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织先驱诸文绮

芮永华

<p class="ql-block">  前言:本人已退休多年,家居闵行。最后一个工作单位是上海染料化工厂教育培训中心,在那里当了15年教师,略闻所在的教育大楼是上海县人诸文绮所造。诸先生是一位染织行业的实业家、教育家,早在上世纪30、40年代,就创办了闵行第一所高等学校——<b>文绮染织专科学校</b>,及闵行第一所高中——<b>文绮高级中学</b>,他的开拓精神和造福乡梓善举令人敬佩。以前也曾写过文章表达纪念,但总觉得语焉不详、意犹未尽,欲罢不能,今循着先人足迹,再作一点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诸文绮的实业思想及其实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名人龙,1886年2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武进,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在上海南市开设景泰顺帽顶店,少年时就读上海龙门师范学堂,1904年毕业后考取江海关当职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文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门书院,创办时间1865年,1927年改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50年改为上海市上海中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6年东渡日本,先入语言学校补习日语,次年考入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就,攻读化学并取得上海县劝学所助学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0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回国,经清政府留学生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进士衔,并派任农工商部部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1年任无锡县立初等工业学堂染色科主任教员兼教全校英文课程,后学校更名为无锡乙种实业学校任校长。辛亥光复后,诸文绮至苏州,任江苏省立工业学校染色科主任教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乙种实业学校校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实业救国</b>】</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十分重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开拓纺织印染工业,边教学、边研究纺织机器,自行设计、绘制关键设备棉线丝光机图样,委托合众机器厂加工制造。该样机完成后他又设计丝光线生产工艺程序,以半手工式,经多次实验,试制成功丝光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3年诸文绮集资数千元,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滨路创办<b>启明丝光染厂</b>,自任总经理,采用西法丝光工艺,专染各色纱线,是为新法染纱线的开始,打破了日本对中国丝光业的垄断。该厂生产出质量可与进口货媲美的产品,销路甚畅,除供应江浙市场外,还远销华南、华北各地,一时供不应求。在此期间,他经研究试验,获得了在丝光碱液中加入猪油,以增加渗透,提高质量的创新经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民族纺织企业的开端之一,最早的染纱厂——上海启明丝光染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丝光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4年,他潜心创名牌产品,向北洋政府提出申请,获批准专利五年使用双童牌注册商标,生产各种丝光线,并设立发行所。双童牌丝光线产品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特等奖,声誉日隆。染织同业公会特别制成银盾一枚,誉之为丝光业鼻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6年诸文绮与人合资在共和路大统路口开办<b>大立布厂</b>,不久,因亏本并入启明厂。此后启明丝光染厂改名为<b>启明染织厂</b>,设立染、织两部,原使用的手拉提花机改装成铁木动力机,从此开始用花色丝光线生产府绸、线呢等多种色织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诸文绮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南市制造局路徽宁会馆租地建造新厂房,并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设发行所,扩展生产经营。据民国7年7月14日《申报》记载:启明厂“历年营业数目最初一、二年不过数万元,其后逐渐发达。至去年底结算已超过百万元。”当时,启明已拥有职工500多人,在上海染织工业中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9年秋,诸文绮发起组织<b>上海染织业同业公会</b>,被推为主任委员。与此同时,诸文绮又先后与人合资创办<b>永元机器染织厂</b>和<b>大新染厂</b>,并任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21日,永元机器染厂职工在《时报》上登函,积极声援响应。(解放后永元厂最后改制为国棉第三十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染料问题,诸文绮于1923年集资10万银元创办<b>大中染料厂</b>于上海龙华,生产硫化元染料,产销状况良好。同年,又与达丰染织厂崔福庄等合资成立白织厂和上海万源二分厂生产坯布,经营规模日益扩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大中染料厂职工在厂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b>大中染料厂</b>与<b>中孚染料二厂</b>合并,改名<b>中联染料二厂</b>。1961年和1967年先后改称<b>闵行化工厂</b>和<b>上海染料化工十一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诸文绮与启明厂织部主任周景胡从丝织商标花边机上得到启发,在行业中首创<b>色织布打样机</b>,大大方便了花样设计工作,使色织布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在同行业中很快得到普遍应用,毛纺织等行业也纷纷仿制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在兴办和发展实业中,深感金融支持对企业的发展关系甚大,遂筹组银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3年1月4日,他和亲友集资发起在上海县闵行镇西外滩创办<b>浦海商业银行</b>,任董事长,让其弟<b>诸生绮</b>任经理,资本为10万银元。