中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西兴乡贤】</p><p class="ql-block"> 乡贤文化是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西兴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筑城屯兵,号称固陵,西兴文明始起。晋代开凿运河,六朝于江河之交置牛埭,船只经此翻坝,始成聚落,名西陵。唐代专置西陵驿,建立行政机构。后梁乾化二年(912)八月,以“陵”非吉语,始名西兴。两宋时期,西兴大振,升为旗,为漕运首站,得“宁绍台襟喉”之名。元明清三朝均在西兴置盐场,“士民络绎,舟车辐辏终无虚日”,西兴为浙东第一关隘,唐代以来的许多文人墨客或浪迹或宦游,吟啸于此,留下大量诗章,西兴是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西兴乡贤】</p><p class="ql-block"> “乡贤”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人。西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或身在远方心系故土。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时代建设和治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社会文化大有裨益。这里展示的乡贤代表人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却能从厚重的西兴历史文化中展现西兴人的独特内涵,既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的西兴特征,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的后门</p> <p class="ql-block">【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的正大门</p> <p class="ql-block">【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的二层小楼</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迎面的“康熙南巡图”</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室内的陈列空间</p> <p class="ql-block">【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室内的陈列空间</p> <p class="ql-block">【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室内的陈列空间</p> <p class="ql-block">【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室内的陈列空间</p> <p class="ql-block">  【浙东运河在大运河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起于西兴,终于宁波三江口(唐代后延伸至镇海口),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兴与西兴运河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西兴古称固陵、西陵,有“浙东第一关隘”之称,是钱塘江上南北四大古渡之一。西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西兴为越国之关防,是古钱塘江边的渡口城堡。《水经注》载:“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它是连接大越(绍兴)至吴(苏州)的古道的过江渡口。西晋永康年间,会稽内使贺循在会稽主持凿渠,自绍兴迎恩门起,向西经柯桥、钱清、萧山到西兴,后人称“西兴运河”。西晋以后,西兴由军事重镇向中转码头转变,形成服务于过江转运的商业市镇。唐《六典》记载,唐开元、天宝年间,西兴已设驿站。五代末,吴越武肃王将西陵改名西兴。南宋定都临安,因漕运与贸易的需要,疏浚记载大增,可通行500石的大船,西兴成为浙东货物转运的重要集散地,西兴运河成为沟通江海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毗邻西兴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独木舟,见证了早在七、 八千年前,钱塘江南岸河湖密布,开古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水上交通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山阴故水道始台建于春秋时期(前6-5世纪),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越国勾践后期已成就南起句章城,北达山东琅琊,称雄东南的霸业。</p> <p class="ql-block"> 【西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西陵运河》</p><p class="ql-block"> 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凿通了从绍兴西郭至萧山的西陵运河。