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2.2六叔静等腊月二十三小年</p> <p class="ql-block">灶神信仰一般原始初民火主神信仰而来。在原始宗教时期,先民们在氏族驻地燃起一堆长明火, 用以取暖和烤烧食物等。火对于初民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便产生出对火的崇拜,并幻化出许多神话故事。原始氏族部落解体后,长明火堆也随之分化成每家一个的灶,这时,对火主神的崇拜也演变成对灶神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一、灶王爷的来历</p><p class="ql-block">我国民间最初供奉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 达生》说:“灶有髻。司马彪注云:“髻, 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像个美丽的红衣女郎。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宅,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p><p class="ql-block">汉代以后,出现了男性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也非同寻常,都是一些大人物。《淮南子》中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当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p><p class="ql-block">后来,有关灶神的传说越来越多,出现了不同姓名的一些灶王爷, 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张单。张单,字子郭,他的太太为他生过6个女儿。奇怪的是,张单只不过是一低等小神,但他的属下却有一些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等名目,看名称他们都有些来头,属于玉皇大帝的家族。张单大约与玉皇也有些亲缘关系。</p><p class="ql-block">在河北一带流传着灶王爷来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传说灶王爷并不是什么神,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姓张,叫张奎,家里很穷,小两口以讨饭为生。一天,他病倒在一个破庙里,一连几天汤水不进,病情越来越严重,眼看就不行了。小两口感情挺好,他就对妻子说:“我是不行啦!何必俩人都在这里饿死?干脆你自己去寻条活路吧!”妻子没办法,哭着就走啦。</p><p class="ql-block">一天夜里, 下起了大雨,突然打了个霹雳,把庙门一劈两半,把张奎吓出一身汗。经这一吓,身体倒慢慢好起来了,他就继续到处乞讨。</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张奎讨饭到家门口,从屋里走出一个妇女来,他定睛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原来,他妻子走后,讨饭到这里,这家只有一个男的,那天正好下雨,他妻子就住在了这里。后来,二人发生了感情,就结了婚。他妻子一看见自己原来的丈夫, 就把他叫到了屋里,妻子的新丈夫没在家。两人就叙说起了离别后的经历,说到伤心处,禁不住抱头痛哭。妻子知道他没吃饭,就给他焰饼炒鸡蛋,好叫他饱餐一顿,享受享受。因为张奎经常挨饿,肠胃不好,吃了一顿饱饭,竟一下子撑死了。他妻子害怕新丈夫回来看见不好解释,就把他的尸体背到院子里的一个柴火垛里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妻子知道张奎一生受苦,没吃过一顿饱饭,只吃了这么一顿饱饭,想不到竟撑死了,心里非常难受,每逢吃饭前,总是端了饭碗到柴火垛前祷告几句,意思是叫张奎死后不再挨饭,以此作自我安慰。天长日久,妻子的异常行为被第二个丈夫发现了,就问妻子这是为什么?妻子开始不想说,但经不住丈夫的再三盘问,便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最后说:“只要我有吃的,就不能让他做饿鬼。”</p><p class="ql-block">她丈夫听了,很受感动,觉得自己的妻子做得对,就说:“咱不如找个画匠,你说着他的相貌,叫画匠把他的形象画下来,贴在灶台后头,不论我们吃什么东西,只要一揭锅,他就能先吃第一口。”妻子听了,十分赞成,按照丈夫的话找了个画匠,画了张奎的像,供在了灶台后头。</p><p class="ql-block">后来,妻子死了,他丈夫也把她的像画下来,同张奎的画像贴在一起供奉。从此年年丰收,日子越过越好。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盼望获得丰收,过好日子,都学他的样子,画了二人的画像,贴在灶台后头供奉。这就是灶王爷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二、灶神的社会职能</p><p class="ql-block">上述故事不过在一个 地区流传而已,但说明灶神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逐渐地,灶神被赋予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职能。 《礼记·祭法》中,记载了祭灶的礼仪,郑玄对此注道:“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葛洪《抱朴子·微旨篇》云:“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这时,灶神已完全变成一个专门搜集一家一户的隐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者。看来专爱揭发别人的隐私出卖朋友,以向主子邀宠,似乎是一些人的“专长”,自古皆然。人们对这种卑鄙小人,虽恨得要死,但也怕得要命。从心理上讲是深恶痛绝,但在行动上却从不敢得罪,甚至还得讨好他。人们对灶神的献媚,就是这种可悲心态的反映,是人类懦弱无能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告诫人们说,灶王“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则减寿300天,小错也要损寿3日。玉帝根据灶神所报该家之善恶,进行奖惩,“过”多的就会被减寿、损寿,所以灶神其实也间接掌握着人们的寿命大权,所以灶神又被称为“司命”或“东厨司命”。</p><p class="ql-block">当然,万物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灶神既有往上打小报告”、揭人隐私的不光彩一面,也有监督告诫人们奉公守法、弃恶扬善即劝人为善的积极一面。 