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州揭阳五日行

卢良贵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22——26日,我和老伴雷善美到汕头、潮州、揭阳游览了四天,现将此行见闻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22日乘机飞往揭阳,原计划8:30起飞,因泠冻推迟到10:15起飞,12:02分降落在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入住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金海鸥酒店。</p><p class="ql-block">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位于揭、潮、汕三个地级市中间,是这三个地级市共用的机场。</p> <p class="ql-block">  当天旅行社未安排活动,我们在鸥汀转了一圈,品尝当地持色美食,小吃类的吃了耢粕粥、蚝烙、豆腐花、薏米猪脚、猪肚海鲜粿条。点心类的尝了潮汕腐乳条、腐乳餅和鸭屎香餅。加了霉豆腐的点心果然别有风味。鸭屎香餅也不错,不知为啥要用臭烘烘的"鸭屎"给"香餅"命名?!</p> <p class="ql-block">  在鸥汀街上闲逛时看见一座刻有"佛教圣地"的石碑,碑文竞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询问路人,方知前方不远处即是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证果寺,此碑即为该寺而立。证果是成道之意,在此修行,必成正果。证果寺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以独特的山门、无量(梁)殿、九龙壁玉雕、近600年历史菩提树和般若泉、大型泰国佛铜像和缅甸释迦佛玉像,而吸引海内外游客。当天寺内正在举行法事,僧人们颂经声一浪高过一浪,好不热闹,我们不便进入殿堂,只在院子里转了转。只见那株菩提古树参天,造型特异,般若泉古井仍然如旧。</p> <p class="ql-block">  23日上午游览汕头小公园,乍一听名字还以为是汕头的一处公园。其实小公园是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的一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总称。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较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当地人称老妈宫。老妈宫位于升平路口,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汕头开埠前留存下来的古迹,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91年重建。老妈宫与其右侧的关帝庙,构成一座典型的潮式拜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  老妈宫虽然规模不大,但工艺精湛!採用了潮仙地区独具特色的嵌瓷工艺制作的屋顶雕塑、天井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老妈宫的街对面有一座老妈宫戏台,每逢妈祖诞旦与重大民俗节庆日,民众在此戏台举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亭位于汕头市小公园内, 坐落在汕头开埠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占据了汕头开埠区小公园街区的中心位置,是20世纪30年代初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三莅汕头而建的纪念亭。始建于1934年,由印尼华侨汕头南生公司老板李柏桓牵头发起兴建。成为汕头“百载商埠”的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中山纪念亭的周围分布着南生百货公司、潮宏基珠宝公司总部、利安百货公司等历史建筑。一座座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展示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汕头风貌。电视剧【繁花】的一些镜头便是在这拍摄的。</p><p class="ql-block"> 打锡街是汕头旧时打造锡器的地方,其产品蜚声海内外,多次作为贡品献给光绪皇帝。</p> <p class="ql-block">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位于小公园外马路24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潮州海关在汕头设立首家官办邮政局,是汕头开埠以来的第一所自建邮局,是中国首批25个邮政局之一,在大楼前的广场上重现了大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邮筒,<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的邮政通信发展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侨批文物馆与邮政总局大楼隔街相对,是中国第一个侨批文物馆。潮汕话将“信”称为“批”,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侨胞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侨批文物馆记录的就是海外华侨的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  午歺后前往南澳島。</p><p class="ql-block"> 南澳大桥是连接汕头与南澳島的跨海通道,是广东省第一座跨海大桥。南澳大桥于2009年1月20日动工兴建,于2015年1月1日通车运营。大桥线路全长11.08千米,桥梁部分长9.342千米,桥面净宽11米。大桥造型优美,成为汕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南澳岛启航广场,位于南澳岛长山尾。启航广场集交通、旅游和商业为一体,提供停车、候车及中转换乘、休憩观海景和购物等服务。启航广场是南澳大桥的最佳拍照地,其红色灯塔更是上岛游客必到的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位于汕头市南澳县青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是我国建成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该塔设计采用“门”字演变造型,高悬的球体直径6.6米,悬臂短臂长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日),两柱距离9.23m (对应秋分日9月23日),从底座到球体底部高12.22米(对应冬至12月22日),两边门柱的夾角为23.5度(对应北回归线纬度)。