运河从会稽郡城(今绍兴)西郭向西,经柯桥、钱清、萧山至固陵,固陵晋称西陵,故称西陵运河。</p><p class="ql-block"> 《西陵牛埭》</p><p class="ql-block"> 埭是指设在河道中保持水位的拦河坝,类似于如今的水运码头或水运中转站。西陵牛埭位于西兴镇,是钱塘江南岸著名的牛埭,南朝时,一年可征收上百万的税钱。西陵牛埭与柳浦牛埭、浦阳南津牛埭、浦阳北津牛埭合称为钱塘江四大牛埭。</p> <p class="ql-block">  【隋唐一一五代时期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十年(815年),浙东观察使孟简始建绍兴西郭门外向萧山方向的“运道塘”,又称“官塘”,既保证了运河本身的安全,也便于船只牵引,习惯上称为纤道,宋、明、清各代都有增筑。</p><p class="ql-block"> 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今宁波鄞州区鄞江镇境内) 移至三江口,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宁波城市中心从此确立在三江口。</p><p class="ql-block"> 西陵运河在这个时期曾多次疏通、深挖、修筑,以利于灌溉、航运。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吴越王钱镠改西陵为西兴,西陵运河也改称西兴运河。</p> <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宋代,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后,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从南岭、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宁波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江南运河对接,直达当时的最大商业城市扬州。</p><p class="ql-block"> 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北宋天禧元年(1048年),王安石任鄞县令后,组织民众,补废完因,订建湖界,疏浚水道,“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东钱湖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环湖有著名的“七堰九塘”其布四周。</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明州(今宁波)、绍兴、台州是经济富庶的地区,南宋乾道年间(1165年至1173年),西兴运河经疏治后,与山阴故水道连通,成为浙东运河的重要段落,也是沟通海外的水道。至此浙东运河自钱塘江经绍兴、宁波通海的完整水运体系已经形成,并正式定名“浙东运河”,它是维系南宋都城与明州港的重要交通线。</p> <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时期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浦阳江改道,废钱清闸,建三江闸》</p><p class="ql-block">明代,山阴筑麻溪坝,复又凿开碛堰山,浦阳江主流自临浦镇改道向北于今闻家堰入钱塘江,支流寻故道至钱清镇后沿左支于老三江闸入杭州湾,称钱清江,亦称西小江。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为解除山阴、会稽、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绍兴知府汤绍恩在绍兴市东北的三江口主持修建了三江闸。</p> <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时期的西兴】</p><p class="ql-block"> 《上虞运河北路开通复线》</p><p class="ql-block"> 《万历绍兴府志》卷七载:“上虞县……新河,在县东北十里。旧水道北由百官渡抵菁江,南由曹娥渡抵通明江。永乐九年(1411)鄞人郏度,以通明江七里滩阻塞不便,上言将县后旧沟开浚,名后新河。”文中由百官渡抵菁江的航路,即上虞运河北路复线。</p><p class="ql-block"> 《西兴运口的衰落》</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邮政开办,驿站大减,西兴驿因地处水陆要冲,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才最后裁撤。西兴和西兴运河的黄金时期延续较长,直到20世纪20年代萧绍公路通车后,西兴市面逐渐衰落。</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与西兴运河口部工程】</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为实现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在钱塘江与西兴运河口修建了一些重要工程。</p> <p class="ql-block"> 【浙东运河河道图】</p><p class="ql-block"> 浙东运河又名官河、漕渠,包括西兴运河、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山阴故水道、虞余运河、慈江-刹子港等河段。