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极拳中定☞与秤准,丹田与棚劲。

吕炳松,性命双修。

<p class="ql-block">“秤”的定义“秤”的说法颇多,它的涵义是多层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杠秤秤物时首先一手掂着秤毫绳,将要秤的物品挂在秤钩上,往起掂时,另一手拨秤锤的绳子,待物与秤锤相等时,秤杆就平了,这时看秤星便知是多少重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秤的秤物品,知道了秤毫绳与秤锤绳从掂起秤后,上下都是垂直。上者如头顶有绳,谓“虚领顶劲”。下者是秤砣绳的垂直,如松肩垂肘之气沉丹田,达到预备式的立身中正,两侧平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手掂毫绳转动秤杆,秤毫绳与秤砣绳还是垂直,秤杠虽动,它平行,就成为“立如秤准”,不偏不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如秤准”在练拳过程中,不论拳式高低起伏,两臂缠旋圆圈与弧形,虚实分明,不论前进与后退,上下肢千变万化,均以腰为轴,不偏不倚,“立身中正,活似车轮”。</p><p class="ql-block">练习太极拳,在身法上要求立身中正,如何中正呢?离不了太极拳的平衡原理。太极拳运动符合物理学原理,在太极拳演练中,首先要保证身法的准确性。</p><p class="ql-block">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巧匠亦多为木匠,直到现在,边远农村建造简易房屋,仍常用水平法来定基础底面的水平一致,及用水平尺和准绳以定房屋结构的水平与正直。</p><p class="ql-block">所以,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所以“立如平准”乃言人们在走架或打手时,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方能在外力作用下,活似车轮,引进落空,得机得势,借力制人。 </p><p class="ql-block">枰,平也,此门、闻也,户、护也之例,谓木器之平称枰。”古代不仅房屋多为木造,日常所用的器具亦多为木制,所以大至房屋的梁、檩,小至用具之桌椅床凳,莫不要求其平,故在文字中也特有加木边的“枰”,以专指木器之平。但此处为何不以其它为例,而专以门、户为例呢?此盖因其它器物之平否,仅影响其安放妥后,静止时之使用,而门户为动静之体,如若不平,则无法旋转,难以开合,必至中正平直之后,才能动静得宜,开合有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故而虽小为门户,而其阴阳动静,虚实开合之理存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此之故,太极拳前辈常以门户为例,以教导后学。“环中”语出《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枢”是以前木门的上下转轴,“环”是上下的门斗,门斗中空如环,枢入环中,便可旋转自如,以应无穷。环中即为虚空,门轴即为枢纽。习太极拳者,如以门户为借鉴,以空松之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线,并以腰为枢纽,一切主宰于腰,“腰为车轴,气为车轮”,带动四肢运动,以达到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即可顺应太极拳的无穷变化。此其一。</p><p class="ql-block">门户之作用,全在于虚实开合,人来则开,人去则合,开则为阳,为动,为实;合则为阴,为静,为虚。且门户之开合,必须有外力作用,而不会自行伸缩。常见有推门之力过猛而自行跌倒者,此乃门之迅速旋转,自己突然没有了着力点,失去重心,随着惯性前扑所致。太极拳之虚实开合,勿自伸缩,引进落空,从门户中亦可资借鉴。此其二。</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释“枰、平也,门、闻也,户、护也……”又称“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意即外人意欲入内,必先用力敲门,室内闻之方可与之开。至于护,即防护也。练拳或打手时的左右手臂,犹如门户之两扇,既听来力之大小以作对策,又须护自身之左右,不受侵犯。此其三。</p><p class="ql-block">此三者如欲发挥其理想的作用,首先则在于门户之“枰”, 故“枰”之含义,较“平”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此所以李亦畬前辈在晚年时以“枰准”代替“平准”之故也。</p><p class="ql-block">可见秤即天平,或者说天平是秤的一种,称谓不同仅是因时代的不同而稍异。近代太极拳家有认为平准既是天平,或以天平作比喻,无论练拳或打手时,都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两手支撑犹如天平之<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秤盘</span>,偏重即沉,走以引化,有一定的道理。故以“秤准”易“平准”,不失“平准”的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秤”与天平,古代同名,及至发展为“秤”专指提系的杆秤,实为一大的进步。因杆秤最为简单、灵活与实用。同为杠杆之原理,天平两臂同长,只能衡量与砝码相同的重量。而秤之重臂不变,力臂可变其长,故秤砣虽重不过斤,而所衡之重,则可数倍于秤砣。以小重平衡大重,或偏沉于大重,此实为杠杆中主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太极拳“四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后发先至,借力打人,常常可借杠杆、轮轴、合力、分力等等物理原理以辅其成。所以用“秤准”一词,以引导习太极拳者结合物理力学,进而采纳其它领域的科学,用以研究、验证太极拳的深邃的原理和丰富的内涵,必将大有助于太极拳的弘扬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杠杆,杠秤☞力的三元素「着力点」、「大小」、「方向」、「两力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点则合力等于零」,这些现象是否仍旧适用于太极拳?如果是的,干嘛仍要全身松开,用意不用力,用力则滞,如果我的力量大,则对上力量小的我一定胜,这些是否都互相矛盾?