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行之一——剑门关景区

大漠风杨

<p class="ql-block">广元位于四川北部,与甘肃、陕西交界,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称,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川西北大地,山水相间,景色宜人,有剑门关、昭化古城、千佛崖、皇泽寺等名胜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去年在甘肃结束旅游后,于次日即10月21日上午7点半从兰州出发,乘高铁到达广元,计划22日中午与到达广元机场的上海团队会合,一起参加团队旅游。利用一天时间,在广元匆匆游览了剑门关、千佛崖等景区,特做此篇,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景区距广元市约55公里,乘高铁出游较为便捷,但中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车次</span>去剑门关,经了解打车一小时左右可到达景区,于是决定打车前往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剑门关景区是国家 AAAAA 级景区,素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的美称,位于广元市下辖的剑阁县,剑门关风景区由剑门关、翠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总规划面积84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6平方千米,主要景点有剑门关、猿猱道、鸟道、梁山寺、玻璃景观平台等,游览大概需要五六个小时,门票105元,六十周岁以上免费。</span></p> <p class="ql-block">景区有北门、南门、东门三个入口,其中东门旁500米便是翠云廊景区,与南门之间有专门的景区公交车往返。约下午一点钟,出租车师傅将我们夫妻俩送到剑门关北门。进入景区之后,我们初初察看了游览路线图,估算可能时间不够,于是便选择道路相对平缓的河谷徒步线,就是途径“《蜀道难》题壁——地质博物馆——五丁坪——诗词走廊——关楼等”,漫步剑门关这特有的“诗词之路”。</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景点就是《蜀道难》的题壁处。《蜀道难》系唐代诗人李白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影响极大,写于盛唐天宝初年,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剑门关是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要真正体验诗仙的“蜀道难”,据了解以选择“登山徒步线路”为佳,就是途径“玻璃观景平台—猿揉道/鸟道—关楼”,徒步游览用时大概需要5小时左右。</p> <p class="ql-block">“细雨廊”是为纪念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廊名出自陆游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写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味,细雨骑驴入剑门”。大概一点半左右,我们到达细雨廊这个景点,因廊道正在维修,四周被挡板合围,故仅拍摄顶部一角。</p> <p class="ql-block">“剑门细雨”是剑门四景之一,据说剑门关的雨与其他地方的雨不同,它细如牛毛,似雨非雨,似雾非雾,又是另一种韵味。当年诗人陆游从抗金前线陕南到成都赴任,冒雨途经此地,吟成《剑门道中遇微雨》这首纪行诗,从诗中可看出作者“不愿作一个骑驴行吟的诗人”,而心中渴望作为一个披坚执锐血战沙场的战士,但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内心世界,此心境与细雨骑驴的落魄潦倒形象,构成的意境极富感染力。细雨廊题壁为现代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的狂草笔墨。</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徒步便来得了子规桥,“子规桥”的桥名源自于李白《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句。子规即杜鹃鸟,据说在四野万籁俱寂的时候,此桥处听到杜鹃鸟的鸣叫声特别清晰,原先此处为板桥,因桥下的剑溪河,年年山洪暴发,板桥常常被毁,大地震灾后在原址修起了这座钢缆索桥。</p> <p class="ql-block">大概一点四十分,我们来到了五丁桥。五丁桥桥名的来历传说有多个版本,传说在古蜀时期,蜀王想要开辟一条通往中原的道路,但由于路线艰难且危险,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一任务,而五壮士勇挑重担,带领数万军民,克服重重困难,筑路修桥完成任务,而五位壮士不幸牺牲,蜀王为纪念他们,便将桥命名为“五丁桥”;也有传说每五户人家出一男丁,将这些男丁集合在一起修路,五丁桥由此得名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诗仙李白当年叹关咏关的地方,据说</span>当年他站在关前仰望群峰,思绪万千,即兴咏成惊世之篇。</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移步百来米,便是“叹关台诗词走廊”,只见丛林中人物雕像、诗词石碑刻等比比皆是,这应该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地旅游部门,为</span>更好地宣传剑门关,增添其厚重文化元素而采取的举措,让游客们身临其境饱览文化大家的作品,初步统计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选刻了张载、骆宾王、李白、杜甫、唐玄宗、王安石、李商隐、郭沫若等名家诗词19首,部分诗碑旁还矗立了作者雕像。