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拾遗:鱼城和它的古老传说

悠然岁月

<p class="ql-block">   鱼城古镇,是远近闻名的鱼台老县城、老县署的所在地。经历了从清代、民国政府,日伪统治、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阶段,曾经是鱼台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其传奇般的经历、特有的古老神韵,璀璨于历史的长河。传承有序,有史可考、有据可查的老县城、老县衙、文庙及众多的书院、学堂、寺庙等文物古迹,成为了鱼城镇别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历来在鱼台人民心目中敬畏而神秘,高看一等,厚爱一成。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鱼城原名叫董家店,传说还是鱼王府邸。清朝乾隆年间,黄河在孙家集决口,鱼台老县城,旧城被洪水淹没,成了旧城海子。巡抚杨锡绂向朝廷建议,把县城迁往董家店,这个新县城,由金乡、藤县、鱼台三个县的县令一起督建,城墙外用青砖垒砌,内用黄土夯实,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上分别提名为"控凫"映莎"镇黄"通济"。从空中看整个县城就很象一条东西躺卧的大鲤里,城东是鱼头,城西有两条岔路形状像分叉的那个鱼尾,中间略宽就像鱼的肚子,此县城整个形状像条欲跃龙门的鲤鱼。又因为鱼台新县城安在了董家店这个地方,所以董家店就叫鱼城了。这个鱼城东边恰巧就是南四湖,这个大鱼往东游,得这个风水之力,鲤鱼得水化龙是块吉祥的风水宝地。自董家店成为县城以来,鱼台发展是越来越好,就成了方圆数百里做买卖最乐意去的一个地方。而且出了好多的人才,特别是考出的进士举人当时特别多,很多地方都羡慕这个鱼台。据说这个鱼王府这个地方,本来还要出朝廷上的大官,说是北关要出阁老,西关还要出宰相,东关出财神,南关岀娘娘, </p><p class="ql-block"> 可是,有一个南蛮子来到鱼城,在城里开了一家盐店,盐店的位置正好在鱼的肚子的位置,随着盐店的这个生意越来越好,鱼城的风水就被破坏了,被盐店腌过的这个鱼王府,只岀了和上面名称差不多的人才,象北关也没出阁老,而是成了种莱的双庙村,在菜园子种出许多那个蔓青疙瘩,方言和这个阁老有点音相近。西关也没出了宰相,而是出以宰羊为生的一些人。东关也没出财神,而东关城隍庙前的香火大会非常热闹,岀了一些挑着挑子卖财神爷木板年画的生意人。南关也没出娘娘,结果成了出戏子,唱戏的时候常常扮演皇帝娘娘。</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传说,乾隆21年,黄河决口,运河外溢,旧城淹没,建造新城。旧社会老百姓盖草屋还要请阴阳先生看一看卜一卜,像建城这样的大建设,那就更不必说了。负责建城的官员们请来好多位著名的阴阳先生卜看新城地址。全县不知跑了多少地方,都没看中,最后选中了地处鱼台县境内西南隅的董家店(今鱼城)。阴阳先生说:这个地方西靠金莎,北依 栖 霞,东屺凫山,滔滔黄河横流于南,是块罕见的风水宝地。如果在这里建店现旧城一样周长为六里六的城池,将来不知这里能出多少达官贵人。“城西有金莎(岭),将来出乌纱(帽);城北栖霞岭,解元帽子十八顶;东西立凫山,宰相之位在东边;黄河流于南,官富民强万万年。”老百姓听说后无不欢欣鼓舞,可是县太爷并不怎么高兴,他想的是:“这里若出这么多的达官贵人,我这个七品芝麻官在他们面前还处个啥?将来拜访也拜访不迭,弄不好连自己的乌纱帽也保不住,可有作的难啦。”对此事他朝思暮想,顾虑重重,坐卧不安。一天,他派人把原来的阴阳先生请来,诌了个缘故,说要把建城的规模缩小一半,改为三里三,你看如何?阴阳先生说:如果缩小一半,就出不了这么多的达官贵人了。县太爷听了点了点头,心想,正合吾意。于是他自作主张更改建城方案,把城缩小为三里三。这样就把风水破了,城西的乌纱帽变成了黑豆芽子皮(城西淘黑豆芽子的多),城北的十八个解元,变成了十八个菜园,城东的宰相变成宰杀行,城里的达官贵人变成唱戏舞台上的达官贵人。</p><p class="ql-block">这些传说,只是戏言笑场,机缘巧合,文人肚撰罢了,什么岀阁老、宰相、财神、娘娘、解元、达官贵人等只不过是人们美好愿望,市井的兴衰是历史发展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县城城墙县衙毁于战火,到了1956年鱼台并入金乡,没有鱼台县了,鱼城作为鱼台县城结束它的历史史命,1964年恢复了鱼台县,县城又迁到了谷亭。</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古老鱼城焕发青春,古韵鱼城,自在鱼城,成为鲁西南经济飞速发展的文化重镇。</p><p class="ql-block">(文\孙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