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凤泊鸾飘别忧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生花草梦苏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梦苏州,苏州有让人魂牵梦萦的资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多年来,经过一代一代苏州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苏州打造成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东方水城”,最为人乐道的是苏州园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历史久远,起始于春秋后期,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便是其杰作,明清是苏州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园林达到两百五十余处,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藕园、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州文化的底蕴,因这些园子更加厚重,每个园子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向人们诉说苏州园林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东(园林路23号),是一座富有禅意的寺庙园林林与假山王国,与拙政园相邻,却得乾隆皇帝亲赐匾额,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初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为元代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早期洞壑式假山群的唯一遗存。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欲建禅林,选址宋代废园。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故得名“狮子林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云林),作《狮子林图》并题诗,后为皇家所收藏,使狮子林名声大噪。康熙来游,乾隆六次驾临,题匾吟诗,更在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题为“狮子林十六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狮子林占地1.1公顷,四周高墙深宅,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以中部的水池为中心,用奇石怪峰,垒山造景,构成石峰林立,洞壑深邃的大型假山而盛名于世。园内东部为祠堂、住宅区,西部为园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7年,颜料巨商贝仁生,重金购得此园,进行整修扩建。并冠以“狮子林”旧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作品获得"美篇精选"称号。🔺</p> 游览全景图。🔺 <p class="ql-block"> 石舫北面二层楼阁为“暗香疏影楼”, 取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楼依湖而建。🔺</p> “暗香疏影楼”一层为通道。廊壁还嵌刻有《听雨楼藏帖》条石,狮子林一园归贝氏后,书条石被贝家视若珍宝,约在1918年至1921年期间,贝家在廊壁上增设《听雨楼帖》60余方,嵌于狮子林花园走廊之墙上,藏帖拓片收藏于狮子林指柏轩楼上。这批藏帖既丰富了园景,也带来厚重之人文气息。🔺 《听雨楼帖》为历代丛帖之一,是清乾隆年间云南藏家周于礼(号立崖,又号听雨楼主)所收藏的书法作品,有唐、宋、元各代书法家褚遂良、颜真卿、蔡襄、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人的真迹。墙上嵌的竟然是乾隆亲手临摹的倪瓒《狮子林全景图》的石刻,石刻中还有几个乾隆的钤印章,添加了几个人物。