据说</span>,历代来剑阁的文化大家就有一百余人,留下的作品达千篇(首)以上,可见,其在历史上影响之大。</p> <p class="ql-block">“诗圣”杜甫字写剑阁的诗共有两首,一首是《剑门》,一首是《将赴荆州寄别李剑州》,《剑门》一诗中的“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与李白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异曲同工之美。</p> <p class="ql-block">“诗仙”李白写剑阁的诗共有三首,一首是《蜀道难》,另两首是《上皇西巡南京歌》组诗中的两首,另有《剑阁赋》一篇。《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剑阁崔嵬而峥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二点左右,我们到了雷鸣桥。据说“雷鸣桥”是当年陆游过一座木桥时,看见剑门关山高谷深,溪流奔泻,水声如雷,蔚为壮观,禁不住高声吟诵起前辈李白的诗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后人就依此景象命得“雷鸣桥”。雷鸣桥也是从南门进关楼,往山上徒步到达猿猱道的必经通道。</p> <p class="ql-block">二点十五分左右,我们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剑门关关楼,这个被称为“蜀北屏障、两川咽喉”的关楼,据说在冷兵器时代中,虽历经上百次战争,但关楼从未被正面攻破,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据《寰宇记》中记载,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时,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垒石为关,更因其状如门,因此被称为“剑门”。</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楼历经1700余年时间,可谓屡毀屡建。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西崖清代重檐歇山屋面关楼被拆毁。1992年当地政府在清代原关楼的东崖,修建了一座重檐歇山仿古关楼。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关楼受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严重,</span>于是在旧址上重新修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在剑门关的关楼中,可以看到描绘着发生在剑门关的历史战役的精美浮雕,其中包括“司马错败蜀入关”、“姜维守关震三国”、“姚苌诈降巧夺关”、“杨坚防乱改关道”、“王建闭关谋帝业”、“后唐军风云雄关”等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尊位于剑门关正门东侧的诸葛亮雕塑,也是汶川大地震后重塑,出于四川籍<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雕塑家赵树同之手。雕像中只见</span>诸葛亮羽扇纶巾、长袍开敞、目光深邃、面色凝重,遥望北方、迎风而立,展示出主人公坚韧不拔、指挥若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p> <p class="ql-block">剑门山</p> <p class="ql-block">而在其旁边的刘备雕像,倚马而立、踌躇满志,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经四次路过剑阁道,这尊雕塑马头向北,刘备未着戎装,而是成竹在胸、气定神闲、远眺天际、若有所思的形象,这表现的正是刘备夺取汉中时,途经剑门阁道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而这组雕像则是表达后主刘禅受降后将士的不同情感,其中的四位人物分别是廖化、张翼和董厥、姜维,当时四将镇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十万大军,不料邓艾奇袭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下江油,迫使后主出降,众将士悲愤不已,兵士更是以刀劈石,发泄内心积怨,只有后边的姜维却凝目远望、沉着应对、冷静的构思出“日月幽而复明”的计策。</p> <p class="ql-block">回望剑门关左侧的金城山上崖壁,从侧面看就像一尊天然的武士,头戴盔甲,面容深沉、悲怆,目光凝视着东方关口,形象惟妙惟肖。因姜维在这里守关,当地人便将其称这姜维神像。</p> <p class="ql-block">剑楼前方有一处“直方大”碑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去找寻和瞻仰。</span>“直方大”出自《周易•坤卦 • 六二》爻辞。题书者在此关写下此三字,既有状写大地山川矗直、端正、正大的含义,也是对自己一生治学与为人的期许,这位被陈寅恪赞誉为“四川最有见识的学者”,集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于一身的刘咸炘。