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 ——《李叔同传》读后感

明月清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4年,雪似乎格外的多,今天已是一个月内第三场降雪了,根据天气预报,持续五天的大范围降雪才刚刚拉开序幕,老天似乎要给本已萧索的北方冬天再增加一些悲凉。我有些不忍心看窗外,满眼银装素裹,天地一色,让人心里不由地产生一种伤悲。但我还是忍不住看了看窗外,凝视着远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许是今天的天地一色有点相似于南方的烟雨蒙蒙,西湖突然闪过我的脑海,一个画面浮现在我眼前:雨天的午后,俩叶小舟相向停泊在西湖白堤南岸,一个僧人与一个女子诀别。他们四目以对,静默无语。风雨中,飘来远处寺庙依稀的钟声。女子强忍泪水,“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他轻描淡写地回应,“爱就是慈悲”。临别,他调转船头向湖岸划去,与她渐行渐远。她突然伤心地责问:“你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没有回应。伤心欲绝的女子只能目送他远去,直至他来的湖面又只剩湖水。这位僧人是弘一法师,女子是他的妻子诚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弘一法师,出家前叫李叔同,曾经我只知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这首舒缓忧伤的歌曲的作者是李叔同。最近看了俩本《李叔同传》(一本作者是才汪兆骞,一本作者是随园散人)才知道,这首词是在1914年上海,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来与他告别,并告诉他“我家破产了,后会有期。”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李叔同在雪地里站了很久,回到房间关上门,写下了这首《送别》。可见李叔同曾是一个多么有情有义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富裕家庭,1918年(38岁)出家,1942年(62岁)圆寂</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成为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他在不同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06年,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到国内发行;1906年,在日本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历史;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成为中国话剧的开创者;1908年,首次将西方通俗音乐引入国内,如歌曲《送别》的流行;1912年,在上海《太平洋报》担任美术编辑时,采用了图文广告艺术,一改国内长期单调的文词版面风格;1913年,编著了中国第一本《西方美术史》教材,并在美术教育中使用男模裸体写生;1913年,采用男模裸体写生课教学的中国第一个美术教育家;1914年,中国第一个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画教学的人,丰子恺、潘天寿都是他的学生。;1915年,创作并倡导现代木版画艺术的早期推动者;1915年,撰写并传播《西洋乐器种类概说》,中国第一个进行钢琴音乐教学的人;1931年,自撰并书写佛教对联集《华严集联三百》,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1931年,复兴并成为唐朝南山四分律宗的第十一代律宗祖师,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1931年,结合西方美学革新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的艺术家,其书法被称为“弘一体”,开辟了新的书法审美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即使是母亲的葬礼他也是开启了天津新潮丧葬仪式之河,被《上海大公报》连续报道。丧礼备有西餐以飨来宾,及附三则《哀启》;欢迎友人送诗文联句,花圈花牌,但勿馈呢缎轴幛、银钱洋圆;吊唁以致敬,行鞠躬礼;追悼仪式,丧家要献致辞,来宾献花等。同时,发表李叔同两道《追悼李节母之哀辞》。在追悼会中,李叔同眼含热泪,袖戴黑巾独坐钢琴前,弹琴并唱悼歌,见闻者莫不垂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母亲是父亲的四姨太,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又是父亲六十岁时所得的宝贝,一个哥哥又体弱多病,他从小在母亲与哥哥的教导下表现出超众的才气,但也表现出桀骜不驯的一面,所以母亲早早给他取了贤惠的余氏,但他待妻子淡漠如水,仍然出入秦楼楚馆,烟街柳巷,与名伶杨翠喜继续相恋,天津沦陷后,他专程从上海回到天津寻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湖上与弘一法师最后告别的诚子是李叔同在日本学习人体绘画时聘用的人体模特,他们一见如故,彼此都觉得相见恨晚,最终成为了相亲相爱的眷侣,诚子告别母亲与故土,1910年与李叔同一起来到中国。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如此爱的人,也是执着爱她的人在8年后会托人给她送来一封短信,一些银两,一绺胡须以及一块熟悉的手表,要她回日本,最后的告别都不愿相见。是不是太绝情了?!于是,出现了上文西湖上那段千古绝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叔同的《出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诚子为人体模特)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普通俗人,我不太关注弘一法师的成就,也不懂他作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的意义,但我知道李叔同他是俩个妻子的丈夫,三个孩子的父亲,抛开没有感情的余氏不说,在遁入空门前总得与曾经相爱的诚子商量一下吧。李叔同比一般人经历了太多的红尘往事,取得了太多的成就,也许他是看透了风景,在红尘中再无风景可看。但作为丈夫与父亲,再作出选择前是不是得站在妻子与孩子的角度考虑考虑,听听他们的意见,给他们以尊重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题目为“从副教授到无业游民:我过去悲催的一年”文章,这是一个一年前还是一所211大学的副教授,但丈夫要去985高校发展,这所211大学为了挽留人才,要求丈夫离开必须妻子辞职。就这样,这位副教授沦为无业游民,四十多岁的女人想再就业,别提有多难。一年来都一个一个单位都未给她开门,让她整天处于焦虑状态。我们先不说这所学校的政策是否合理,单就这位丈夫为了自己的事业,竟然牺牲了妻子半生奋斗来的成果,完全剥夺了她独立自主的权利,成为他的“附属品”。这公平吗?为什么不从妻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俩人都留在211大学,不也挺好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爱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百度上这样解释。爱,是汉语常用字,读作ài,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是“喜爱”“爱好”,意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意思来,《说文解字》解释为“行走的样子”,可意为“疼惜呵护对方,为之奔波辛劳”之义。似乎可以理解为,爱并不只是一种情感或者状态,爱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行动,一种站在他人角度帮助人成长、感受美好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我认为,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爱,至少首先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听听她的心声,即使妻子愿意为了丈夫的选择付出,也得给她一个选择的机会与权利,而不是无声的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爱是慈悲,慈悲应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而不是“独独伤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中图片除第一张外,均来自于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