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狮城新加坡(一)

Cjian

今年,我10周岁。<div>人说新加坡是个“遛娃”的好地方。春节前夕,随同妈妈、公公、婆婆前往为期“四天五晚”的体验。</div> 乘坐酷航直飞新加坡。新加坡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div>资料介绍是一个城邦国家,国家即是一座城市,别名狮城。靠近赤道,全年夏季,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堪称“亚洲的十字路口”。14世纪,新加坡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军占领。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div> <div>新加坡又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主要是来自马来半岛、中国、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的移民后裔,总人口约591.76万人,其中华人(汉族)占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br></div>新加坡国土面积约733.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社区,分别由相应的社区发展理事会(简称社理会)管理。<br>新加坡虽然面积小、人口多,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却超过70%。1967年以来,经历从“花园城市”到“自然之城”的演变。在大航海时代全球化以来,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GDP全球第一。 新加坡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其中英语是正式官方语言。 经过5个多小时飞行,傍晚时分,降落在新加坡樟宜机场。当晚地面气温摄氏28度,与南京的寒冬相差30度。真是冰火两重天! 2024年,所有外国旅客,通过自动边境控制系统(Automated Border Control System),自助入境新加坡,效率大幅提高。<div>公公告诉我:新加坡与中国已达成双方实施30天互免签证协议。2月9日(除夕)始,持有有效期在6个月以上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和新加坡公民,提前填写电子入境卡,即可以在对方国家停留30天,无需事先申请签证,或将“丝滑”入境。新加坡将成为第一个我们能说走就走的发达国家。</div> 车行沿途道路干净整洁。可能是受原英国殖民统治影响,车辆方向盘右置,车道左行。行道两侧植种着新加坡的国树“雨树”,树形优美,高大如伞,枝叶繁茂。<div>建国之初,新加坡定下了“花园城市”的建设规划,路是按照树的轨迹修建,所以遍地可见有着百年历史的参天大树。<br></div> 行抵“牛车水”。一个新旧共存的特色区。春节来临之际,沿街彩灯高悬,景象繁荣,充满活力。 走进广场,社区活动正进行。妈妈说: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爵士 (Sir Stamford Raffles) 登陆新加坡之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人就住在牛车水。于是,几年之后,莱佛士索性把这个区划为华人居住区。可是在当年,新加坡还没有自来水设备,全市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车自市郊载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转往市内各地。由于唐人街位于中心地区,于是这个以牛车载水供应用水的区域就叫做牛车水。如今,依然是华人在新加坡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一个华人社会的历史缩影。 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于1819年。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爵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设立贸易站。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在远东的贸易商埠和军事基地。莱佛士爵士是英国殖民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他对于新加坡的开辟、建设、法制和长远的规划蓝图做出了重要贡献。<div>英属时期,新加坡作为港口城市飞速发展。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从地中海到南海的航线大大缩短,新加坡与伦敦之间的航运时间减半,战略地位更显突出。短时间内贸易增长了8倍,经济的发展吸引了来自周边各国的移民。移民人口巨大,各族人群杂居,宗教信仰不同,各族崛起,社会势力抱团,矛盾与日俱增。英国人用自己独有的法治体系,让各种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有了互动的规则,奠定了新加坡法制的基础。</div> 这里曾经是史密斯街红灯区。20世纪初,史密斯街妓院林立,由于男性移民人数远远超过女性,因此娼妓业在殖民地时期猖獗。