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儿子

珠猪姥爷

<h1><b><font color="#ed2308">大山的儿子</font></b><br>作者:陈二棉<br>诵读:珠猪姥爷</h1> <h1>500年前在华北大平原西部太行山深处,座落着一户人家,高祖陈堂,膝下有三个儿子,长子陈九库,次子陈九倉,三子陈九鳌,祖祖辈辈垦荒种田,繁衍生息,到我辈已有15代传人,村落不断发展,人口已达2000多人,通了公路,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现在已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终生难忘的地方--河北省井陉县常坪村。</h1> <h1>父亲陈培勤,出生于1921年,自幼受尽磨难,7岁丧母,17岁丧父,从小挑起了家庭重担。由于家境贫寒,24岁仍未成家,在当时算是大龄青年了。幼年上过几个月私塾,在村上算是有文化之人,爱好看戏、看古典小说,经常给大家讲古典文学《三国演义》、《杨家将》、《聊斋》等故事,让我们从中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h1> <h1>母亲赵瑞文,祖籍山东省邱县(后划归河北邯郸),1929年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庭。1942年华北大旱,又闹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第二年春天又无雪无雨,家中余粮吃光了,野菜树皮也吃光了,家里姐妹又多,无力抚养,于1944年16岁那年,一路向西北山区逃荒要饭来到井陉县常坪村陈氏家族收养为媳,因不记得老家地址,一直再未与娘家人见过面。</h1> <h1>从此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一生操劳,勤劳、朴实、善良,虽然家中条件不好,但总能让子女们按时吃上热饭,穿的也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持家,精打细算,邻居们都夸母亲持家是一把好手。</h1> <h1>我兄弟姐妹六人,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因家庭困难,姐姐只上了两年学,大哥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并考上了初中,为了减轻父亲压力,放弃了升学机会,1965年刚满17岁即外出打工补贴家用。</h1> <h1>记得当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井陉一中后,父母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供我上学,也正是知识改变命运,初中毕业后我于1969年应征入伍,作为陈氏家族第一代军人,从此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旅程。常坪村共有5人参军,是村上参军最多的一年,披红戴花,敲锣打鼓,这是全村人的骄傲!</h1> <h1>台头公社一起参军的共有21人,春节一过,战友们汇聚县城乘坐闷罐列车一路南下,来到河南信阳明港陆一军三师大本营。我被分到三师九团一营卫生所担任卫生员,从此走上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道路。我虚心向老兵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我用山里人的勤劳、朴实、真诚,脏活累活抢着干,赢得了战友们的好评。</h1> <h1>我们入伍后曾在湖北黄冈支左,河南平顶山国防施工打山洞。作为一名营部卫生所的卫生员,经常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地,随老军医下连队为指战员巡诊,做到了不怕脏,不怕累,手勤、眼勤、口勤、腿勤,态度和蔼,热情服务,同时为当地村民开展义诊,深受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喜爱,我也于69年底被推荐到武汉军区军医学校学习。</h1> <h1>这是我人生的又一重大转折。武汉军区军医学校位于河南信阳市鸡公山上,正值数九寒天,冰天雪地,沒有暖气,沒有教室,200多人在四下透风的大礼堂上课,条件十分艰苦。但这是文革后三年多来第一次招生,大家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战严寒,斗风雪,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更让我终生难忘的是,70年4月26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入党介绍人郭四恒班长和刘富忠排长,是他们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h1> <h1>半年多的理论学习结束后,我们于1970年6月初,来到河南洛阳132野战医院临床实习。就在这一年的夏天,老父亲带着全家人的嘱托和心愿来部队探亲。年过半百的父亲,看上去苍老了许多,两年来,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思念更是与日俱增,加上日夜操劳,患上了肺结核病,我远离家乡,不能为母亲分忧,但我深知,保家卫国,重任在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母亲大人,你就原谅我这个不孝之子吧!</h1> <h1>1971年3月,我们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了,随即返回部队,来到湖北沉湖军区农场垦荒种田。方圆一百多里,一片沼泽地,杂草丛生,到处是水坑和泥滩,一不小心陷进去会丢掉性命。就在这里,战士们跳进冰冷的泥滩里,赤着脚,卷着裤腿,一锹一锹把泥巴铲平,再踩成泥浆,不到3个月时间,10万亩平整如镜的稻田展现在大家面前。</h1> <h1>常言道:“早稻不插五一秧,睌稻不插八一秧。”