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风景

矿泉水7369394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我十六岁,初中只上了一年多的文化课就毕业了。那年的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却又像吃了什么错药斗志昂扬。学校不上课了,天天搞大批判;校长靠边站了,学校变成“红海洋”。我拿到了革委会签发的毕业纸,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当老师通知我“准备准备”出发时,我听到了三个新词儿,一个叫插队,一个叫知青,一个叫青年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亏我还算“老三届”,这些新词以前听都没听过。我的户口随即迁往黑龙江省讷河县老莱公社晨光大队十五生产队,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庄。和我一起指定到晨光大队插队的在册知青一共有四十多人,分了三个青年点。学校说,户口落在哪个队就去哪个队报到,统称叫老莱晨光知青,去了就什么都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知情者说老莱晨光土地肥沃,年底分钱多。也有的说,十五队是个另类,穷困潦倒,至今没有电灯。懵懵懂懂中,我们向学校革委会写了决心书,说了一大堆废话和豪言壮语。有好事者打开地图,从地理位置上看,老莱晨光地处北纬47℃线和48℃线之间,再往北走就是中苏边境(今俄罗斯)和大小兴安岭地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接我们的车老板子(赶马车的)是一位自称没有上过学的大哥,对豪言壮语不屑一顾,对我们的所有问题所问非所答。他说农村这几年跟不上形势了,社员不好好种地,没事瞎折腾,一个种地的,也戴上了红袖标。庄稼地荒了,社员们吃大锅饭,队干部三天两头换,今年的大寨工分每天顶多能值四毛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雪封闭了通往陈家岗屯的土路,车老板子摇着马鞭子在雪地里飞奔。四挂枣红马搭配的马爬犁在空旷的原野里显得十分气派,反复碾压过的爬犁辙直接指向远方。我们冷了就下来跑一会儿,渴了就吃树林里的雪。昨天还在家里被爹妈呵护呵斥,今天就成了野甸子里跟在马爬犁后面奔跑的“傻狍子”,都还挺欢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的地是陈家岗屯,陈家岗屯就是晨光十五队所在地。三九严寒坐马爬犁下屯还是第一次,浑身都快冻透了却也并没有表现出有多么可怜。还是岁数小啊!思想很单纯。旷野里的画面是那么广阔,我们对乡下是那么的好奇:所有屯子的建筑物都是清一色的土房、茅草房、偏厦子,土烟囱冒出的青烟都是一样的。听到狗叫,车老板子说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屯子人家在猫冬,街上看不见行人。没有人欢迎我们,农家院子里有鸡鸭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们冻得直跺脚,有人下车就跑圈儿。几乎所有知青都不相信这里就是我们的户口所在地,都在问这里就是十五队吗?我们就在这个屯子里插队吗?车老板子站在院子里甩着马鞭子发出“嘎嘎响声。他大喊大叫,一看在这屯子也是个人物。有人吗?有人吗?有人吗?人都死绝了吗,车老板子的叫骂声没人应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他把我们交给队长他就得赶紧回家了,他老婆还在家里坐月子呢!临行前学校说的可不是这样的,他们说插队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各村都组织农民夹道欢迎呢!车老板子听有人这么一说竟然暴粗口,谁他妈说的,谁说欢迎你们来的,净扯JB犊子。他毫不客气的对我们说,插队是加塞,加塞是缺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动员大会上学校领导说过:插队是响应国家号召,是革命行动。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让暴风雪来的再猛烈些!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车老板子没等那个知青说完就打断他,别整那些没用的,社员冬天都在家待着没事干,你们上哪革命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老板子一边给马卸套,一边嘴也不闲着。马儿嘶叫着在雪地上打个滚儿,又站起来抖抖毛看来是累了。一个小老头从屋子里跑出来,跟车老板子嘀咕几句就招呼我们赶紧进屋暖和暖和。车老板子指着小老头说,这是咱们田队长,以后你们就归他管了,你们带上自己的行李跟他进屋就行了。一个“咱”字在那样的场景下让我们有了到家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屋子里有人在做饭,热气弥漫只能看见灶坑旁边有人在烧火。