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建立</p> <p class="ql-block"><b>摘 要</b>:</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相关规定。如何既“减负”又“提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 文章试图通过集体备课的途径阐述,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探索如何在减负背景下,运用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减负 提质 集体备课</b></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亮相部长通道。陈部长说:“减负再难也要减。这里讲的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不要负担,是不要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不敢想象,没有负担,中国的教育会是怎样,全是负担,中国的教育将是怎样。”</p><p class="ql-block"> 进入2019年,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相关文件。“减负”,已经成为2019年全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话题。</p><p class="ql-block"> “减负”是为了“提质”。如何在减负背景下,极大地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途径有很多,策略有多种……笔者认为,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开展集体备课,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之一。</p> <p class="ql-block"><b>一、集体备课内涵阐述</b></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可以这样说,自从有班级教学以来,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p><p class="ql-block"> 本文不打算探讨集体备课的渊源,拟就“传统集体备课”和“线上集体备课”作点简要阐述。</p><p class="ql-block"> “传统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以纸质媒体为载体,组织教师在办公室等固定场所,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 “线上集体备课”是以学校教师或教师联盟体为单位,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特定空间,在网上就某一教学内容开展的对话讨论、合作交流、教案修订、资源共享的系列备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传统集体备课”和“线上集体备课”,只是备课形式的改变,没有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传统集体备课”还是“线上集体备课”,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个体与集体这种既分工又合作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而完成的集体教研活动。都需要确立主备人或中心发言人。其目的都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p> <p class="ql-block"><b>二、集体备课的关注点及操作范式举例</b></p><p class="ql-block"> (一)集体备课的关注点。</p><p class="ql-block"> 关于对集体备课的关注点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长期集体备课实践与研究以及对部分学校集体备课资料的分析梳理得出:进行集体备课要关注下列两点:</p><p class="ql-block"> 1、集体备课需要关注十项研究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是研究学科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材;三是研究教法;四是研究学法;五是研究课程资源;六是研究教学设计;七是研究课件;八是研究检测练习;九是研究课堂反思;十是研究教师自己。</p><p class="ql-block"> 2、集体备课需要关注六项常规要求。</p><p class="ql-block"> (1)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p><p class="ql-block"> (2)做到“四统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重点练习题,统一课件,统一教案。</p><p class="ql-block"> (3)做到“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情,备学情。</p><p class="ql-block"> (4)优化“五点”:重点、难点、基点、盲点、思想教育点。</p><p class="ql-block"> (5)优化“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p><p class="ql-block"> (6)优化“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拓展题。</p><p class="ql-block"> (二)集体备课的操作范式举例。</p><p class="ql-block"> 1、株洲市攸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王建立老师的“主辅结合,三次备课”集体备课范式:</p><p class="ql-block"> 这是笔者带领的教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而内化的一种集体备课范式。</p><p class="ql-block"> (1)每位教师自己事先备好课,再参加集体备课。此为“一次备课”。</p><p class="ql-block"> (2)主备教师谈对教材的把握、备课思路以及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3)其他老师根据初备的体会,谈对该课的理解;谈教学设计思路;谈重难点如何突破;谈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谈学生学习该课相关的知识储备。</p><p class="ql-block"> (4)主备教师吸收大家意见,形成教学设计文本,制作教学课件,上传到相应的信息平台,让组内教师共享。此为“二次备课”。</p><p class="ql-block"> ( 5)任课教师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下载文本,并根据学情进行备课,形成正式教案。此为“三次备课”。</p><p class="ql-block"> 2、湖南师范大学附中 “三步三环”集体备课范式。</p><p class="ql-block">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生物教研组,在湖南省生物特级教师、教研组长汪训贤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形成了“三步三环”集体备课范式。</p><p class="ql-block"> 三步:</p><p class="ql-block"> (1)第一周分头准备。“分头准备”分为主备和辅备。</p><p class="ql-block"> (2)第二周集体优化。“集体优化”是指全备课组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集体研讨,这里主要完成三个环节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3)第三周实施反馈。“实施反馈”即为实施该教学任务并进行反思,形成教学后记,在集体备课时间交流探讨。</p><p class="ql-block"> 三环:</p><p class="ql-block"> (1)由每位老师反馈本周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教学归因分析,形成教学后记。</p><p class="ql-block"> (2)由主备人对主备教案介绍或分析后,辅备人各抒己见,研讨优化,之后形成集体教案,并上传到相应的信息平台共享。</p><p class="ql-block"> (3)对第三周的教学准备进行明确分工,此为“三环”。</p><p class="ql-block"> 此外,南京东庐中学“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集体备课范式,也值得认真我们学习和大力推介。