当时,史密斯街一带的妓院多有华人经营,其中两间为日本人所有。 墙上绘画着华人曾经生活的场景。 此时,最熟悉、最亮眼的色彩当属中国红。大红灯笼、春联、福字、装饰物件,样样不少。 硕莪街上座落着佛牙寺龙华院,寺庙采纳了唐代的建筑风格与元素,结合了佛教曼荼罗(坛场)的设计风格。<br>在风水文化盛行的新加坡,抢头香,可是新年一个盛大的活动。据说除夕夜,上万人忍着浓烟、香灰,这里只为争在大年初一的第一炷香...... <p class="ql-block">佛牙寺(新加坡)于2002年11月由释法照法师创立。2003年2月20日在社团法令下注册。佛牙寺正殿供养一尊庄严的弥勒尊佛,还供奉有佛教徒的圣物---佛牙舍利。牛车水,这个南来华人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法照法师幼年成长的地方。</p> 新加坡各种族的节日都会过,但最热闹的始终是春节! 处处张灯结彩。 喜迎新年。 真是喜庆! 公公在他的生肖灯前。 车水马龙。 流光溢彩。 龙柱矗立。 <p class="ql-block">牛车水街上的这条龙,长达18米,气势十足,据说是新加坡最红的一条龙。</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宿的福朋喜来登酒店。</p> 客房窗下即泳池。 门前交通便利。新加坡无论是乘坐公交还是地铁,起步价为0.92新元,约合人民币5元,小朋友身高90厘米以下免费乘车。出租车相对贵,主要因为新加坡的出租车不多,的士司机属低收入人群,出租车总量控制很严。还规定了出租车只能坐四个成年人乘客,若是需要大一点的出租车,须提前预定。新加坡面积有限、人口密度高,通过提高汽车和车牌的价格限制私家车的数量。目前,私家车的拥有率仅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且有效期限只有10年,之后必须强制报废。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坐地铁和公交车出行。 清晨,酒店大堂候车,与同坐一英国人交流。他来自英国利物浦,因商务活动到新加坡,将去中国广州。他介绍家乡有出色的利物浦足球队。我向他介绍我也有美丽的家乡,欢迎他到中国旅行...... 前往甘榜格南。甘榜格南以生长在沼泽地周围的树木“gelam”树为名,马来语中是村子的意思,这里是新加坡穆斯林的聚居区,俗称为小阿拉伯。<div>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四个不同区域,住在欧洲人区的居民包括欧洲贸易商、欧亚裔人士和亚洲富人;而华人则聚居在牛车水,以及新加坡河东南部;印度人居住在牛车水北部的珠烈甘榜 ;而甘榜格南,则是移民新加坡的马来人和阿拉伯人的落户之处。</div> 甘榜格南东侧的哈贾·法蒂玛回教堂。所在地原本是女富商法蒂玛的私宅,法蒂玛出身于马六甲一个富商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嫁给了一位在新加坡经商的武吉士王子。然而没过多久王子就去世了,于是她便独自在新加坡经营轮船和帆船贸易公司,积累了很大的财富,也使她在甘榜格南的宅院成了小偷的目标。1830年她的宅院两次遭到入室盗窃,第二次时还遭到小偷放火焚毁房屋。为了感激火灾发生时她恰好不在家,法蒂玛便举意将自己的宅院重建为清真寺,同时捐资在寺旁的土地上为穷人建造房屋。清真寺于1845-1846年落成;大殿是1930年由建筑师 Chung & Wong 设计,由法国承包商 Bossard&Mopin 和马来工人重建,清真寺属于印度---撒拉逊风格,加装了莫卧儿风格的洋葱顶。<div><div>清真寺最有特色的是大门上的欧式邦克塔,两侧还各有一座新哥特式的房屋,上面有传统风格的窗户。这座回教堂也被誉为新加坡的比萨斜塔,欧式邦克塔有约6°的倾斜。据说不久前展开修复时,也并没有刻意将斜塔扶正,而是加固了地基,并定期请专人检查以确保安全。</div></div> 莫卧儿风格的洋葱顶,上有星月符号。有说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伊斯兰教摧枯拉朽的一种新生力量,战胜黑暗,功行圆满。 如今清真寺继续为穆斯林社区服务,在附近工作的其他族群穆斯林也会来这里进行功修。 游客可进入寺院。须脱鞋,穿上长袖上衣和长裤、长裙。 寺院前厅。 教徒正在功修。 阳光投入厅内。庭院内有穆斯林净手、盥洗、用餐处等。 <p class="ql-block">寺院门前广场有株高大的雨树。公公告诉我:雨树属蔷薇目豆科,是一种会“下雨”的落叶大乔木,生长迅速,树冠广展,高可达25米以上,树冠巨大圆满,分枝甚低;形如巨伞,其顶部直径最大可达30米。雨树每逢阴天下雨或夜幕降临之时,树叶便会自动卷合在一起形成筒状蓄水,待到第二天清晨气温增高,天气晴朗的时候,叶儿又慢慢自动舒展,包裹在叶子里的露水、雨水随之纷纷溢出、洒落,宛如下雨,故名“雨树”。</p><p class="ql-block">雨树原产热带美洲,现广植于全世界热带地区。其结果味甜多汁,牛喜食之;在南美及西印度群岛常植作牧场荫蔽和饲料树。老树材质坚硬,是世界公认的好木材,可做车轮。据说在南美洲,当地人称之为“神树”,具有辟邪护宅、招财纳福之功效。</p> 空气清新,环境真好! 来到阿拉伯街。甘榜格南是新加坡第一处被规划的穆斯林社区。妈妈说:历史上马来人分布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等地,大多数是回教徒。马来人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不同血统,其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而马来人与马来西亚人的概念不同,后者则包含了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各少数民族。