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溪的美,鱼知道,那流泪倾诉的依赖难分离;</p><p class="ql-block">风的柔,山知道,那留在千年的故事难忘记。</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一片烂漫星空。唐诗,九天之上最为夺目的一带星河。</p><p class="ql-block">那些闪耀千古的诗人化作繁星——长明炽盛如太白北斗,华光万丈以名垂青史。</p><p class="ql-block">他们极致闪耀又各放异彩,闪亮、淡雅、高洁、飘渺……留下长长的拖尾供后人咨嗟。</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点点星光,照亮文明的来路和去途。大唐诗人们,划出了中华历史烂漫的星空轨迹。</p> <p class="ql-block">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享有“七绝圣手”的美誉,又被称为“诗家天子”,在当时诗名远播,颇受推崇。</p><p class="ql-block">王昌龄家族琅琊王氏在南朝时非常显赫,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已然式微,祖父、父亲几代都无人仕宦。王昌龄从小家境较为困顿,他曾说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p><p class="ql-block">王昌龄自幼丧父,母亲则长寿。早年间在故乡晴耕雨读,他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能扶持、提携他的亲戚朋友,凡事都只能依靠自己。同古代其它青年一样,靠读书进入仕途是唯一可以改变自己窘困生活的途径。王昌龄一边读书,一边还要养家糊口,由此可见,家境贫寒并没有给王昌龄提供优渥的读书条件,然而他极高的文学才能与后来所取得的诗歌成就,得益于自己天生的聪慧与寒窗苦读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王昌龄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很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他的诗作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而他创作最多、成就最高的当属七绝,被尊为“七绝圣手”。可以说,王昌龄是盛唐诗人中倾力于七绝创作并取得空前成就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诗人在他的创作不同主题的诗作中,都能创作出十分鲜明动人的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诗中的意境或深邃幽远,或雄浑气魄,或含蓄哀怨,这种种表现形式都被诗人信手拈来。</p><p class="ql-block">可以说,王昌龄在七绝创作上的成就是空前的,甚至在与其同时代的大诗人中,也仅有李白、王维等少数人可以比肩。</p><p class="ql-block">古人的诗作极其讲究意境之美,而王昌龄的诗恰恰是立意深婉、韵味隽永的代表。在他的诗中,常常不直言其事,而是融情入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委婉道来,让我们感受到极其含蓄又无限悠长的韵致。其中就有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送辛渐》</p><p class="ql-block"> 唐·王昌龄</p><p class="ql-block">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p><p class="ql-block">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友人的心头。</p><p class="ql-block">“连”和“入”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p><p class="ql-block">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p> <p class="ql-block">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在说诗人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p><p class="ql-block">洛阳,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诗人交往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一样冰清玉洁。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话就是诗人对即要分别的友人说: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我 王昌龄的这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的冰盛在玉壶中。</p><p class="ql-block">诗人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诗人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贬谪。这里,显然是诗人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永不妥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p><p class="ql-block">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亲朋好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们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p> <p class="ql-block">王昌龄的前半生经历了深耕细作、嵩山学道、西北漫游和隐居生活,以修身为主。将近而立之年,才决定步入仕途,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在三十年的仕途生涯里,因王昌龄不拘小节,说话做事不注意细节,得罪了不少人,遭人诟病,所以仕途历尽坎坷,饱受非议,两次被贬。</p><p class="ql-block">在安史之乱中,王昌龄欲落叶归根。却在途经亳州时,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王昌龄旷世才华而将其杀害,年将六十岁的王昌龄就此陨落。</p><p class="ql-block">盛唐时期的诗人基本都与王昌龄有交往唱和。像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李颀等人,这是一个时代的豪华阵容,恰如群星璀璨,是他们照亮了整个盛唐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