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崎嶇话饮食

邓春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吃饭可是天大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如今也年逾七旬了,也吃了七十多年饭了,每天吃饭,习以为常,也没想过要写一写吃饭的事,只是最近有所感触,不妨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聊一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如今正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基础设施完备,城市美丽,乡村振兴,物质财富日益增长。走进城市那些体量巨大,装饰豪华的大商埸、大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感到真有点如马克思讲的财富充分涌流的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近几年因疫情等多种原因,出现了消费不振的情况。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了,钱包捂的更紧了。商场虽豪华,商品虽眩目,但看到那些卖珠宝的,卖名牌服装鞋帽的,卖高档消费品的地方,看的人不多,买的人更少,都觉得买卖不好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无论怎么变,有一种商品却始终不变,并有逆势上扬之意,那就是餐饮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些大商场的顶层,一般都开有餐饮大巿场。这里聚集着众多餐饮企业,各种风味的菜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挑战着人们的味蕾。来吃饭的人也特别多,尤其是中午,几乎家家满座,还有排队等座的,一片繁荣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街上也是这样,饭馆开的不少,旧的饭馆停业了,马上有新的补上来。什么川菜、鲁菜、粤菜、京菜,应有尽有,也是家家笑脸迎客,顾客盈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物质生活丰富了,吃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在外面饭馆吃饭的人也多了。现在搞个聚会什么的,都在饭馆包间举行,很少在家里做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家也是,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到外面饭馆吃一次饭,丰俭由人,一般花一百多元钱,吃的挺好。一个人才合五、六十元钱,也能承担。再加上吃的饱,回家晚饭就不吃了,又省了一顿,这样平均下来也不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特别是有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对此感触更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爱人的妹妹、妹夫落户美国工作多年,去年他们退休了,回国的时间可以比较长。这次他们回国的时间是三个月。在国内的三个月中,他们除了看看家人,会会朋友,和出去旅游一次之外,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吃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家人在一起聚会吃饭,朋友、同学聚会吃饭。没有聚会的时间,他们就约我们出去吃饭。隔二三天就出去吃一次,各种风味轮流吃,恨不得没吃过的全吃一遍,在回美国的前一天还约我们一起去吃北京烤鸭,说:“哎呀,明天就要回美国了,得抓紧时间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问他们在美国吃饭不行吗?他们说美国的饭与中国不能比,他们吃不惯,都是自己在家里做,我说美国不是也有中餐馆吗?他们说美国的中餐馆比较少,作的菜味也不行,也比较贵。所以每年回国,都像亏欠了多少似的,猛补一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实我也出国旅游多次,在欧洲国家早饭是非常丰盛的,吃的很好,中午晚上也找当地的中餐馆吃饭,他们炒的菜确实不行,比国内差很多了。曾经出现有的人吃早饭的时候多拿人家几个鸡蛋,中午来吃,这样的行为很让人家鄙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吃饭就想起过去。五、六十年代我是经历过的。那时候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粮食产量低,追求的目标是让人们能吃饱就行。城市粮食、副食品等全凭票证供应。人们的工资收入也低,我父亲当时是部队印刷厂的厂长,工资算是比较高的,大概一百块钱左右,一般工人工资是三、四十元,当时家庭孩子也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都用在一家的吃饭上,这样很多工人家庭工资坚持不到月底,只有向别人借钱,或向工厂互助会借钱。你想吃的能好吗,勉强吃饱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条件当时算比较好的,在部队大院里,三年困难时期也沒挨过饿。但我记得当时部队开车去内蒙古打黄羊,回来分肉,家里养小球藻,以补充营养。家里基本没有上过饭馆,我对当时上饭馆没有记忆。当时饭馆很少,都是公家开的,菜品价格按当时人们的收入衡量算是比较贵的,一般家庭也吃不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稍好。我记得在北太平庄路口的西南角上开了一家馄饨铺,我上中学放学回家,经常到那里吃一碗馄饨,就算一顿饭了,当时的馄饨是一毛钱一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2月,我去当兵了。驻地是太行山深处。我下连队不久就分到了炊事班,我烧过一年的火,也做过饭,还有一段时间当过炊事班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的伙食保障还是比较好的。当时的早饭有馒头、窝头、发糕等,发糕是小米面加白面搅和成糊状,放笼屉上蒸熟。还有稀粥和咸菜。中午饭有米饭、馒头和炒菜。但炒菜确实不行,比如冬天没什么蔬菜,也就是白菜、土豆、萝卜。当时炒白菜是将白菜削成片,下油锅炒,刚开始还可以,但慢慢的就出水了,最后就是熬白菜了,大锅饭吗,就是这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晚上值夜班的下班后有夜餐。