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找不到他的行踪,看到那树摇风。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丛丛。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听到那南屏钟,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经台湾歌手蔡琴一唱,更引起了游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指的是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净慈寺的钟声。净慈寺在慧日峰下,是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了供奉当时有名的永明禅师而造的,原名“慧日永明院”。永明禅师是西湖南山佛教的开山祖师,入室子弟多达二千多人。他编纂的《宗镜录》对佛教界有很大影响,据说许多国外佛教信徒曾远道前来向他求教。 </p><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在南宋时曾改为“寿宁禅院”,后又改为“净慈招恩光孝禅寺”。寺里旧有一口大钟,每到傍晚,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荡,格外悠扬动听。这就是“南屏晚钟”题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洪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该寺在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p><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屡毁屡建,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大雄宝殿单层重檐,黄色琉璃瓦脊,更显庄严宏传。</p> <p class="ql-block"> 移住杭州已经20年余年了,去净慈寺只有几次,由于种种原因,数度匆匆走过。前段时间天气不错且有余暇,我们又去访问一下。该寺比较精致,规模中等,不细细琢磨的话,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走访完毕。现把净慈寺的照片综合展示如下(部分照片是前几年所摄),希望美友喜欢。</p> <p class="ql-block">🔽净慈寺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佛教文化代表性史迹之一,见证了10-13世纪时杭州作为“东南佛国”的显著地位。位于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为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时为西湖周围300多座寺院之首,南宋时期曾列为国家最高等级禅宗寺院“五山十刹”之一。青创建后,历经毁修,现存清代重修后的基本格局,整座寺院坐南朝北,中轴线上自北至南包括照壁、放生池和三进建筑院落。第一进院落包括山门、大殿及东西两侧钟鼓楼,第二进院落包括三圣殿和东西辅助用房,第三进院落为舍利殿。净慈寺迄今仍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所以名闻遐迩,是与民间传说中的济公和尚分不开的。相传宋朝嘉泰年间,净慈寺大殿被焚,长老无力修建。济公自称三日之内可以到木料,兴工建寺。第三天,济公说: “木料到了!寺里的醒心井与大海相通。只要在井上搭起木架,一根根拉上来就是了。”长老叫人搭好木架。井内果然有一根木头高出水面。拉了一根。井内又有一根冒上来。这样一直拉到第七十根,不知谁喊了声:“够了”最后一根木头就再也拉不上来。从此,这口醒心井被称为“神运井”,又叫“运木古井”。</p> <p class="ql-block">🔽“运木古井”</p> <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两者是近邻,都列入“西湖十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雷峰塔</span>位于净慈寺前的雷峰上。公元975年,吴越国王钱俶因黄妃得子,特建此塔以示庆贺,名黄妃塔。又因它建在当时的西关外,所以。也称西关砖塔。 </p><p class="ql-block"> 雷峰塔当年原拟建造成为高达1000尺的十三层塔,用来藏佛螺髻发和八万四千卷佛经,实际只造了五层。初建时,塔上重檐飞栋,十分壮观。明嘉靖时,倭寇入侵,疑心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仅存塔心。后来底层砖块被挖一空, 终于一九二四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坍圮。塔圮后,在塔砖孔内发现藏有《宝箧印经》。印经开卷写着: “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淑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雷峰塔从建塔到塌圮首尾有九百五十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雷峰塔之所以远近知名,不仅因为这个塔塔形古朴,在斜阳夕照中别有一番景色;更因为它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蛇娘娘与许仙的美好婚姻,又将她禁锢在雷峰塔下。过了许多年之后,白娘终于被修炼成功的小青救了出来,法海则躲进了蟹壳。</p><p class="ql-block"> 因前些时候我已对雷峰塔进行了专题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