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小年,到西丰转转

涛歌

当今,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变化,按照以往的习俗,过了小年,就要在家中忙碌准备春节的到来。<div>  2月3日,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春夏秋冬旅游群组织大家到西丰去赶大集。说是赶大集,其实是西丰县为宣传当地企业发展的一项优惠活动。</div><div> 我们首先来到了御鹿园,也称“中国(西丰)梅花鹿种源文化园”。</div> <div>  走进御鹿园,无论是纪念碑、雕塑,还绘画墙,都展示着浓浓的鹿文化。那我们就边走,边唠唠。</div> 西丰县位于辽宁东北部,素有中国鹿乡、中国野蚕之乡、中草药材之乡之称,其中西丰鹿茸、西丰鹿鞭被评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我国最大的鹿产品集散地。2020年,西丰梅花鹿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七个优质培育品种之一,鹿茸优质率、产仔成活率等八项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北部,曾是清朝“盛京围场”腹地,是满清皇族捕猎野生梅花鹿用以养生滋补的重要基地。1619年努尔哈赤灭叶赫将此地封为围场。清朝入关后先后在全国设置了五大围场都属于皇家禁区,其中“盛京围场”最大,有105围,西丰境内就占了35.5围。 光绪21年,下旨冰砬山大肚川为养鹿官山地,建“皇家鹿苑”,对梅花鹿进行圈养繁殖,为朝廷养鹿贡鹿,从此开启人工规模饲养梅花鹿的先河。1896年弛禁招垦,1902年成县西丰。公元1932年,“皇家鹿苑”共建鹿场四个,最多时养鹿890头。到1985年,建国营鹿场11处,共养鹿7028只,人工饲养梅花鹿在西丰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西丰县开始大规模养鹿,截至2022年末,西丰县梅花鹿年饲养量达6.2万只,存栏量3.7万只,国内外鹿茸50%左右的产品在西丰县加工经销,年加工和经销鹿茸及鹿副产品达1000余吨,年产值56亿元。   眼前来到了御鹿园的养殖基地,是我走过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是最气派的一个。占地500亩、拥有10个单元、每单元32个鹿舍的标准化鹿场,通过标准化饲养、防疫、品牌建设,最终目标是形成集科研、精深加工、智慧鹿业、产品交易、旅游观光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园。 西丰县人工驯养梅花鹿历史超过300年,梅花鹿优质高产,西丰因此得名“中国鹿乡”。过去是粗放式养鹿,村民们在自家后院,找块空地,拉起围栏就能当鹿舍。“养鹿的户数是不少,但‘单打独斗’挣钱少,风险大。” 改革开放后,他们利用扶贫资金和招商引资,不断扩大规模,实行了集中养殖,科学管理,产业化推进。   梅花鹿养殖产业日渐兴旺,如今,走进西丰县,一座座药企、食品加工企业林立。从以食品加工为主,扩展至保健品、药品领域,做大做强了鹿产业链。由此,西丰鹿产业形成了新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走向了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鹿茸贸易、食品加工、保健品研发和产品生产的迭代升级,引领着西丰鹿产业以产业高质量支撑发展高质量。 如果不是这次来西丰,真的不知道与相邻仅几十公里的西丰县,原本是辽宁省的一个贫困县,如今竟发展到如此地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人还得走出来,才晓得世界在变,身边的变化,让你惊艳。人老了,秉性难改,但目睹的一切,可否改变一下观念和印象? 参观完御鹿园,我们又驱车来到了下一处参观点。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野蚕博物馆” 七个大字。<div>  其实,我们对蚕的了解是很有局限性的,参观了博物馆,收获还特别大的。</div> 进了馆内,带到了一座石像的面前,她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物——嫘祖,又名累祖。轩辕皇帝的正妃,她是最早发现蚕丝的人,她带领农妇养茧、抽丝、织布的美名传遍了中原大地。被后世尊为“蚕祖”“蚕神娘娘。” 国内首家野蚕博物馆在铁岭西丰成立,所以才敢叫“中国野蚕博物馆”。博物馆由辽宁采逸蚕丝制品有限公司自筹资金,历时两年时间建成。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br>  博物馆分为3个展区,分别介绍了野蚕简史、柞蚕生长分布、品种、用途、开发利用。   博物馆分为六个展区:1、序厅。展馆前言、野蚕简史、柞蚕生长分布及博物馆展区介绍;2、世界野生柞蚕概述。本展区采用实物标本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世界野蚕的自然属性、品种、分布、用途、开发利用及皇家贡品; 3、天然野生柞蚕场。本展区采用复制仿真的手法,实景再现了山、水、石、雪、蚕场、树木栩栩如生的景象,皇族围猎、专家调研、皇家与蚕农交谈的场景;4、明、清时期丝绸交易市场,生产生活用品,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本展区用复制仿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明、清时期丝绸交易市场的繁荣景象及生产生活用具用品; 5、现代野生柞蚕的开发、利用、交易。本展区采用实物的手法充分展示了建国后野蚕产业的发展,现代野蚕生产设备、工艺产品及规模,野蚕丝制品及其特性,野蚕营养食品及其特性;6、尾厅。