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法国(二)艺术是每天呼吸的空气

行摄无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街头艺术</b></h1> <p class="ql-block">车子刚刚进入法国南特市中心,我正在东张西望地寻找预订的酒店,就被大楼顶上出其不意冒出来的这个淘气的铁皮男孩给惊喜了一把。</p> <p class="ql-block">他两只手从楼顶伸下来,接住了攀援上来的绿萝,两手轻轻一抖,仿佛在和路上的行人开玩笑。以至于我一入住酒店,放下行李后,第一时间出来寻他。</p> 往后的日子,走在南特街头,常常会与墙头、树上或公园里突然“闪现”的这些俏皮“人物”不期而遇...... 他时而在草坪上踏步而过,时而在水池中挺着大肚子喷水,时而用夸张的长臂为小河沟搭起一座桥梁,时而将草坪像地毯一样卷起,时而抱着树干对人讪笑......形神机智、幽默、诙谐。<br> 我感觉有个淘气的男孩一直在和我玩捉迷藏,他总是躲在某棵大树的后面,对我大喊一声,然后又跑得无影无踪。 好奇心驱使我上网搜索了一番,总算找到他了!让·朱利安(Jean Jullien),一个曾经在南特生活过几年的法国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朱利安</h5> 二十多岁搬去伦敦。先后就学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各大电视、报纸、杂志、街头,甚至蓬皮杜中心等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都有他的作品。 这个八零后艺术家的作品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他以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机智描绘而闻名。他将富有表现力的人物置于相关的自然环境中,没有大兴土木,大动干戈,却使其相得益彰。 在法国,艺术不仅仅在卢浮宫,凡尔赛宫或各大美术馆。艺术就在你身边。无论是自驾,还是在街上行走,经常会发现街心或街旁突然出现的一个无比有趣的雕塑,有时因为车速不便停车等原因,无法拍照留影。但那种不时的惊喜真是让人觉得这世界非常有趣和美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握个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墙有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垃圾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踏空? 踏出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放式厕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斗牛士? 斗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乐到飞起的小猪</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乒乓球联赛?</h5> 对比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的画作雕塑,街头艺术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他们让一座城市充满个性魅力,也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艺术品味。<br><br><h3><b><font color="#ed2308">在法国,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每天呼吸的空气。</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代石洞穴里的现代美术馆</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石场/美术馆的石窟门</h5> 南法的中世纪小镇莱博,有个高达30米的巨大采石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采石场,许多法国城堡和城市中用到的白色大理石均源自于此。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石场原貌</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圣雷米附近的采石场入口》</h5> 1935年,现代建筑材料的诞生和经济竞争导致了这一代采石场的关闭。 如今法国高科技传媒公司在这里配上70台投影机,将世界名画投射在14米的巨大石墙、石柱和地板上,一个被遗弃的采石场,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个6000平方米,能容纳数千人的巨大光影艺术中心,一个独一无二的现代美术馆(Carrières de Lumières)。 美术史上最著名的画家、画作化成动态光影,投映在四周巨大的石壁上。 从文艺复兴三杰,到印象派各路大神,有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有维米尔的双眸闪珠光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有古斯塔夫-克林姆之吻,有麦田里的农民,南法骄阳赤焰下怒放的向日葵,更有受伤的梵高……画家、画作、画中人物轮番登场,轰轰烈烈,主观感受强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开朗基罗《创世纪》</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德里安《进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麦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播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画像》</h5> <b>天然石壁的粗砺表面糙糙的质感,给投射出的画面增添了出其不意的肌理纹路,与油画原来的强劲笔触呼应,叠加成更加生动立体的视觉效果,石窟赋予了名画全新独特的魅力</b>。这比以前看过的大都市里搞的全是玻璃镜面的精致声光展强N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日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在画中游”</h5> 观展的人们边赏画边在洞穴中自由穿梭行走,不知不觉中人已“入画”,融入到一幅幅名家画作中,成为画作的一部分。古人与今人互动,动静等观,煞是有趣! <div><br></div><div>如王维诗里写的:<b><font color="#ed2308">“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font></b></div> 画展的配乐也极大地渲染着气氛,给已经被艺术搞得心潮澎湃的情感推波助澜!(可惜艺术魅力太大,我陶醉其中,早就忘掉要为写文章录下点素材)。只能说我是伴着最恰当的经典音乐,获得了一次感人的沉浸式艺术体验。<div><b><br></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对,彻底、“没顶地”体验什么叫沉浸式!</font></b></div> 高潮当属梵高的《星夜》,漫天旋舞的繁星,炫目的金黄和莫测的幽蓝,一如梵高那混乱又极其诗意的内心,这一刻,跨越时空,与梵高共情共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星空》</h5> 法国的声光影展内容极丰富,气势也宏大,但票价不及国内的三分之一。最关键是石窟的独特性,我的任何描述在它面前都感到“词穷”! 