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阳光明媚

<p class="ql-block">忙忙碌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腊月,进入腊月,就意味着年就要到了。</p><p class="ql-block">提起过年,我想的最多的是小时候过的年。那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层层闪现,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腊月的第一天被称为咬灾节,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黄豆等食物。俗话说“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以前没有爆米花机,家家户户都是找来干净的河沙放在锅里炒玉谷、黄豆、花生,锅里面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听起来很热闹,就像年末迎新时的鞭炮声。</p><p class="ql-block">“腊月吃五豆,糊涂是正福”,到了腊月初五这一天,家家都煮“五豆”粥,五种豆子在大铁锅里欢快地咕嘟着,挤眉弄眼传递着“年来了”的消息。左邻右舍的母亲们都在说:“呀呀嗨,一年真快,这都五豆了,赶紧得给娃们扯布做新衣裳啦……”小娃家们听见了,心里可是乐开了花——终于可以过年了!</p><p class="ql-block">等到了腊八,年的味道就更浓了。老家腊七下午家家砧板响,户户都在准备腊八粥。我们那里的腊八粥以饺子为主,再搭配黄豆、粉条、豆腐小丁儿、白菜、菠菜、红萝卜、葱等配成八样,这样的搭配各有说法。母亲给我讲过腊八饺子里配菜的含义:粉条——钱串子,豆腐——福气,大豆——金豆子,红萝卜——红火,菠菜——财……这都是有讲究的。</p> <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来了。祖父买了芝麻糖,母亲烙了“灶坨儿”(烧饼)。晚上,祖父净手焚香,给灶王爷献上灶坨儿和芝麻糖,送灶王奶奶回娘家。祖父说灶坨儿是给灶王奶奶路上的干粮,芝麻糖是要粘住他(她)们的嘴,让他(她)们到了天上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我和弟弟们跟着祖父跪在案板跟儿“捣蒜”般磕头,然后就瞪大眼睛等着敬神的香灰一落,几只小手就抓了灶坨儿往嘴里填,一嘴下去,灶坨儿里的糖汁儿就出来了,舌头一舔,真甜呀。</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要扫房子了。父亲总是扫得仔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犄角旮旯也不放过。我和俩弟弟也来帮忙,把厨房里的面罐、水瓮、菜坛子都擦得油光锃亮。看到我们的小手冻得通红,父亲常常放了我们的假,让我们去玩。</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这个活一般都是祖父来做的。我们街上的豆腐磨比较稀缺,年根几天红火得很。祖父总是早早问好了豆腐磨,然后回家泡豆子,等排到号了,就开始去推豆腐。有时候是黄昏推,有时候是半夜推,胖胖的豆子填到磨眼里,白花花的豆汁儿就从磨盘的缝隙里流淌下来,顺着磨沿嘴儿流到接汁儿的桶里。</p><p class="ql-block">我记不得过年的豆腐要推多久,只记得祖父做豆腐时给我们姐弟三人舀的豆腐脑,浇上蒜汁和油辣子可好吃啦。</p> <p class="ql-block">辛苦一年了,祖父在过年时是非常舍得割肉的。一般都是割一二十斤猪肉,再买一副头顶下水。家里几个大盆里都盛了肉,用水泡上,红艳艳得让人眼馋。</p><p class="ql-block">我们姐弟三人围着肉盆,不停地用小手指着说:“肉,肉肉”。父亲担了猪下水去河边清洗,我们姐弟三人也要撵去。父亲捶下来的猪蹄甲都成我们的玩具了,俩弟弟还要抢着号住猪尾巴(谁号住谁吃)。