假如一根竹杆可以承受三百公斤的压力不会断掉,而我是一个特技专家,我可以很技巧的站在竹杆顶上,则我就像独脚站在地上一样,而我的重量自然透过竹杆传到地上,我如果重七十公斤,则地上自然产生七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如果我重一百二十公斤,当然产生一百二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如果竹杆斜倒了,当然这一切就没有作用了,这么说这枝不起眼的竹杆,实在是太极拳高手了,因为它能如斯响应,要是我的太极拳能练到像竹杆一样多好。</p><p class="ql-block">如果我把竹杆放到一个透明电梯里面,我仍旧以特技站在竹杆顶上,电梯一上升,外面的人岂不是感觉我是被竹杆发劲发出去了么?妙哉!假如我把竹杆们捆结成一个漂亮又标准的太极拳人像,并且把前脚用螺栓锁在地面上,我如果从前面推这个人手,我的推力岂不是都自然而然传到这人像的后脚,而这个人却看起来轻轻松松,既不用力又不运气,多么潇洒。</p><p class="ql-block">我再异想天开,在这个人的腰胯部位装个重型弹簧,我一推它,岂不是这个弹簧的反作用效果既往地上,又透过竹杆往我身上作用;这些都是符合力的三元素的。假如我能以这种方式仿太极拳招,做出各种姿势,岂不是花样多端,产生各种效果。</p><p class="ql-block">在现代这个机械文明发达的社会,各式各样的吊车在各种工程上、建筑上扮演着重要的推手。吊车主要由型态各异的吊杆,缆绳及油压系统组成,操作的人就像魔术师指挥着吊车作不同的角度、高低、方向的伸缩运动,正像玩木偶戏的人,牵动手上的绳索,让人生百态显现在小小剧台上。我常想这些绳索是不是就像我们的肌肉,吊杆就像骨架,而指挥这些动作的原理就是意念,这里面好像存在着一些东西,就让大家自己去猜了。〈竹子是不会自己去推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体运动在整的情况下,人的重力点,也就是身体重力向下的点,只有一个。这个重力点,就是我们所说的重心。而如果在习练太极拳身法散乱时,你的重力点就有多个,这就是双重的一种表现,这时候劲就是散乱的。其实,内家拳的功夫就是就把把散乱的重力点练为一个重力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化劲原理-“劲”从何来?</p><p class="ql-block">化劲与发劲,都是整劲,也都是柔劲,也可以说,都是掤劲,这就是内劲。</p><p class="ql-block">棚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也可以想想自己是竹竿弹簧。</p><p class="ql-block">"棚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这句话是对太极拳中掤劲的一种形象解释。原文为:"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次紧顶头悬, 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尔千斤力,飘浮亦不难。"。这里的"如水负舟行"比喻了掤劲的特点,就像水能够托起船一样,通过自身的弹性力量,使得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稳定,无论受到多大的外力都能够轻松化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掤劲的外形表现为手臂呈弧形,前臂由下向上向外张架;劲力感觉则是劲力浑圆向外,圆满有张力,不使对方劲道及身,常防御对方的“按”或者攻击法。在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板滞迟重”。神意上则要求意气鼓荡,全身无使有凹陷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掤劲的产生还需要依赖于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的条件。这种劲力的应用方式是在开合之间,利用身体的整体性和弹性的力量,使得即使面对极大的力量也能够如同水,承受水面上漂浮的小舟一样轻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轻松应对它合在一起,也可以叫做运劲,有些地方也叫行拳。运劲是一个总括的概念,包括化劲和发劲,也包括练拳与搏击。总之,就是内劲的运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中定概念,就明白了太极化劲原理,</p><p class="ql-block">太极拳化劲,无数人追求不得其法,实际上第一个需要明白的就是“筋骨崩弹”。骨力开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筋骨崩弹”可以使出手如箭,并且让攻击连续不断,但最终形成致命性打击的,还是依靠身体重量产生的“千斤坠”,或者说是将“身体的重量挂在手上”进行打击,而产生穿透性的劲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化劲-怎么“练”?</p><p class="ql-block">要具备这样的劲力,我们需要如下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步是“撑筋拔骨”;第二步是“内脏提坠”;第三步是“内脏与筋骨合”;第四步是“身体的瞬间窜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成这四步,可以说,传统武术的功夫也就练得差不多了,以前拳谱中讲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就蕴含其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拳练化劲明理,高深的拳论只会让武术爱好者们越走越远,朴素而切合实际的练拳步骤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目标,正确的方法,加以数量的累积而形成质变,才可以有所成!</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太极拳的发劲是离心力作用,化劲是向心力作用,这里的离心力是否就是物理上作圆运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我认为是不一样的,因为物理学上的离心力 = MV2/R ,这里的M〈质量〉,V〈速度〉要很大才会有强大的威力,也许在比赛里的投掷链球是有如此快的速度与力量,我们作太极拳时,是不会有这么快的直线运动,何况拳头本身的质量也不是很大。