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皇城根下》之《“清华园”的科技梦想》-淘游心飞

李桦

庞大的校园,截至2020年底,面积442.12公顷(6631.8 亩),建筑287.64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9个教学系, 82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5772人,在校生53302人,这就是‘清华大学’。<br> 皇家园林“熙春园”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属于“圆明五园”之一。清道光二年(1822年),它分为西边的“春泽园”,后改为“近春园”;东部是“涵德园”,最后更名为“清华园”。<br>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国’所得“庚子赔款”部分返还“办学”,双方达成一致。清宣统元年(1909年),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游美肄业馆”,首批学生就有‘梅贻琦’。<br> 清宣统三年(1911年),获准在“清华园”建馆开学,更名“清华学堂”。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第二年扩大校区,又并入“近春园”等。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设立大学部;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正式成为‘国立清华大学’。<br>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37岁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1877-1954年)来华,受聘为该校总体规划,并设计了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这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中西文化,荟萃一堂”,既保留了传统园林风格,包括“工字厅”(清华园)等,又有“西洋”红砖建筑而组成的美式校园布局。<br> 这样意境的‘清华大学’,能声名鹊起实现梦想,在其众多贡献者中,不得不提有君子意境的‘梅贻琦’(1889-1962年),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来校任教,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被推为至理。<br> 成功出掌十七年,奉行“教授治校”原则,耳熟能详的“大师”数不胜数,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以及冯友兰(文学院长)、陈岱孙(法学院长)、叶企孙(理学院长)、顾毓琇(工学院长)。他奠定了“清华”的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类拔萃的学生熙熙攘攘,有钱伟长、李政道、杨振宁、华罗庚等。中华民国十年(1921年),还有一位意气风发,毕业“清华”即将出发的“留美预备生”(留美预备部(旧制生)前后共1280人),是令人尊敬的外公。<br> “水木湛清华”,它的成立与早期发展梦想,受益于持续几十年的“退款”,约一千余万美元。“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作为现代最受尊敬的“高校”,也有磨难与抗争,曲折经历体现了政治潮流的影响。<br> “院系调整”里元气大伤,“文攻武卫”中丑陋不堪!“工程师的摇篮”如何“培养健全品格的人才”。如今的“清华”,有成为“世界一流”的特殊优势。盛名之下,可以不停地建楼扩院;历史渊源,录取最优秀的高中生;中央直属,有丰厚的财政支持;财源广进,也引进国际大师,物质上,什么都不缺。莘莘学子说:“行胜于言”。<br> 2014年4月5日,校歌道:“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园”的科技梦想“巍然中央”,只是再没有“永远的校长”梅先生。<br><br><br>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17点44分<br> 修改于 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6点12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