父亲安抚他俩:“都有份儿,都有份儿!”</p> <p class="ql-block">过年还要蒸馍馍,二十六晚上起酵子,二十七起早接面,中午头就开始蒸馍了。实心馍、豆馅馍、菜包馍、糖包馍、油卷馍、枣花馍……呀呀嗨,筛子里、笸篮里都是馍。</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贴窗花, 满窗子,都红啦。 贴个猫,贴个狗, 贴个小娃打滴溜…… ”到了二十八,母亲要糊窗户、贴窗花,沿着窗镜四周贴上窗边花,窗镜上方的中心位置,母亲会剪“鱼戏莲花、榴结百子、花开富贵、喜鹊登梅”各种各样的花贴上,那折叠起来的红纸在她手上转上几转,就会绽放出美丽的窗花。贴上去,窗户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父亲负责糊屋,用旧报纸把楼浮棚和墙壁统统糊一遍,然后在三斗桌的上方贴上新买的“四扇屏”年画,满屋子的浆子味,应该也属于新年的味道吧。</p><p class="ql-block">二十九煮肉、炸油食。老家特色首先要炸油菜,用煮肉的腥汤加了葱花和了麦面,再加点蒸馍的酵头,搅得稀稠均匀,放置一段时间,看面糊里起了好多小泡泡时就可以炸了。油菜、豆腐干、甜油馍、干果子、肉丁……油锅里“噼里啪啦”,祖父忙着炸油菜,我们姐弟的小嘴里也没停歇。两大淘麦箩头的油食炸好了,祖父才坐下来吸袋烟歇歇。看着我们姐弟仨的吃相,祖父笑了。三十早上,父亲开始剁饺子馅,前院后院也有“咚咚咚”的声音传来,家家都在准备饺子馅。“小青,你们饺子馅盘对了没?”前院的婶婶隔着院墙问,我还没顾上搭话。父亲就在厨房搭腔了:“嫂子,你们年盼了吧?”“盼了,盼了!”婶婶呵呵笑了。</p> <p class="ql-block">吃过晌午饭,我们姐弟开始抹桌子,擦椅子,扫地,扯掉旧门画,准备贴对子。我们仨端着浆子盆,和祖父一起去他住的老屋贴了对子,然后回来贴堂屋、厨房、铭柱还有大门的对联。祖父教我们贴门神要贴成“脸对脸”,千万不能贴错了。“满园春光”贴在院墙上,“小心灯火”贴在厨房,“步步高升”贴在梯子上,“米面如山”贴在面罐上,“川流不息”贴在水瓮上,还有“六畜兴旺”贴在鸡窝等等。我们隔壁邻居就会写对子,祖父腊月十几就买了红纸送过去,邻居物尽其用,给我们家写的大小对联、春条最多了。这会儿对子、春条贴上,满院吉祥。此时的年味已经非常浓了。</p><p class="ql-block">除夕晚上,父亲早早把前沿上悬挂的大红灯笼开亮,我们的小院笼罩在一片吉祥的红光中。饺子包好了,饺子里面还藏着分分钱,明早谁吃住钱谁“有福”。我趴在母亲耳边悄悄说,把包有钱的饺子捏个记号,到时候给我舀一个。母亲笑了笑,从笼篦上拿了一饺子,然后把它弯成了月牙儿。</p> <p class="ql-block">除夕晚上,饺子包好了,我们的新衣新裤新鞋整整齐齐摆在床上。即使偶尔有一件没完工,母亲也会熬夜赶出来。所以我们不用担心没新衣服穿。</p><p class="ql-block">老以前家里也没电视,我和弟弟们玩了一天也怪累,早早睡了。半夜里父亲喊:“起来,过年了,吃饺子了……”这话管用,我们姐弟三人骨碌一下爬起来,胡乱抓了衣服穿上。父亲又喊:“快出去摇摇椿树,说‘椿树椿树您为王,您发粗我长长’!”我们仨就听话地去山墙头摇摇椿树。回来,母亲已经把饺子煮好了,父亲敬了诸神,拜了祖先,开始放鞭炮。一大串浏阳鞭炮在我们的院子里舞动着,清脆,闪亮,火火的新年现身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其实到了零点,村里就有人家放鞭了。听老辈人说,谁家放鞭早,就能抢到“金筷子银碗”,也不知道放鞭最早那家抢到了没?</p><p class="ql-block">凌晨三四点时,村子里的鞭炮声渐渐稠密了,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灯光火光映红小村上空。两个弟弟心急火燎吃完饺子,就跑出去拾鞭玩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呀呀,你快出去把你娃叫回来。”“我去西头桥上转,看见一娃,穿的衣裳‘明盔明甲’(脏)在那里拾鞭嘞。”