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前程朤朤——华中师范大学顺湖中学顺湖之声广播站迎新年品民俗

苗子_Lee

<p class="ql-block">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顺湖中学向全体师生及家长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p> 春节快乐 <p class="ql-block">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春节是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相传,在4000多年前,舜即天子位,决定带领族人祭拜天地。人们听到都很开心,纷纷跟随舜帝祭拜。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称为“岁首”,这便是春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今天,让我们跟随广播站的小主播们,一起了解这个传统四大节日之首的春节吧!</span></p> 年的来历 <p class="ql-block">迎新年品民俗——年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年的来历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顺湖之声@吴子彦</span></p> 贴福字的传说 <p class="ql-block">迎新年品民俗——贴福字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p><p class="ql-block">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p><p class="ql-block">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顺湖之声@王曦</span></p> 吃美味饺子过幸福年 <p class="ql-block">迎新年品民俗——吃美味饺子过幸福年</p> <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之时,我们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这小巧的饺子味道鲜美,形状独特,令人百食不厌。 </p><p class="ql-block"> 你们知道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p><p class="ql-block"> 按民间说法,吃饺子的时间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子时时刻,也就是大年三十辞旧迎新之际吃饺子,饺子与交同音,意为新年更岁交子之意。所以饺子寓意着新旧交替,象征新的一年来到,旧的一年过去。美味的饺子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希望,也表示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同家人一起来包饺子、吃饺子,共享美味佳肴,共度幸福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顺湖之声@陈敏</span></p> 春节饮屠苏酒 <p class="ql-block">迎新年品民俗——春节饮屠苏酒</p> <p class="ql-block">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道出古时春节两大风俗:饮屠苏酒和挂桃符。陆游《除夜雪》也记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冬春交替时节,气候乍暖还寒,病毒活跃甚至还会肆虐,所以古人制屠苏酒怯瘟病,门挂桃符避邪祟,两者剑指同一敌人——瘟疫。“画角声中旧岁除,新年喜气满屠苏”,屠苏一般在除夕之后饮用。宋朝理学大师魏了翁说:“一年一度屠苏酒。老我惊多又。”屠苏只是“一年一度”在春节期间小酌,而不可一年四季长饮不断,酒虽美,却不可贪杯。这大概因屠苏为“药酒”,是药三分毒,且要“辨时”饮服的缘故。今天的年俗小故事就为大家介绍传统年俗——喝屠苏酒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顺湖之声@崔煌</span></p> 贴春联的由来 <p class="ql-block">迎新年品民俗——贴春联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p><p class="ql-block"> 而“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传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有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京城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从此,春联便在民间推广开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顺湖之声@张体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的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启新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承载新的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尽情享受假期,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看、听、寻、做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体验,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度过一个充实快乐、健康文明的祥和年。期盼着你们新学期能以崭新的姿态,平安归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