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血泪谱写的悲歌

可知道

<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五十岁时为他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那么为什么颜真卿要写这样一篇祭文呢?在这幅“天下第二行书”的背后,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颜季明的父亲颜杲卿,是颜真卿的堂兄。颜真卿镇守平原,颜杲卿坐镇常山前线。侄子颜季明负责在两地间联络。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起兵叛乱。颜杲卿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还派出儿子颜季明与内丘县令张通幽带着李钦凑的首级向朝廷报捷……原本安禄山并未把颜杲卿放在心上,认为他不过是个文弱书生罢了,当他从前线得知颜真卿兄弟俩在平原和常山二郡搞出的事情后,安禄山再也无法淡定。他命史思明、蔡希德率军北渡黄河去对付颜真卿兄弟。叛军首领史思明亲自率领大军围攻常山。当时坐镇常山的就是颜杲卿。双方坚持数月,叛军始终无法攻破常山。叛军越来越多,而城中的弓箭粮草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够击退叛军。颜季明秘密出城一路联络其他守将,求援。不想这些将官望风而降,拒不理睬季明。最终,颜季明在回城途中被俘。</p><p class="ql-block"> 在叛军的轮番进攻下,常山城还是陷落了。叛军把颜季明押到颜杲卿面前,逼迫颜杲卿投降。颜杲卿拒不投降,叛军大怒,砍掉了颜季明的头颅。颜杲卿心如刀绞,痛骂叛军。史思明将颜杲卿押解到洛阳,颜杲卿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气急败坏。割去了颜杲卿的舌头,把他绑在天津桥桥柱上凌迟处死。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的由来。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全部遇难。</p> <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李光弼、郭子仪收复常山。大乱初定,颜真卿托人寻找家人尸骨,只找到了哥哥颜杲卿的腿骨和几缕头发,以及装着侄子颜季明头颅的匣子。在看见家人遗骨时,颜真卿情绪崩溃了。只能亲手为侄子写下一篇迟到的祭文,以寄托哀思。</p> <p class="ql-block">  颜真卿一家满门忠烈,晚年的时候,却不幸受到了小人的坑害。坑害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斩首示众的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卢杞。卢杞想独断专权,因为忌惮颜真卿的威望,便在李希烈叛乱之时,向皇帝提议:“颜公是让全国都信服的人,如果派他去和叛军谈判,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解决问题。”唐德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批准了卢杞的提议。明知是九死一生,颜真卿却毅然踏上了前往敌营劝降的路。</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的任务是说服李希烈归降,而李希烈何尝不想让颜真卿投靠自己呢?李希烈千方百计,而颜真卿无动于衷。李希烈无奈之下威胁道:“你不投降难道不怕我杀了你吗?”面对李希烈的威胁。颜真卿泰然道:“汝知颜常山否?吾兄也!”最终被李希烈勒死,享年75岁。</p> <p class="ql-block">  颜真卿的结局让这篇《祭侄文稿》多了一份厚重感。一根根见证历史的线条,没有刻在石碑上,却拥有不可撼动的庄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祭侄文稿》比《兰亭序》更称得上“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现存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双钩填墨的摹本而非真迹。这使一幅行书作品的书写感大大降低。黄庭坚在苏轼《寒食帖》后的题跋中写道“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连苏轼自己写自己的作品都难以表达出第一次书写时的感觉,更不必说冯承素的双钩了。而《祭侄文稿》是没有誊写的草稿,保留了涂改痕迹也保留了颜真卿第一次书写时的情绪。几百年后的书家以摹本附庸品位低俗的皇权统治者,误导了大众对书法美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兰亭序》所写为暮春修禊之乐,《祭侄文稿》是为逝去亲人所写的祭文。可以说,《兰亭序》是一篇喜剧,《祭侄文稿》则是一篇悲剧。悲剧要比喜剧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寓情山水的快乐我们可能未曾感受,但是亲人离去的苦痛我们一定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诸如秦桧,蔡京,严嵩…他们的书法,都是一顶一的存在,但是对于他们的作品。只能停留在审美的角度。《祭侄文稿》的高度他们永远无法企及。甚至放在中国书法的长廊里,都很难望其项背。《祭侄文稿》已经超越了美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