战士们起早贪黑,按时把秧苗插下去,及时施肥、灌溉、除草,看着绿油油的稻田长势喜人,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第一年下来就获得了大丰收,早晚两季稻亩产近2000斤,百里沉湖从此变成了米粮川。</h1> <h1><p>在这一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回家探亲,又见到了久别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尤是是母亲,未曾开口热泪盈眶,喜极而泣,让我着实又高兴又心痛。母亲一生为人忠厚善良,从未打骂过子女,也没有和街坊邻居红过脸,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母亲的性格影响了我的一生。我陪着母亲到县城看完病后,小弟兄三人与父母照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我一生中与母亲唯一的一次合影,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当时家中8口人,也算是大户人家,父母亲为了我们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真是终生难以报答!</p><br>我等何以长成人,<br>费尽爹娘万苦辛。<br>丝丝寸寸都是恩,<br>谁能说得半毫真!</h1> <h1>吃饭穿衣亮家当,由于人口多,为了子女上学、盖房子、找对象、成家立业,父母亲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粮食,父亲天不亮就挑着两口袋粮食步行30里,到城关集市换钱,供给子女们上学,并于1964年盖起了崭新的三眼窑洞,从此告别了破旧的小平房,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h1> <h1>当时家中并不富有,记得我当兵走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17元钱交在我手上,看着母亲眼里含着泪花,我难过极了。入伍后我勤俭节约,每月6元的津贴花不完,第二年又寄回了30元钱,母亲竞然大哭了一场,逢人就说儿子给我寄钱回来<br>了!但更担心的是怕我在外边舍不得花钱吃苦受罪,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h1> <h1>1972年秋天,不幸的消息从家中传来,连续接到两封加急电报,母病危速回!我当天即从2000多里以外的湖北沉湖农场赶回了家,但最终也未能和母亲见上一面。母亲因肺结核高热不退,最后昏迷不醒,于10月14日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44岁。我跪倒在母亲的灵柩前,欲哭无泪,眼泪直往肚里流。母亲走的太早了,撇下我们兄弟姐妹不管了,天就像塌下来一样。敬爱的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如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当时小弟才12岁,小妹也只有10岁,家庭重担又落到了父亲身上。</h1> <h1>父亲的一生受尽苦难,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妻,人生的不幸都落在了父亲的头上,但是,父亲性格坚强,从不服输,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没有被沉重的担子压垮。他当过多年小队保管、食堂管理员,心灵手巧,打得一手好算盘,账目清楚,有口皆碑,种田、垒墙盖屋也是一把好手,在村上算是有威望之人。</h1> <h1>旧社会,穷苦人家都有一部血泪史。民国十七年,祖母回大里岩住娘家,正在套驴磨面,国民党飞机到革命老区大里岩上空扔下了罪恶的炸弹,祖母和两个姑姑都受了伤,祖母被炸成重伤,运回常坪家中后不久身亡,父亲年仅7岁,最小的姑姑不满周岁,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br><br>中华民国十七年,<br>飞机路过大里岩,<br>天上母鸡下了蛋,<br>炸着人儿整三口,<br>还有毛驴磨一盘。<br><br>沉重的打击,爷爷也只活到了45岁,父亲时年17岁,即挑起了家庭的重担。</h1> <h1>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时刻牢记父母的嘱托,更不忘党和部队的培养,干一行爱一行,与指战员们打成一片,不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每天背着药箱巡诊到连队、到田间地头,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较好地完成了农垦生产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彰。</h1> <h1>也就是在71年的春天,我们村上有三名战友提了干,我任九团一营卫生所军医,这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当大红喜报寄回家乡的时候,大队书记深有感慨地说:“初中生都提干了,小学生都复员了”。从此,村里的年轻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涌跃报名参军的人也多了。</h1> <h1>1972年底,开荒种田任务结束,部队返回明港军营开始正规化军事训练。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千里野营拉练,每年徒步行军都在1000里以上。作为营部卫生所军医,不仅跟随部队徒步行进,一路上还得跑前跑后为指战员诊疗,比战士们付出的会更多。付出总有收获,1974年8月,部队拉练途中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推荐我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深造,这是首长和同志们的信任,也是部队培养的结果,从而实现了我的大学梦。