1935年在上海抛球场西青阳里设立办事处,1936年于奉贤县南桥设立办事处,融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于一体。1937年7月因时局恶化均停业。全面抗战期间,他又联合同业集资创办<b>中国染织银行</b>,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致力于调剂同业间的资金往来。1947年2月浦海银行复业,总行设在<b>闵行镇北街留桥弄口。</b>5月复建南桥办事处,资本总额为法币1亿元,1948年增资为金圆券15万元,业务有商业存放款、汇划票据等,以信用透支为主,并从事棉花、大米、黄金等买卖。1949年5月,南桥办事处停办,总行也撤往上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浦海商业银行总行旧址(现老闵行北街居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浦海商业银行广告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上海商业地图标注,宁波路94号浦海商业银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教育兴国</b>】</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深知振兴实业必先培养人才,他用经营实业所得,建校办学。1936年在闵行镇东首,庙泾河畔,中孚染料公司的北面拓地30余亩,独资筹建<b>文绮染织专科学校</b>,孰料校舍刚落成,抗日战争爆发,即被日军宪兵司令部侵占为驻地,未能及时招生开课。抗战胜利后,诸文绮重新集中财力,进行学校的第二期工程建设,并于1946年秋落成开学,亲自兼任校长。该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授以纺织印染等技术;设有实验工场,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对家境贫寒学生实行工读生和奖学金制度。</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文绮染织专科学校教育楼1和篮球场(今址为染料化工厂教培中心大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旧址2(闵行博物馆藏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留下的一份校歌歌词上,最后一句是:“今日是科学猛进的时代,愿同学相切磋而业进,庙泾港边机织声扬,文绮染织与日俱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非常重视师资和教师待遇,坚持“再难不能难教育,老师的钱一分不能拖”。诸文绮为毕业生题字“信、勤”二字,勉励学生“为轻纺工业这根民族工业的支柱作增强和加固的工作”。这既是他毕生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也体现了他对教育的信念。该校共有两期学生毕业,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技术人员百余人,为中国纺织印染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生源,1947年诸文绮还在文绮染织专科学校附近、闵行镇河东庙泾港口边上创建了<b>文绮高级中学</b>(解放后发展为闵行中学),这是当时闵行地区唯一的高中,为闵行地区及浦江对岸奉贤的初中毕业生升学增添了机会,可谓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立文绮高级中学校门口招生现场旧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立文绮高级中学学校董事会简章、组织章程第九条:“本会事务所设在上海县闵行镇河东庙泾港口本校”(闵行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私立文绮高级中学校徽,正面刻有“信、勤”二字,背面编号11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诸文绮还担任过市商业职业学校校长及民立中学校董等职务。他为民立女中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抗日爱国</b>】</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在经办实业的同时,对国内时局亦颇关心。早在留日期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27年初,北伐军逼近沪地时,他积极参加国民党沪东支部的活动;在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曾效力资助。他一贯主张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一二八”淞沪战起,诸带头捐款救济战区难民,还不遗余力开展劝募活动;时值十九路军在沪抗日,诸文绮以工商企业家身份组织并亲临一线慰劳十九路军,还把私人代步的轿车和工厂新购置的福特牌大卡车送至驻军司令部,捐作部队运输工具。他曾言道:“如果亡国,还要这些东西干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遭到日军炮火轰炸,启明厂毁损惨重,诸文绮重新购置织机等设备,在海格路(今华山路)春光坊继续开工生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诸文绮加入民主建国会,积极参加民主爱国活动,还参加上海实业界人士“星五聚餐会”,谈国货、议国事。</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文载道:在大世界的斜对面,也就是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870号,有一栋三层楼高的红棉酒家,是一家粤菜馆,当年被冠以“红楼”的美称,平时常有工商界民主人士这里聚餐,实则讨论国家大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棉酒家-“红楼”曾是上海的“民主之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当时中共地下党员<b>金学城</b>回忆——1948年11月,国民党已一败涂地,对上海实施全面戒严,马路上岗哨林立,一片肃杀之气。与共产党并肩作战的民主建国会,在延安的提议下,全面转入隐蔽斗争。当月15日的双周聚餐会,对外声称是“召开民立公司的股东代表会”,实际上就是民建会常务理事监事会议。由于特务军警不时在楼外监视,聚餐会中途将会场从二楼移至三楼,在一间挂有“上元公司”牌子的办公室内举行,出席人员则从隔壁弄堂的后门进出,以防被马路上的军警看见。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放了四张圆台面,桌上酒菜一应俱全,人们不断举杯敬酒,但说话时都自觉地压低了声音。