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和川村前有条河,这条河纪录了儿时太多的回忆。小时候并不知道这条河叫什么河,和玩伴们常说的是西河口、南河口、还有东下湾,东下湾就是这条河与沁河的交汇口。长大点了才听大人们说这条河叫蔺河。传说是战国宰相蔺相如墓前有一眼泉水是这条河的源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小河的水不深,长年缓缓流淌着,河水清澈见底,晶莹透亮的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的微波,河中有小鱼小虾,它们在快乐的嬉戏玩耍。也是我们这些玩皮的孩子下河玩水、洗澡、抓鱼最好的地方。到了冬天小河结起了厚厚的冰,行成了天然的滑冰场。我们坐着自制的滑冰车自由地在小河的冰面上滑翔。为自制滑冰车把家里的菜板和烧火用的火柱都用上了,当然也少不了父母的打骂。</p><p class="ql-block"> 雨季小河也有发洪水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在东下湾河对面玩,半下午小河突然瀑涨,河水夹杂着泥沙、树枝、和木棍咆哮而下。我们几个小孩顿时感到很害怕,哭丧着脸你看我我看你,看着瀑涨的洪水,当年河面上根本就没有桥,天快黑了回不了家,害怕爸妈着急,都很害怕。就在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一位身材不算很高大但看起来很健壮的叔叔过来安慰我们,他说:“这是谁家的孩子,不要害怕叔叔背你们过河”他脱去衣裤用腰带拴好,用手举起,一个一个背孩子们过河,我是最后一个,过河后我们鞠躬向叔叔表示感谢。当时并不知道叔叔叫啥,后来才知道他是曹老三叔叔。多少年了曹叔叔背我们过河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非常感谢曹叔叔。如果当时不是曹叔叔背我们过河,我们也只能在荒野过夜,生死难料。曹叔叔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舍身背孩子们过河的英勇精神,完全体现了老一辈和川人那种淳朴善良勇于担当的高尚品德! </p><p class="ql-block"> 约六八年春天,那天天气晴郎,我们几个玩伴在南河口捉蝌蚪。村里过来一群人有男有女,其中有个大哥哥头戴帆布帽,肩上挎着小挎包,胸前一朵大红花,红着眼圈不说话,身边有人向他说着什么。他们一行人走到河边一字排开踩着用石头摆成的搭石桥快步过河,我们玩伴中有识他们的,说大哥哥是去当兵呀,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心想长大我也要去当兵,也要戴大红花。还别说真是心想事成,七二年底我也参了军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戴红花的大哥哥也成了我的妻哥。一百多年来有多少有志之士踩着这世界上最简单最原始的搭石桥,踏上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征程,又有多少漂泊在远方的儿女踏着它回家啊。</p><p class="ql-block"> 蔺河也是我们和川人的母亲河,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肥沃的大地,如母亲的乳汁养育着我们。勤劳智慧的和川人不断改造利用川流不息的蔺河河水。像和川的白酒源远流长,“高粮白酒”、“蔺泉香酒”还有现在的“荀子酒”色清透明,甘绵净爽、味香醇厚、秀内慧外、风味绝佳、名扬三晋大地。都是用蔺河水滋润的甘泉酿造的。</p><p class="ql-block"> 和川老辈们早年在窑楼后筑坝,沿下场向村南修渠,浇灌很多莱园和粮田,还在村南下渠那修建了水打磨,解决村民推磨难问题。有段时间还安装了发电机,村里老街上首次通电照明就是这股渠水发的电。农业学大寨那会,和川人苦干实干,战天斗地,不怕苦不怕累,敢叫日月焕新天,敢叫河水改道。七十年代初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河垫地。原河道紧临村子边,为了多多增加土地面积,村规划让河水改道,沿山根向南新开河道。那时我们上高中,放了寒假也参加过挖河道劳动。天寒地冻,工具简陋,进度缓慢,流血流汗甚至还有牺牲。模糊记得工地上冻土挖不动,用放炮的方法取土,因操作不当曾造成过一死一伤事故。</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代村民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改老辈们墨守陈规只种玉米高粮的老观念。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高产、稀有、立体养种植农业。然而不论怎样发展清悠悠的蔺河水始终是那样灌溉着千亩粮田。</p><p class="ql-block"> 随着秋风渐凉,东下湾“千亩滩”使用蔺河水浇灌的水稻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随风遥摆,层层叠叠的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景象。我在北京吃到了家乡的大米,香糯的大米,口感细腻,滋味甜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它起一个响亮的品名,叫它“蔺泉香大米”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