</h1> <h1>军医大学位于广州石牌村,原暨南大学旧址,美丽的校园,雄厚的师资,军事化的管理,同学们如鱼得水,刻苦学习,狠不得一天顶两天用,三年半的正规学习,使得我们全面掌握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技术,为今后从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1> <h1>我们曾经先后到广东三水县医院、顺德县医院实习,到福州军区总医院实习,度过了紧张而又充实的四个春秋,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和纯洁的友谊,于1978年3月毕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部队。此时部队早已从河南换防至浙江金华。部队也从此进入一级全训部队,摩托化装备,陆海空三位一体,展开了东海武装泅渡抢滩登陆演习,为保卫台海和平再添新的保障。</h1> <h1>为了早日实现双方老人的心愿,1978年我和妻子结婚了,婚后第二年有了儿子,家庭重担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家庭,比常人付出的要更多,军人就是要做出奉献和牺牲,军人家属就是要比别人吃更多苦,受更多累。</h1> <h1></h1> <h1>真是无巧不成书,偶然机会得知我的家乡北京军区空军468医院缺编,经双方联系我得以调回空军获鹿医院工作,虽说地处山区,但离家近了,互相有个照应,对我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喜讯。</h1> <h1>空军获鹿医院是一所专科医院,以结核、肝炎、精神病为主,我分在内三科,担任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在完成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带领广大青年团员开展下乡义诊,为当地村民服务;坚持每周为住院病人上一次卫生常识课,并在院内种上了青年林,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内三科团支部连续三年被北空政治部评为优秀团支部,我也受到北空政治部嘉奖。</h1> <h1>安稳的日子沒过几年,又迊来了新的挑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进入第8个年头,北京军区空军将派出空运救护队赴老山前线参战,以我们468医院医护人员为主体组成的15人参战队伍,于1987年5月25日离开家乡开赴老山前线,大家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老父亲是个明理人,他嘱咐道要努力工作,注意安全,我们等着你凯旋归来。妻子更是同情达理,沒有任何怨言,但她们心里都在为我默默地祝福!</h1> <h1>空运救护队驻地云南砚山平远街场站,是通往前线的中转机场。老山地区,山高林密,雾大雨多,直升机大都钻山沟低空飞行,随时都有撞山的危险,更是要防止敌人炮火袭击,三是严防遇到雷电和云团,一旦碰上了就会机毁人亡。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生命,担点风险也是值得的。</h1> <h1>前线机降点离阵地只有10----15公里,最近的只有几公里,都在敌炮火射程之内,为了安全只能超低空飞行,有时是擦着树梢飞行,到了一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伤员抬上飞机,立即返回。有一次飞机刚起飞,一发炮弹落在停机坪上爆炸,真悬!</h1> <h1>机舱里闷热、颠簸、机油味、汗臭味夹杂在一起,很多人都晕机呕吐不止,连胆汁都吐了出来,甚至连饭也不敢吃饱。但是,为了伤员,为了战友,还要坚持战斗,细心观察、精心治疗和护理,绝不能发生机上意外死亡和医疗事故!</h1> <h1>一天,一名下肢炸伤截肢后、引发脑脂肪栓塞深度昏迷的伤员,呼吸困难,生命垂危,急需运回后方治疗,此时天色己晚,我和军医唐鹏举、护士刘党生、王瑛立即登机,到前线紧张交接,返回途中不停地给伤员吸痰、吸氧、输液、测血压,观察生命体征,大家几乎是跪在机舱里为伤员诊疗,经过2个多小时飞行,将伤员安全送回昆明总院。伤员得救了,部队首长驱车往返500里,专程赠送锦旗一面,“救死扶伤,情系南疆。”以表达对救护队的感激之情。</h1> <h1>在中转机场待机室里,有3名重伤员急需后送。由于有雷雨,起飞一再推迟,当飞行员看到打着吊针、吸着氧气、急促地呼吸、生命垂危的伤员时,再也坐不住了,飞!坚决起飞!已是晚上8点多了,天下着雨,带着雷电,飞机一直爬升至4300米才出云层,可伤员出现高空缺氧反应,肚子鼓胀,呕吐不止。无奈,飞机又钻入云层,3500米高度看到一个云缝,借着闪电光亮,哪里没有云团、没有闪电,就向哪里飞。经过1个半小时奋战,终于安全到达昆明上空。</h1> <h1>一个阴雨天的下午,已是第四次运送伤员,但前线还有8名伤员急需运回,飞机再次起飞后,突然来了一片云团,把飞机围住 丢了地标,四周是山,不远处是越南境内,撞山!飞出国界!皆有可能。机长立即调出当地电台频率,利用广播信号导航,调整航向后才顺利到达前线。战士们举着帽子和白床单,高呼“空中救护队万岁!”这是对我们辛勤工作最大的认可和鼓励。</h1> <h1>在战斗最激烈的日子里,前线伤员多,后送的也多,从早上8点到睌10点,多架直升机起飞,全场站人员出动,抬担架,护理伤员,一天起飞了48架次,接送了148名伤员,战士们深情地说:“听到直升机响,我们胆子就更大了,看到直升机来,我们打起仗来就什么也不怕了”。称赞救护队是“空中救护神”。</h1> <h1>在夏天机上闷热出汗多,多数伤员需求饮水,我研制的《气压饮水器》派上了用场。用于体积小便于携带,既保温又能控制出水量,操作方便,伤员躺着就能喝水,尤其是张口困难的颌面伤伤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解决了由于机上颠簸用小勺喂水,易造成伤员呛咳或漏于嘴角外的弊端。