本厅主要展示30年间企业发展历程,在丝绸生产,产品开发,科研和对外贸易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野蚕博物馆”馆内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馆内柞蚕场气势恢宏,枫叶交织错落飘逸,仿真假山、石景、小桥流水,汇聚了中国柞蚕文化历史的精华,展现了明、清时期丝绸贸易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展示了现代野生柞蚕的开发利用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俗语说“南方有家蚕(桑蚕),北方有柞蚕”,柞蚕,习惯上称为野蚕,是野蚕中饲养量最大的昆虫。中国是世界最早养柞蚕的国家,3000多年前,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地区人民就开始利用柞树养柞蚕、抽柞蚕丝。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蚕茧和生丝生产国。柞蚕茧、丝产量约占世界的90%。生丝、真丝绸缎和丝绸制成品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量的90%、70%和40%以上。 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柞蚕通过“闯关东”移民由山东传播到了辽宁。<br>  在辽东山区,柞蚕一开始是处于零散经营,小规模放养。最早的时候,人们收茧后先用碱水煮制,人工扒开茧口取出茧蛹食用,将茧扣套成茧穗,手工抽丝,利用手捻茧线砣或纺车纺成丝线,再用手工织机织成茧绸布匹,用于交易和日常家用的衣、被面料。据说这套工艺源于当地一个叫“蚕仙姑”的美丽传说。 辽宁地区柞林资源极为丰富,为柞蚕养殖提供了极好条件,不仅如此,辽宁的气候,光照都十分适宜柞蚕养殖。目前,柞蚕主要在四省区(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放养,其中辽宁最多,柞蚕茧产量约为每年5万吨,占全国产量60%。柞蚕现在已经成为辽宁农业特色产业,全省有近700多万亩柞林,解决近20万人就业,可以说,在辽宁东北山区,柞蚕养殖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从生长习性来看,柞蚕不同于南方的桑蚕,其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山林中的野生放养状态,受气候环境影响很大。所以,蚕民都习惯将饲养柞蚕的劳动称为“放蚕”。由于柞蚕这种野外放养习性,使得放养柞蚕一度成为风险较大的生产劳动。 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经卵、 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辽宁柞蚕一般一季两播,春季,蚕农会将蚁蚕(蚕卵)放到纸袋里,秋季则将卵播种到牛皮纸上,然后将纸撕成条,放到柞树上,一般放养50天就可以结茧。这50天的时间,柞蚕体重可以增加3000倍左右。 古代山民在采收利用柞蚕茧的过程中了解到柞蚕的生活习性,渐渐摸索出一套放养技术。一直到清代才作为农业经营项目,进入规模化人工放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蚕农都是手握大钐刀,挥汗如雨,割场子,披着蓑衣拴蛾子,戴着草帽破蚁子,顶着四五十斤重的茧筐往返三四里山路出场子。 而且养柞蚕必须天天守护,观察,看叶吃没了,就要把蚕挪到另外的树叶上。不过现在好很多,蚕都在纸上产卵,蚕场也是分条块轮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柞蚕浑身都是宝,综合利用价值极高!柞蚕的卵、幼虫、蚕沙(粪)、茧、蛹和蛾都有利用价值,能开发出多种产品。 首先柞蚕丝就是中国特有的天然纺织原料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珠宝光泽,用柞蚕丝做成纺织品,刚性强、耐酸碱性强、色泽天然,纤维粗保暖性好,是蚕丝被、蚕丝毯的首选, 其次柞蚕蚕蛹富含蛋白质,柞蚕入药还可以治肝肾疾病,还能用在生物防治病虫害,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等等。而且柞蚕放养过程中不能施洒任何农药,无任何污染、堪称是纯天然的有机产品。发展柞蚕生产,也有利于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平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丝绸也是东方古老文化的象征。柞蚕业作为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历史悠久。柞蚕也是丝绸文明的制造者之一,曾在东北亚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从辽宁开始,到17世纪传播到朝鲜,1877年传播到日本,1924年传播到苏联,柞蚕让世界知道了辽宁。   由于当时的“开原”是历史古城,是东北亚丝绸之路通向国外的最后一道“丝关”,并由此向周边国家传播。可以说西丰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东北亚丝绸之路提供柞蚕生产技术和丝绸产品贸易的“丝源”。 “春起树木发绿梢,放蚕的阿哥出工早。精选蛾籽山上放,春蚕传得后代好”,这段古老的“蚕民四季歌” 已经传唱了百年。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柞蚕养殖,如今在辽宁的土地上正蓬勃发展。<div>  参观结束后,我们便去赶大集,与其说赶集,不如说是游览。现在办年货,大可不必长远跋涉了。</div> 赶集是由头,参观才是主题。参观让我们大开视野,游览让我们了解了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