新加坡马来人最早来自周边地区,包括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爪哇岛和巴韦安岛,以及马来半岛。 如今,这片社区悠久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依然生机勃勃,呈现不同的马来文化。 1822年,莱佛士爵士将甘榜格南分给柔佛苏丹侯赛因·穆罕默德·沙阿。除了苏丹和他的600名家庭成员外,当时的甘榜格南还生活着包括武吉士人、阿拉伯人、爪哇人和巴威人在内的多个穆斯林族群。由于马来族皇室在新加坡的历史地位,这里也就成了马来皇族的政治权利中心。 同一时期,印度穆斯林也开始进入甘榜格南经商,20世纪初在这里陆续开起了餐厅等。 这里有座苏丹回教堂。 苏丹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大的回教堂,也是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有着华丽壮观的金色圆顶,也是甘榜格南的重要地标。 苏丹回教堂(清真寺)建于1928年。1819年,当新加坡割让给英国时,岛主天猛公阿卜杜勒·拉赫曼,和柔佛苏丹东姑胡先要求用一些财富来换取他们的权力。1825年,为了获得新加坡的主权,莱佛士所任职的东印度公司答应了苏丹的要求,在皇宫旁边建造了苏丹回教堂,并赞助了3000西班牙银元的建造费,当时的回教堂只是一栋造型颇为简单的建筑,100多年后,原有的回教堂拆除,在1928年被目前的宏伟建筑取代。<div>教堂由海峡殖民地著名的爱尔兰建筑师 Denis Santry 所设计。其中最夺目的莫过于两个金黄色圆顶,顶端都有象征伊斯兰教的星月标志。回教堂也建有四个宣礼塔,周围有小亭小塔。设计师巧妙地融合了印度泰姬陵、波斯、摩尔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建筑风格,塑造了苏丹回教堂独特的外形。</div><div>回教堂圆顶周边镶有一圈圈黑色的玻璃瓶底。据说是当时部分信徒生活拮据,这是为确保所有回教徒,无论贫穷富贵,都可以为重建回教堂出一份力。</div><div>开斋节或者斋月期间这里最热闹。逢哈芝节(又称宰牲节,古尔邦节),教徒清晨会聚集在教堂内一起祷告,然后将屠宰的肉品分为三份:自家留用一份,向穷苦人施舍一份,馈赠给亲友一份; 也许可全部分送给穷人。</div> 过街行人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新加坡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无论是交通还是社会治安,均有严格的法律保障,严苛的法治提高了居民的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式。<div>新加坡法律明细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不当行为都会被罚款,有人称新加坡为“罚款之国”。例如,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罚款$50;坐地铁吃东西或喝水,罚款$150;在家不穿衣服裸奔被邻居看到,罚款$1000;在路边喂鸽子,罚款$500;街头随便涂鸦,罚款$2000,并处3年监禁及3-8鞭刑(医生证实合适,18-50岁男性适用)......<br></div> 这座骑楼,排档口全都由印度裔穆斯林经营,Zam Zam开业于1908年,Victory开业于1910年,两家都主打印度飞饼,互相竞争了100多年。 我来看看。 骑楼下的食客。 近距离观看做飞饼,师傅热情地介绍。飞饼类似肉馅的烙饼。 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哈芝巷。临近阿拉伯街和苏丹回教堂。窄窄约两百米长的巷子,挤满了酒吧、精品店和咖啡馆,还有色彩斑斓题材古怪的各种涂鸦。据说到了晚上会有现场乐队表演,气氛最为热闹。 这里是当地人时尚,艺术和创意聚集地。这条小巷的不同面孔,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看看我!这里有什么? 有长队网红店。 咖座将开张。 也有美食铺。 兼具民族特色和设计感的墙壁涂鸦,色彩斑斓、独具风格。 绝对是拍照,寻找灵感的好地方。 妈妈咖座旁。 婆婆开门状。 我来坐坐。什么时候能来泡个吧呢? 我们全家拍一张! 两旁有着新潮小店,文艺咖啡店一家挨一家,每间店面有着不同的颜色和特色。妈妈说:甘榜格南是多姿多彩、多元种族文化融合的缩影。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片充满魅力的区域就好像格南树一样,马来文化是她的枝干,而阿拉伯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的活力在此碰撞和融合,成就一棵欣欣向荣的大树。 继续车行,前方是CBD金融区。 皮克林宾乐雅酒店。共有四层,植有繁茂的园林、瀑布和花墙,姿态各异的植物群将酒店院落装点得格外美丽,给人和谐共生的美感。<div>公公说:新加坡虽然是一个现代化都市,但它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空间的建设。看似钢筋水泥和绿水青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大片绿地、花园、街景、空中景观等随处可见,建筑似乎是从土壤中长出来,与环境融为一体,叹为观止。<br></div> 一座艺术造型,充满活力。 满目幢幢住房。