</p> <p class="ql-block"><b>三、集体备课需要辩证处理的四个问题</b> </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是目前减负提质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但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需要辩证处理以下四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1、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不动笔墨不备课”。教师的备课要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提倡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教师要自己深入钻研教材,要“有备而来”。</p><p class="ql-block"> 在集体备课后,教师要进行“二次备课”,“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深入反思,“三次备课”,总结得失。</p><p class="ql-block"> “二次备课” 甚至“三次备课”到底要占多大的比例,目前没有“定量”规定。笔者认为,起码要占“集体备课教案”三分之一的版面。</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是一种思维碰撞,也是内化凝聚集体智慧的有效途径。它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研力量,减轻师生负担的积极作用。但是,集体备课不等于任务的简单分解。如果教师群体对集体备课的初衷理解偏差,或者对集体备课的成果过度依赖,就可能将“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懒”,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个性的丧失,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2、常规集体备课要与 “个案辅导式” “微课展示式”“沙龙畅谈式”等个性化集体备课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介绍了“主辅结合,三次备课”和“三步三环”常规的集体备课范式。这里还补充介绍 “个案辅导式”“ 微课展示式”“ 沙龙畅谈式”三种个性化集体备课范式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1)“个案辅导式”。</p><p class="ql-block"> 这种模式的一般程序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跟踪→课后交流→再次课堂跟踪→课后交流。”一般用于“研课”“磨课”“竞赛课”等教研活动,选择的地点通常在教室和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2)“微课展示式” 。</p><p class="ql-block"> 这种集体备课的一般程序为: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将授课内容浓缩为二十分钟左右的微型课,通过视频形式,给大家授课,其他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研讨。这种集体备课形式,一般用于单元及课堂重点难点的突破,选择的地点通常在录播室或多媒体教室。</p><p class="ql-block"> (3)“沙龙畅谈式”。</p><p class="ql-block"> 这种集体备课的一般程序为:主持人抛出本次研讨的主题或话题,并指定1名记录人。其他教师,就主持人抛出的主题或话题进行自由发言。这种集体备课一般用于某项教研活动的筹备,或某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育热点的探讨。选择的地点通常在“教师书吧”。</p><p class="ql-block"> 3、“传统集体备课”要与“线上集体备课”相结合。 </p><p class="ql-block"> “传统集体备课”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很高的效度感。但是,由于地域的过度限制性和时间的过度统一性,导致参与面不广,辐射性不够。因此,它只适宜于同一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内小范围的集体备课研讨。</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日新月异和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兴起,“线上集体备课”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线上集体备课”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教师们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平台上,进行线上线下的思维碰撞、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因此,它具有便捷、快速、高效、保存方便等优势。</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应该把“传统集体备课”和“线上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每月进行一次“传统集体备课”,每周、每日推行“线上集体备课”;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工作,进行“传统集体备课”,而一般问题、细节问题,进行“线上集体备课”;教学计划的制定,同课异构课的打磨,采用“传统集体备课”,而教案的文本的撰写、课件的制作与以及教学资源的存贮、分享等等工作,可以借助“线上集体备课”来解决。</p><p class="ql-block"> 4、集体备课应注重资源的整合、积累、管理。</p><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要记录哪些东西?要保存哪些资料?没有固定的说法。一般的要求是:如实填写“集体备课记录表”和建立“教学资源库”。</p><p class="ql-block"> (1)填写好《集体备课记录表》。每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后要填写好《集体备课记录表》 。这项工作,由当次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来完成。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主备人及主备课题等。同时,要将个人发言和集体意见简明扼要填写。</p><p class="ql-block"> (2)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内外检测题、相关链接”四个部分。各教研组要每月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期末将文本稿和电子稿,交给学校教科室存档。</p><p class="ql-block">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细致、浩繁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内化存档工作。它对传承本教研组乃至整个学校的集体备课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读所有教育家的著作,总结起来最后都只有四个字:思考、执着”。集体备课需要个人的深思熟虑,更需要大家的集思广益。唯有思考,深入思考、广泛思考才能把集体备课这项工作做好。事业的成功,除了“思考”,还有一种品质很重要,那就是“执着”。 “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要实现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一以贯之地坚持有效的集体备课,是"减负提质"背景下行之有效的路径与策略之一。</p><p class="ql-block"><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 (1)陈宝生《“减负再难也要减!”教育部长陈宝生亮相“部长通道”,谈了这些教育热点话题》(两会关注)《人民教育》2019年3月12日。</p><p class="ql-block"> (2)汪训贤《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集体备课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官网</p><p class="ql-block"> (3)王建立《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学质量》,《菁菁校园行》,王建立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p><p class="ql-block"> (4)杨群英《在集体备课中开展教学反思的思考——以高一生物新课程实施为例》,《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年07期</p><p class="ql-block"> (本文发表在全国大型教育类学术理论期刊《教师》杂志2019年7月第395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