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观海上曰出的最佳位置,是广东迎接每天的第一缕阳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24日游览潮州古城:广济楼、广济桥、牌坊街、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广济楼是潮州古城的东门,民间俗称“东门楼”,因面向韩江也称韩江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潮州市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该楼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楼的两侧各有一座城门,北侧的城门处于韩江上游端称上水门,南侧的城门叫下水门。城门间有坚实的城墙相连。潮州古城的东城墙除了有防御功能外,因其濒临韩江,故还兼有防洪功能。</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才建成,历时340多年。桥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p> <p class="ql-block">  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当有船只通过时,只须拆开中间几艘木船的连接装置,让出航道,便可通过,是典型的"过河拆桥"。这也巧妙地解决了两岸交通与水路航运的矛盾,显示了古人的睿智!</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除了独特的结构和造型外,还有几个看点:一是修建于石桥墩上的造型各异、风格不一的楼台亭阁;二是镇水鉎牛;三是"民不能忘"牌坊。</p> <p class="ql-block">  在潮洲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十八梭船指18只木船组成的浮桥;廿四洲是指石梁桥的桥墩;楼台即墩上望台,各个楼台格式和造型均各不相同,故说“二十四样”;“鉎牛”指雍正年间修桥时铸的铁牛,置放于浮桥东西侧的桥墩上各一只,牛头上铸有“镇桥御水”四字,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不知所踪,桥上仅存西墩铁牛一只,故曰二只<span style="font-size: 18px;">鉎牛一只溜。</span></p> <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廿一年(1841),韩江洪水,冲垮广济桥若干桥墩,次年又洪水泛滥,太守刘浔和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和富户重修广济桥,百姓不忘刘、吴的功德,于是在广济桥上修建"民不能忘"坊。这是广济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诉说了一段官不忘民,民不忘官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确实是一座古色古香、集亭台楼阁、匾额、楹联于一体,把文化、书法与韩江两岸秀美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满文化气息,国内外独一无二的文化古桥。</p> <p class="ql-block">  离开广济桥,从广济楼门进入潮州古城,便是闻名华夏的牌坊街。第一座牌坊叫"恩光洊锡"坊,是为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的父亲翁玉所建。"恩光洊锡"是指朝廷对臣民的封赠。翁玉因子腾达而四次受封,从承德郎、户部主事,一直加封到兵部尚书,资善大夫等职位。他的品德高尚,学识丰富,更是因培养了翁万达而被世人称赞。这座牌坊虽然位列于首,但却是牌坊街中唯一既无功名,也无实职的坊主。</p> <p class="ql-block">  在牌坊街上,还有一口古井,叫东门大井,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至今己九百多岁高龄,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潮州牌坊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2022年1月10日被国家文旅部列入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位于潮州古城的开元路。前身为荔峰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俗称开元寺。以庭院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观音阁、地藏阁、藏经楼等殿堂。我们重点看了天王殿和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正门内便是天王殿, 与山门合二为一。殿门上有联: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横批:度一切苦厄。门内高悬"开元镇国禅寺"匾牌和"皆大欢喜"匾额。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驮尊天菩萨以及四大天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殿内的柱子很独特,上半段为木质,下半段为石质,木质屋架座落在石柱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两殿间的广场很宽阔,植有两株高大的菩提树,铜质香炉高大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雄宝殿正在维修,不得而进。</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悲殿在开元寺内东侧,大殿重檐歇山,红墙碧瓦,面宽5间,进深4间,面积800平方米。匾额“大悲殿”为香港国际潮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所书。殿前立有铜质大香炉一座,石经幢两座。</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86尊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大悲化身像,是国内佛教汉白玉观世音化身像最多的殿阁。可惜也因维修无法一睹观音玉容。</p> <p class="ql-block">  大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殿外回廊的墙上有10幅青石浮雕、通雕、圆雕雕塑作品,描绘了《观经》里234个佛经故事,迴廊有18根蟋龙大青石柱。这些石雕和石柱做工十分精细,是十分罕见的艺术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  当天的午歺是在潮州古城雷记粿条面肠粉店吃的,猪肉肠粉和牛肉牛丸粿条各一份,就上辣椒酱,吃得很香。</p><p class="ql-block"> 下午二点乘景区的摆渡车返回停车场,因等候两位滞后的团友,我们便爬上韩江大堤,竞意外地游览了潮州八景之鳄渡秋风。