公公告诉我:新加坡为了解决低收人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由政府建设的住房以99年地契售卖,被称为“组屋(公共住房)”来解决,体现新加坡政府为保障“居者有其屋”的决心。<div>组屋价格为商品房的五分之一。房价收入比约为4.7,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的人把组屋误以为是廉租房,事实上,约八成以上的新加坡家庭居住在这样的住房中。政府并推出“灵活布局计划”和“多代同堂住屋计划”,家庭可根据生活方式选择不同内部设计结构;父母和已婚子女可购买配对组屋。鼓励婚姻及组建家庭,有至少3个孩子的家庭申请组屋,可享受抽签特权。组屋区的装饰别具一格,在每栋组屋楼上都有醒目的数字作为编号,新加坡人称为“大牌”,这是方便人们在手机地图上定位和导航。组屋没有围栏,更没有门卫。一楼通常架空,给居民免费停车,并配备了休闲设施,健身器材、运动场、绿道、游泳池等。市政理事会下设有物管委员会、物业更新委员会等,日常管理交由专业产业管理公司负责。对于组屋的维修工作也是由组屋居民投票决定,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div>虽然牛车水、小印度、甘榜格南等地,依旧充斥着不同种族的特色,但在大多数新加坡人居住的组屋区,并没有明显的地域划分。为了取消各种族之间的物理距离隔阂,政府会考虑每个组屋区的种族结构,确保和全国人口结构吻合,避免出现单一种族聚居区。要是在一个组屋区内,政府觉得某某种族的家庭数量不足,一些空余的组屋单位就只会开放给这些特定族群申购,并为不同种族间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人性化的“组屋”政策,新加坡人拥房率接近90%,稳居亚太第一。</div></div> 来到赞美广场。因《圣经》和赞美诗而名。一座洁白的歌特式教堂,高高的尖顶直插蓝天。 <div>据说早在1823年,莱佛士就选定了现址作为建设教堂的保留地。1834年,作为新加坡圣公会的第一间教堂,圣安德烈座堂举行奠基礼,1837年落成并开始使用。当时建造教堂的初衷是为了照顾英国的侨民,给他们一个做崇拜的圣殿,后来渐渐转变为向本地各民族居民传播福音。由于曾经两次遭雷击,教堂于1852-1856年间关闭,后在原址重建。其间圣婴耶稣姐妹会于1854年在此建立了新加坡圣心堂。1942年,新加坡沦陷为日本占领区之前,这里还曾被改建为救死扶伤的紧急医院。</div><div>目前哥特式的建筑可追溯至1903年,装饰着彩色玻璃窗和装饰柱。考德威尔楼是该建筑群中最古老的建筑,由 George D.Coleman 设计的这座新帕拉代建筑,以其半圆形轮廓与众不同。</div> 白色欧式建筑,典雅复古。经历了100多年的沧桑,仍旧光彩照人,青春无瑕!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热门的拍照打卡地标。</p> 拍照前的妆扮。 看看拍得怎样? 妈妈拍一张。 婆婆在想什么? 教堂周围,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我也来一张。 妈妈再拍一张。 我和妈妈手拉手。 洁白亮丽的外墙,是圣安德烈教堂最傲人的特点之一。其有光泽白色外表是由于使用Madras Chunam,即将贝壳磨成灰,加入蛋白和糖调成糊状,再放入浸泡到柔软的椰子壳,就制成了一种实用又美观的石膏。将其涂在建筑的表面,不容易出现裂痕,而且洁白有光泽。 公公给我拍一张! 白墙下的婆婆。 上帝啊,上帝!据说院内有白底黑字的横幅,上面写着《马可福音》中的一句经文:“耶稣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我们或没在意。 旧禧街警察局。建于1934年,最初是警察局和收容所的所在地,如今是新闻及艺术部大厦所在地,被称为“警界摩天楼”。曾为公共会堂,并于1845年至1856年间,曾作为剧院和学校之用。这座设有拱廊与中央庭院的六层建筑具有浓厚的新古典主义风格,采用了当时英国极为风行的建筑元素。1998年成为新加坡的国家纪念物之一。 六层高的大楼共有927扇彩虹般绚丽夺目的窗户。前四层窗户的色彩强度相同,且极具活力,五层与六层的颜色则逐步加深,让悬臂式露台更为突显,成为了殖民区吸引眼球的建筑。 <div>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设计,包含凉廊、阳台、拱廊、中庭等。网友们戏称这里为“眼影盘”建筑。</div> 感受五彩斑斓的新加坡文化,婆婆拍一张。 漫步在河边。 这里有间松发肉骨茶店。已七年荣获“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必比登名单榜就是平价版的米其林美食榜。原计划品尝,却因食客满满,门前排着长队而作罢。<div>妈妈告诉我:米其林是专门评点餐饮行业的法国权威鉴定机构,1900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了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选择餐厅的指南,即《米其林红色宝典》。 此后每年翻新推出的《米其林红色宝典》被“美食家”奉为至宝,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后来,它开始每年为法国的餐馆评定星级。其星级评鉴分三级:</div><div>一星:同类中出众,“值得”去造访。<br>二星:厨艺高明,“值得绕远路”去造访品尝。<br>三星:最高星级,卓越的烹饪,有着令人永志不忘的美味,“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专程造访。<br></div><div>评上星级,尤其是三星餐厅,对一家餐馆和主厨来说是无限风光、无限荣耀又可带来滚滚财源的事。