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年味

幸福味道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那时候从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对于童年的我来说也是热闹的开始。捕鱼,杀年猪,晒腊肉,打糍粑,80年代末的信阳物资匮乏,辛苦了一年的乡亲们极其看重春节这一重要的日子,对于爱吃会做的信阳人来说,春节必定是舌尖上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信阳是河南的鱼米之乡,在我的家乡,家家种水稻,户户有鱼塘,春天插秧,可以在泥里摸出地梨儿(马蹄果);夏天千亩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晚上还可以下竹篓捕黄鳝,追萤火虫;秋天水稻丰收,瓜果飘香;冬天大家结束了一年的劳作,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为春节做准备。刚进腊月,小佬(小叔)就喊我一起去清塘,他和好友,将渔网撒开,两人分别在鱼塘的两头,一边收网一边喊着口号向水塘前面汇合。等网拉上了岸,十多斤的大鱼一跃而起,大有重回鱼塘之势,一指长的小鱼欢快地蹦跳着,对上岸充满了好奇。鱼塘里红鲤和花鲢较多,我像年画里抱着大鲤鱼的娃娃一样,开心地抱起这条还想抱那条......回到家,奶奶把大鱼切块和鱼头一起炖奶白色的鱼汤,小鱼裹糊炸的金黄,我和堂姊妹们一哄而上,吃得满嘴满手油。</p><p class="ql-block"> 腊月里最惊心动魄的当属杀年猪,一头300多斤的大猪用麻绳捆着四条腿,被几个彪形大汉摁在几条长板凳上,猪仿佛能感受到自己的命运一般,不安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小孩和左邻右舍,猪越来越狂躁,低吼着奋力挣扎着,我的内心也开始变得纠结,盼望着猪能冲出压制逃脱,但又盼望着那一锅香喷喷的猪肉汤,在自相矛盾的空档,那把尖刀很爽快地插入了猪的喉咙,紧接着是喷薄而出的鲜血和猪凄厉的嚎叫。</p><p class="ql-block"> 雇来的屠夫动作麻利地对猪进行褪毛、肢解。他那娴熟的技巧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庖丁解牛》中描绘的那个杀牛高手庖丁。猪肉被分割开,两大扇肉被高高挂起来,邻里们比划着选购心仪的部位,村里的土狗闻着味也都聚了过来,结队来寻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灵活地穿梭在脚步的缝隙里。猪蹄猪骨熬成一大锅浓浓的猪肉汤,帮忙杀猪的,来围观的左邻右舍,大家坐在一起,一边吃肉喝汤一边开怀畅谈,我们这些孩子就把吃剩下的骨头丢给狗狗,喜欢小狗的就把骨头放在脚下,等小狗过来专心进食的时候,摸摸耳朵和后背,调皮的小胖总是趁狗狗不防备,一下骑在狗的后背上,大喊着:“驾,驾,驾!”狗狗反应过来时,灵敏地从他胯下猛地一蹿,他则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引起了小伙们一阵哄堂大笑。大人们的说话声,小孩们的欢笑声,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杀完了年猪紧着着就是腌腊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条均匀地抹上一层层食盐,放置三天后挂到通风的地方晾晒半月即可。除了腊猪肉,鸡子,鱼,猪蹄,大鹅等,是肉皆可腊。而我们小孩最喜欢的还是打糍粑,大笼屉蒸着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石舀里,五人合作,四人抡木棒,另一人用冷水湿润双手后翻揉。整个过程需要力度均匀且配合默契。一边打糍粑一边用信阳方言喊着号子,吼出了劳动者的气势来,迸发的热情热闹了整个乡村。我们这些小孩儿则捧着白糖碗,眼巴巴的围在大人身后,就等糍粑打好,赶紧揪一块蘸上白糖迫不及待地放进嘴巴里。甜滋滋黏唧唧就是儿时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从大年初一这天起,一个村子的乡亲们就开始了相互登门拜年、聚餐,每家每户都拿出自己珍藏的美食,羊肉炖锅,腊肉炖锅,炖大鹅,粉蒸肉,烧腊鱼,烧豆筋,煎糍粑足足20多道菜。炖菜是信阳人的最爱,也是最具信阳特色的菜肴,被时光风干过的腊肉,经过浸泡慢炖,肥瘦均匀又透亮,配上海带、玉米,汤汁浓郁,口感回弹。腊鱼腊鹅肉质丝丝分明,既有嚼劲又不干柴,每块肉都被汤汁煨透了,每一口都是满足,大人举杯小孩嬉戏,这样的热闹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结束。</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人至中年,每年春节我也会晒腊肉,炸糍粑,炸丸子,炸酥肉,油锅沸腾,金黄的糍粑,焦香的丸子,在油锅里欢快地舞动,老公和孩子们围在锅边,不等端上桌,就用手捏着吃个不停,一边烫得直吹气,一边说趁热就是好吃。儿时的记忆沿着食物的味道穿越而来,童年和现在,年复一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对美食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