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的家

小蜜蜂

  四十年前,我出生于洞口的一个小山村——天井村。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村庄的每个角落,为这片孤寂的土地带来一丝暖意。村中的小溪清澈见底,潺潺流水见证着岁月的流转。那些矗立在田间地头的老树,枝繁叶茂,成为了鸟儿们栖息的天堂。各家各户用泥巴堆砌的土房子略显破旧而沧桑,斑驳的土墙透露着岁月的痕迹,透过窗户一眼就能看清楚屋内简陋的一切,瓦片上的青苔诉说着历史的沉淀。狭窄的村路坑洼不平,偶尔几声沉闷的牛蹄声“哞哞”打破小山村的寂静。田野里稻谷稀疏,田梗上杂草丛生,似乎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这里的人们,面容憔悴,衣着破旧,却依然保持着淳朴的笑容。父辈们的乐观和坚韧却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不灭的精神财富。尽管一切显得破旧,但也孕育着一种坚韧与生机。<div><br> 我带着全家的殷切期盼,哇的一声,呱呱落地。我快出生前,村里就开始筹划着要分田到户,念着我快要出生了,也给我分了一亩田。赶上党的好政策,从此我也是有田有地的人了。奶奶一直说是因为母亲的嫁入,这个家才更完整,她说她的生命是因为母亲才得以延续,所以,她逢人就说母亲是她前辈子修来的福气,她有个万里挑一的好媳妇。<div><br></div><div>  那时的天井村,记忆中都是坑坑洼洼的,一条泥泞不堪的小路蜿蜒穿过田野,通向村子的深处。每逢雨后,路上的泥浆粘稠,一步一滑,仿佛成了沼泽,步步皆是泥泞。行人的脚步沉重,尤其是挑着重担时更是苦不堪言。父辈们就这样常年累月在这条路上辛勤劳作,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他们挑着沉重的担子行走其上,每一步都显得如此艰难,但却从无怨言,反而对条路愈发愈有感情,因为这条路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众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我想那是辛勤劳动的印记。</div><div><br></div><div>  因家里没有劳动力,我从五岁开始就要随同父母早出晚归下地干活。天刚朦朦亮,奶奶就用一个“化饼“强硬往睡梦中的我的嘴里塞,活生生把我甜醒,然后再往我手里塞上两个,哄着我起床,就这样在奶奶的利诱下,睡眼惺松地跟在父母亲身后。下雨天,这条路就和稀泥了,一不小心就会一个啷伧摔个人朝天。但久而久之,随着技艺的提高,再难走的路我也能游刃有余了,有时还不忘调皮地在泥泞不堪的路上,嗖地一下舞出一条轨迹,就像一条鱼穿梭在水里那般自由自在,然后那清脆的笑声在整个山村荡漾。每当奶奶听到,她就会故作生气地责备道:“你看你笑那么大声,整个村的人都听到了,女孩子家家的,要笑不露齿,笑不出声,以后小心你嫁不掉。”我听到后又是一个哈哈捧腹大笑,奶奶也是一脸无奈地望着我。</div><div><br></div><div>  四十年前,分田到户的春风拂过田野,父辈们的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那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勤劳与奋斗成为了最美的风景。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其实一日之计在于昨夜。前一天晚上,父母就早已计划好明天要去哪块地里劳作。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金黄的田野上,父母亲早已扛起锄头,踏上了田间小路。自从分田到户后,父辈们用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用勤劳和智慧播种着希望。夏天的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不畏艰辛;秋日的丰收里,他们满脸喜悦,感恩大地和党的好政策。他们深知,这片土地是希望,是全家人填饱肚子的保障。夕阳下,金色的稻田映衬着父辈们的笑容,他们肩挑着沉甸甸的谷袋,走过田埂,跨过小溪。母亲会讲述着他们的耕种故事,哪块田收成好,分享着收获的喜悦。</div><div><br></div><div>  每当秋收之时,秋风起,稻谷黄。田间地头,童声悠悠。我们打着赤脚,下地助阵。镰刀在手,舞动如飞。稻穗垂头,似金波荡漾。脸上汗水,如露滴滑落。割稻、打谷子、捆稻草束、搬运,每一步都不易。我和妹妹的小身影,跳跃在稻田间,似乎在与风共舞。手中的稻束,成了我们的玩伴,我们会做成稻草人,苦中作乐。累了,炎炎烈日下就在稻草上席地而睡,母亲则会嚷嚷到:“别躺在在太阳晒过的稻草上,等下会肚子痛。”当劳累至极时,管它是不是太阳晒过,就是让我躺在泥泞的小路上,我也会与它拥抱共眠。手上被镰刀磨出的血泡也是常有的事,也会被蚂蟥吓得连爬带滚,如被我捉到一条,定给它来个碎尸万段,找个石头死劲往里砸。母亲说是因为我插秧不努力,不快速移动脚,才会被蚂蟥盯上。在田间捉泥鳅和青蛙,是辛苦劳作后的乐趣。泥鳅滑溜,捉它需眼疾手快,而青蛙则机敏过人,稍不注意便蹦跳至远处,我就会扑空摔入田里。田间劳作的人们,偶尔抬头或驻足,看着我们捉泥鳅、抓青蛙,脸上也会露出淡淡的笑容,并打趣着我们。如果逢天气好,每当有卖包子、馒头或冰棍的,爷爷就会掏钱给我们买上,激发我们劳动的热情,那简直就是在续命。所以我时常会昂首张望着远方有没有吆喝的小贩。