那天,除<b>黄炎培</b>等领导人外,还有<b>诸文绮</b>、项叔翔、蒋君毅、王志莘等民建会骨干,都在会上争相发言,大家纷纷表达了斗争到底的决心。聚餐会当场筹募了民建会经费,商定双周聚餐会暂时转移到会员家中召开,或另寻他处举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上海成为“孤岛”,大量难民急需救助,上海成立难民救济协会,下设各级劝募委员会号召各界人民募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诸文绮在1948年还担任闵行镇横沥河东首(今新闵路253号福新面粉有限公司址)属慈善事业的广慈教养院董事长。广慈苦儿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为人聪明好学、诚信勤奋,正直爱国,热心各项公益事业,深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在上海解放前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先后担任过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委员,法租界纳税华人常务监察委员,染织业同业公会主席,上海市商会执行委员及总务科主任,中国国货产销协会理事等社会公职。他在投资兴办及与人合办的企业中所任职务还有:<b>星华地产公司</b>董事长,<b>宝康银行</b>常务董事,<b>中国布业银行</b>、<b>中孚信托公司</b>、<b>中国绸业银行</b>、<b>中国职业保险公司</b>、<b>大新化学厂</b>、<b>中国国货公司</b>等二十余家企业的董事与监察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诸文绮投资4千万创设星华地产公司,公司设在四川路320号的安利大楼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27日创立的宝康商业储蓄银行,行址在宁波路2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绸业银行广告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绸业银行证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绸业银行在商业地图上的地址:汉口路460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新化学厂牛牌肥皂广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国货公司广告页及在《申报》上登载于南京路大陆商场开业广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国国货公司大陆商场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伪时期,虽然日本方面对诸文绮的抗日行为不满,但看中他是日本留学生,要借重其威望,用重金利诱其出任汪伪政府总商会理事长,诸文绮拒绝接受,被迫避居香港。他转道重庆与早已在沪认识的周恩来接头,在其领导下参加抗日的民主建国会筹建活动。解放前夕,1948年应周恩来邀请,他和上海工商界民主人士章乃器、包达三等人,经中共党组织安排,从香港到北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海解放后,诸文绮自北平南返,任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1950年11月,应其兄之召,离沪去香港,经营以饲养肉鸡为主业的家庭农场。1957年,诸回沪接受政府给予企业定息。年至古稀,诸复去香港寓所安度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诸文绮在香港九龙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4月12日在香港病逝,终年76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诸文绮的故里与家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祖籍江苏武进县横林乡顺庄诸家村,是诸氏家族十七世裔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氏为越大夫诸稽郢的后裔,他们从浙江绍兴到昆山经多次迁徙才来到武进横林诸家村欧阳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初始迁时,祖人<b>诸仲宾</b>转辗来到欧阳里前河头“庄码头”歇肩吃饭,餐毕洗碗时不慎落地碎裂,因而感慨万千:碎碗于此,今后的饭碗就着落在这里了!他左右一瞧,猪圈门前有羊圈,先于他们定居在此的杨姓族人,笑吟吟地望着他。“诸事平安!”他拍板,带领众人就此定居下来。果然,数百年来人丁瓜瓞,福泽绵长,至今已繁衍到二十四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诸氏祠堂大门,沿中轴线进入前后两进的,有敦睦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宗的牌位,院中放着铸有敦睦堂字样的宝塔式香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祠堂的西侧是个大广场,遇到重大祭祀活动时候,这里要摆上上百桌的宴席,广场西南是水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祠堂东面是一片开阔的湖水,湖上修筑长廊和亭台。(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氏宗亲举行祭祖暨重修宗祠十周年活动视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文绮与师范高中毕业的新派知识青年<b>张宝川</b>结为伉俪,和睦家庭为其发展实业提供了保障。有三子一女。长子<b>诸尚一</b>,子承父业;女儿晚年居住北京;次子47年去了台湾,07年去世;幼子<b>诸尚义</b>,爱国华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诸尚一</b>(1913-1997),人称“尚公”。大学一毕业,父亲就把染织厂和信托公司交由他管理,还让他主持上海染织工会的工作。1947年至1951年,任《上海商报》经理部经理,辟“尚公说法”专栏为上海工商界的同仁请命,这是“尚公”这个称谓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尚一履历,子承父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尚一为《上海民革》审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尚一1949年4月加入民革地下组织,一直担任上海民革领导职务,历任上海市第一至第七届政协委员,并任民革上海市委第六、七、八届副主委,是民革市委“资深”老领导,他屡屡受难却从不怨天尤人。