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体验非遗之美

雨晨 

<h3>棂星门是中国传统古建筑名,位于文庙中轴线上,是一种牌楼式的木质或石质建筑。它的名字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棂星,即天上文星,象征着孔子作为天上星宿下凡,与天上的文星——天镇星相当,后者负责施行教化和广育英才。</h3> <h3>棂星门不仅是文庙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同时也象征着祭孔如同尊天。在宋代,棂星门还被称为“乌头门”。此外,棂星也被理解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等不同的星宿,这些都赋予了棂星门丰富的文化和宗教内涵。</h3> <h3>刚踏入这个沉重而又严肃的地方时,不仅想到了中华文化是多么源远流长。踏入此地,感觉自己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h3> <h3>大成门是位于孔庙正门的位置,因其两侧装饰有戟,故又被称为戟门或仪门。它的命名来源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大成门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门额上挂有清朝雍正皇帝御书的“大成门”三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大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大成门不仅是孔庙的主要入口,也是整个孔庙的核心部分,象征着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门内陈列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籍,如乾隆皇帝的亲笔赠予,以及历朝历代的碑刻颂词。大成门的设计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对圣人孔子的尊敬。<br><br>大成门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孔庙主体建筑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庄重严谨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格局。门内还设有大成殿,这是孔庙中最重要的建筑,供奉着孔子神像。大成殿的布局和大成门相互映衬,共同展示了宫殿式建筑的庄重严谨。<br><br>大成门的具体位置通常位于棂星门或泮池之后的孔庙最后一道大门前,其设计旨在体现对圣庙的尊重和严肃性。门的三开间设计,加上黄色的墙体和彩绘斗拱,以及门前的高门槛,都寓意着对圣庙的礼敬。在大成门前的台阶上有浮雕龙陛,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审美情趣。<br>大成门不仅是孔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h3> <h3>在清朝时期,各地建立了昭忠祠,用于祭祀因公阵亡的将士或文官、义勇百姓。这些昭忠祠在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用途和规模。例如,1776年(乾隆41年),确定了明代殉国诸臣的名单,只要获得追赠谥号的靖节之士就可以允许入祀昭忠祠。到了1824年(嘉庆7年),各省府城(包括台湾省)奉命开始建设昭忠祠,有时还会附祀关帝及城隍庙,以便按照籍入祀那些因公牺牲的人员1。<br><br>昭和时期:在日本昭和时期,昭忠祠逐渐被废弃,但在1939年(昭和14年)发生了变化。当时,日本国内的一些招魂社更名为“护国神社”,这与昭忠祠的目的相似,即强调对“护国的英灵”的尊重和对天皇、日本的奉献。这种做法与清朝时期建立昭忠祠的初衷相呼应1。<br><br>常州忠义祠:常州是著名的忠义之城,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下诏允许在常州建立“忠义祠”,并特别提到要将文天祥等人一同供奉在内。忠义祠原本位于季子祠东侧,内有15位抗元英雄的牌位,其中文天祥的牌位位于正中。后来,忠义祠在人民公园扩建期间进行了迁移2。<br><br>钓鱼城忠义祠:在南宋时期,钓鱼城是抵抗蒙古侵略的重要防线。在1759年,为了纪念最后坚守在此的王坚和张珏,以及余玠等其他对抗蒙古军的将领,人们在钓鱼城重建了“王张祠”,并在1759年将其改为“忠义祠”。忠义祠不仅供奉了王坚、张珏等英雄,还额外增加了其他几位英雄的名字,如余玠、冉琎、冉璞等3。<br><br>忠义祠是为了纪念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而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的忠义祠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发展。<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