老师也提到因为缠丝劲就像飞机引擎的推进器〈Propeller〉,所以威力庞大,但是很可惜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试着作一些引申,比如一个通风扇,他这些叶片一片一片固定在圆轴〈或圆箍〉上,当圆轴转动时,周围的流体就被飞抛出去,而叶片的螺型结构会使这种作用发挥到极高的效率。如果我们的太极拳能练到像推进器一样,是不是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面临的就是推进器是个金属结构的钢体,它随时随处都维持圆满的结构,轴心一动,则外围的螺旋状叶片则同步产生运动。但是人体的四肢与身体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却是随时随地在变换,也许掤劲永不丢,而由腰胯带动之一动无有不动是一种思考方向。</p><p class="ql-block">我们练有些太极拳的,跟别派的推手时,常常被认为手上用力太多,也许是主观的看法,也许是客观的观察,但都值得我们自省。人的肢体,各部肌肉,绝大多数都能够个别自由控制,所以我们想右手顺转就右手顺转,左手逆转就左手逆转,右手上举就上举,左手下按就左手下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开始跟从老师学拳看到老师缠转,所以也不自觉的跟着缠转,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手脚的上举下按也是一样,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已练成了用意指挥的缠丝劲,实是值得商榷!</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初开始练拳,手缠、脚缠,皆是皮相,随着日积月累,慢慢练到身上,再慢慢练到肩胯都能随之渐渐相呼应,外形上右手作顺转圈,右脚也做顺转圈,连右胯也做顺转圈;左手作逆转圈,左脚也做逆转圈,而左胯也同时做逆转圈,到此地步,就应该把皮相的手脚顺逆缠舍弃,不是说不要缠丝劲了,而是说我们看到的模仿各种缠丝〈拳架上的〉,都能练到腰胯上,从此腰胯一动,所有顺逆缠丝都自然而然同步延伸到手足,这时我们要注意的就是掤劲永不丢,意思要随在到指尖。否则太注意手脚的局部缠丝,就是手脚的肌肉自己在做局部的运动,既不能产生缠丝劲的效果,反而被人家指为用力太过,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另有一层我们常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推手时人家没有往某个方向走,而我们偏偏往那个方向画圈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我们拳架的组成,有四、五十种招式,所以我们练拳时也养成了双手有往上往下,向左向右的习惯,其实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就像老师不教我们一招一式去拆招应用,尤实有其深意在。当我们拳架默识琢磨熟了,拳架实是给我们用腰胯〈意在指尖〉,将拳架带出来,因此我们就锻练各种不同方向、走向的腰胯劲。如果我们的太极拳能练到像推进器一样,它是能产生支撑八面,化发同时的效果的。我们的腰脊就像推进器的圆轴,而身体或四肢的各部位,就像半径不等圆箍,而肌肉的表层就像圆箍外围的叶片向外发散,达到支撑八面的效果,则何处不是劲呢?拳论有云,人出直劲,我横截之,或有人称,人以直向的力向我来,我以横向微力拨之,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我觉得缠丝劲〈就像推进器的设计〉他的向外发散形状就像银河系的星云群,或像海螺的螺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做樑架的分析的,要考虑水平与垂直力的平衡,还要考虑力偶的平衡,如果力偶不平衡,光有力平衡是没有用的。前面第一段我们曾讨论力与拳架,如果我们的拳架能锻练到虚实相生、阴阳相济,则对方的力量推来,我们是可以在接触点产生相等的反相力,而合力等于零,而实际上这个反作力实际又产生于地面,而我们由于力的平衡,反而没什么感觉。而我们像推进器叶片般,由腰胯所产生的劲,由四肢螺旋向外延伸到四稍〈说是由腰向外送到四稍,其实是同时发生〉也可以说是四梢联动了腰,于接触点处产生对方无法查觉无法用力抵挡的力偶作用,这就是可以达到化发同时的效果。〈所谓力偶、杠杆作用,就是我们二、三十年前卖菜所用的秤,菜贩用手提着绳,菜篮勾在秤头,而秤锤沿着秤杆前后调整距离,就可以称出不同的重量,如果我们把支绳点,秤锤点想象成对方与我的力量接触点会怎样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太极拳讲的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就是所述的下丹田的运动。他其实是我们的重心点,丹田不是某个点而是一个部位(小腹),是免疫系统所在。所以,练太极拳者做到以横膈膜升降,激荡丹田为核心,催动全身骨节开合,一动无有不动,才算入了太极拳之门。这时其健身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显著!希望所有太极拳爱好者都重视以丹田为核心运动,早日体会到太极拳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妙处!</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重视小腹,因为“腹内松静气腾然”,小腹之内有丹田,“丹田为太极参动之源”,太极拳的动作与呼吸,都由丹田主宰,丹田里牵动,丹田里供给;认为“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太极拳内功,太极拳丹田,太极拳高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丹田的实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丹田的训练分为“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顺式为养,逆式为用,顺式是吸气入肺,而后实“丹田”,逆式是吸气入肺,同时提住“横隔膜”,使内脏下砸至胯,令“丹田”充实,可使重心稳固,合住身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顺式呼吸”还是“逆式呼吸”,其实质就是“横隔膜”升降带动内脏运动,从而改变身体的“重心”。我们吸气入肺,肺部会如同气球般膨胀,然后推动“横隔膜”下行,内脏下行至腹部,使得腹部充实。“逆式呼吸”,需要用力把“隔肌”提住,在肺部达到一定气压以后瞬间释放。