🔺 <p class="ql-block"> 廊道石刻始于古五松园鹿后院的廊道上,首贴是吴昌硕所题“听雨楼藏帖”五个大字,经真趣亭、听涛亭、问梅阁、双仙馆、扇亭、正气亭、御碑亭、终于立雪堂,环绕狮子林北西南三面墙,共有碑文72帖。🔺</p> <p class="ql-block"> “暗香疏影楼”门厅后面是走马楼,中间是小天井,东西北三面有回廊和南楼二层楼相通,南楼便是“暗香疏影楼”。🔺</p> <p class="ql-block"> 一楼现为展览馆,走进馆内,上方所悬“狮林石韵”匾额,米芾。🔺</p> 馆内摆放了不少奇石精品,将观赏性、文化性融为一体。🔺 从楼梯到达二楼“暗香疏影楼”这里 过去是外宾接待室、后茶室、现为咖啡室(园林咖啡)。也是狮子林极佳的观景之处。🔺 窗旁边挂两副工笔花鸟条屏,布置简洁朴素、清新雅韵。🔺 室内上方悬“暗香疏影”匾额,水彩画、奇石、长桌,二边彩窗,质朴简洁,幽香秀色。🔺 推窗可俯视园内大部分美色,是观景的绝佳之处。🔺 <p class="ql-block"> 从“暗香疏影楼”出来,沿着假山不规则的石磴拾阶向上来到西部土山上。🔺</p> “暗香疏影楼”,楼为半凸字形,凸出部分为卷棚歇山顶。全用镶嵌彩色玻璃的窗。🔺 向南行数步,即“听涛亭”,亭为方形卷棚歇山顶。🔺 亭内上方悬“听涛”匾额,匾下置四扇屏门,刻“飞瀑亭记”,裙板上刻四季之景图。🔺 亭南有人工瀑布自山顶飞流直下,坐于亭中能听到水流飞溅声,故悬“听涛”匾额。🔺 “人工瀑布”南即为“问梅阁”,阁为重檐歇山顶。巍巍高踞于西山之上,为狮子林西部的主要建筑,阁前遍植梅树。此处乃西部最高处,东眺山池,全园水光山色历历在目。“问梅”中的“梅”融二意:一为实指阁前之“卧龙”梅;二系指代大梅法常禅师。🔺 阁内悬“绮窗春讯”匾额,取自唐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阁内由屏风相隔,八扇屏风上的书画均以梅为主题。阁中楹联“高隐成图,息壤偕盟马文璧;名园涉趣,清诗重和蒋心余”。为费树蔚撰写。🔺 雕刻成梅花形的窗纹,使游人仿佛置身于梅花丛中,似乎也感受到了百花似锦的春的气息。🔺 阁内桌、凳、窗纹、地纹都以梅花造型,阁外种植红梅、绿梅,可谓做足了梅花的韵致与文章。🔺 问梅阁南北两端有回廊相连,出问梅阁沿回廊向南,前宫灯处是“双香仙馆”。🔺 “双香仙馆”为长方形单檐亭,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制栏杆,亭内设汉白玉石台。此处,冬可闻腊梅香,夏可闻荷花香,故此得名。🔺 亭内上方所悬“双香仙馆”匾额,沿回廊继续向南行。🔺 顺回廊南行,有“扇亭”。亭位于园西南角,环廊转折处。🔺 扇面亭外形象折扇的扇面。扇形月洞,扇形吴王靠,扇形石台。置身其中,可饱览园景。🔺 <p class="ql-block"> “扇亭”前亭柱楹联为:“相逢柳色还青眼;坐听松声起碧涛”,为俞樾题写。🔺</p> <p class="ql-block"> 由亭内北望,有“接驾桥”通往小岛,岛上有紫藤架,甚是幽婉。🔺</p> “接驾桥”,是狮子林中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一座青石拱桥。那弧线优美的桥拱,恰似一条飞虹,凌空横卧于碧波。乾隆帝每次来狮子林,都要逗留于飞虹桥,故又名“接驾桥”。🔺 <p class="ql-block"> 过“接驾桥”左拐是进入大假山的主入口。🔺</p> 在“接驾桥”桥上北面景色尽收眼帘。🔺 穿过“接驾桥”是宽敞小岛,临水立架,在廊架的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植一棵树龄约130年的紫藤。🔺 每至四月芳菲,春意盎然时,紫藤缘木而上,绛紫花开如瀑,一片紫色的云霞,悬浮于绿意葱茏中。🔺 淡雅而清香的串串紫藤花将20多米长的紫藤长廊装扮得更加靓丽,成为春日里的一大胜景。🔺 盛开的紫藤花, 串串紫色的花朵犹如从天而降,一片明丽的紫色,显得活泼又热闹,紫藤花寓意也很好,它的寓意是“家宅平安,紫气东来”。🔺 <p class="ql-block"> 北边便是大假山,整个狮子林中的假山是园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旱假山和水假山两部分,东边为“旱假山”,西边为“水假山”,它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p> 此处为“水假山”区,钻的第一个山洞,将走出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真趣亭”。🔺 <p class="ql-block"> 登上假山高处回首俯视“接驾桥” “扇亭”,请记住“扇亭”。🔺</p> 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 <p class="ql-block"> 整个山洞就像迷宫一般,蜿蜒曲折、错综复杂而又环环相扣。