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福建方言

安平

(2024年2月1日)<br>  福建是我国方言最复杂的省份,大致可划分为闽南话、闽东话(福州话与宁德地区方言)、客家话、莆仙话、闽北话、闽中话、邵将话、赣语(在建宁、泰宁)、吴语(在浦城)等九种。下图是福建方言分布图(引自网络)。 福建各种方言人群之间,只能用普通话交流,有些地区的群众习惯讲方言,不谙普通话,就会造成笑话。1964年闽南的南安县开展社教的时候,社教工作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有一位从闽西抽调去的客家籍女干部,当地一位农村妇女想问她结婚了没有,但普通话讲不好,就说:“你家里有没有‘āng’?”“āng”在闽南话里是“丈夫”的意思,但在客家话里是“陶坛”的意思,这位客家籍女干部不懂闽南话,就回答说:“有啊!我家里有很多‘āng’,大‘āng’小‘āng’都有。”。哈哈! 1986年,我参加省扶贫工作队到安溪县祥华乡开展扶贫工作,乡村干部和农民都讲闽南话,我们的队员大部分听不懂,我与另一位安溪籍队员就当翻译。我们常驻千米高山上的贫困村白玉村,为了不增加群众负担,在村部自己开伙。当时一位福州籍队员下山,到乡供销社要买柴火灶用的火钳,一位营业员普通话不熟,以为是买火柴,叫他到食杂门市部买,我们的队员说不是,比划拿火钳夹柴火的手势,那位营业员又以为是买打火机,叫他到工业品门市部买,最后才搞清楚在日杂农资门市部有卖火钳(下图)。 <p class="ql-block">  福建各种方言人群,在外地听到同种方言(特别是小众方言),都感到十分亲切,即使不认识,也会拉近距离。1984年,我在北京至福州的K45次列车上,看到两位刚从金华站上车的乘客为了一个座位争起来,其中一位骂了一句莆田话:“dī er guā sào!”另一位一听对方是莆田人,立马就说:“dǖ xǐ pǒcán láng?guā ǎ xǐ pǒcán láng。”(你是莆田人?我也是莆田人。)双方立即都说“dǖ zæ,dǖ zæ”(你坐,你坐),互相谦让起来,最后两人挤在一起坐。哈哈!(下图是1983年的K45次火车票,源自网络。)</p> 福建方言发音的共同特点是不分前鼻音与后鼻音,例如对拼音的“an”与“ang”分不清,所以福建人在说普通话时不容易区分这两种鼻音。另外,普通话里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声母分得很清楚,而福建方言只有平舌音,没有翘舌音,因此福建人说普通话常把“zh、ch、sh”声母字读成“z、c、s”。<br>  福建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的发音特点。莆仙话最突出的特点是有一种清齿龈边擦音,是外地人最难学会的,普通话中有关“s”和“sh”的音(例如“四”或“十”),在莆仙话中都是发这个音。有些外地人称莆仙人为“阿少”,可能与之有关。福州话最突出的特点是鼻音,我有一次听福建师大教授讲课,他说福州话讲买“卤蛋两块钱”,发音是“nū náu nàng nuǎi”,全是鼻音作声母。厦门地区位于漳泉之间的海边,厦门话融合了漳州音与泉州音的闽南话,所以成为闽南话的代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闽南话播音员大都是从厦门选招的,我母亲在厦门双十中学的女同学陈金兰就是该台最早的闽南话播音员之一。<br>  我在商校读书时曾经在长乐金峰供销社实习,要学习福州话与顾客会话,一开始我在本子上记下单词发音,福州本地同学看了发笑,原来我将对老伯顾客的称呼“依伯”(发音“yì bá”)错写成“yì bā”(意为“依爸”即父亲),哈哈!下图是我曾实习的金峰老街店铺(源自网络)。 福建方言的多样性与福建的丘陵地形有关。由于福建古代山区交通不便,山道狭窄崎岖,人们主要在海岸与河溪边居住,依靠舟楫与岸边道路来往,因此沿着河流水系形成一种主要的方言。