“横隔膜”崩弹式下行,带动内脏冲击胯部,带动一身之劲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丹田的运动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须通过髋关节的运转才能发挥出来,丹田的运转实质上就是两胯的旋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心点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运动姿势和平衡关系决定的;反过来,重心点的位移必然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姿势和平衡关系的调整,即引起肢体运动。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太极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运动都要起于丹田,归于丹田。全身各部位对丹田蠕动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一是上面横膈膜随呼吸的升降,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三是命门的推拉和肚脐的吞吐,四是左右两胯的虚实升降,五是下面会阴的提落,六是后面尾闾的运动。但不论哪一条,都受两胯运转的影响。太极拳内功,太极拳丹田,太极拳高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念不能没有,又不能想的太过。两胯依次旋转的路线不同,丹田的蠕动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论向什么方向蠕动,过程都是圆转的,所以,丹田蠕动又叫丹田内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新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体桩墩似的扎下去;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梢;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两胯旋转与腰腹开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是协调一致的。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时,正是腰与腹相合互抱之时;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后半弧时,正是腰与腹上下分开之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在意念关注上,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也有些微区别。重心移动意念更关注骨盆左右之间的偏沉,腰腹开合意念更关注骨盆前后之间的偏沉。通过骨盆前后交替偏沉,腰与腹通过开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动,从而把腰为主宰和丹田带动结合起来,共同支配全身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按势,凡是需要意气合聚、肢体屈缩、劲力积蓄时,胯后面的尾闾向下松沉、向前收敛,称为涵胸卷腰,一是引导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二是指引下面臀向前敛、裆向前翻;三是撬动前面耻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门贴靠,与腰互抱相合;四是牵动上面肚脐内吸、命门后撑。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后向下、下向前、前向上、上向后地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向心力使腰与腹互抱相合,实现聚气、蓄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推掌,凡是需要意气开放、肢体伸展、劲力外发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一是放下前面的小腹,使丹田向下松沉;二是推动下面裆向后收,会阴穴由朝向前下方转为向正下方,臀部由敛变泛,三是撬动后面尾闾上托一下,进而推动竖腰、伸脊;四是推动上面命门前送,肚脐前吐。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前向下、下向后、后向上、上向前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离心力使腹向下,腰向上,腰与腹逆向相开,分阴分阳,从而推动下半身气向下行,上半身气向上行,实现气开、劲发,劲贯四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两胯旋转与上下相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主张提顶吊裆,即头顶百会穴与裆中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条线穿过丹田的核心部位。骨盆偏沉以会阴穴为支点,并通过提顶吊裆的一条线与丹田的核心部位、与头顶、与上半身相贯通。两胯是上体的底座,是腿脚的根节。两胯旋转,引动全身。这才是太极拳内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四肢旳虚实应当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形成阴与阳互不相济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胯不论哪一侧旋沉,同侧的腰腹和腿脚就随之松沉下去,另一侧的胯部大筋就要绷紧蓄势,这是动力。全身各处的拳势动作就随着两胯的旋转自然而然的松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武术爱好者能够了解到实际上“气”是为“横膈膜”服务,“横隔膜”推动内脏,“内脏”带动人体起落,过于强调“气”,反而不能形成整体劲力。特别是在打连续劲力的时候,如果用气去驱动,是无法形成快速的连续打击的,气的交换需要时间,没有办法衔接好肢体的速度。同时“气”对肌肉的影响比较大,会使肌肉紧绷,而此时如果通过“意”来控制,可以使身体的“筋骨”崩弹,既有速度也有劲力,能够形成更好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