游人进入其中,不知去向、回环相通、幽深而不可测。🔺</p> 太湖石深具瘦、透、漏、皱之美,将各式狮子的形状演绎的惟妙惟肖,细观之下,各石峰神态各异,或躺或卧或吼或立,千奇百怪。🔺 形态各异假山漏洞成天然漏窗之美。🔺 狮子林世称“假山王国”, 园内状若狮子的假山群散布在园内各处,假山玲珑俊秀,群峰起伏,险怪而玲珑,或立或卧,或俯或昂,与狮子的形态极为相似。🔺 俯视四面坡差;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时而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时而相向而来,却相背而去;时而隔洞相遇,却可望不可及;时而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 假山神态各异,千奇百怪。🔺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游览假山,要求自己亲自去里面走了一圈,可是在里面钻来钻去,转了两个时辰,都没能转出去。皇帝十分紧张,只得高呼救驾,最后还是太监把他带了出去。🔺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小女孩在假山中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哈哈。🔺 据说整个园林内暗伏了500多只姿态各异的狮子,和佛经当中的五百罗汉相同。而同时狮子又和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狮子林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山水园,其假山群深刻体现了狮子林创始人的宗教思想,维则借形似狮子的假山石峰,表达了面对世道纷器可以破诸妄,平淡可以消诸欲,的禅意。以无声之形托诸狻猊警醒世人,这就是维则建狮子林的真实意图。🔺 <p class="ql-block"> 只为留下童年最好的回忆。🔺</p> 向东进入“旱假山”区,假山深处,在假山丛中,有方形“卧云室”,整体为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 室内挂着“卧云室”横匾。有介绍说,“卧云”语出金代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 匾下 画像为始建“狮子林寺”的天如禅师维则。,对联:“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此室原为寺僧静坐养心的禅室,小楼恰似卧于峰峦之中。古人称石为云根,高山为云顶,室命“卧云”意为高远,营造出“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超然意境。🔺 <p class="ql-block"> 假山的东面,下面是小方亭厅内西墙上方形细砖空窗。🔺</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北。🔺</p> <p class="ql-block"> 一座高大二层楼阁映入眼帘,是熟悉“揖峰指柏轩”,这里假山的北面。🔺</p> 狮子林数石林组成的迷宫,有诗描述: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穴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 南海观音,又名送子观音,位于“见山楼”南水池边。该峰座东朝西,临水而立,似一女子,怀抱婴儿,继续向南行。🔺 相传,吕洞宾和铁拐李也曾到此游玩,七转八弯,两位竟迷了路,走不出去。最后,吕洞宾驮着铁拐李,驾云飞走。🔺 <p class="ql-block"> 在假山里钻来钻去,来到了假山的西南面,这时里假山临水而垒,也属“水假山”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假山北面临水,对面便是紫藤架小岛,南面建假山之上长廊。🔺</p> 高低错落、路径回环,路径或盘旋于高崖、或落于低谷。行走于其中,让人不知去向何处,在有限的空间里,空间里的转换让人惊讶。🔺 这些假山也绝不是仅仅为了供游人欣赏而存在的,这些假山都是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物、狮形、兽像等,并且寓佛理于其中,所以当你漫步于假山中的时候,周围都被佛教气氛环绕,既感到雄奇伟丽,又觉得庄严肃穆。🔺 又回到了扇亭。🔺 游览了假山,现在从扇亭沿长廊东行,扇亭东面有“文天祥诗碑亭”。🔺 “文天祥诗碑亭”是廊亭,两边有长廊相通。