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游

姜是老的辣

<p class="ql-block">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莫邪、干将铸剑在此,莫干山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约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吴王阖闾使干将在今莫干山剑池铸剑,铁汁经久不下,其妻莫邪问计,干将道:“昔吾师作冶,金铁之精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后成物。”莫邪道:“师知练身以成物,吾何难哉!”于是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铁汁下,铸成雌雄两剑。剑以人名,雄剑曰干将,雌剑曰莫邪,为纪此事,故称此山为莫干山。</p> <p class="ql-block">《搜神记》中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楚国,不是吴国了。</p><p class="ql-block">搜神记</p><p class="ql-block">干将莫邪</p><p class="ql-block">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宝剑有雌剑雄剑。干将的妻子身怀有孕将要分娩,丈夫便对妻子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楚王生气了,我去他必定会杀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长大了就告诉他,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在树的背后。”</p><p class="ql-block">干将带雌剑去见楚王。楚王让臣下仔细查看,臣下回说:</p><p class="ql-block">"宝剑应有雌雄两把,现只有雌剑,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大怒,便把干将杀了。</p> <p class="ql-block">搜神记</p><p class="ql-block">莫邪的儿子名叫赤,长大成人后,就问母亲:“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莫邪说:“你的父亲给楚王制作宝剑,用了三年才铸成,可是楚王却杀了他。他离家时曾嘱咐,要我告诉你: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在树的背后。″</p><p class="ql-block">赤出门望着南山,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边的石块,就用斧子劈破它的背后,得到了雄剑。赤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报仇。</p><p class="ql-block">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貌出奇,</span>眉之间有一尺宽,说要报杀父之仇。楚王于是在全国以千金悬赏捉拿他。赤得知后,躲入深山号哭悲歌。一天有个侠客遇到他,对他说:“你年纪轻轻,为何如此悲伤?”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不能报这杀父之仇,故而悲伤。”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买你的人头,我可替你报仇。但须拿你的头和剑才行。”赤立即割颈自刎,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奉给侠客,自己的尸体却僵直不倒。侠客说:“我决不会辜负你的。”尸体于是倒下。</p><p class="ql-block">侠客拿着赤的头前去进见楚王,楚王看见赤的头怒目园睁,心中害怕。侠客说:“这头可在热水中煮它。”楚王令人支起大锅</p><p class="ql-block">烧煮头颅,三天三夜竟煮不烂。楚王亲自到锅前察看,侠客用雄剑将楚王的头砍入锅中,隨即自己自刎,头也落入锅中。三个头颅全都烂在一起,无法识别,人们就把三个头骷髅埋葬在一起,称为“三王墓”。(现在的汝南北宜春县境内。)</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原名《眉间尺》)就是讲这个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莫邪雕塑 </p><p class="ql-block">阜溪桥上方,距磨剑石10余米处,有1985年落成的干将莫邪雕塑像。莫邪持剑在前,体魄雄健的干将掄锤欲击,神态逼真。造像连底座共高3米,耸立于剑池之旁。</p> <p class="ql-block">剑池飞瀑 </p><p class="ql-block">剑池飞瀑又名四叠瀑布,藏于荫山山谷绿荫丛中。上有阜溪桥,桥柱上刻有阜溪桥上游50步处,有两股溪水汇合,一股来自中华山,另一股来自芦花荡。两股溪水合流后,水势增大,顺涧直下,形成飞流,直冲阜溪桥,此乃第一飞瀑。出桥后,猛跌二三丈,形成第二叠瀑布,注入剑池中。</p> <p class="ql-block">瀑布入剑池后,稍一停蓄,水势益壮,于是,飞瀑临空,直泻剑潭,此时飞流高达10余丈,气势磅礴,触石有声。这是第三叠。飞流自剑潭而下,束水入溪,形成短瀑,此为第四叠。</p> <p class="ql-block">剑池。</p><p class="ql-block">明朝唐铿《莫干剑池》 诗:</p><p class="ql-block">“欧冶勾吴地,清池旧日闻。鸊鹈三尺雪,菡萏一炉云。岭峻天疑近,山荒路不分。尚余金铁器,千古碧氤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剑池</p><p class="ql-block">清朝唐靖《莫干山》 诗:</p><p class="ql-block">“剑已延津去,山犹号莫干。泉声飞百道,鸟径仄千盘。峡束青天小,池空六月寒。龙光常不夜,斗气复谁看?”</p> <p class="ql-block">皇后饭店</p><p class="ql-block">建造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皇后饭店在莫干山很有名气,那是因为毛泽东|1954年3月到莫干山时在那里休息过。</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看到皇后饭店的圆形窗户、圆形门洞,以及进门的圆形拱顶,便说这房子不错,有一种延安窑洞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在莫干山居住时的专车。七座,毛称其为"七人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与随行人员从莫干山回杭州曾口占一绝:</p><p class="ql-block">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p><p class="ql-block">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p> <p class="ql-block">1955年,毛泽东从北京前往杭州,居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p><p class="ql-block">由于来杭州的次数太多,西湖周边的景点,早就被他看遍了。