浙东运河西起钱塘江南岸的西兴,经绍兴,跨曹娥江,东至宁波三江口,经甬江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与西兴运河口部工程】</p><p class="ql-block"> 《越国军港铁陵关》</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西兴为越军过江渡口,大臣范蠡筑屯兵城、铁陵关,并设越王城固守,故称固陵。铁陵关又名铁岭关,位于西兴街区西侧,为固陵城唯一关隘。至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武肃王钱镠增筑。关楼名“玩江楼”,因关外有“玩江亭”而名,建于明代洪武、宣德间,后圯;弘治十年萧山县令邹鲁重建,改称“镇海楼”,嘉靖十八年修茸,嘉庆中受潮水冲击,又圯;万历十五年秋重修时,增高四尺,架楼三楹。在西兴镇西北。民国《萧山县志稿》载:铁岭关即固陵城遗址。古时,铁陵关地介海塘,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今西兴已远离江道,铁陵关已废。1966年,铁陵关被拆,仅存关基遗址两段,直柱两根,建关时间无考。</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与西兴运河口部工程】</p><p class="ql-block"> 《六朝牛埭》</p><p class="ql-block"> 两晋以前,江河相连,洪汛期间,江潮倒灌入河,而水退江浅时,则河水流失,造成干旱。晋代时,兴修堰坝以阻断相连江河,保持内河水位稳定,有利于航运舟楫。江河交汇处兴筑埭坝后,江船入河或河船入江,都采用人力拖船过埭的办法。到了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时,这种耗时费力的人力拖船过埭改为牛拉过埭,始称“牛埭”。牛埭的出现是杭州古港通航技术的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初立钱塘江水埭后,即行征税,不久被停止。南齐时,牛埭税征课甚重,仅西陵牛埭一年便可征收上百万的税钱。</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与西兴运河口部工程】</p><p class="ql-block"> 《唐宋古渡》</p><p class="ql-block"> 西兴为“宁绍噤喉”,是钱塘江与浙东运河运口。古渡延续千年,多少文人骚客从西兴大码头上船,南来北往,无数漕粮货货物经此周转,运往都城,行销海内外,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兴起与经济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明清商贸转运》</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西兴属绍兴府萧山县管辖,是南来北往的一个中转码头,万商云集,士民络绎,市容繁华,因此出现了“过塘行”,即专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栈” 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故过塘行布满西兴,是西兴商业全 盛时期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民居】</p><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现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格局及历史建筑、环境。</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p><p class="ql-block"> 西兴,从春秋古渡到六朝牛埭,商贾云集,聚市为镇,西兴老街多茶楼酒肆旅店,服务于过往客旅,现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老街格局及历史建筑、环境。</p> <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p><p class="ql-block"> 西兴,从春秋古渡到六朝牛埭,商贾云集,聚市为镇,西兴老街多茶楼酒肆旅店,服务于过往客旅,现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老街格局及历史建筑、环境。</p> <p class="ql-block"> 【西兴民居】</p><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民居大多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为适应江南气候特点,多为三合院与多进合院。小青瓦屋顶,空斗填充墙,木椽举架,烽火山墙,庭院深幽、粉墙黛瓦。按建筑所处位置可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 1、沿街建筑,大都为前店后寝,上寝下店,体现小镇商业特色。</p><p class="ql-block"> 2、临河建筑,以河墈为基,埠头入户,前店后仓或前仓后寑。</p><p class="ql-block"> 3、多进宅院,前临街,后沿河,前后数进庭院,多为殷实之家,前店后仓,中为住宅。</p> <p class="ql-block"> 【西兴民居】</p><p class="ql-block"> 西兴老街民居大多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为适应江南气候特点,多为三合院与多进合院。