毕生以笔为剑,以笔为旗,积极参政议政,开展民主监督,其“诤友情结”名驰统战系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11月12日,民革市委会常委们瞻仰中山故居,前排左二赵祖康,左五诸尚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尚一撰写合编的杂文集《尚公杂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革上海市委举行“学习民革前辈,继承光荣传统”专题座谈会,纪念民革前辈诸尚一诞辰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诸尚义</b>,1921生。曾是美国知名飞机设计师,参与研制“二战”中让日军胆寒的“黑寡妇”战斗机。</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在大同大学念了两年电子工程,父亲说中国没有航天工程,你要到美国去学航天工程,我就去了。”忆及父亲,诸尚义心潮难平。“我敬重我的父亲,更为他而骄傲。我是他的儿子,也要做个像他那样的人”。“1939年,在我十八岁生日那天,离开上海去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系读书。1942年我得到硕士学位时,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我无法回国服务,只能流落异乡”。但自己参与设计的战斗机在抗战期间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也算了却了父亲夙愿。</p><p class="ql-block"> 1951年加入美国国籍后却从未忘记祖国,也从未停止过对祖国的亲人的思念,同时,他不断努力寻求着为祖国服务的机会。1980年至2001年,先后十一次回到这片深爱着的热土。</p><p class="ql-block">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在宁夏中卫晴朗的天空下,第192棒火炬手是诸尚义,87岁高龄的他双手紧紧握住美丽而神圣的“祥云”火炬,步伐坚定地跑完了自己的一段传递路程,沿途群众纷纷为这位血脉同胞喝彩,诸尚义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7岁高龄的诸尚义完成奥运火炬传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7日,诸文绮之子,九十高龄的美籍华人诸尚义,诸文绮孙子诸茂华、诸茂菁、诸慎裕、诸之培以及孙媳芮鑫一行六人到东华大学参观访问。参加了学校档案馆举办的亲属访谈会,座谈结束后,诸尚义先生代表家属将一张珍贵的全家合影赠送给学校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诸楚卿</b>,诸文绮的堂侄,也是位著名染整专家、教育家。早期致力于染整生产技术工作,后长期从事纺织品染整高等教育,为中国染整工业的开拓、发展和纺织染整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很大成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楚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7年3月9日出生于上海,小学在上海敬业学堂就读,初中就读于上海神州大学附中,1912年毕业后进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1917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到日本市居染工场、大阪染化合资会社实习。1922年学成归国,担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染织科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3—1935年间先后任上海<b>启明染织厂</b>、常州大成纺织染公司染厂、上海纺织印染厂的工程师、染部主任、厂长,以及上海丽明机织印染厂工务顾问等职。任职期间,指导、帮助工厂掌握染料对纱线和织物的染色技术,创制出与舶来品媲美的国产印染产品,使上海启明染织厂的产品名闻中国,对提高中国印染行业染色技术起着突出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楚卿十分重视专业学术团体的作用,1937年在上海筹组“<b>中国染化工程学会</b>”,当选该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学会”在诸楚卿的主持和领导下,开办科技讲习班和业余补习学校,组织会员开展技术经验交流。诸楚卿担任<b>《染织纺》</b>周刊主编多年,1946年7月起又主编<b>《染化》</b>月刊,进行染化技术问题解答和染化人才的就业介绍。行业人士对诸楚卿在尚处于启蒙时期的中国纺织印染工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楚卿主编《染织纺》周刊,诸文绮题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楚卿撰写的《染色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5年秋,诸楚卿应<b>南通学院</b>之聘,任纺织科染化工程系教授、系主任长达17年之久。1941—1944年,苏州蚕丝专科、私立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中国纺织染专科等学校兼职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1949年,上海<b>文绮染织专科学校</b>兼职教授、教务主任及代理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期间往返于沪、通两地授课和处理科务、系务工作。不辞辛苦替学生联系实习工厂,张罗筹集办学经费,为历届毕业生介绍工作,指导就业,深受师生们爱戴和同业人士赞誉。南通学院纺织科、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的很多校友,对诸楚卿老师的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爱学生的优秀品质记忆犹新,深为怀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楚卿的推荐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纺织院校调整后,历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工程系教授、系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年,诸楚卿参加九三学社,曾担任华东纺织工学院九三学社支社主任委员,为该支社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退休,1992年10月19日逝世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到底了,谢谢您的赏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来自网络,错误难免,欢迎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完 )</p><p class="ql-block"> 2024.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