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设计巧妙、宗教气息浓厚的东正教教堂风格建筑。教堂红砖绿顶,搭配金光闪耀的十字架,展现了教堂的庄重与肃穆。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独特的风格、精巧的建筑、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俄式风情建筑的经典代表作品。教堂在哈尔滨极具异域风情,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我们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了。</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还真是风景优美、具有建筑特色的城市。走在城市街头你会发现,哈尔滨的建筑包罗万象,有中式建筑,还有一些带有俄式风情的异域建筑。这种建筑特色是由哈尔滨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的。在历史上,哈尔滨曾是沙俄的宗教侵略中心,因此在哈尔滨保留了很多当时的建筑,这些留存下来的俄式建筑,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由于这些俄式风情建筑,哈尔滨还有了另一个名字—东方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欧式建筑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宏伟壮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建筑位于哈尔滨道里区,是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风格建筑,其设计者是俄国设计师科亚西科夫。现如今,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教堂不再具备教堂的功能,已被改建成历史博物馆,用于展出哈尔滨的发展进程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教堂正门仰望上边的钟楼。由此可以看出 教堂建筑结构精美、堆砌技艺的精良。大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在国际建筑设计上有很高的地位。教堂建筑外观立体感强烈,建筑布局安排匀称均衡,装饰精美,整体运用大量的曲线线条设计。这些设计上的精细考量,都展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独特的艺术设计造型和设计师精湛的建筑工艺。</p> <p class="ql-block"> 环绕大穹顶分布的,是四个尺寸不同的尖顶。四个尖顶建筑共同环绕着中央大穹顶,整体空间态势呈现环绕上升的动态感。四个尖顶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内部有互通的楼梯连接,整个教堂前后左右有四个门供出入,确保人员的流通顺畅及安全性。我现在抬头仰望所见的正是正门上方的大钟楼,其造型设计风格与俄式经典教堂建筑保持一致,都运用了垂直叠收形式的建造方式。在建筑设计上,正门上方钟楼的高度要远远低于中央穹顶,又高于其他尖塔很多。</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钟楼细部。</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东正教教堂风格,大教堂边墙与窗户的细部处理的建筑材料和精巧的工艺也为建筑增色不少,红色的墙和白色的鸽子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一种灵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建筑整体以清水红砖作为墙体材料,清水红砖的防潮性好,材质坚固、隔音,是建筑墙体的绝佳材料。大教堂墙体构造复杂,砌功精细。</p> <p class="ql-block"> 建筑地基上的墙体向外部延伸堆砌,层层堆砌的砖块使建筑底座显得厚重稳定,营造了典雅庄重的教堂氛围。墙体以大小套叠的拱券构成母体。位于大穹顶下方的是一个十六面体的大鼓座,</p> <p class="ql-block"> 大钟楼的通透窗洞,仿佛使我听到了洪亮悠扬的钟声传向远方,就连鸽子也愿意飞来聆听她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每一个窗户都是独具匠心的,都值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仔细欣赏。檐口装饰线角为花瓣形和神乳体。具有典型的罗马风格的边疆拱券的设计风格。每一个窗两侧砌成的壁柱方圆相连,为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异域风情,同时体现了设计的灵动和建筑选材的精致,更体现了施工中的一丝不苟,不禁使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造型庄严肃穆,构造严密,从内到外散发出神秘而庄重的气质,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佳作。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十分完美,充分展现了优秀宗教建筑的结构之美。通过建筑结构,我也强烈感受到了宗教建筑营造的宗教氛围—庄严肃穆和神圣之感。大教堂在布局方式上为南北对称式布局,东西总长为42米,南北总宽为28米。建筑结构均衡,凸显了宗教庄严的形象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主体地位。</p> <p class="ql-block"> 层层红砖堆砌的,绿顶金帽的大钟楼。</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在空间结构上,四座尖塔与中央穹顶的高度设计巧妙。通过尖塔环绕中央穹顶的方式,整个建筑在视觉上呈现向上延伸的动态感,是我看到了典型的传统东正教堂设计风格。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以洋葱头穹顶为中央造型,以6个十字架、钟楼和两座尖塔为陪衬的建筑群。这些线条各异、体积差异较大的形态集合,呈现了立体、节奏分明、充满音律美感的屋顶空间。</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十分特别,其中最让我过目不忘的就是楼顶上方。在阳光下煜煜生辉的饱满圆润的欧式大穹顶,像极了一颗超大洋葱头,高耸入云,高度达到48米,直径长达10米。庞大的穹顶,使我感觉仿佛直插云霄,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圆润挺拔的结构,增添了教堂的威严感,也凸显了典型的东正教堂风格。这种穹顶结构使我想起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看到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红色穹顶,使我觉得真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都是教堂建筑的画龙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p><p class="ql-block"> 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p><p class="ql-block"> 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p><p class="ql-block"> 1932年11月25日,圣.索菲亚大教堂重建落成,以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并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索菲亚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尔滨第一百货公司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艺术馆以对外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为主,教堂巍峨壮美,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她历尽风雨,饱经风霜,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但修复后的建筑内部,教堂功能已不复存在。