小青瓦屋顶,空斗填充墙,木椽举架,烽火山墙,庭院深幽、粉墙黛瓦。</p> <p class="ql-block"> 【西兴驿】</p><p class="ql-block"> 西兴驿是古老的水驿,唐《六典》记载,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钱塘江已有水驿之役”。</p> <p class="ql-block"> 【西兴驿一一官河官驿】</p><p class="ql-block"> 西兴驿,唐时称樟亭或庄(盛饰)亭,五代之后名西陵驿,宋朝叫日边驿。相传春秋末年,越女西施在这里整装、待诏入吴。据明·来集之《樵书初编》记载,萧山知县邹鲁曾题“庄亭古迹”于其上。清·康熙《绍兴府志》载:“西兴驿在西兴镇运河南岸,唐之庄亭也。”</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码头】</p><p class="ql-block"> 过塘行,即转运栈。过塘行前设有码头。过塘行数量多是西兴街市的商贸特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码头商贸繁荣】</p><p class="ql-block"> 西兴“通南北之商,候往来之使”,“旧时坊肆栉比,商贾云集,自清末至民国初年,单是过塘行就有72 爿半,茶店 32 家。”过塘行前有码头;殷实之家门前有埠头,最大的属西北角的大码头,为古镇公共码头。</p> <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p><p class="ql-block"> 西兴过塘行位于官河两侧。过塘行,即转运栈。乾隆微服从杭州沿塘视察至海宁,目睹运河转运栈劳动者遭到轻侮,十分恼火,便即下谕:“海宁加业转运布设,凡‘埠夫’者,要以尊视,轻侮者治。”并赐额改名为“过塘行”,又亲为“埠夫”授赐“行牌”,佩带于身。“过塘行”多因西兴运口大量货物过江转运而形成的商贸特点之一,鼎盛时期达72爿半。从业务性质分,有过旅客 的8 家;过茶叶、烟叶、药材的4家;有过棉花绸缎的7家;有过百货杂货的29家等等。今官河路 110 号原为“钟大椿过塘行”,则专过猪及鱼苗。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河道工程】</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为达到抗淤沙、保运口、护沿线等目的,主持开展了若干河道工程。</p> <p class="ql-block"> 【江道淤积,新开河连接渡口】</p><p class="ql-block"> 最初西兴在江边,后因泥沙淤积,渐离江岸二十余里。南宋时因漕运需要,在西兴开挖新河连接渡口,并在南岸砌石铺驿道,担负浙东的物资运输任务,并不断维护钱塘江、内河和涌江水系。</p><p class="ql-block"> 【西江塘、北海塘保沿线平安】</p><p class="ql-block"> 西江塘因在萧绍平原西端而得名,起自西兴永兴闸,由西向南经长河、浦沿、闻堰、义桥、临浦,止于进化麻溪坝,全长31.25公里,是历史上保护萧绍平原免遭钱塘江、浦阳江水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西江塘是千百年来分段陆续建成的。唐代,西兴至冠山、半爿山已有部分江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吴越王钱镠修筑西兴篓石塘,并将沿江堤塘加固连接。北宋,修建小砾山附近堤塘,外御江湖,内蓄湘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太守戴琥又筑坝于麻溪,在渔浦至麻溪筑土塘12.5公里,后逐渐加固延续,明清年间又经过十多次重大修建。</p><p class="ql-block"> 北海塘西起西兴永兴闸与西江塘相接,东经长山至瓜沥,再由瓜沥经当山至童家塔(这段称海塘),全长41.44公里。始筑于春秋时期,《越绝书》载有航坞山东麓石塘,为已知的北海塘最早文字记载。唐开元十年(722年),会稽县令李俊之又主持修筑。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越帅刘良贵主持重修,修复潮坍之处,并植柳树万棵以固,时称万柳塘。塘身原有土塘、条石块塘、丁由石塘、块石石板塘、鱼鳞石塘等多种类型。现存几段石塘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光绪间所建。</p><p class="ql-block"> 北海塘和西江塘统称江海塘,维系着萧绍平原百姓的安危。明洪武间,北海塘改用块石镶砌和条石砌叠,石塘上镶嵌海龟及十二生肖头像石雕,还有不少文字碑石,意在镇禳江潮,今遗迹可寻。</p> <p class="ql-block">  【候潮过江,西兴渔浦赶潮】</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钱塘江西陵、柳浦、浦阳南津、浦阳北津为四个比较著名的牛埭。西陵即西兴,浦阳南津位于浦阳江口的渔浦,浦阳北津位于渔浦对江的定山。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西兴、渔浦最为通道。清乾隆《萧山县志》卷十三记叙:“古驿道由渔浦渡入浦阳江。”宋时渔浦渡升为官渡,内畈农田灌溉引用湘湖水,《嘉泰会稽志》记载:“新义乡在县南三十里,管里五:前家里、莫浦里、峡下里、冗里、河由里。”在渔浦渡口附近,逐步形成闹市,初设渔浦寨,西兴寨等四寨(余为龛山寨和新林寨)。明成化(1465-1487年)年后沧桑变迁,随着浦阳江改道北出,渔浦商贸重镇日趋冷落。</p><p class="ql-block"> 【从大堰到永兴闸,抗潮涌淤沙,保运口】 永兴闸,俗称龙口闸,位于西兴铁陵关浙东运河口。