现在回想农忙时那片金黄的稻谷和那一片土地,是上天的馈赠,也是童年的记忆。每当农忙时我们家有间歇时,奶奶还会催促着我和妹妹去别人家帮忙。我问为什么?奶奶说因为以前我们家没劳动力时,都是乡亲们伸手帮助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也希望我们多去帮助别人,乡里乡亲之间要学会互帮互助,这样关系才会越来越融洽。人要学会记得别人的好,要懂得感恩。</div><div><br></div><div>  每年,我都吵闹着要同父亲一同前往洞口粮站送粮谷,那时候父亲用板车拖谷子送粮。每次出发前,他总会细心检查轮胎是否打满了气,车绳是否紧固,装谷的袋子有没有用绳子扎结实了,生怕途中出现意外。板车上面载满了金灿灿的谷子,去县城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车轮颠簸而行,吱吱作响。遇上坡时,我和母亲就会用力推,我咧歪着嘴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父亲则沉默寡言,专注着前方的路况,心怕有半点闪失,如果掉翻在沟里那就前功尽弃了。而我则兴奋不已,对这趟旅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因为一路上都很新鲜,会遇到不同人和物,而且送粮谷后,父亲会给我买碗面或买上两个肉包子,这是我要一同前往最重要的目的。</div><div><br></div><div>  抵达粮站后,一片紧张而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从各地赶来的人们按先后顺序排队等候,忙碌地搬运、抽检、称重、登记。抽检时工作人员用一根尖尖的铁棍,铁棍里有一条深深的凹槽,他们用力往麻装里随机一插一抽,凹槽里就会被抽出一些谷子,随后他们要检查谷子的颗粒大小、饱满度,再选几粒谷子用牙齿轻轻一咬,看有没有晒干,根据质量再分等级。母亲此时会很心疼她的麻布袋子,因为擢几个洞,这个袋子又得重新缝补了,在那个年代,半丝半缕都恒念物力维艰。谷子晒干后,颗粒饱满,坚硬而韧。牙齿轻轻一咬,仿佛能听到谷壳破裂的声音,那是大自然的旋律,是岁月的痕迹。每一颗谷子都承载着农民的汗水与希望,那是他们用双手和汗水换来的成果。检查完后,父亲将粮谷卸下车,又搬进粮仓,汗水浸湿了衣衫,我则在一旁观望着,要眼疾手快,随时关注看有没有自己能帮得上忙的。我看着父亲和母亲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每当家里晒谷子,在黄昏时分,奶奶都会让我嚼下谷子看晒干的程度如何,每当一嚼谷子我全身都发麻打颤,仿佛触电一般难受。如今我都不敢嚼谷子,还有刮甘蔗皮,那种声音我也甚是厌恶。直到粮谷送完后,谷子被选为较高等级之列,父亲脸上的表情才能略显轻松些。母亲说这些谷子,都是要上交国家的,我们一定要上交最好的。那一刻,我明白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执着与坚守,也体会到了勤劳付出的意义,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那时的我们,家境一般,但父母亲的坚毅和勤劳,如同一座山,靠面朝黄土背朝天,支撑着整个家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从不言苦,只是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父辈们用汗水和坚韧诠释着对土地的深情厚意。与此同时,父辈们也将勤劳和奉献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如今回首,那段时光已如烟云般消散,那辆板车早已被岁月侵蚀,但父亲拖着稻谷的身影,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每每想起,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暖,它见证了父母的辛勤付出,也让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div><div><br></div><div>  四十年前,小山村的世界是宁静的,却又带着些许艰难。村中那蜿蜒曲折的小路,一边通往父辈们希望的田野,另一边是通往学校及外面的世界,这条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却也是泥泞不堪,雨天更是寸步难行。尤其是冬天,小小个子的我要穿着雨鞋,背个书包,撑把伞,提个烤火箱,再拿双布鞋,外再加一个准备蒸饭的饭盒。我们每天踏着这条泥泞的小路,走向学校,走向知识的殿堂。庆幸的是,我家离学校还算近,很多同学要跨越几座大山,趟过河流才能来到学校。我们上学,每天都要走这样一条泥泞的小路,书包压弯了我们的腰,却压不垮我们的精神。在这条小路上学会了坚韧和毅力,我们学会了珍惜每一个晴天。当阳光洒在路面上,我们欢笑着奔跑,你追我赶,将快乐与艰辛交织在一起,那便是我们最纯真的童年。冬天,提到学校的烤火箱,一路晃荡也被风吹灭得差不多了。我们下课后,一帮同学就着那一点点火引子,各持一支圆珠笔,将笔芯拔出,对准那微弱的火苗用力一吹。只见那火苗忽闪忽闪,时而腾空而起,时而萎靡不振。如果不掌握好方法,吹得一脸灰让我们秒变小花猫,同学之间就猛得一阵彼此嬉笑。我们乐此不疲,尽情享受着这简单而纯粹的乐趣。