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40年前拜访过的白马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024年元月洛阳自由行二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元月29日,又从洛阳火车站乘上56路公交车,一直坐了27站来到终点站白马寺,40年前少林寺电影上映洛阳成了旅游热点,那个时候第一次来到白马寺,这次来只见一条长长的商业街,不见那座红颜色的寺院山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虽然下午两点多了,我还没吃中午饭,于是先在一家还比较像样的金三角饭店三分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我不吃肥肉,</span>要了一份洛阳地方名菜水席中的黄焖鸡品尝, </p> <p class="ql-block">这盘鸡肉块比较多,也做的酥烂,咸香可口,水席的“水”字取“上菜似流水”之意,也指席间的全部热菜皆有汤水,这家黄闷鸡让我对洛阳水席有了概念,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位于洛阳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我免费进入白马寺检票的这道门,才看见我40年前进入白马寺走过的山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40年前来时进出的山门外边,又建了一个写着“中国第一古刹”几个大字的三门石牌坊,这道石牌坊外边是一条人满为患的商业步行街,穿汉服的小女生川流不息,都想进寺内拍照,把一个本来清静的寺院搞成了一个吵杂的市场。</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山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高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所谓白马寺“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楼由日本国中村包行先生捐资400万日元、白马寺出资60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6月建成;鼓楼于1992年竣工,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 ——“马寺钟声”。&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始建于元代,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正在维修,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nbsp;</p> <p class="ql-block">法宝阁位于清凉台的东侧,建于1995年,阁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与法宝阁大小形制一样,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卧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有身长5米,重八吨的缅甸卧玉佛一尊。&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与卧佛殿大小长短一样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同样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就是“二僧墓”。东边的一个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的一座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墓碑立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泰国、印度、缅甸等国家还在白马寺修建了自己国家的佛苑,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长宽各108米,有四座苑门,东西南北各一座,其中东门为正门。苑内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馆、流通处、钟鼓楼、凉亭等,建筑错落有致、张弛有度,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的建成是中泰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见证和象征,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诣白马寺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后又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舍利塔二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1898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迦毗罗卫国一个崩毁的砖佛塔遗址时,发现了5个已经变成化石的舍利容器,其中一个容器上用古老的波罗蜜文字刻着:“这是释迦牟尼佛陀世尊的舍利。”当时这个考古发现轰动了全世界,1899年印度将舍利赠送给泰国国王拉玛五世,安放在曼谷金山寺金山塔上,供奉了一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2014年举行了隆重的迎请佛舍利仪式,安放在了泰国佛殿苑 这个舍利塔上,舍利塔一层供奉有泰国不同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的9尊佛像和3尊蓝琉璃妆金的分别代表着凉季、热季、雨季的“三季佛”共12尊佛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印度佛殿规划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遗址桑奇大塔建造,中央供奉佛祖说法像,表现佛陀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说四圣谛度五比丘的情景。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投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上下两层塔身及殿门前牌坊上雕刻有佛本行故事与佛本生故事,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印度佛殿苑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0年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位于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整体效果格局整饬,气象宏伟,宝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规整,碧草如茵。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殿堂四周墙壁上镶嵌有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四大圣事,还有8块小玉雕,展示缅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方还建有一座小佛殿。&nbsp;</p> <p class="ql-block">时隔40年再访白马寺,满眼的汉服小女生穿梭拍照,临近新年,虽然是寒冷的冬天,然而释源祖庭白马寺的游客也不算少,特别是汉服飘逸的帅哥靓女在寺院各处拍照,成为白马寺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