拥有米其林三星是餐饮界人士毕生最高追求。</div> 松发肉骨茶的白瓷碗,上面的图案是一只公鸡。古人在设计白瓷碗时,有些以公鸡为装饰图案。因汉字中“鸡”与“吉”同音,意为“吉利”,公鸡鸡头上有冠,“冠”与“官”同音,有着腾达之意。细微的设计,印证了松发肉骨茶寄托着老一辈华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肉骨茶。通常配以米饭、油条、豆腐皮、咸菜等一起食用,是一道源自中国福建的传统汤品,由猪骨和药材熬制而成,香气扑鼻,滋补养生。在新加坡,肉骨茶有两种不同的风味:一种是以胡椒为主的新加坡式;另一种是以药材为主的马来西亚式。无论哪一种,都是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让骨头的髓汁和药材的精华充分融合,形成浓郁的汤汁。 我们来到牛车水(唐人街)的老巴刹美食中心用餐。“巴刹”在马来语中是“市场”的意思。老巴刹重建于1894年,因其八角形建筑结构而闻名,是东南亚现存最大的维多利亚时期的铸铁建筑。最初这里是菜市场,现改建为饮食中心,提供各种经济实惠的本地食品,是备受欢迎的饮食聚会场所。<div>随处可见的巴刹,类似于国内的大排档。新加坡推崇“无烟”,因此很多本地人并不常在家做饭,所以居民楼附近和各大商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巴刹。</div> <div>这里聚集了各种当地美食摊档,可以品尝融合了中国、马来、印度等多元文化的美食,且每天 24 小时开放,特色更明显。</div> 老巴刹建筑渗透着精美的细节。1825年,这里成为了海边的重要集市,往来商们可以直接在此从船上卸货或装货上船。最初建筑由简单的木材与亚答树叶构成,搭筑于木桩上,由于其不牢固,1836年集市得以重建。<br>由于土地复垦,新集市一度被拆除,并于1894年重建开放。此时的集市不再是材料简单工序原始的简陋建筑,而是由市政工程师 James MacRitchie 设计的铸铁建筑。1973年,这里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物。 穹顶挂有悬钟报时。 削尖的屋顶和浓重的铁质装饰,让人联想起歌特人的豪华生活。 <p class="ql-block">老巴刹里有着各国风味的美食。新加坡的本地菜其实是福建、广东、海南以及土生华人菜系的融合。肉骨茶、咖喱鱼头、叻沙、亚坤、椰浆饭、炒福建虾面、炒萝卜糕、炒粿条、辣椒螃蟹和鸡饭等都是特色美食。在新加坡,所有饮料统一称为“水”,这里的“水”包括咖啡、茶、罐装饮料甚至啤酒。</p> 午餐购买了海南鸡饭,鸡肉叻沙面。海南鸡饭,是一道源自中国海南岛的家常菜,由水煮或白斩鸡和鸡油饭组成,佐以辣椒酱、姜酱和酱油。在新加坡,海南鸡饭可能经过了改良和创新,有着不同的口感。鸡肉叻沙面有点辣,似有椰汁的味道。 还买了印度飞饼,沾有牛肉咖喱酱吃。 怕吃辣,感觉还是家乡的饭菜好吃! 土生文化馆。是个探讨东南亚土生社群的跨文化艺术,展出土生文物的博物馆。文化馆所在原为建于1912年的道南学校校舍。三层楼高的文化馆以土生文化的起源、家以及穿着时尚为主题,通过800多件展品,土生社群访谈、录制的演示、艺术委托及其他代表形式,展现新加坡土生华人的生活,为参观者提供方方面面体验,让人们反思“何谓土生文化?” 跟随土生华人去体验。 购票(每人6新元),入内参观。 一层大厅。这是座保留完好的新古典主义欧式风格建筑。旧校舍依照海峡殖民时期大洋房的格局建造,主建筑各房间围绕着中厅而建;厕所和厨房位于主建筑之外。 中厅穹顶。 内装饰通体洁白,赏心悦目。 分层由楼梯上下。 起源部分。东南亚处于世界十字路口,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地。马来半岛西边的马六甲早就是东西贸易必经的港口,商贾和旅客的流动,把新加坡与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联系起来,其中不少人落户东南亚,并与当地人通婚,创造了独特的混合文化---土生文化。<div>土生华人在马来语中称“Peranakan”,意即“土生土长的人”,指的是几个世纪以前,南来东南亚的外国商贾与这里的在地妇女结婚而生育的后代。主要是15世纪以来,居住普吉岛、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的福建人、潮州人和客家人,与当地的马来人、苏门答腊人通婚后形成的族群。因为和当地人通婚,后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族群文化的影响,从而衍生出了多元又精彩的娘惹文化。中国人和马来女人所生的子女,男的是峇峇(bā bā),女的是娘惹。</div> <div>通过互动多媒体展览,生动再现不同土生社群的独特艺术与文化与起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轨迹面貌。土生华人世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在各种欧洲殖民势力统治下发展。从葡萄牙人开始,然后是荷兰人和英国人。许多土生华人依赖于他们的贸易网络,这也促进了文化形式的快速交流,从服装和奢侈品到食物和语言。</div> 新加坡的土生社群中以土生华人居多。早期南来新马地区的移民多为福建、广东一代的居民,其中也包括宋末元初崖洲海战中,流落海外难民的后代。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舰队七次下南洋,都在马六甲停泊。相传明朝有位公主嫁给此地的苏丹,随行500多人,在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船员和当地人结合,娘惹文化也由此而来之一。