</p><p class="ql-block">周边还有什么可看的景点呢?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距离杭州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莫干山”。</p><p class="ql-block">明代的王阳明,以及近代的很多人都曾经游览过这座山,还在山中留下了遗迹,只是它在民间不太有名。</p><p class="ql-block">毛听说之后产生了好奇,于是找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卫士叶子龙、李银桥,秘书罗广禄和一名医师,一起登上了莫干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蜜月</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盛典后,连夜在二百名卫兵的护送下乘专列上莫干山度蜜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第二次国共谈判时,蒋介石偕宋美龄住在莫干山的白云山馆。</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该建筑落成于民国12年(1923年)7月15日,是由美国传教士海依士建造的。它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城堡式建筑,整幢别墅以就地山石砌筑,石墙、石柱,矗立山端,远远望去,似一座坚固的城堡。大教堂的内设礼堂可以容纳六百人集聚。</p> <p class="ql-block">1984年莫干山会议就是在这里举办的。</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会议</p><p class="ql-block">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p><p class="ql-block">讨论会是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约一个月,由朱嘉明、刘佑成(延安吴起县人,时在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黄江南、张钢等青年经济工作者组织召开的学术讨论会。</p> <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3日-9月1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约一个月),在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了由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等青年经济工作者组织的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简称”莫干山会议“。</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供智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会议被称作“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是青年经济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会议不仅使一批经济学家脱颖而出,走上舞台,也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主办方</p><p class="ql-block">《经济学周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经济效益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承办方</p><p class="ql-block">浙江经济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参会人员约18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政界:马宾、王岐山、马凯、周小川、郭树清、楼继伟、李剑阁、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贾春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娄建、外经贸部研究室田力维,计委经济研究所赵明;</p><p class="ql-block">学界:张维迎、周其仁、华生、高梁等。</p><p class="ql-block">报界:《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望、《世界经济导报》副总编辑朱杏清、《中国青年》杂志副总编辑崔维德、《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社长白若冰、《红旗》杂志编辑陈晓梅</p><p class="ql-block">其他:孔丹、陈一咨、陈元、肖捷、吴晓灵、刘克崮、陈锡文、许善达、鲁昕、阎卡林、李罗力、常修泽等</p><p class="ql-block">中心内容</p><p class="ql-block">讨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p> <p class="ql-block">价格改革双轨制的讨论</p><p class="ql-block">一派主张小步快调(代表人物有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一派主张一步或分步放开价格控制(代表人物是当时还在西北大学读研究生的张维迎),还有一派在综合前两种观点的基础上主张放调结合(代表人物有华生、高梁等)。</p> <p class="ql-block">《价格体制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环节》(西北大学经济系张维迎。</p><p class="ql-block">从西北来的年纪最小的参会者张维迎当时只有24岁,在读研究生的最后半年。</p> <p class="ql-block">芦花荡</p><p class="ql-block">清人刘焕有诗赞美芦花荡道 :</p><p class="ql-block">“三过芦花荡,芦花未白头。竹荫浓过岭,云影乱遮楼。入耳冷泠泠韵,径行步步幽。秋风催八月,来看雪霜稠。”</p> <p class="ql-block">“翠”</p><p class="ql-block">滴翠潭,莫干山因遍山翠竹,著名书法家钱君陶,为此题写了“翠”字,镌刻于崖壁上,潭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翠”字高约10米,,被誉为“江南第一擘窠大字”。是莫干山的代表性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