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假在医院耳鼻喉科一间病房里照顾病人,看到了同在这间病房里住着的另外两个小病号的生活起居,觉得有点不一样,于是就有了以下记录,各位看官看完之后不妨留言发表一下各自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小病号都是小男孩,两个都是做的扁桃体切除手术。一个来自县城,读小学四年级,长得机灵结实;一个是城里的,读三年级,长得肥头大耳,明显的营养过剩。为了行文方便,姑且把来自县城的那个小男孩叫做“机灵孩”,把市里的那个小男孩叫“肥头孩”吧。</p> <p class="ql-block"> 从住进去那一刻就发现这两个孩子不一样。“机灵孩”安安静静躺床上养伤,护士小姐姐挂瓶时问他名字,他自己应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规定时间内看手机视频。与</span>陪伴他的母亲讲话也是充满母子温情。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睡觉,该起床起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span>与他的母亲交流中得知他在家非常独立,会带弟弟,父母亲忙的时候,甚至会给弟弟洗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机灵孩”母子俩在看书,分享书里的故事。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机灵孩”顺利出院,开开心心回家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个“肥头孩”则是另一番景象:要么就死睡,呼噜呼噜打得贼响,醒了就要母亲的手机玩或看平板电脑。躺着看,睡着看,横着看,侧着看…每次护士挂瓶问他名字都不应,都是他母亲帮忙应。与他母亲的对话基本上都是带着生气的哭腔,动不动就哭闹、抱怨和不满,感觉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稍有不顺他的意就对母亲又吼又叫,又踢又打;还把眼泪和鼻涕往母亲身上的衣服上抹;一对眼睛总是半眯着,好像永远睡不够的样子;白天睡觉,半夜了又不睡觉要玩手机,要吃冰淇淋,要喝可乐,不给买就哭闹,各种作妖,完全无视旁边的病人要安静休息。而母亲呢,就像他孙子一样,软言细语地哄他,半夜12点多了还真的出去给他买来冰淇淋吃。这位母亲的话里出现最多的是“好不好?”、“可不可以?”、“…好吗?”、“可以吗?”。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了,每餐饭,连喝点粥都要他母亲一口一口喂,而“肥头孩”的双眼始终是盯着平板或手机屏幕…我总感觉这位母亲是在服侍一个小祖宗,不知道这位母亲老了,动不了了,这个“肥头孩”会不会这样喂她吃饭,这么轻声细语地征求他母亲的意见。病房里的人,没有一个人喜欢他,连护士都嫌弃他。我相信,如果可以,大家都想给他两个耳光!</p> <p class="ql-block">“肥头孩”各种姿势看手机,母亲在一旁睡觉或干瞪眼。由于没有按医嘱认真漱口,睡眠晨昏颠倒,饮食不规律,又爱哭爱闹爱发脾气,本可以出院的他,有一天夜里喉咙伤口突然大出血,只能继续躺在病床上,在医院病房里听外面过年的鞭炮声了。</p> <p class="ql-block">“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希望“肥头孩”长大了就会好了吧!</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病房,同样的手术,两个男孩,两位母亲,两种生活态度,两种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