</p>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韩江因鳄鱼为患,称为鳄溪(恶溪),北堤中段有个渡口,叫鳄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任潮州刺史),相传因闻鳄鱼危害百姓生命财产,便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于当年四月二十四日在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数日后溪水尽退,鳄鱼迁徙入海。韩愈祭鳄处是韩江上游江面最宽阔之处,沿江堤边木棉树挺拔伟岸。每当金秋时节,渡船穿梭,帆影点点,形成秋风送帆的美丽景观。潮人崇祀韩愈,把韩愈祭鳄处称为“鳄渡秋风”,此为潮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24日下午游览揭西县京明度假村,乘竹伐漂流玉湖,晚上参加篝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  25日游揭阳楼广场,揭阳楼广场主轴为东西向,靠东处为盛鼎广场,西为揭阳城楼,总高38米,总层数为五层,其中城台两层,楼阁三层(含暗层一层)。主楼前放置9.99米高、重达58吨号称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方鼎。整个揭阳楼广场面积逾30万平方米,视野开阔,远眺近观皆是景。</p> <p class="ql-block">  25日晚歺吃潮州牛肉牛丸火锅,味道很好,是此行五天中吃得最舒服、最好吃的一歺。可惜光顾着飽口福忘了拍照片了!真是见了好吃的,除了吃,什么都忘了!</p> <p class="ql-block">  26日游龙湖古寨。龙湖古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护堤路旁,地处韩江中下游之滨。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见证了潮汕地区从农耕时代到商业时代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龙湖古寨内“三街六巷”古第巨祠密布,建筑群呈带状分布。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有100多座,其中较出名的有“方伯第”、“进士第”、“探花府”、“绣衣第”、“许氏宗祠”、“龙湖书院”、“天后宫”等。这些古建筑,荟萃了木雕、石雕、贝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潮州民间工艺的精华。各民居的门廊立面装饰浓重,门簪、门匾、对联、侧壁则多绘风俗彩画;门框、柱梁、柱础、栏杆、台阶等都用石雕,犹喜用石鼓、瑞兽、狮子等。堪称为“府第文化博物馆”,其体现了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2012年11月龙湖古寨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这是龙湖古寨北门广场,门楼颇有气势,广场上立有塘湖刘公禦倭保障碑,寨墙上掛满了"广东最美古村落"之类的匾牌,一棵大榕树正好为游客遮荫蔽雨。</p> <p class="ql-block">  进了北寨门走上一条宽约3—4米的石板路,叫龙湖直街,是古寨的主干道,从北向南贯穿全寨,连接南北两个寨门。</p> <p class="ql-block">  进士第是龙湖人士刘子兴的宅弟,离北寨门不远。刘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的进士,曾任兵部主事、福建按密使、广西布政使。该宅前后共五进,其建筑风格以中式为主,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内部装饰融汇了西式建筑的韵味,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阿婆祠位于龙湖古寨直街北段,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当时龙湖巨贾黄作雨为其母周氏所建的祠堂;是本地区唯一的女祠。坐西向东,二进三廊布局;通面宽16.7米,进深31.48米。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石雕、木雕装饰丰富。可惜大门紧闭,未能入内。</p> <p class="ql-block">  侗初师祠又称先生祠,是肖翼乾、林大子、黄元迪等八位龙湖学子为报师恩,专门为王侗初先生建的師祠。明朝万历年间,八位学子请王侗初先生执教,因王先生教寻导有方,八位学子皆学业有成,但王先生无子嗣,学子感念师恩,筹资建祠,纪念王老师及其父亲王国俊和他们的学友谢璘(无子嗣)。清乾隆壬午年,词堂破旧,学子的裔孙筹资重修祠堂。感恩与孝道代代相传,延续了400余年的光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许氏宗祠位于龙湖古寨直街,由许氏三世祖于明朝成化十六始建,明末清初由第十一世祖扩建重修。是寨内最大的祠宇,占地面积为1127平方米,祠堂分四进,一进门楼连过厅,第二进“仿学宫大门”,第三进“明序堂”,第四进“著存堂”,格局方正对称,气势宏伟,雕梁画栋,既豪华又张扬。</p> <p class="ql-block">  在古寨中心,有一个广场,风景也不错,游客大多在此小憇一会。广场旁的小巷很幽静。</p> <p class="ql-block">  这是黄氏宗祠。有趣的是:门旁的墙上还贴有一张2023年黄氏学子考试录取名单</p> <p class="ql-block">  这是高阳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后宫,门前有一棵巨大的古榕树,故其宫门的对联为:地植古榕参天秀,壁绘麒麟世泽长。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古寨天后宫的风格尤其与众不同,一般祠寺的门神是八面威风的武将,而古寨天后宫的门神却是身穿罗裙的女将,这确实令人惊诧!</p> <p class="ql-block">  龙湖书院在龙湖古寨的南门内,最初称为韩文公祠、龙韩社,创办于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泰斗韩文公而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书院大门上匾额"龙湖书院"是清朝状元梁国治手书(梁国治,清代著名书法家,乾隆十三年戊辰科殿试状元,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四库全书》副主编)。1947年古寨名人林修在龙湖书院基础上创建了潮安第三中学,现称“潮安龙湖中学”,是潮州的重点中学。</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龙湖古寨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南门,龙湖古寨的观摩便结束了,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数百年来中华文化在这里的传承不息而震惊!为民族精神在这里的延绵存续而震撼!龙湖古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文脉之地!钦佩你,龙湖古寨!致敬你,龙湖古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龙湖古寨,便前往揭阳潮汕国际机场,乘当晚的飞机返回贵阳,潮汕之行顺利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