<div>14世纪初,元朝的航海家汪大渊到此地,他所著的《岛夷志略》中提到自己看到有人在此居住。<br></div><div><div>新加坡英属殖民地时期的峇峇娘惹,被称为“海峡华人”。</div><div>历史上的这些华人,飘洋过海,冒险无畏,吃苦耐劳,在异地他乡建立家园,书写海外华人的奋斗史。</div></div> 对土生华人而言,婚礼标志着两个家庭的结合。他们对家族姓氏比较看重,婚礼还寄托着传宗接代的愿望。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等地的土生华人在举行婚礼时,都有着遵循传统中国习俗的强烈倾向。看重家族姓氏,媒妁之言,邀请神灵,长辈见证,生辰八字,良辰吉日,婚礼才能得到承认。展览中也包括新加坡历史上杰出土生华人的事迹。 家的部分。展示了土生社群的习俗、食物、语言和信仰。让人了解文化如何相互融合,产生崭新和独特的物品。呈现不同土生社群的物质文化。 生活家具。如同福建泉州的古厝里古家具的款式。 雕花木椅与茶几。 灯座。 银碗。 婚礼用品的织绣。饰有寓意婚姻美满,好事成双,龙凤呈祥的特别图案。 尊崇祖先。 <div>土生华人宗教习俗是不同的信仰的折衷与混合,主要源自道教、儒教和大乘佛教。除了在寺庙中向神明表达敬意,土生华人还会在家里的重要位置摆放神坛。对其祖先怀有敬意,纪念并推崇祖先对家族所作出的贡献,向神灵祈祷请愿照顾祖先去世后的安乐,拜祭和供品可帮助他们顺利通往阴间......</div><div>土生华人相信祖先仍会积极关注家里的情况,并能对在世亲属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在做出重大家庭决定之前,必须先征求祖先的意见。祖先的意见可通过特定仪式来确定。</div> 据说这是供1岁以上孩童乘坐的马车。 陶瓷与饮食文化,展有中国瓷器的珍贵收藏品(多为晚清时期)。 龙凤瓷盆。 全套瓷餐器。 彩罐、彩盘。 青瓷风格独特。 穿着部分。展有各种峇迪、针线活、珠宝首饰和时装。 绣制品。女孩从小会被教导学做贤淑的妻子和母亲,同时必须学做针线活和准备嫁妆。这也正是土生华人的针线手艺具有如此丰富传统的主要原因。 在公共场合和私人生活穿着时尚和饰品搭配,许多形式或装饰元素取自马来---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物品。 金丝编制的面料。 婚床饰品。 珠宝首饰。金腰带。 金文胸衣。 各种金饰品。 金冠帽。 马来特点的金冠帽。 女金冠 服装时尚。 蜡染纱笼。 部分鞋履。 这是个可爱的文化馆。精心布置的展品,让人耳目一新地了解土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建筑风格也让人感到轻松舒适。 文化馆周围还有着其他不同时期的建筑。 新加坡地标性建筑---金沙酒店。座落于滨海湾,总建筑面积为58万多平方米,号称“当今世上最昂贵的酒店之一”。<div>酒店三座高楼撑起一艘狭长状的帆船,空中花园如同一个巨型的冲浪板横跨在三座酒店的顶部,顶楼有观景台、无边界泳池等,并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营造花园体验;底层为滨海湾金沙购物广场。</div> 金沙酒店塔楼与塔楼之间的悬臂跨度超过65米,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悬臂之一。第一座大厦的斜度为 26 度,2和6这两个数字相加为 8,而这个数字在中华文化中代表吉利, 有繁荣发财的寓意。外形,弧线形的三座55层高的豪华酒店中依次分布着2560间奢华的酒店客房。耗资1亿多美元建造的空中花园,距离地面200多米高,种植有250多棵树木和650多株植物,可同时容纳3900人参观游览。数百米长的空中花园观光步道,从北端到南端一共340米,公园的最大宽度是40米。游客们在此能沿着观光步道一览滨海湾、以及城市的壮观美景。 莲花状的艺术科学博物馆。座落在在金沙酒店旁,博物馆创新性的屋顶会收集雨水,形成漂亮的瀑布景观。 一旁还有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摩天观光轮。最高处有165 米,相当于42层楼高,不仅可以俯瞰新加坡城市风光,还能远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海岸线。摩天轮旋转一周需要30分钟,每天10:00-22:00开放。舱内特别设计的机器人“R65”,呈现了新加坡9个不同区域及700年历史的各个时期。 时间未能允许前往观光,只能打卡留个影。 前方是鱼尾狮公园。 游客都在忙接水,祈盼接住财富水!<div>鱼尾狮公园。一种源自想象的狮头鱼身动物,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标志和国家象征,由新加坡华人林浪新设计,将鱼的身体与狮子的头部结合在一起。鱼尾狮是一种虚构的动物,它的鱼身代表新加坡曾经是一个渔村,狮头代表新加坡最早的名字“狮城”。</div><div>新加坡称“狮城”,来自一个有趣的传说。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公元14世纪,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乘船前往小岛环游,看见岸边有一头异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他认为这是一个吉兆,于是决定建设这个地方。因此,有了外号叫“狮城”。新加坡的地标形象鱼尾狮,据此传说而设计。</div><div><div>新加坡是座没有狮子的“狮城”(动物园的不算)。在漫长的贸易历史中,“狮城”的名字逐渐却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加坡河从市区穿过,河岸两侧是移民最先迁入的地方,是商业最先繁荣的地带,也是老新加坡的经济动脉。