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颐和园以其拥山抱水,精致繁华而闻名于世。1月25日,寒风凛冽,我们一行8人满怀憧憬奔赴颐和园,颀赏园林设计之精美,皇室建筑之恢宏,山水风光之华丽,整体园林之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颐和园效仿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以杭州西湖布局为蓝本精心打造而成。作为皇家园林,规模之大是江南园林不可比拟的。为了这座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花了480万两白银,慈禧更是动用了4000万两,堪比四个北洋水师的造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颐和园始建于18世纪中叶,原名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所建。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2.97平方公里。187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9世纪90年代慈禧太后耗费巨额资金修复前山部分,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被八国联军洗劫。清朝灭亡后颐和园成为公园。1988年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后进行了修缮并重新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颐和园北门进园,首先来到苏州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颐和园苏州街位于后湖两岸,原称“万寿买卖街”,是仿江南水镇而建的市井买卖街,原型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督造的苏州第一街——七里山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街设有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装扮,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苏州街于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街既是一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列于宫苑之中,小巧玲珑,依山面水,宛如江南图画点缀在后山后湖的建筑轴线上,更加衬托了后湖的宁静典雅,把城市山林集中形象地再现出来,成了乾隆皇帝的母亲最喜欢游玩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皇帝奉母游园时,和母亲坐在精致的小画舫中,在橹声咿呀和吴歌软绵的叫卖声中,享受着熙熙攘攘的街景,仿佛又一次游历了江南城镇,而从中得到一些乡间野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街无论水中还是水边的建筑,皆与万寿山上的景观呼应,整体布局,造景有序。而后期复原工作以实物为依据,不增不减,不移不挪,不放大不缩小,真实再现了历史上后湖空间中丢失了一个多世纪的这组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秋两季,此湖游船者众,赏绿柳红叶,甚美!如今,湖中结冰,两岸树木只剩干枯枝干,在蓝色天幕中描绘着北方独有的线条画。一艘艘游船无人问津,冻在了角落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西北部,建于清乾隆1755年。船体用巨石雕凿而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藏式宗教建筑群——须弥灵境,位于万寿山后山的中部,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建筑依山而建,山石层叠,气势恢宏。主要有经幢、金刚墙、正殿、喇嘛塔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智慧海”是万寿山后山制高点的重要建筑。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智慧海”的慧字,顶部应该是两个丰、都是三横一竖,而这里的慧字,左边丰字上少了一横,据说这是乾隆有意为之,寓意“要懂得舍弃,有舍才会有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智慧海最有特色的是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正因为该殿为全石结构、无木料,才在1860年的大火中幸免,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抢走破坏,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才得以重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管理处对佛头进行过粘补添配,分别在1982年和2006年,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定制和添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排云殿位于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来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的中轴线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乾隆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光绪1894年完成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香阁高36米,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供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佛香阁烧香礼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寿山下有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是吉尼斯纪录在案的世界第一廊。长廊的横梁长楣上绘有苏式彩画8000余幅,是绘画界的无价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的知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名知春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春亭上望“万寿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帝后热衷于戏曲艺术,特别对京剧内涵的充实与技巧的提高,有多方面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慈禧太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训练水师之名,动用大量经费修复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并在其内兴建一座三层式的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建于乾隆1736一1795年,桥由十七个洞组成,长150米,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的芦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七孔桥的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七孔桥上望“万寿山”,山上所有主体建筑一目了然,很是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冬至前后的傍晚,落日的余晖恰好照射在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金灿灿的夕阳光点亮桥洞,远远看去就像桥洞内点满了明灯,俗称“金光穿洞”。这种景象一般出现在16时左右,持续时间大概20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绕昆明湖走一圈,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刚好来到了邀月亭,稍作休息后准备出园,没想到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欣赏到“金光穿洞”的美景,真是太幸运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