如今回想起来,那些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畔回响,而那些纯真的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div><div><br></div><div>  那些年,学校的设施破旧不堪,其实也谈不上有什么设施,就一块水泥黑板,几十张桌椅。屋瓦上长满了青苔,教室里的桌椅也是破旧不堪,笨重且歪扭着。窗户上的玻璃早已模糊不清,有些玻璃还破了,透着风,老师会用报纸贴上,寒风透过缝隙,带着尘土的味道。桌椅早已被学生刻满了有趣文字、涂鸦和回忆。通往数学老师的办公室,楼梯是木板搭建,每次去送作业,心怕自己一个不小心,踩空跌入一楼,每次上下楼都小心翼翼地移动着步伐。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每天认真地听讲、学习。在这个破旧的教室里,岁月的痕迹无处不在。墙壁上斑驳的印记,是时光留下的烙印,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个破旧的学校,就像人生中的逆境,虽然环境艰苦,但似乎只要心怀梦想,就能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div><div><br></div><div>  我最感激的启蒙老师是孙老师,让我喜欢上文字的也是她。她会送我一些作文书,会送我去参加区里的作文比赛,会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记得有一年我去县一中参加考试,父母不在家,爷爷送我去。凌晨四点的雨,先是一阵狂风骤雨噼哩哗啦扑面而来,后才变得轻柔,爷爷和我打着手电筒踏上了前往县一中的路,爷爷在我的雨鞋里垫了些干枯的稻草,说这样坐在教室里脚就不会冷。夜色朦胧,走过一片村庄,再走过一大片山路才能稀稀散散迎来几盏街灯昏黄,只有雨声和我们爷孙俩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山路和空旷的街道中回响。爷爷的背影像一座山,坚实而温暖,为我遮风挡雨。走过了二三小时,才发现爷爷的后背被雨打湿了一大半,爷爷说:“没事,穿着穿着就干了。”县一中的大门终于在出现在我眼前,微光透过雨幕,宛如希望的曙光。我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爷爷的坚定和自己的幸运,走进考场,迎接挑战。雨中走过的路,爷爷的陪伴,那打湿了的后背,将成为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这一刻,我知道,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我都将勇敢前行,因为我知道,总有一份爱在默默守护着我。爷爷是2014年去世的,到现在整整十年,现在每次回家或离开,我都会在神龛前鞠躬,并说道:“爷爷,我回来了;爷爷,我要离开家了。”上面有爷爷的遗像,他微笑着凝视着我们,在这神圣的时刻,我和爷爷是心灵相通的,亲情会永恒,仿佛他不曾离去。 </div></div>   1997年我就离开家乡了,每年寒暑假时才回家,平常帮父母劳动的重担就落到了妹妹的身上。后来读书、工作、远嫁、结婚和生子,每年回家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2008年我从深圳回家,深更半夜大巴车才到县城,姐夫开车来接我们,只感觉他开车“嗖”地一下就把我们接回了家。月色朦胧中,那一刹那,我竟然有些迷茫,我问姐夫:“这是我回家的路吗?怎么从这里走。”姐夫和我说:“现在村里修路了,可以开车到家门口了。”那熟悉的风景,那亲切的气息,都已被这条马路所替代。这个寂静的小山村,以前是蜿蜒的小路通向每户人家的门前。而如今,一条宽广的马路直通家门,宛如一条巨龙穿越山间。这路,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是父辈们心中的希望与期盼,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和欣喜。这条马路,虽然只是加宽了,但能开上拖拉机了,每当雨季来临还是泥泞湿滑的,虽然略显遗憾但大家还是很开心的。父辈们仍脚踏实地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着生活的果实。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们都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家和心灵的归宿,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我们回家。这条泥泞的小路,见证了小山村的变迁,从破旧的土坯屋到新盖的红砖房,也见证了我们晚辈成长的点点滴滴。   2004年,我们姐弟四人一同去长沙上学,我和妹妹在同一所学校,弟伟男考上了中南大学,小弟在长沙学美术。我们在洞口新华宾馆拍照留影。那时候虽然通了高速,但是从洞口到长沙要5个小时。我们在同一个城市,孕育着彼此青春的梦想。   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我具体也记不清是哪一年了。父亲兴高采烈地和我打电话:“家里的路要集资开始铺水泥了,虽然只能通一个车道,但出行方便多了。”听得出老父亲言语中的欣喜,那年小山村迎来了一次改颜换面的变化。那曾经让人们望而却步的泥泞马路,终于铺上了坚硬平坦的水泥。这水泥路不仅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更成为了小山村的新标志。冬天孩子们都可以穿着新布鞋欢快地在上面奔跑、嬉戏,不再担心摔倒在泥泞中。