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赏春】又到小年

七宝农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到腊月二十三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小年开始,新年的脚步真的近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小年的来历,民间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尤其是小年为啥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二十四?我觉得其中有一个传说有趣,比较靠谱,也非常接地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家境贫穷,这个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想在屠夫铺子上赊几斤肉回家过年,屠夫却不给。他说那就赊一个猪头吧,屠夫连廉价的猪头也不赊给他。他非常愤慨的在墙壁上写下一首打油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二个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后来真当上了皇帝。这一年快到过年了,他突然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油诗,为了兑现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颁布圣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是小年,一个大年,小年就定在明天,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由于彼时交通、传信靠驿马。中国地大物博,圣旨传递再加急,传到南方还是迟了整整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则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赣西萍乡,虽然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家乡人的传统观念是,大过年的时间从腊月二十四日小年真正开始算起。从小年这一天起,大人们就开始着手捋捋全年的活计。在外奔波劳作的,不管收成丰歉,都会想方设法回家。这几天抖音、视频上播出的,有的高速公路已经堵成了狗,高铁票也一票难求,就说明回家过年的人潮已经开始了。世界不太平,经济很低迷,老百姓的钱不大好挣,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用当下一句时髦的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过小年了,大人们开始盘算着一年的收支。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大人们先看看生产队里年底算账分红,看工分能折成多少钱。扣除一年到头在队里支取的钱,剩下到手的钱,先想到的是全家一年下来欠的钱、赊的账、借的钱,一般的人家都不会欠账过年。如果是欠账过年,那就觉得这一年混的不好,很失败。于是,年前会郑重其事的专门上门跟债主说声对不起,宽限一些时日。决不会像现今的人,年前只顾自己消费、舒服,而不管、不顾欠账还钱,丝毫不会觉得半点愧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说男人一年到头剃头的钱,家里请手艺人做事如裁缝、木匠、篾匠、泥水匠等等的工钱,买油、买盐、看病抓药赊欠的钱。当年人民公社大锅饭,不允许种养,村民平时手头上没钱,一切的一切只有依赖生产队。只有等生产队年底分红了,拿到工分钱后才有钱付给别人。而把这些全部付完了,才会最后考虑自家的年货,小孩子添置新衣,买封爆竹放放,辞旧迎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实际情况常常是,父辈们拿着生产队分红来的工分钱掂量掂量,数了又数,心里直犯嘀咕。他们不是怀疑生产队会计算账有什么问题,而是掂量着这点钱咋办呢。七十年代老家的一个壮实劳动力每天挣10个工分,大部分年景每个工分只有二、三分钱。这点工钱实在是难以填补一年到头的家用。如果实在没钱理清所欠、所赊、所借的钱,当家人便会在年前一一去登门拜访,边打躬作揖边说:“年前这钱还不了您,只能等到明年。”态度诚恳,以求得债主的谅解和宽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人,虽然大家的日子都过的紧巴,都处在吃不饱肚子、穿不暖身子的状态,但相互照应是一种民风,邻里间借个一升、二升米,来客人了借两个鸡蛋是很平常的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成了乡里乡亲们的信仰,人无诚信不立。如果谁赖账不还,这户人家在生产队里便会臭名远扬,难以立足。以后儿女大了,媒婆都不敢登门说媒,一家人在村子里会寸步难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哪像现在,很多借钱、欠钱的人一年到头跟没事似的。有的甚至有钱也不还,到年底了不仅不还,连电话都没有一个,表示歉意的话语都没一句,有恃无恐,傲慢得很,一副欠钱大爷的作派。有时碰上了面,也会装得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之前啥事情也不曾发生过,这时成了贵人多忘事。实在令人可恶的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借钱出去的人却是左右为难,诚惶诚恐,虐心得很,活像一个龟孙子。借钱出去不问的话对不起自己和家人,问的话又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小人,小器,到头来反倒成了自己的不是。在朋友圈里怕是会成了一个不仗义、没有格局之人。而现实生活中,常常是问了也白问。不但白问,还会碰一鼻子灰,伤害到彼此之间的情谊,甚至以后连朋友都没得做了。两个人之间闹崩了,还钱之事怕是会彻底凉凉。彻底不像从前,过年之前清账还钱乃天经地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当下对于借钱这档子事,有活得通透的明白人直言,借与不借,全看你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你既然愿意借,便是要做好没有还的思想准备。借了钱出去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家庭和谐,不会因此降低你的生活质量。就像炒股一样,拿闲钱去博博运气。万一肉包子打狗,也不会伤筋动骨。否则,如果你做不到这么豁达,没有这么大的格局,作为一个屡次中弹的过来之人,劝你还是千万别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面对借钱的人,如果你不愿意借,但又拉不下面子,那就拿出个三、五百,直至一、二千给借钱人应个急,言明这是一点心意,不用还了。虽然驳了面子,却也给了对方一些台阶。这是一个踩了很多坑的过来人的一点非常善意的忠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如果是死党、至亲,那另当别论。但,这个“别论”也不能离的太远,不然的话一脚踩下去,就会是一个见不到底的坑。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人衷心的希望你好。这样的流行语虽然很虐心,但却是一语中的。更现实的是,很多父母都不希望个个儿女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被借的人尚且如此,借钱人换位思考一下,便会温暖彼此。人无信不立,到了年关,愿大家都能做到人无欠账一身轻,轻轻松松过大年。面对世事难料、钞票难赚、日子难过的动态时局,如果再丢失了诚信,那就真的会一无所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老家的小年,传承下来的习俗是,小年是专指小孩子过年。所以这一天,家家都会有鱼有肉,父母都会对小孩子说,从今天开始过年了,一家人要和和气气,不能伴嘴吵架,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并承诺如果做到了的话,大年三十就有扎(压)岁钱,大年初一就有新衣裳穿。而小孩子都会开心的满口答应,并扳着手指头记着天数。每天到了夜晚,都会跟父母汇报说今天我们没有吵架,没有说不好的话。一家子人空前的团结合作,一起动手,打扫卫生,备足年三十晚上烤火的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准备着、盼望着大年的到来。为扎岁钱,为新衣裳,为又一个春天的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文字图片书写:七宝农夫原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