此项发明还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h1> <h1>八一建军节前,北空慰问团卢其贵政委和何让科长到前线慰问,对大家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厚爱。二位首长还乘坐直升机到前线野战医疗所视察并体验生活,深切感受到战场上医疗救护的重要性和危险性。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后方的战友和亲人们等着你们胜利凯旋!</h1> <h1>慰问团首长还专门参观了大家居住的钢架房,白天太阳晒,晚上像蒸笼烤,难以入睡。而且老鼠满屋跑,会爬房梁,会游泳,足有一尺多长,晚上不小心还会咬你的耳朵或脚丫子。蚊子又大又多,隔着蚊帐还能叮人。云南十八怪中就有三个蚊子一盘菜,七个老鼠一麻袋的说法,真是名不虚传。</h1> <h1>前线的日日夜夜,伴随着的是炎热、潮湿、缺氧、高原反应、蚊虫叮咬、危险和死亡,但队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工作认真,一絲不苟,团结协作”的空运救护队精神,筑起了一条南疆空中生命线,受到前线指挥部的通令嘉奖,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无愧为“老山雄鹰”的崇高赞誊;我们15人中有6人火线入党,9人荣立三等功,并出席了当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模代表大会,空运救护队被授予英雄集体荣誉称号!</h1> <h1>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是场站员工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机组人员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大家努力奋斗的结果。云南电视台记者专程采访了空运救护队,以《南天生命线》为题,在云南电视台报道,八一建军节前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h1> <h1>空运救护队是空军唯一的参战队伍。建军节前夕,空军司令员王海到前线视察并慰问了空运救护队,他代表空军党委首长和后方官兵向大家问好!听取了空运救护工作汇报后,高度赞扬了救护队员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称赞大家为空军争了光,是全空军的骄傲!</h1> <h1>八一节过后,北空司令员刘玉堤到前线视察。他带来了后方首长的问候,为救护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高兴和自豪,称赞北空救护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技术精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敢打必胜的战斗集体,勉力大家继续努力,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北空争光,预祝大家早日凯旋,并与队员们合影留念</h1> <h1>战争是残酷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先后投入近百万兵力,前赴后继,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冲上去,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的尊严,共有上万名军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大都是18岁19岁的年龄,长眠在祖国的南疆,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救护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为烈士敬上一杯酒,点上一支烟,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永垂不朽!</h1> <h1>当我们跨进凯旋门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我们回来了,活着回来了!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但愿強我国防,壮我军威,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保驾护航!</h1><br> <h1>大家怀着难以割舍的心情,胸前佩戴着军功章和参战纪念章,于9月26日离开了老山,离开了前线。半年来,我们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也是与后方首长、战友和家人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军功章里有我们的一半,也有你们的一半。</h1> <h1>看着一面面锦旗,成功的背后凝聚着队员们的心血和汗水,北空后勤部首长专程到昆明迊接队员们凯旋,与战友们一同乗坐京昆列车赶回北京。北京军区空军会议室里,首长高度赞扬了空运救护队是过硬的救护队,为北空争了光,为空军争了光,你们15个人去,15个人回来,实现了出发时的诺言,首长紧紧握住队员们的手,眼里含着泪花,久久不愿松开!</h1> <h1>10月6日,战友们带着胜利的喜悦,返回了部队,返回了家乡。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无数的参战官兵和牺牲的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他们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怀念在前线的日日夜夜,我怀念老山前线的红土地,我更怀念老山前线并肩作战的战友,我的心永远牵挂着老山前线,因为我是一名军人!因为我是大山的儿子!</h1> 谢谢陈二棉老师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