强烈推荐! <h3><div><br></div><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阿尔勒的幸福建立在梵高的痛苦之上</b></h1></b></h3> 我在<a href="https://www.meipian0.cn/509k1w8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行摄法国(一)《为法国乡巴佬平反》</a>里提到,从前巴黎人把非巴黎人都叫做外省人(乡巴佬)。当年来自荷兰的外国人梵高,比外省人还“外省”,完全不被巴黎主流艺术圈接纳,让他感到非常沮丧。<div><br>1888年,梵高告别北方的阴郁来到南法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勒,一个非常宁静古老的美丽小城,这里有古罗马遗迹,麦田,星空,葡萄树,炙热的阳光和彩色的房子,给了他全新的创作灵感。</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故居“黄房子”</h5> 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称为“黄房子”。梵高曾邀请他的好友高更来阿尔勒同住,建立了两人的“画家之家”。但在这段同居期间,高更和梵高因性格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最终的结果是两人分道扬镳。后来黄房子在二战中被炸毁。 梵高在阿尔勒生活的15个月,是他创作生涯的高潮。他把满腔热忱化作浓烈的色彩与恣意的笔触,留下了《向日葵》《夜间咖啡馆》《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夜间的露天咖啡馆》,《罗纳河上的星夜》等传世名作。 <b><font color="#ed2308">行摄阿尔勒,最有趣的事莫过于去寻找梵高画中的场景和灵感。做一个艺术与现实的比较。 </font></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画的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拍的桥</h5> 梵高画过的老吊桥依然在,却没有了画中的色彩。也许,那就是它的本色。<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丰富奇妙、捉摸不定的色彩和情感只存在于艺术家心里和欣赏者的眼里。</font></b></div> 著名的梵高割耳事件,是梵高留给世人最疯狂的故事,同时也留下了那幅“割耳的自画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自画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雷米修道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圣雷米修道院花园的草地》</h5> 梵高在精神失常之后,被送到了阿尔勒的圣雷米修道院接受治疗。如今这精神病院也阳光灿烂,成为文旅中心,里面有好几个礼品店,卖的都是梵高作品的衍生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经的精神病院如今是文旅中心</h5> 这里是梵高名画《夜间咖啡馆》的取景地,梵高成功地运用色彩表现出普罗旺斯深蓝夜色下,令人沉醉的色彩效果。咖啡馆呈现着温暖浓烈的黄色。橙黄色的灯光和深蓝色的夜空交相辉映;视角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画面的纵深空间后是璀璨的星空。<div><br>如今它改名为“梵高咖啡馆”,仍保留着和当年画上一模一样的外貌,也是阿尔勒“梵高之路”上最重要的一站。外墙也被漆成了他画中的黄色,作为对梵高的致敬。</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梵高画,右-咖啡厅</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咖啡屋</h5> 阿尔勒周边的乡村田野是一片草本沼泽地带,人造运河把大片的土地改造成了丰产的良田,梵高当年在给弟弟的信中曾热情地描述田野里的黄色和紫色的野花,如美丽的日本梦境。<div>  <br>阿尔勒的麦田和阳光使梵高疯狂,他把自己心目中的田园风光和收割的情景搬上了画布。</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h5> 梵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可以说是梵高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h3><b><font color="#ed2308">一圈观看比较下来,肯定是“艺术高于生活”!</font></b><div><br>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变化与永恒!在这里驻足,感受一下大师的遗迹,体会大师的思想,感叹一下人生,也是很棒的。</div></h3> <p class="ql-block">梵高为阿尔勒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气息,也使得这个法国小镇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认定的世界遗产的称号,提高了这些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知名度,让阿尔勒变成吸引着无数游客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大多数的梵高的名作已经被国际大藏家和世界级大美术馆收藏。小镇里的《阿尔勒梵高基金会展馆》里, 有5幅梵高作品在展出。</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高基金会美术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树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积雪的田园》</h5> 可怜的梵高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死后才成为世界上画作拍卖最昂贵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和视觉元素,被做成各式各样的礼品,文具,衣物,充斥在全城里大大小小各种商店,乃至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高价出售。真是令人不胜感慨。阿尔勒的幸福是否建立在梵高的痛苦之上呢?应该也不是,阿尔勒大大激发了梵高的灵感源泉,想必创作中的他也是非常幸福的。 <b><font color="#ed2308">电影《至爱梵高》里面有一句话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font></b><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style="">我想千千万的游客看到阿尔勒的自然景观与艺术大师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凡人即使心中感动,没有艺术天赋的表达和呈现,也许就是“一股烟”。<br></font><div><b><font color="#ed2308"> <br>感谢艺术大师,让我们看到了漫天灿烂的烟花</font></b></div></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r></div><div><br></div><div>《行摄法国之二》发生于2023年10月,写于2024年1月上海。</div> 如果你喜欢,欢迎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