原为大堰,据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萧山县令刘会把修西兴塘积余的银子用来改堰为闸,用于阻挡钱塘江潮水。现遗迹犹存。</p> <p class="ql-block"> 【西兴相关人物】</p><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曾在此筑城拒吴,贺循主持开凿西兴运河,孟简在此修筑运道塘,谢惠连、贺知章、李向等文学家都曾在此候渡。</p> <p class="ql-block"> 【西兴相关人物】</p><p class="ql-block"> 西兴不仅是千年古镇,还是曾被誉为“浙东首地”的富庶水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曾在此筑城拒吴,晋代贺循主持开凿西兴运河,唐代孟简在此修筑运道塘,谢惠连、贺知章、李白等文学家都曾在此候渡,将涌潮、江风、驿站、关楼等西兴景象永久地留在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与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 【西兴相关人物】</p><p class="ql-block"> 勾践、范蠡、谢惠连、贺知章、李白、孟简等。</p> <p class="ql-block"> 【西兴清廉县官-刘会】</p><p class="ql-block"> 刘会,(1542~1617),字逢甲,号望海,邑北城畔(今螺城镇西北街)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刘会中进士。初授萧山县令。话说有一年,秋潮异常猛烈,沿江的防洪长堤被冲毁,大水涌入,百姓房舍被冲塌几百所,萧绍平原一片汪洋!</p><p class="ql-block"> 刘会彻夜不眠,流着眼泪写呈文申报灾情,省里府里第二天就派官员下来,坐在船里视察,只见桑田为海,哭泣声遍野。他们商讨救治方案,刘会认为原来的防洪堤用木柴、竹篓裹着碎石筑成,禁不住大潮冲击,必须建造石堤,方能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 于是刘会编造预算,组织力量全力以赴修建石堤,派县丞王箕、典史徐闵督工。十月初三正式开办,他经常亲临第一线,不辞风霜雨雪之苦。经过整整六个月的努力到万历十五年(1587)春末完成。</p><p class="ql-block"> 刘会兴修防洪石堤,又改大堰为闸,西兴老百姓感受到切身得益,经费负担又很轻,对这位父母官衷心敬仰戴德。</p><p class="ql-block"> 刘会任满离境之时,在铁岭关外下船,萧山的父老们特别是西兴的百姓,自发来送行,赠万民伞,鸣放鞭炮。刘会激动得不知不觉滴下了眼泪。船离江岸很远了,刘会还站在船头望着不肯离去的父老乡亲,望着他费心修建的蜿蜒的江堤和高耸的镇海楼。</p><p class="ql-block"> 西兴老百姓为了寄托对刘会的思念,在驿站前建造了一所“刘侯祠”,春秋两季致祭。</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运河犹如一条巨型的纽带,从南至北贯穿在华夏的版图上,滋养了沿河的世代子孙,孕育出灿烂的运河文明,无数城镇因运河而兴盛,西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西兴美术馆正在举办摄影展</p><p class="ql-block">【亚运之光——亚运主题摄影联展】</p> <p class="ql-block">  在这毫不起眼的西兴美术馆中,却展出了光彩夺目的【亚运之光——亚运主题摄影联展】</p> <p class="ql-block">  【亚运之光——亚运主题摄影联展】</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是以杭州亚运会为主题的专题摄影展。展览安排在滨江区,与亚运主场馆位于滨江具有特殊地理关联,正是这种关联赋予了展览更为深刻的意义。展览通过“杭州时刻”、“运动之光"、“盛典华章”、“人情之暖”以及“超越极限”五个板块,为观众呈现一场特殊的视觉盛宴,由摄影家张友国、李晓军、郑祖林、徐青青联袂奉献。</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摄影联展中,五个板块共同勾画出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多重面貌,展现出杭州在体育盛事中的魅力和活力。通过摄影家们的镜头,您将感受到亚运会带来的独特文化体验和人文情怀,共同见证这场盛会为杭州留下的永恒印记。</p> <p class="ql-block"> 【杭州时刻】</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现的是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独具特色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壮观场景。摄影家们有幸进入主赛场,以各自独特的镜头将这些瞬间刻画成令人难忘的画面。在这个巅峰盛事的时刻,杭州亚运会凝聚了千万市民的心血,也因此孕育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瞬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 开幕式如同一场神奇的仪式,通过亚运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和杭州的气质,勾勒出了当代最美的画卷、唤起了全球观众的无限遐想。在这里,你将看到摄影家们极具个性的描绘手法,呈现了杭州亚运独特的风采,同时展现了杭州承办亚运盛事的能力和热情。