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托塔天王晁盖中毒箭身亡,宋江顺理成章继承龙头之位,仍然供奉晁盖灵位,并不时祭拜。这事情至少给读者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晁盖虽死,恩义犹存;二,宋江义气当先不忘旧恩。前后两任老大都是深得人心的英雄人物。</p><p class="ql-block">如果追本溯源,梁山泊开山祖师却不是晁盖。《水浒传》中,梁山集团创始人是白衣秀士王伦。只不过与晁盖、宋江相比,王伦这个寨主当得不免有些蹩脚,最后死得也比较憋屈。王伦,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性格决定命运,王伦心胸狭窄,注定了悲剧结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伦就像寓言故事里的叶公,喜好假龙而怕见真龙。为壮大梁山势力,他求贤若渴,可“贤才”(林冲)前来投奔,他又百般推诿阻挠。林冲怀揣柴大官人推荐信,而柴大官人对王伦有大恩,王伦应该无条件接受才是,可王伦却说:“柴大官人举荐将教头来敝寨入伙,争奈小寨粮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后误了足下,亦不好看。略有些薄礼,望乞笑留。寻个大寨安身歇马,切勿见怪。”像打发乞丐一样拿出几两银子叫林冲另投他处。连心腹手下朱贵等人都看不下去,苦劝王头领不看僧面看佛面“收留则个”。王伦不知,他拒绝林冲的时候,已悄悄在给自己掘墓。他的真正意图读者都清楚,怕驾驭不了林冲这条过江龙,后来便又极力拉拢杨志上山,以达到掣肘林冲的目的。王伦这种低级权术的运用,连给第三任老大宋江提鞋的资格都不配,如果王伦能学到宋老大收买人心的一半本事,谅来不会惨死刀下,至少没那么快。</p><p class="ql-block">王伦注定成不了大事。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王伦就是一屡试不第的秀才,之乎者也能说几句,刀枪棍棒一窍不通。因为喜欢装斯文充潇洒,总爱穿一身白袍,其实“白衣秀士”这个雅号与梁山一百零八将相比,可谓是最平淡无奇的了。那些英雄,不是什么龙、虎、豹之类,就是什么神、魔、鬼之流,而王伦,只是喜穿白衣罢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缺乏雄才大略,偏生妒贤嫉能,眼界与魄力都比宋江差一大截的王伦,手下自然也不可能有出色的帮手:林冲上山之前,王伦手下只三个可用之人,一个宋万,一个杜迁,一个朱贵。宋万绰号“云里金刚”,杜迁大号“摸着天”,朱贵则叫作“旱地忽律”。“云里金刚”和“摸着天”无非是说这两个人个子高而已。而“旱地忽律”,我查了百度,有一种说法是鳄鱼的别称,意思是既凶狠又善于伪装,这说法倒也与朱贵的工作性质相符:卖人肉包子,刺探军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金刚还是摸着天还是那什么忽律,名头惊人,实则本事平平,后来梁山排座次,这三人几乎都担任了垫底的角色,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个佐证就是,有真本领的人王伦绝不敢用。</p><p class="ql-block">王伦先拒绝林冲,后来又接受林冲,这事办得实在不漂亮——热情欢迎与勉强接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会让人感恩,后者能使人记恨。所以当晁盖率众人上梁山,王伦故伎重演的时候,林冲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以林冲的眼光标准判断,晁天王相貌奇伟为人豪爽,大丈夫也;而王伦,则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只知摇头晃脑指手画脚,胸中实无半丝锦绣。林冲对王伦越看越不爽,于是在聪明的吴用激将下,恰似小火上浇了一瓢油,腾地一下升腾为大火,手起刀落……王伦一命呜呼,完成了他“友情客串”的使命,大好的梁山基业,终为他人作了嫁衣。</p><p class="ql-block">其实,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如王伦这般“希望下属听话能干,但又不愿见到下属比自己能干”的人并不在少数。听话便于驾驭,能干则会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可一旦下属太能干,领导就开始有危机感,就开始设置障碍使其不成、实施打压令其不敢,这样的领导率领这样的团队,能走得远那才是奇迹。</p><p class="ql-block">纵观《水浒传》,王伦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作者又不得不在他身上涂几滴墨水,用如今的话说是故事情节需要。作者人物塑造的功夫确实炉火纯青,王伦出场便是素衣飘飘风度翩翩,折扇摇摇倜傥风流,随着林冲入伙,那潇洒形象便逐渐在读者心中黯淡,继而厌恶,甚至最后横死刀下时无一人不称快。当然了,读者朋友们很聪明,都知道梁山好汉中是没有王伦这号人的,连晁天王都无缘天罡地煞,那么王伦就注定只是施耐庵笔下“活不过三集”的小人物了。估计连死的时候,王伦都没真正想明白,平时挺老实挺听话的林冲怎么能做出以怨报德的事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