例如九龙江流域讲漳州音的闽南话(龙岩地区的新罗、漳平地处九龙江上游水系,所以也讲闽南话),晋江流域讲泉州音的闽南话,木兰溪流域讲莆仙话,汀江流域讲客家话;闽江从出海口沿江上溯到延平是讲福州音的闽东话,再往上是沙溪、富屯溪、建溪三条支流,各支流的方言都不同,沙溪流域的沙县、三元、永安讲闽中话,富屯溪流域讲邵将话,建溪流域讲闽北话。下图为福建水系示意图(源自网络)。 有的县境河流属于不同的水系,导致方言复杂。例如大田县,境内分属九龙江流域和闽江流域,有十几种小方言,大致可分为三大种方言,互相不通,全县人口解放前会讲普通话的只占2%,解放后解放军和政府工作队下乡开展工作都需要当地翻译,县里开三级扩干会,南下干部作报告要配几个翻译,因此1956年国务院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下图为网络截图)后,大田县在短短两年内就普及了普通话,成为全国推普的先进单位。 类似的还有连城县。连城县境内的河流属于三大流域,文川溪和罗口溪属于闽江流域,朋口河属于汀江流域,赖源、莒溪乡的部分溪流属于九龙江流域,因此连城的小方言有二十多种,粗略可分为十大片,相互交流多用普通话。下图是连城县方言分布图(引自网络)。 福建人除了部分少数土著以外,大都是古代中原地区入闽人口的后代,虽然方言多样,但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例如福州话和闽南话,“你”都是讲“汝”,“他”都是讲“伊”,筷子讲“箸”,锅叫“鼎”,“房子”叫“厝”,“睡”叫“睏”。闽南话和客家话,“脸”都叫“面”,“眼”都叫“目”,“绳”都叫“索”,“学校”叫“学堂”。闽北话“脸”也叫“面”,筷子也叫“箸”,锅也叫“鼎”。但不同方言对于同一个字的读音不同,例如普通话“箸”读“zhù”,福州话念“duéi”,闽南话念“dī”,客家话念“chú”,闽北话念“dǖ”。<br>  福州话的“谢谢”是讲“起动”,就是有劳大驾的意思,是古代一种文雅的敬辞。福州话把男子叫“丈夫囝”,女子称为“诸娘囝”,也是沿用古代的称呼。闽南话的“读书”叫“读册”,“干儿子”叫“契囝”,“人”叫“郎”,“晚上”叫“暗暝”,也是古语。客家话保留的古汉语最多,如“吃早饭”叫“食朝”,“吃午饭”叫“食昼”,“穿衣”叫“着裳”,“砍柴”叫“斫樵”,“插秧”叫“莳田”,“站”叫“企”,“不孝”叫“忤逆”,等等。闽中话也有许多古语,如“酒杯”叫“酒盅”,“怕人”叫“惊人”等等。<br>  古代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厦漳泉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对外交往时,福建方言对外语有很多影响。如“茶”在外国语言中有两个发音,分别是“tea”和“chai”,“tea”就是从闽南话和闽东话的“茶”(分别是阳平声的“dæ”、“dà”)而生,“chai”是从客家话和中原的“茶”而生。又如“厦门”的英语“Amoy”,是由闽南话“厦门”的发音“æméng”演变的。日语中也有大量福建方言词汇,例如“世界”一词,闽南语念sæ(去声)gǎi,日语念“sæ kai”,发音接近。在对外交往的同时,福建方言也接受了一些外来词汇,如闽南话叫“肥皂”为“sā mún”,就是从英语“soap”转化来的。又如闽南话表示“出界、糟糕”的“ào sài”,也是直接从英语中的“outside”借来的,我在厦门小学打乒乓球时,出界就是叫“ào sài”(下图,源自网络)。 福建的各种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变迁,也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十分重要。现在普通话很普及,福建的孩子们讲普通话已经不带地方口音,但他们大都不会讲甚至不会听方言,今后方言可能式微,应引起大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