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的精神美餐——《红小兵》杂志

康亚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幼时最爱读杂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手握书卷心欢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今时光虽已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好回忆留心间</b></p> 有人说:杂志是文化的快餐,是闲暇的消遣,但是对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我的童年时代,杂志却是我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定期享受的精神美餐,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基石,是儿时梦想的主要参照。<br><br>  似乎是刚上学的时候,那时母亲是在穆村河对面的堡上村教书。一天,母亲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帮我订了一本杂志,叫做《红小兵》,那时的我并不懂什么是杂志,两个月后,邮递员送报时果然送来一本《红小兵》,大约横32开大小,有图画有字,比母亲学校订阅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要更好看。那是我童年杂志阅读的最美味的文化大餐 <p class="ql-block">  1967年12月22日,红小兵作为全国法定的在小学范围内取代少先队的制度化的群众团体,历时11年。1978年10月27日,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决议,少年儿童组织仍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名称;撤销了“红小兵”这一少年儿童群众团体名称。</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红小兵》杂志在全国各省应运而生,省市都编辑出版月刊、半月刊《红小兵》杂志,那时候能够读到的书实在不多,当时适合少年儿童唯一的一本杂志就是《红小兵》,记得每次从邮递员手里接过新到的《红小兵》,都像过节一样高兴。至今我还能记得当年的邮递员姓梁,我们都叫他老梁叔叔。那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村里又都是山路,所以老梁叔叔就是背着个大大的、印着“邮政“两个字的绿色邮包,步行给各村送报纸。大概是每周来一次,每次都要来学校歇歇脚,喝点水,有时我母亲还留他在学校吃顿便饭。那时,我非常盼望着老梁叔叔的到来,因为他会给我带来新一期的《红小兵》杂志。</p> 《红小兵》杂志内容比较丰富,图文并茂,有革命故事、革命连环画、革命歌曲、诗歌等等,《红小兵》杂志是我的宝贝,每一本我都爱不释手,按顺序整理好,藏在床底下的纸箱里,每个星期天都要看,每次寒暑假都要拿出来再看一遍。因为当时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精神食粮比起现在的同龄人可匮乏多了,看书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主要的活动,所以虽然看的次数多,却每次依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至今我还记如诗歌《我们都是向阳花》、歌曲《做好革命事业接班人》、革命故事《列宁的故事》、革命斗争故事《大盖枪的故事》等,内容主要讲一些红小兵和阶级斗争的故事。例如村里的老地主偷偷往集体的鱼塘里放黑鱼吃掉鱼苗,被警惕的红小兵发现;街道里的坏分子欺骗小朋友叫他们去捡烟头,被红小兵检举揭发;厂里的黑五类分子偷着往原料里放杂物想损坏生产设备被红小兵抓住;还有学生停课闹革命,学工做模型,学农种蓖麻、向日葵,学兵拉练,批林批孔斗右派等。插图里的少年儿童一般都是圆脸、大眼睛,男孩短发,女孩梳小辫,戴红领巾、穿布鞋,宽松的中式服装,十分娇憨可爱。每期也登一些大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儿歌,一般都是“东风吹,红旗飘,红小兵,斗志高,大家齐上阵,誓把敌人一扫光”之类,内容都大同小异。不过《红小兵》的插图很漂亮,内容主要是忆苦思甜、上山下乡、开门办学、助人为乐、拥军优属、向阳院、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歌颂社会新貌,表现温暖光明,体现蓬勃向上。 记忆最深的,是一次晚上看杂志打翻煤油灯把被褥点着,差点酿成大祸的火灾。那时正是文革初期,各种会议特别多。农村的会议还大多是在晚上。我母亲所在的学校虽然只有两三个老师,但是村里召开的会议他们也都要参加。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母亲又去参加会议了,我一个人在家钻在被窝里,炕头点着个煤油灯在看新到的一期《红小兵》,看着看着,不知道什么时侯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也不知道什么时侯打翻煤油灯把被褥点着了。当着了火的被褥把我烫醒的时侯,漆黑的窑洞中已经充满了浓烟。我用妈妈的被子包住了头,扯着嗓子喊妈妈。多亏了当时出来上厕所的一位村民听到了我的喊声,及时的叫回了开会母亲。才避免了一场大祸。 今天回想起来实在是些无聊的故事,当时每一篇都看的津津有味。也就是这些少的可怜的精神食粮,让我这样的农村孩子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社会,陶冶了性情,为我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每当回忆起那一段温暖的阅读旅程,心中都会荡漾起幸福快乐的涟漪。可惜的是这些杂志随着年月久远,已渐渐散失,不知去向了,回想起来总是让我痛惜不已。<br>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