农用车、摩托车和各式各样的车辆也得以顺畅地进出,同时带动了小山村的经济发展。夜晚,月光洒在水泥路上,银色的路面熠熠生辉。每次走过,都会为这一变化感到欣喜。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通道,更是小山村缓慢走向现代化的见证。<br>   昔日的小山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一直与外界隔绝,仿佛被时代遗忘。静谧而幽远,如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隐匿于群山之间。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仿佛与外界的喧嚣毫无关系。然而,随着2018年洞口高铁站的落成,这颗宝石被发现了,小山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的开通,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山村的宁静。往日里宁静的小溪旁,如今车水马龙,家门口宽广的八车道,高铁列车如箭般飞驰。原本熟悉的小路,如今成了繁忙的站前大道,而那些朴素的农舍,也摇身一变,如同都市里的高楼耸立。高铁不仅带来了交通便利,更带来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出现碰撞,古老的风俗与新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交织。<br>   当高铁如一条巨龙般在小山村留下足迹,我知道,回家的路途不再遥远。那些曾经漫长的旅途,如今变得如此短暂。我不再需要在火车上颠簸一整天或坐长途大巴因晕车而呕吐不止,不再需要在车站焦急等待,老父亲也不用早早在大巴车停车的地方翘首以盼,高铁缩短了回家的路,拉近了我们和家的距离。只需二个小时,我就可以回到这个熟悉而亲切的地方。我可以周五选择坐最后一班高铁从长沙出发,回家吃晚饭,周日可以陪家人吃完晚饭,坐最后一班高铁到长沙睡觉,第二天正常上班。离家不再远,因为高铁的开通,让游子们的心与小山村紧紧相连。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永恒的归宿——那就是小山村的家。   高铁站的拔地而起,八车道取代了昔日的泥泞不堪的小路,还有各条通往高铁站的支路得以延伸。每次回家我都会带孩子们去站前大道跑步,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与大城市的喧嚣和繁忙擦肩而过,寻找那份独特的宁静与自由。往日同父辈们一同劳作,烈日下挥洒汗水,在那条泥泞不堪的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似昨日一一浮现。而如今大道旁,高铁飞驰,与远方的云彩竞速,似乎在诉说着游子们归乡的渴望。黄昏时分,大道两旁的彩灯逐渐亮起,与天边的余晖相互辉映。跑者如我,在这宽阔的大道上挥洒汗水,感受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跑步,感受着小山村与小泥路的脉搏与心跳,与它一同呼吸,一同起舞。小路变大道,无声且无语,却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微小篇章,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对这里有太多的情感记忆。站在这片天空下,站在这宽广的站前大道上,我找到了与未来对话的方式,也找到了与自己对话的勇气。   2019年,我们把83岁的奶奶接来长沙。对于这样一个老人,医生说她活不过40岁,如今却活到了88岁。她从未曾离开过县城,平时连村里的路拄着拐杖都没有力气走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铁,奇迹般地来到了300多公里外的长沙,她说她想来看看我们生活的城市。虽然她脚步颤抖,但眼中的光芒丝毫不减。她说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主席,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现在交通如此便利了,就像你爷爷当初说得一样,以后这地球上的路都会四通八达。<div><br></div><div>  我一直说奶奶是大户人家走出来的女子,她总是那么睿智有远见;她心态平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好像总能预见未来的趋势。她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哪怕在那个生活都困难的年代,她都要靠自己努力地活着。<br></div><div><br><div>  对于这样一个老人,她体重只有六七十斤,却靠单薄的身躯和双手养育了三四代人,她是这个家的支柱。她在人生尚有来去,她去人生只剩归途。对于这样一个老人,我爱她如我的生命一样重要。</div></div>    有房有车不算富,家有奶奶才是福。 2019年全家人在徐记聚餐 2022年过年回家全家福  如果你问我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家人健康、平安在一起。”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们能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多幸运我有个你们,感恩上天恩赐。 