在河口上矗立着一座乳白石的“鱼尾狮”雕像,象征着新加坡的海洋和狮城的精神。即是新加坡的精神象征和标志。</div></div> <div>这位游客忙着在喝财富水!</div> <div>这位小姐姐的帽子怎么没接住水呢?</div><div></div> 婆婆接点“财富水”。 妈妈也想接点“财富水”。 公公,我来试试,能接住吗? 妈妈给公公、婆婆拍合影。公公笑说:“怎么给我冲澡啦?” 一路不时见到这样的国内学生研学旅行团。 周边莱佛士中心、金沙酒店、滨海湾花园、滨海艺术中心等CBD建筑环绕,共同构成鱼尾狮公园的美景。 左为新加坡最高的史丹福酒店,72层。右为榴莲大剧院,因外形像榴莲,人称“榴莲壳”,也称滨海艺术中心,是新加坡的文化地标之一,内有多个剧院和表演场地,可以在这里观赏世界级的表演和艺术展览。 公园里,还有一座小鱼尾狮像。这儿就没什么人接水啦。 来到滨海湾花园。占地101公顷,拥有户外花园、花穹冷室及云雾林冷室三大主题花园,由英国园林建筑公司Grant Associates 设计。其中“花穹”和“云雾林”是两座单体玻璃建筑组成的室内生态展区。建筑使用了最新的水流收集和过滤节能可持续性技术系统,是一个集科技、艺术和自然于一体的奇妙花园。曾获得2012年世界最佳建筑奖。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稀有植物、云雾森林和擎天大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div>花园入口。我们选择游览其中两个巨型温室,分别是“花穹”和“云雾林”。</div> <div>门前最吸引人的是高达50米的超级树。它们不仅是植物的生长空间,也是收集雨水、太阳能和风能的装置。晚上观看,更有绚丽多彩变幻的灯光秀。</div> 超级树的创意,有如当今城市历史中的“甘榜”精神。 “母与子”的雕像。妈妈!给我拍一张! 一座牛的雕塑。不畏艰辛、勇往直前,踏实勤恳,吃苦耐劳,或正是这片花园建设的拓荒精神。 入口处有多座根雕。据说新加坡山上有种蚂蚁,相比同类而言个头很大,名称:Tiger。 其中一座是诸葛亮。诸葛亮务实负责、知识渊博、足智多谋、知人善任,胸怀宽广、不为名利、效死知己的忠臣良吏精神,也受新加坡人们的尊敬。 还有这大狮子,新加坡的标志。 花穹(Flower Dome)。占地1.2公顷,是世界上最大具备气候控制温室的“冷室”植物园。所谓“冷室”,只是相对于赤道高温而言。新加坡位于北纬1°,全年都是炎热的夏天,“冷室”内则温度适宜、凉爽干燥,还原了热带雨林及地中海、半干旱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 花穹座落在滨海湾旁。以钢铁和玻璃为主要结构,最大程度上优化了观景视野,并加强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联系。透过玻璃窗,外界繁华的CBD景象与无垠的海滨风光尽收眼底。 龙腾飞舞。 愿新年风调雨顺。 玻璃生态展区通过制造冷凉环境,收集展示400多个植物品种,种植数量近22.6万株。 <div>这里汇聚了来自五大洲的花卉植物,是建筑、环境和园艺文化三者的结合。</div> 一对非洲母女雕像。融合了地域特征的雕塑和“艺术品”,不时点缀于各种颜色的花卉和植物中。 我们小歇片刻。 身后这只小熊在教训谁呢? 一对蜻蜓仙子。滨海湾花园有蜻蜓河。 花丛中人的雕像怎么没有腰? 匆匆要到哪儿去? 澳洲园中,好大一棵面包树!面包树原产自太平洋群岛的热带地区,属于热带的树种,属于阳性的植物,生长速度特别快,生长期间需要强光照射,耐热而且耐旱。果实成熟的时候,猴子就喜欢来摘果子吃,所以称为面包树。 瓶干树。号称"沙漠水塔"的澳洲特有植物,胖胖的体型被认为是对干旱气候的适应。 婆婆和智利酒棕树。智利酒棕榈属于常绿乔木植物。干直立,叶子大。分布于智利和英国。树可高达17米多,是世界上最高的室内植物。在智利,棕榈酒就是利用这种树所排出的含糖树液酿造而成,坚果的果仁富含油脂,味美可口;棕榈叶可用来覆盖屋顶,或是做篮子、草席和风帆;粗大结实的树干还可用来运输或者制成木筏等。 古老的橄榄树。地中海气候的“长寿树”,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桃三李四橄榄七”,橄榄树需栽培7年才挂果。橄榄树的果实不仅是清香可口的美食,也是制作橄榄油主要原料,有“液体黄金”之称。橄榄树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喜光,耐旱和抗风性强,有一定耐寒性,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所以称”长寿树“。橄榄树象征和平,奉为世界的希望和标志。 38米高的中心画廊,不同主题,布局精致。 利用高低错落的地形,展示着世界各地的特色植物和奇花异草。 百合花。园中花草植物五彩缤纷。 <p class="ql-block">胡姬花。中国称兰花,东南亚人民通称兰花为胡姬花。新加坡称之为“卓锦·万代兰”,并且以此作为的国花。寓意“卓越锦绣、万代不朽”。“卓锦·万代兰”是由一位侨居新加坡的亚美尼亚人,名叫爱尼丝·卓锦女士,于1890年在自己的花园里培植而成的。1893年,新加坡植物园为了纪念她,把这种花命名为“Vanda Miss Joaquim“,意即卓锦女士之兰花。</p> 硕大的朱顶红。 迎春佳节,分外热闹。 喜鱼跃龙门。迎接中国龙年的主题花展正式开放。 喜迎新春。 一条近7米高、全长超过15米的巨龙,升腾在花海中。 花海拥卧着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龙。 龙腾飞舞。 惟妙惟肖。 人们沉浸在舞龙花海中。 这只很威武! 还有着舞龙林木花草间。 舞狮也喜人! 妈妈也喜欢舞狮! 公公、婆婆很开心。 我们一起来舞龙! 走向云雾林,经过投影室。