《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善恶簿呈殿,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只有善良老实的人们相信这些,而那些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恶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否则,作恶之人三年后就遭殃,天下不早就太平了?</p><p class="ql-block">然而不管善人、恶人,总希望灶王上天时替自己说些好话,于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这是专门用来对付灶王爷的。用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他就不能说人们的坏话了,如要说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像旁贴上这样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上天言好事;</p><p class="ql-block">下界降吉祥。</p><p class="ql-block">灶王爷成为家神以后,主要在各家各户享受香火,社会上的灶王庙倒少见了。</p> <p class="ql-block">三、祭灶的陋俗</p><p class="ql-block">随着灶神的不断迷信化,祭灶的习俗一直延续下,直到今天仍未绝迹。一般说来,中国民间祭灶,一般婚丧喜庆,逢年过节,都要烧香供饭,以祈福消灾。</p><p class="ql-block">据说,灶神每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奏事,所以这一天要举行送灶祭典。除夕晚,要用同样的祭典接灶神回家。</p><p class="ql-block">在我国河南一带流传着祭灶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传说古时候玉皇大帝有个小闺女,长得漂亮又贤惠,玉皇大帝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吃的、穿的、用的都由着她。可就是有一条,不让她乱跑。</p><p class="ql-block">一天, 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他这个小闺女哭闹着要跟母亲下到凡间去玩。王母娘娘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她一块到人间去察看。 到人间, 小闺女甭提有多喜欢了,她看看这,觉得新鲜,看看那,也感到好玩儿。特别是人间的恩爱夫妻,她看后脸一红,心想:我啥时候也能像他们一样恩恩爱爱地过上幸福日子呢?</p><p class="ql-block">晚上,老百姓都关门睡觉了,王母娘娘的小闺女看到一户人家亮着灯,她瞒着母亲悄悄来到这家。原来,这家是个大财主,夜里正摆宴席呢。小闺女走到灶房窗前往里一看,有个小伙子正在锅灶前烧火哩。只见他满脸汗珠,也顾不得擦上一把。小闺女心想:这个小伙子模样长得不错,看样子又忠厚又善良,要是我能跟他在一起生活该有多好啊!想到这儿,她就走进灶房,说她自己没爹没娘,出来讨饭来到这里,想找个住宿的地方。小伙子十分可怜她,先给她弄点吃的。小闺女吃罢,要帮小伙子烧火,两人边烧火边说话,越说越对劲儿。就这,说来扯去,就私定终身,结成了恩爱夫妻,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生气,怎么劝她回官。她也不听,王母娘娘没法儿,只好自己回宫去了。</p><p class="ql-block">王母娘娘回到天宫以后,向玉皇大帝诉说了人间的民情,玉皇大帝很满意。他又问女儿为什么没回来。王母娘娘说:“ 她喜欢人间美景,想多看几天,我就让她过几天再回来。”玉皇大帝就没再说啥。</p><p class="ql-block">时间长了,玉皇大帝还不见闺女回来,多次向王母娘娘追问。王母娘娘见瞒不过去了,只好说了实话:“夫君,咱的小女儿看上了凡间一个小伙子,她已经在凡间成亲啦。”玉帝一听气得浑身发抖,本想从重发落,又一想,毕竟是亲生女儿,就又改变主意,让她在人间受受罪,以后也好叫她知道到底是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给她点颜色看看。玉皇大帝说:“那个小子不是给别人烧火吗?好!我就让他们当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看他们知道不知道害羞!”就这样。玉帝的小闺女与她的丈夫就成了灶王奶奶和灶王爷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夫妻俩无论玉帝怎样对待自己,只要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大旱,庄稼收成不好。灶王奶奶看到百姓生活十分艰苦,就常常借回天宫走娘家的机会,带些吃的和穿的分给周围百姓。玉皇大帝本来就嫌弃他的穷女婿,发觉闺女偷着从天宫拿东西,大为恼火!他下旨只准闺女、女婿每年腊月二十三回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天宫。</p><p class="ql-block">灶王奶奶无奈,只好按玉皇大帝规定的时间回天宫。他两口子每次回天官,都是诉说人间灾情。玉皇大帝非但不听,反而嫌他俩脏,把凡间灰尘都带到了天官。</p><p class="ql-block">灶王奶奶一听,气得直哭,当即就要和丈夫返回凡间。王母娘娘死死挽留,小两口才在天官住下来,灶王奶奶对丈夫说:父亲不是嫌咱脏、嫌咱穷吗?等几天咱回去叫老百姓们好好打扫一下,走时候多带些东西分给百姓,叫大家过个干干净净的好年,父亲就不会嫌凡间又脏又穷了。”</p><p class="ql-block">灶王奶奶在天宫住了七天,东西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腊月三十晚上告别父母,和丈夫一起到初一五更回到凡间。他两口子把东西分给百姓,大家欢欢乐乐过了个好年。</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灶王爷的恩德,把他俩画成像贴到灶房里,年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扫房子,晚上祭灶,送灶王奶奶、灶王爷回天宫,让他俩“上天言好书,下界保平安”。</p><p class="ql-block">对于祭灶的陋俗,唐代陆龟蒙曾作《祀灶解》加以驳斥,他说:“灶坏炀者,请新之。既成,又请择吉日以祀告之,曰灶在祀典,闻之旧矣。先是火化以来,生民赖之,祀之可也。说者曰其神居人间调察小过作谴告者,又曰灶鬼的时录人功过,上白子天,当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汉武帝时方士之言耳。行之惑耶!”</p><p class="ql-block">文中,陆龟蒙正确指出了灶神信仰由自然崇拜到迷信信仰的过程,肯定了早期灶神崇拜存在的合理性,批判了灶神迷信化的荒谬,至今仍具有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迷信灶神的陋俗终将彻底废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