🔺 亭内挂“正气凛然”匾额,“文天祥诗碑亭” 又名正气亭,亭内碑刻是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是文天祥身陷囹圄时,寄梅以咏怀。🔺 <p class="ql-block"> 继续东行,“文天祥诗碑亭”再往西为“御碑亭”。🔺</p> “御碑亭”是廊亭,两边有长廊相通。乾隆二十二年春(1757),二巡江南到苏州,他取来倪云林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着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又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御碑亭”。 🔺 <p class="ql-block"> 亭内上方悬“凝晖”匾额。匾下刻有乾隆二巡江南狮林寺时所题五言诗《游狮子林》御诗碑,盖以之比拟为朝阳之光凝聚于此,寓颂圣之意。🔺</p> <p class="ql-block"> 前面是一条南北复廊,复廊分东西两边,西面为六边形窗,东边为圆形窗,中间隔一方窗墙,两边各5个窗口。🔺</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复廊西边,通“修竹阁”,廊内西边有五个六边形窗,每个窗子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p> 从这个六边形窗户看到的景色是刚走过的长廊和“御碑亭”。🔺 <p class="ql-block"> “修竹阁”飞跨池水之上,西连湖心岛,东通复廊,北是小溪和蜿蜒于山间,曲折幽深,南错落的石岸围住湖水一泓,似山中小湖,颇含野趣。🔺</p> 亭内上方悬“修竹阁”匾额,楹联“独倚修竹相期谁来,闲看浮云所思不远”,前联知修竹之意,联系后联,却浅露出这处迷局的意欲。竹非竹,云非云,而园中禅意已然弥漫。🔺 阁内东有砖额:“飞阁”通复廊。🔺 阁内西有砖额:“通波”通湖心岛。🔺 “ 修竹阁”南北不设墙,在望则见曲折。🔺 现在来到复廊东边,,廊内东边有五个圆形窗,每个窗子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向北可达“立雪堂”。🔺 透过圆洞看到的便是“立雪堂”。🔺 “立雪堂”,为卷棚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背倚“燕誉堂”东院墙,坐东朝西。🔺 <p class="ql-block"> “立雪堂”前院花街铺地,极具美感,犹如地上绵绣,“立雪堂”堂名出自禅宗典故“慧可见达摩”,意在尊师重道。🔺</p><p class="ql-block"><br></p> 这里置落地圆光罩(俗称“一根籐”地罩,此罩似迷宫图案,苏州园林中有两只,此为其中之一)。🔺 庭院中有三块湖石分别像像牛、螃蟹和狮子。这是牛想吃螃蟹,不知从何处下口。🔺 这只气势汹汹的螃蟹,在迎战这个牛头侵犯时,准备愤然一击的瞬间。🔺 螃蟹双螯还在张牙舞爪,毫不示弱。🔺 而狮子则在边上好奇地静观,这一组湖石名称叫做“狮子静观牛吃蟹”。🔺 狮子的尾巴往上翘,向东是金蟾只有三只脚,这并不是疏漏,而是园主为了暗示一种禅宗教义,为人处世不要太认真,糊涂一点为好。🔺 这只金蟾本来在刘海身边,趁刘海不注意地时候逃出来的,刘海后来知道他躲在了贝家园林的一口井里,便用金钱串成钩杆把它吊了上来。从此,金蟾的真身回到了刘海的身边,而肉身却留在了贝家,贝家以示为荣,认为它象征了荣华富贵。从此三只脚金蟾成了贝家的族标。🔺 <p class="ql-block"> 此处原为书斋和家塾。堂内设圆光罩,左右各有隔断,隔断上饰海棠形图案。堂上悬“立雪”匾额,有唐寅集元胡天游《绝句》为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情趣。🔺</p> 堂名取意于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故事。北宋又有“程门立雪”之典故,说扬时与游酢向程颐请教,在室外雪地上侍立等待的故事。 出立雪堂,是个小院。🔺 <p class="ql-block"> 小院花街铺地,极具美感,向东出圆门,右拐向南便是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 出口是不足2米宽的石库门,非常简朴典雅,门楣镶着“狮子林”匾额。🔺</p> 大门照墙飞檐起翘,粉墙黛瓦,嵌有远处可见“狮子林”三个金色大字。🔺 置于照墙西面一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子林"的石碑。🔺<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