这里虚拟与现实,光影四季变化,与生命同频,与人们互动。 <div>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组成与释放变化,气候反常,冰川融化,易造成旱涝灾害。</div> 热带山地气候和地中海及半干旱、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栖息地,许多植物物种面临着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 物种保护问题日益严峻。 冥想中的体验感:守护地球,珍爱物种,保护环境。 云雾林(Cloud Forest)。占地0.8 公顷,模仿高海拔地区清凉湿润的湿冷气候,其主体结构是一座35米高的人造山体,通过高山瀑布和空中走廊,展示了热带高海拔地区的自然生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 妈妈打卡。 可以漫步或乘坐电梯直达山顶。 植物墙。来自海拔高达2000米的热带山区,种有蕨类、兰花、秋海棠、猪笼草等各种植物。 山顶花园。一池碧水,倒映穹顶。 硕大的一只蜘蛛状木根,趴窝在上。 <div>花园瓶子里装着食人花,猪笼草等植物。说明讲:不能碰,会咬你!</div> 还有盛放、不知名的鲜花。 我和妈妈在山顶花园。 再顺着树梢走道,走向云雾廊。<div>据说,花穹和云雾林的结构都采用了特制的光谱选择性玻璃,在确保吸收充足太阳的同时,减少太阳热量。且采取仅对人员活动区域制冷的策略,以减少需要制冷的空气量。为减少冷却过程需要的能源,冷室内的空气还会先经过液体除湿剂除湿,通过科学、精妙的设计,达到可持续发展。</div> 玻璃外的金沙酒店。 玻璃外高耸的擎天树丛。18棵巨大的树,是16层楼高(50米)的垂直花园。每两棵擎天大树之间有空中步道相连,观光的同时还兼具收集雨水、生成太阳能以及充当公园温室的通风管道等作用。夜幕降临,五彩灯光和投射多媒体将这座垂直花园打扮得妖娆多姿。擎天树丛,是 电影《阿凡达》取景地之一。 擎天大树顶上有着露天酒巴,方便游客从不同的角度沉浸式欣赏滨海花园的美景。 顺着走道盘旋而下,进入植物世界,可以欣赏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植物,数量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平时难见的珍稀花草。 俯视具有线条空间感。 很美,很有张力。 丰富的植物资源,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感觉。 公公!我们在这儿! 犹如置身童话中的王国。 我来打卡! 妈妈也喜欢这儿。 我在热带植物前。 底层下有洞口进出。 还有巨型钟乳石、紫水晶展厅等。 仰望云雾步道。 秘密花园的水帘洞,设计很用心。 植物王国,郁郁葱葱。 还有各种树根造型。 又见大狮子。 沿途不断有垂直绿化和钟乳石等,令人赏心悦目。 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简称NUS,新加坡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其前身是一所成立于1905年的海峡殖民地医学学校,1912年时,新加坡国立大学曾改学校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1928年,莱佛士学院成立。国立大学是亚洲第一的世界顶级名校。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名。<div>新加坡,一个以精英教育立国的国度,它的经济成就离不开对教育的倾注。无论是从基础教育成果、还是国际教育成绩来看,新加坡都可以称得上是“亚洲翘楚”。</div> 校园完全开放。环境优美,没有校门和围墙,与周边社区浑然一体,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这些区域。校园里处处是花园和草坪,建筑形式大都为绿色生态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城市公交车在学校的街道上自由穿梭,校园还提供免费的校内巴士服务,允许游客乘坐以便免费参观,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坐在公共区域自习,浓浓的学习氛围。 妈妈说:这儿的学习条件真好! 中庭中有大树。公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草坪允许踩踏。这可能与气候、管理理念有关。 一处餐厅。我们和学生、其他游客共同用餐。 国立大学标志。妈妈说:新加坡本质上是依靠移民而建立起来的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欧洲人是新加坡的主要人口。由此带来的语言、文化错综复杂的状况,使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多元性质国家”。为确保社会稳定,新加坡执政者决定采用“多元主义”的价值观来构建新的国家认同。“四语平等、双语教学”这一语言政策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对缓和国内各族矛盾、培育民族凝聚力、构建多样化的新加坡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妈妈很喜欢这儿。 <p class="ql-block">婆婆也喜欢这儿。</p> 夜幕降临,回到酒店,来到泳池游泳习水。 久未游了,有点生疏,但很快适应。明天继续体验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