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主要展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据说现如今又进行了调整,改为音乐演出休闲文化场所了。</p> <p class="ql-block"> 信步来到大教堂的背面,我看到环绕大穹顶分布的四个尺寸不同的尖顶中的三个。四个尖顶建筑共同环绕着中央大穹顶,整体空间态势呈现环绕上升之势,使我感到了强烈的动态感。经了解,这四个尖顶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内部有互通的楼梯连接,整个教堂前后左右有四个门供出入,确保人员的流通顺畅及安全性。</p> <p class="ql-block"> 看着大教堂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中东铁路。所谓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也叫作“东清铁路”或者“东省铁路”。日俄战争结束后称中东铁路,即中国东省部铁路之意。中东铁路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丁”字形铁路。</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1897年8月开始施工,1903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资本注入,商贸发展迅速,3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银行,以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开埠,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由此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延伸到哈尔滨,当时的沙皇俄国军队也接踵而来,为了稳定军队的士气,沙皇俄国决定在哈尔滨建一座东正教堂,名字就叫圣.索菲亚教堂,最初作为随军教堂供俄军官兵使用。</p> <p class="ql-block"> 所以,在1907年3月开工建造了最初的圣.索菲亚教堂。不过当时的教堂是全木结构的,规模要小的多,也简陋得多。再后来,教堂进行了重建。</p> <p class="ql-block"> 我看着这座心爱的建筑,心中生出感慨,那就是建筑的伟大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建筑背后蕴含的伟大的设计理念和工匠精神。索菲亚大教堂精巧的设计,展现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我看着这座心爱的建筑,心中生出感慨:那就是她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辛勤劳动。经了解,教堂内外,砖砌拱壁和四周的墙壁、混凝土楼板紧密结合,镶嵌牢固。历经了近百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并未出现任何裂缝。建筑的楼顶层次分明,富有鲜明的空间感和韵律的节奏感。这些精妙的设计展现了设计师们精湛的设计工艺和参加施工的普通劳动人民伟大的工匠精神,也体现了我们人类先辈的聪明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我从教堂西面的正门进入教堂内部,忽然面对宏伟高大的内庭,真是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教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内部空间结构。教堂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以基督教为设计背景,平面运用东西向十字架造型元素。</p> <p class="ql-block"> 在立面空间上,运用拜占庭风格大穹顶。整体建筑内部的视觉焦点集中在高耸的穹顶上,让人仰望、敬仰宗教神明。</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空间既是协调统一的,又是富有节奏变化的。空间与光影交错,当人们在教堂内,斜射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到大殿中,眼中便会出现黑白交错的图案,仿佛置身于空中。</p> <p class="ql-block"> 围着大教堂细细品味了一圈,再次回到教堂的正面,在明媚的阳光下凝视着她。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主体以深红色为主色调,有着显著的俄罗斯莫斯科风格。在建筑建成初期,洋葱头穹顶是金色的,后来修缮成了墨绿色。墨绿色的穹顶搭配深红色的墙体,运用对比色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墨绿色屋顶上方是金光闪闪的十字架,既是标识性元素,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出了教堂徜徉在哈尔滨道里区索菲亚广场,这里现在是哈尔滨市民和外来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是一个很好的休闲,购物,餐饮和娱乐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从广场的各个角度欣赏大教堂,非常的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晴空万里,白云飘过,初秋的哈尔滨阳光普照,在凉爽宜人的空气中透出一丝温暖,我在这里走遍了索菲亚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个遍。真是流连忘返不愿离开。</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它将本土民风民俗和异国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深深的觉得圣·索菲亚大教堂正是很好的例子。</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正是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的集中体现,它并不是孤立、冰冷的建筑物,正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在我看来正是哈尔滨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证据。它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进程,是城市文化、人文、历史演变的精准体现。时间的沉淀赋予了建筑丰厚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正因有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等一系列建筑,才表现出了多元、兼收并蓄的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个侧面。每当我看到这座建筑,内心便会情不自禁地升起喜爱哈尔滨的情感。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宝贵的遗产。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折射了东正教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命运流转,是中俄文化在哈尔滨起落沉浮的鲜活标志。 </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一句:欢迎大家伙儿来美丽的哈尔滨!</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随笔</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九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