再往里走是一间大房子,田队长说这里是社房子,也叫大会议室,社员们开会议事的地方。我们要是不来,这里就空着,只有老丁头在这里看家护院。田队长说给我们做饭的那个人就是老丁头,是一个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丁头是个光棍儿,光棍儿就是一辈子都没娶上媳妇的人。田队长说这屯子有好几个光棍儿,就属老丁头最能干。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你们来了正好跟他做个伴儿。老丁头看上去身板硬实,面相给人以好感。老丁头说,早知道你们要来,队里安排我给你们做饭,今晚就吃大碴粥加咸菜,往后咱就一起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家岗屯无霜期短,光照时间长,特产优质糯玉米,老丁头做玉米大碴粥香气扑鼻。田队长给我们端来一盆粥和一碗萝卜皮咸菜放在土炕上,嘱咐我们慢慢吃别烫着,大碴粥可劲儿造。马车上冻了一天,进屯子就能吃上热乎饭,我顿觉温暖,回头也给田队长盛了一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丁头不知从哪弄来一块桦树皮,点燃插在一根柱子上。火光照亮了整个社房子,也照红了我们的脸。田队长从外面走进来,说都安排好了:今晚住在社员家,明天的事儿明个说。我们跟在田队长后面,这家去两个,那家去三个,女知青则由生产队妇女主任统一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另外两个知青住在陈老八家,摸黑进屋看见一道火光。火光下,他们家有六口人都挤在南炕,北炕自然属于我们了。陈老八大约五十多岁,佝偻着的后背上贴着一块白布,火光下隐约看见上面写着反动富农分子陈炳文。陈炳文在灶坑口给我们烧炕,一言不发,南炕的人蜷缩在被窝里好像是假装睡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把行李放在炕上,跟陈炳文一起烧炕唠嗑。陈炳文嗯嗯着,就是不说话。田队长再次来陈炳文家的时候才知道,屯子里凡是衣服上贴白布写名字的都是被造反派定性的“阶级敌人”。只许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陈老八算是表现好的,他的哥姐、弟妹都是“阶级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洗漱,看水缸里没水了。我要去挑水,田队长就跟我们一起去。黑咕隆咚的,我隐约看见屯子中央有一口辘辘井。田队长说,这口井是陈家祖宗四十年代一锹一镐挖的,人畜共用。陈家岗屯几十户人家,上百头大牲畜都喝这口井的水。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井,四壁由木板固牢直入井底。井沿上竖起一个支架,支撑着一个辘轳和下井的摇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井沿上全是溜滑的冰,田队长教我如何摇辘轳。我接过辘轳把,卯足劲也摇不动。他赶紧接过来,说摇把打飞会伤着人,弄不好还会掉到井里。</p><p class="ql-block">田队长问我:“几岁了?”</p><p class="ql-block">“十六。”我如实说。</p><p class="ql-block">田队长说:“十六!能干啥?我十六岁当兵,在战场上打枪,那是没办法,那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你们十六岁来屯子插队能干啥,能算啥?这屯子本来就穷的叮当响,你们这不是添乱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老陈家第一代人来这里刨地开始,陈家岗屯的历史不到百年。一代又一代陈姓族人,开垦这块土地长达数年。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历了无数苦难。因为岗地缺水,只能喝地表水。陈家人挖井自救,深挖二十多米还是地表水。人喝地表水,得大骨节病。陈家岗很多老人走路弯腰驼背,一拽一拽走路像鸭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饭吃完了,炕烧热了,水缸满了,陈老八终于说话了。他说,睡觉前先去外头拉屎拉尿,不用走远,猪圈那就行。没有电,喝地表水,住人家北炕,我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经是陈家岗屯里的一员了,我们的户口就在陈家岗屯,借住陈老八北炕注定是我们的人生新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春是值得回忆的,我的起跑线是晨光十五队田队长给我划定的。我的工龄是住进陈老八家北炕那个冬夜算起的。我的十六岁洗礼是在田队长和老丁头不经意中的教导下完成的。从荒芜中走出来的人,若干年后回陈家岗屯,再走一遍曾经熟悉的乡间小路,欣赏冬日阳光的雪景,原来这里早就是一道风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矿泉水鸣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