就是面条,我给他们做过面条。要和面、赶片、切条,下锅煮成热汤面。他们老嫌放油少,有时候自己拿油盆往里倒油,当时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锅菜吃多了,就渴望吃小锅菜,当时叫“小炒”。其实咱们现在家里炒的菜不都是“小炒”吗?也没觉得怎么样,可当时吃不上。记得我有一次出差到斋堂,到一个路边小饭馆吃过一次饭,那是吃到“小炒”了,觉得就是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次我到团部办事,看到团部干部食堂的人吃炸油饼,把我馋的夠呛,我大概有一年没有吃过炸油饼了,这个记忆很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部队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四角八分钱。米、面、油等都是定量供应。吃菜要到外面买,自己连队在山地上开辟菜地,种一点菜。鸡蛋多是在当地村里收购,五、六分钱一个,一个连百十号人,那要收多少鸡蛋呀。所以是很难吃到鸡蛋的。有一次我到附近一个工程兵连队去玩,看到他们吃的菜里有炒鸡蛋,还是挺羡慕的,因为他们一开工程就可以吃上“工程灶”。比我们的伙食费要高一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肉食还是基本能保证的,就是将供应的猪肉切片,炒熟,然后放在盆里备用,炒菜时放一点。一次附近村里老乡有一头牛从山上掉下来摔死了,连队给养员将牛买回来,这样吃了一次牛肉。后来将牛皮拿到保定加工成皮带,每人发了一条,皮带我至今保存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了,到春节吃一回饺子,炊事班和好面,调好馅,各班将铺板抬岀来,上面铺上报纸,包饺子。然后一个班一个班的按顺序下饺子,饺子包的不怎么样,大锅一煮,全成片汤了。吃得不怎么样,气氛却充满欢乐。</b>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我们驻地不远,在拒马河边上有一个大的山村,还是公社所在地。山村里有一个供销社,其实很小,柜台是用石头水泥砌的,有一个售货员。卖点日用品,油盐酱醋的。星期天休息,我们部队的人常去村里的供销社买东西,买点牙膏肥皂的日用品,和村里的老乡也很熟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山里老乡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山里没什么地,开出点地,地里也都是石头子儿,只能种点玉米,小麦很难种,种菜也很难。我看到当地老乡将桃树叶子釆下来,放在篮子里,放在拒马河边上的水里泡着,泡黑了,放在粥里当菜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玉米的吃法主要是碾子碾成玉米糁,熬粥吃。有一天二顿粥,三顿粥的。我们见了老乡有时跟他们开玩笑,“吃了莫”,“吃了呗”,“吃莫尼”,“老太太上炕,掫呗”。(掫与粥同音,掀起的意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乡待客,好饮食就算压饸饹,拿一个饸饹床子放在锅台上,锅里烧开水,把合好的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往下一压,面条就落在锅里,就相当于咱们的下面条。不过玉米面没有黏性是成不了条的,还要掺上些白面和榆树皮碾成的面,因为榆树皮有黏性,才能成型。这种吃法,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见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比起山里老乡的生活,部队的生活还是比较满足的。当然,现在山里老乡的生活也已经大改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好了,以前的事就不说了。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你看那些大商场里,大超市里东西多丰富呀,想吃什么都有,冬天也不是老三样了,经济条件允许你经常去饭馆吃饭也很平常了。不过我又想老吃大鱼大肉是好事吗?我看也未必。现在不是老说吃盐多了不好,吃糖多了不好,喝酒多了不好,要讲均衡,要讲科学。那吃饭岂不是更要讲均衡,讲科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有时去饭馆吃饭,看到很多上班的年轻人在饭馆点很多菜,大鱼大肉的吃饭,我总是很为他们担忧。每天这么大吃大喝,你经济上受的了,身体上受得了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肥胖、三高等问题很早出现,与饮食不健康,不科学有很大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我的战友,想起部队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现在能联系起来的战友超过一百五十人。很多已经年过七十岁了。身体都很好,每天在微信群里很活跃。当然也有几个战友病了或者去世了,但占的数量很小,大多数身体都是很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因此,我主观的认为,这和我们过去在部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部队的生活给我们的身心健康打下了好的底子,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那我们经过五十多年的检验了,应该比较有说服力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在部队吃的粮食是健康食品,吃的菜是绿色蔬菜,喝的水是山里流出的矿泉水,呼吸的是山里的新鲜空气。再加上部队的煅练,虽然苦点累点,但对一个正处于塑形期的年轻人的成长实在是有好处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我一直认为年轻时吃点苦,磨练一下,不是坏事。可能对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打基础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吃了七十多年饭了,应该吃出点味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么看来,吃饭也不简单,这里面有历史,有文化,有知识,更有很多人生的经验和感悟。退休了,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往日已随风去,挺身迎接未来。我们要珍惜如今的好日子,吃好喝好,过好退休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