“我一瞅,是小波,叫他回来他还不回。”谁在门口跟母亲说话,把我从梦中吵醒了,此时天已大亮了。原来我弟没换新衣服就跑出去拾鞭玩了,天不明,谁也看不见谁。天一明,这“蹄儿爪”都露出来啦。</p><p class="ql-block">说话间,父亲已“押”回了我弟。他果然戴的还是那个已经歪折了沿儿的皮帽子,一身衣服起明发亮,一双“泥疙瘩”棉鞋沾满红红的鞭炮纸屑,脸上灰一道黑一道的。他就是这个样子从凌晨四五点跑到天明,从东头跑到西头,从前街跑到后街,哪里放鞭哪里就有他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从初一响到初五,这五天吃饭家家都要敬神拜祖先,先烧香,后放鞭。香灰倒了,才能撤去给神仙和祖先敬献的热菜热饭。回一下锅,再盛出来,一家人才开始吃饭。这样的仪式一直到初五才告一段落,初五是“破五”,破除一切禁忌。这一天各家各户将屋内屋外打扫干净,垃圾全部清理出去,然后敬迎五路财神,燃炮放鞭,吃饺子。这一习俗在我们老家称为“送穷土”。有些人家还会在这一天到河滩铲一点干净的河沙回来,放进锅里炒玉谷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六,大吉大利。街上的合作社、采购站陆续开门,他们也会放上一串鞭炮,“噼噼啪啪”地延续了年的热闹。</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过完初一过十五,元宵节是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十五这个晚上,小娃家可以打着灯笼在街上游逛。可以看社火表演,可以看卖核桃糕孙家的“羊抵头”灯,还可以看我们隔壁邻居招嫌制作的旋转的宫灯……社火表演通常有耍狮子、旱船、花鼓,虽然简单但却是那时候最有趣的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社火队在村子里串着演,家家户户放鞭接社火。狮子领头进门开始耍,屋里地上、床上舞动一番,耍完了,主家给上一包麻片或是点心都行,社火队专门有背包的收东西。社火一耍就是一个通宵,一个村耍完,下一个村。锣鼓家伙一响,就有人家放鞭炮迎接。一夜下来,点心饼干罐头收了好多袋,耍社火的人困马乏,撵社火看的半大娃子却精神得很,社火头子给娃子们发点吃的打发他们赶紧回家。</p><p class="ql-block">人要过年,牲畜也过年。母亲说:“打一千骂一万,正月十六吃顿饭。”我们家的牛也要过年了。我们家养牛的日子很短,但也曾经逢上过正月十六。那天母亲给牛擀了面,煮熟,放些绿菜,撒了盐,盛出放凉,然后牵了牛来吃,让我们家的牛也过了年。</p> <p class="ql-block">正月十九学校开学,大一点的娃子们都要上学去了,他们的年算是过完了。疯玩的日子结束,一个个换上已经洗了一水的新衣服怏怏不乐地去学校了。</p><p class="ql-block">“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转眼已是二十三,招嫌早早画了金牛图,给左邻右舍一家一张贴上。母亲也用黄纸剪了葫芦的图案贴在窗户上沿,说是太上老君会把仙丹放在葫芦里。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又要吃饺子了,这次是素饺子,母亲说这叫“啃药包”,保佑全家老小无病无灾。</p><p class="ql-block">三十月尽,正月结束,年终于过完了。母亲在厨房张罗着摊煎饼,父亲取了一片儿煎饼到院子里来,说是先要祭天地,让老天给一个好年景,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仰着脑袋,看到父亲抛出的煎饼,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后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水,年来年往,多少往事消散,可小时候过年的情形却是如此清晰地刻在脑海中,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