透过这些照片,你将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在盛大赛事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运动之光】</p><p class="ql-block"> 当您踏入“运动之光”展区,宛如走进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世界。这里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杭州亚运会激烈竞争的见证之地。每一张照片都在述说着运动员为梦想拼搏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您能够感受到力量和速度的交织,仿佛每一位运动员都是顽强灵魂追逐着不可知的辉煌。他们的汗水和奋斗,不仅是为了一枚奖牌,更是为了对自我的挑战和对未来的渴望。正是在这激流勇进的舞台上,他们展现出了巅峰状态下的英姿飒爽。</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切体现,更是对运动员不懈追求的崇敬。这里聚集了无数个奋斗和坚持的瞬间,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胜利的气息。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力量和速度的激情中,与运动员们共同感受拼搏的喜悦,见证梦想在这片阳光下真正起飞。</p> <p class="ql-block"> 【盛典华章】</p><p class="ql-block"> 欢迎来到“盛典华章”展区,让我们一同沉浸于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奇妙瞬间,感受这些写意镜头所捕捉的独特景象。这里,光影的妙境与仪式的庄重交织,摄影家们用镜头勾勒出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可以说,他们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场艺术之旅,引领我们穿越仪式的华丽序章,感受盛典的独特韵律,让仪式的美妙之处在画面中绽放。或许,在这些艺术的瞬间中,我们能够感知到盛典的独特魅力,领略华章的不朽辉煌。</p> <p class="ql-block"> 【人情之暖】</p><p class="ql-block"> 踏入“人情之暖”展区,仿佛踏进一片充满温馨和感恩的领域。这里专注于那些在赛场内外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开幕式表演者、导演团队以及热心的群众演员。透过摄影家的镜头,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是如何跨越困境、经受艰苦训练,默默地流下泪水,为杭州亚运会贡献出无尽的心血和时间。</p><p class="ql-block"> 摄影家们以细腻而敏锐的镜头捕捉到志愿者们在赛场背后的辛勤付出。他们可能是那位给予运动员温暖微笑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为了一场完美表演而不辞辛劳的导演团队成员。每一位被镜头定格的面孔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坚韧与奉献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关乎人情的展区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感恩之情,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激。这里不仅仅是运动的舞台,更是奉献和友爱的舞台,每个人都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织就了一幅温暖而感人的群像画卷。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份人情之暖中,为那些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点赞,为他们的奉献鼓掌。</p> <p class="ql-block"> 【超越极限】</p><p class="ql-block"> 走进“超越极限”展区,仿佛穿越时空,您将置身于亚残运会激烈比赛的现场。这个展区旨在捕捉残疾运动员所展现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克服身体的限制,更是在不懈的努力中挑战自我、挑战生命的极限。每一张照片都是摄影家对运动员深深敬意的结晶,同时也传递了对那份超越身体极限的勇气的赞赏,以及对生命强大而不可思议的敬畏之情。摄影家们通过镜头捕捉到的运动员们在面对身体困境时的毅力和坚持,每张照片都在述说着一个令人动容的瞬间。这些画面不仅展现出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更激发了人们对拼博和坚持者的敬佩之情,它们是对生命奇迹的见证,让观者深刻感受到超越极限的力量是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坚定绽放。</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这份勇气和毅力的海洋中,为这些超越极限的运动员们送上最崇高的敬意,共同感悟生命的不屈和力量的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