</p> <p class="ql-block">因剑楼是景区的核心景点,我们逗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游览时间近五十来分钟,在离开剑楼即将到达景区南门时,正巧碰到景区的演艺人员,装扮成三国时的诸葛亮及武士等,进行巡逻宣传,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三点十分左右,我们到了景区南门入口处的北牌坊,只见坊眼上刻着“剑阁”二字,一侧楹联为“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另一面牌坊上的楹联“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牌坊上的浮雕图案上分别刻的是诸葛亮立关、姜维守关、刘备过关、张飞过关以及三国蜀汉军队行军图等。</p> <p class="ql-block">这座“剑阁”牌坊是按照明清时期川北的建筑风格,以当地的青石镶嵌而成的。仔细观察此牌坊与众不同,牌坊顶上的屋脊中央,没有采取常用的“宝顶”为装饰,而是以佛家的“七级浮屠”来威镇下边的“剑阁”二字。据说是因剑门关历代的捐躯者甚多,“此地戾气太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采用高僧点化之道,</span>“需以佛法镇之”。</p> <p class="ql-block">看看时间还早,我们沿坊牌的一侧上山继续游览,不远处看到姜维雕像,实则是姜维祠前广场上的“姜维点将台”。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3万大军镇守剑门关,驻扎在关口、营盘嘴等地带,姜维在此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率军坚守3月有余,使魏将钟会10万大军久攻不克,因后主刘禅投降,才离关诈降钟会。</p> <p class="ql-block">姜维祠又叫平襄候祠、钵盂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2009年在原址上重建了姜维祠,分前后两院,前院为正殿,是姜维殿,后面是孔明授书殿。</p> <p class="ql-block">姜维祠内有几组记述姜维镇守剑门关时主要事迹的青铜浮雕,前殿分别为“归附蜀汉”、“表奏固关”、“倚险坚守”、“离关勤主”、“砍石诈降”、“完节尽忠”,后殿另有“孔明授书”等浮雕。</p> <p class="ql-block">授略堂在平襄侯祠大殿的后边,依据史实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诸葛亮临终授予姜维兵法策略为主题,表现姜维“志继宏轨”的思想渊源。</p> <p class="ql-block">这是剑阁人民纪念蜀汉末年姜维大将军镇守剑门关而修建的衣冠冢,原墓址位于关内金牛古道旁,姜维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穿过姜维祠,来到“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此遗址主要由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与纪念馆组成,纪念碑主碑高19.35米、宽4.2米,寓意1935年4月2日红军攻克剑门关。</p> <p class="ql-block">总指挥徐向前与副总指挥王树声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位于纪念碑左侧,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主要展陈了参战红军将士当年留下的文物,包括国家一级文物《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等,同时用多媒体模拟红军攻克剑门关的战斗立体场景等。</p> <p class="ql-block">此线路较为冷门,游客稀少,因去鸟道等景点时间不够,便在参观红军纪念馆原路返回,大概四点稍多出景区南门。出景区之后,一时又没等到去<span style="font-size: 18px;">“翠云廊”景区的公交车,便在周边稍作游玩,便匆匆结束剑门关景区游览。至</span>今想来,当初没有坚定去“翠云廊”景区,是一件很<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遗憾的事,不过后来我们去剑阁县城,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多多少少算是弥补了一点缺憾。</span></p> <p class="ql-block">“雄关天下险,剑门豆腐绝”、“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剑门关豆腐宴作为剑阁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美食,颇受各地游客的喜爱。说起这豆腐宴,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姜维在兵败汉中退守剑门关后,因兵疲马乏、毫无斗志,蜀北屏障危在旦夕,遂采取府令史董厥之计:“闭关三日不战,号令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战马,待兵马体力恢复再战。”此计果然灵验,三日后,姜维引五千精兵大败魏军,解剑门关危急,从此剑门豆腐名声大振,与坚不可摧的剑门雄关齐名。</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地的特色豆腐种类甚多,其中怀胎豆腐、菜豆腐、剑门豆腐、崩山豆腐、麻辣豆腐、锅塌豆腐、脆豆腐、鱼香豆腐等八种特色较为有名,我们在剑阁县城找了一家小吃店,品尝了当地的部分特色美食,“吃豆腐、品三国”,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之后,我们乘高铁返回广元。</p> <p class="ql-block">(资料含26号照片源于网络,其它照片均为现场所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