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襻膊是什么东西?

博士龙

<p class="ql-block">襻膊(pàn bó),又名臂绳,一种挂在脖项间,用来搂起衣袖方便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汉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后来流行到了盛唐时期。</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 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调。可知它是宋代劳动人民为便于操作而发明的通用工具。特种的才用银练索,一般大致不外丝麻作成。”</p> <p class="ql-block">这种用一根绳子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真的是中国人的原创,在日本各种动画和影视剧里常常可以见到,让很多人误以为这是日本自生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日本服饰文化中,当然也是传承中华服饰。日本的这个物件称为襷(发音. jǔ. 日文发音. たすき. ),日语写法Tasuk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asuki (sash),是一种时尚配饰,用于托起日本和服的长袖。它是一种由布或绳制成的腰带,环绕在每个肩膀上并穿过佩戴者的背部。然后,可以将和服袖子的底部塞入环中,将其固定住,以方便使用和发挥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襷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襷」たすき,发音:tasuki,在比赛中规定,襷的长度为1.6-1.8米,宽6cm。这个字其实起源于中国,主要是在穿着古装、和服时,贯穿于肩膀到腋下,用来束缚住和服和袖子的带子,虽然捆绑方法有所不同,但实际作用却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知否》版“背背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否》里的“襻膊”主要出现在几场马球戏里,本来大约是为了表现“古装也可以很方便”这个诉求点吧(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嘿嘿)。但是最终结果只是让剧中人变成了人手一个“背背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衣服已经是窄袖了,袖长也不长,还扎了袖口,这根带子加上去的意义是啥?服装搭配么?还是矫正驼背呢?学生背背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剧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把外套的大袖子扎起来,把里面的小袖子露出来。但是这个小袖子却连扎个袖口的待遇也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得背背佳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襻膊”实际上是比较冷门的东西,只有沈从文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写过一篇《谈襻膊儿》,连“襻膊”这个名字也是沈从文考证得来的。但是当时没有发表,到后来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又提到了“襻膊”,而这篇文章后来也收录在他的全集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衣袖都用绳索缚定挂于颈项间,把袖子高高搂起,实宋代发明,专名宜为“襻膊膊儿”。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调,可知它是宋代劳动人民为更于操作而发明的通用工具。特种的才用银练索,一般大致不外丝麻作成。《武林旧事》卷六记南宋杭州小经纪约百八十种,包括各种小商贩和杂手艺工人,内中即有“襻膊儿”一种,指沿街专卖这种用具并兼修理的手艺人而言。从社会上有出卖或修理这种工具的专业手艺人,可知襻膊的应用必已相当普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记载寥寥,所以只能从时代相近图像中出现的类似物件去推测。沈从文还提到了这应该是宋代劳动人民所发明的,特种会用“银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沈从文提到的那几张图像里的“襻膊”全部不是《知否》里的那种样式,而是一根两头有圈的绳索,圈陶静胳膊里,把袖子全部捋起露出小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画中可见,只是部分人选择了“襻膊”,而非人人使用,并且是劳动、而非运动所需要的配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之水在《两宋茶事》中提到的《撵茶图》里更加清晰,不过也是只有这一个人物形象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知否》与古风爱好者所采用的是日本“襷掛”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直接用一根长带子进行绑缚,背后会有一个交叉,而并非挂在脖子上了。就连古风爱好者出的教程,也与日本如出一辙,只是当代中国的版本里带子更长,更重装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日本的和服袖子更小更短,也不会出现类似扎了袖子其实还是下面有一截“海带”晃来晃去影响手部动作的情况。古风爱好者里不少服饰也存在这个问题,不过他们并不真的参与劳作,顶破天也只是解决吃个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决这个“中日矛盾”的方式也是毫无意外的,直接说日本抄袭我们的就好了!记得还要搭配义愤填膺的语气,对《知否》表达出拯救苍生的欣慰感。</p> <p class="ql-block">绣花版</p> <p class="ql-block">穗子版</p> <p class="ql-block">吴宝玲的《画皮》,这个风格超级日本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的襻膊。</p> <p class="ql-block">2种襻膊绑法</p> <p class="ql-block">第一种绑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先拿出一条超长的绳子,可以用了3m长的发带,找到绳子的中间点,往脖子上挂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绳子在两边手臂各绕一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然后将绳子两头绕到背后交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继续扯着绳子的两头,然后从肩膀上绕到前面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再穿过腋下绕到背后打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再把袖子捋一捋,收进绑好绳子的地方 ,就完成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是超级方便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种绑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绳子两头松松绑个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将绑成圈的绳子套在两个手腕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右手绕个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然后将中间长长的部分抓好,一把将绳子挂到脖子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把袖子往上撩撩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 扯出打结的一边,拆掉之前打的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 调整好位置后重新打结,就完成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