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黄山铺尧崖头村

刘照忠蒙山沂水一小虫蝈蝈

<p class="ql-block">修建双桥碑记</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尧崖头修建两座石桥的碑刻,现存于村西北泉边,碑座皆无,碑体高170厘米,宽82厘米,厚24厘米,碑首上方为“修建双桥碑记”六个字,中间的捐款人名字已磨损得看不清楚,右侧碑文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修废与创始异事而同功也,而兼之维难。沂西红旗之麓,溧水之阳,谷带左右,曰尧崖头庄。惟左谷逼近村侧,南北二津,南津径达东西桥,自创始未及百载也,摧折于车马风雨。北津冲东北路,昔仅湫隘,今为绝壑。里人议:复制于南,建新桥于北。类以人寡居贫为虑,醵会二年,继以缘募,鸠工材并畚筑,不事雕饰,广袤丰杀一称乎!谷功始于道光四年二月,凡五阅月而二桥告竣。所谓废则举,利则兴,其在斯乎!因以“双”名桥而寿诸石,盖不惟利攸往,亦使后人知劳于义举,而姓名不至苓落榛莽。</p><p class="ql-block">邑庠生刘仕僎撰书</p><p class="ql-block">皇清道光五年四月拾□日</p><p class="ql-block">这篇碑文详细记述了双桥修建的时间、过程及意义,唯一遗憾的是碑面当中捐款人的名字已无法辨识。</p><p class="ql-block">年近九旬的刘玉元老人回忆说,这两座石桥在今村中间南部,相隔五六十米,桥下是一条从养老山前下来的小河沟,常年流水潺潺,水里有鱼虾游动,两座桥都是用每块重达一两千斤的条子石搭建。南桥较小,只一孔桥。北桥跨度约10米,中间有桥墩,系两孔桥。两座桥的桥面均宽3米左右,两边镶有50厘米高的条子石作为栏杆,也可坐在上面歇息。桥不高,距水面约1.5米的样子。当时,这块建桥碑记刻在两座桥中间的一侧,远远看去十分醒目。后来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建,这两座石桥陆续拆除,石碑倾坍在地。后尧崖头村在村北沟边新打了一眼水井,来来回回挑水的村民经过小沟行走不便,就将这块建桥石碑搭在小沟上,供村民行走,因碑面朝上,石碑中心很快就被磨平,只剩下三两个模糊不清的字,所幸右边的说明文字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研读《修建双桥碑记》这篇碑文,笔者从中发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清代尧崖头一带有着较强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首先,碑文在前面指出了尧崖头村的地理位置:“沂西红旗之麓,溧水之阳”。“红旗之麓”即红旗山脚下,自然是指今天的养老山。从地形上看,养老山虽然海拔仅279米,但它东西绵延十余里,与南边平行走向的龙山、岚崮南相隔一公里左右,中间是沂城西出的官道、古驿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再说“溧水之阳”,尧崖头村在清源河北岸,古时以水取向,北为阳,南为阴,这里说的“溧水”就是今天的清源河。历史上清源河称之为“闾山水”,据《沂水县志》中记述:“闾山水自闾公山之闾公峪经摩石岭东,东流至崔家峪集东北,南流抵杏山崖,又东合圣水坊水,折而东南至王山铺(今黄山铺)集北,折而东,抵龙山后……”从流向上看,黄山铺至龙山后这一段,中间就流经尧崖头村南,那么“闾山水”到了这一段,碑刻上为何称之为“溧水”呢?其原因,值得后人探究。</p><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多名士</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光秀美的尧崖头村印证了“人杰地灵”的说法。这里曾诞生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一代名中医赵铁桥,赵氏与该镇胡家庄村的刘惠民等人号称沂水民国时期“四大名医”,尤让人称颂的是赵铁桥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对就医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后以93岁的高龄谢世,无疾善终,有关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让同村村民引以为豪。</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尧崖头村出过“企业双雄”,颇有远见的村民赵恕风和武善祥靠超人的胆略分别创建了沂水黄山建筑公司和沂水县第二水泥厂,首开全县农民开办企业之先河。赵恕风带领着这帮泥瓦匠,靠18把铁锤起家,企业由小做大,由弱到强,凭着过硬的施工质量成为当时临沂地区在外施工的优秀建筑企业之一。而武善祥领头创办的沂水县第二水泥厂,历经多次扩建,生产的“凯利”牌水泥享誉建材市场。</p><p class="ql-block">这里还走出了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山东省劳动模范武传兴。武传兴宅心仁厚,两袖清风,他一心为公,使尧崖头成为全县农村工作的一面旗帜,成为临沂市有名的明星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老山前多名士,清源河畔故事多。尧崖头村这些人的名字,将与山村过往的光荣历史一样,熠熠生辉,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岁月的河流滔滔不绝。几百年时光过去,一切都已沧海桑田。青山还在,碧水长流,这青山、这绿水见证着尧崖头村的兴衰荣辱,也在继续默默见证这个古老村庄的明天。(刘振良撰写)</p> <p class="ql-block">游走沂水县黄山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