2023年7月全家人长沙游   昨天挺好,今天很好,明天会更好,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要相信光明就在前方,加油!我最爱的家人们。谢谢你们一直给我前行的力量,无畏且无惧。 明天会更好! <div>  </div>   2022-1-20日,县委书记吴韬来家里看望老父亲,关爱老党员同志,传递温暖新风,促膝交谈,询问困难,号召全体党员要向老党员学习。奶奶还是那句话:“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主席,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是啊,生为华夏儿女,何其有幸!<br><br><div>  前年过年回家,学校领导要数据,可是家里没电脑;孩子要试卷,无奈没有打印机;想去趟县城,不会开车倍感不便。村干部告诉我,都可以来村部解决。</div><div><br>  当时他们都在开会,隐约间我听到:“外面的年轻人都回来过年,各组要共同把村里卫生搞好,年轻人思想观念不一样,我们要学会改变,新年要有新气象新风气。你们有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div><div>  因村领导治理有方,加上村民的努力,天井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修建了高标准的村道和水渠,建设了美丽庭院。</div><div><br></div><div>  确实感觉现在每次过年回家出行便利,邻里间小孩们玩耍也方便多了。如今,每当有人问起小山村的特色,村民们都会骄傲地指向那条水泥路:看,那就是我们村的骄傲!</div>   以前的小学已进行了重建,四十年前,我曾在那里度过无忧无虑的六年时光。如今,它已不再是昔日那简陋的校舍,而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学校。四十年前,学校的教室是简陋的砖瓦房,窗户上那几块破碎的玻璃是我们夏日里最好的玩伴,给我们吹来了凉爽的风。而如今,那些砖瓦房已被高大的教学楼所取代,玻璃窗户明亮如镜,反射出校园里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操场上,曾经的黄土地如今已是绿草如茵。那些曾经的沙坑、单杠,也已被现代化的体育设施所替代。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嬉戏,那份无忧无虑的快乐与四十年前如出一辙。走进教室,不再是那吱吱作响的木制桌椅,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好崭新的课桌,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变得如此便捷。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我看到了那棵树。树,还是那棵树。四十年前,我们曾在树下嬉戏、乘凉。如今,它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学校四十年的变迁,见证一代又一代人从这里走出去。<br><br>  回首四十年,小学的变迁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曾经的我们,用稚嫩的笔迹书写着童年的回忆;如今,这所小学继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梦想。站在学校门前,我不禁感慨万分。四十年光阴,足以让一个孩童成长为大人;但在这里,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从未改变。这座小学,不仅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和期盼。   看着小山村变化的一切,那条泥泞的小路和那所破旧不堪的学校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年我的小泥脚,我手上永不磨灭的血泡和老茧,用尽全力推着板车去送粮谷情形,在大雨滂沱的黑夜走路去县城赶考,这些留给我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逝。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泥泞小路,它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艰辛和美好。<div> <div>  如今,那些曾经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我们走出了小山村,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破旧的小学校,那条泥泞的小路。因为那里,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div></div>   <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br> <br>  <br><br><br>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