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是端午节,一早煮了买来的粽子,招呼家人品尝。左劝右劝只有我自己吃了一个大肉粽子。看了包装介绍,吃的粽子出自一历史悠久到清朝店行的,默默回味着百年品牌,回味着两千年前的故事。不知不觉,陷入了回忆,吃过各种各样的粽子,最难忘的还是儿时的白米粽。</p><p> 白米粽是家里包的,粽叶是春天到芦苇荡里采的,馅只有白糯米。早春的芦苇叶是浓郁的绿色,白糯米晶莹剔透。煮熟后的粽子,芦苇叶绿色和清香渗透入糯米。蘸着白砂糖咬一口,芦苇叶的清香直入肺腑,糯米软软地缠着你的舌头和牙齿,白砂糖幸福的甜慢慢地沁润你的心田。</p><p> 粽子对我来说,两段记忆是深刻的。一段是儿时参与劳动的记忆。端午节在老家又叫“五月端”,此时已是春忙后期,麦子、油菜籽等春收劳作已经完成,插秧农活开始。那是初中时候的端午节后的一天,天刚亮就和爸妈一起去田里插秧。当太阳升高,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叫了。这时妈妈拿出一早煮好的粽子发给大家。坐在田头,吃着白米粽,看着自己一株株插好的秧苗,粒粒皆辛苦的感觉在心头。</p><p> 爸爸一直把下田干农活作为我和妹妹对比在学校学习,期望我们能够感受到农民的辛苦,珍惜学习机会,争取“跳农门”。因此我几乎每年寒暑假开始的三天基本都是干农活,直到上高中,因为学习任务紧,我开始转后勤保障服务,在家做饭。</p><p> 插秧是技术活,要求保持行间距、列间距,秧根在泥土中的深度,那时是掌握的,现在早不记得了。插秧也是艺术活,一片秧田整齐划一,是一副画。歪歪扭扭不仅是技术不过关,艺术感也不过关。</p><p> 爸爸的教育方式起到了作用,也激发我们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第二段粽子的记忆是高考时。高考前一天,妈妈来到县城舅舅家给我助考,在舅舅家包粽子,寓意“保中”。现在发现,和考生妈妈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是一个心意。</p><p> 与我而言,原来粽子是成长的故事,故事里有爸爸别有心意的教育方式,也有妈妈的美好祝愿。 </p><p> 张孝兵 2020年端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