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国师范教育已经走过100多年历史。拨开历史的袅袅尘烟,一幅中国教师与中国教师精神的影像图逐渐清晰起来,这其中闪耀着中等师范教育——即中师教育的熠熠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兴与繁荣,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消逝,这百年中,中师教育以其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充满人文情怀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富于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策略,扎扎实实地为中国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师资,托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塔基。中师学校与它们所培养出来的“中师人”所贡献的教育成果与教育智慧值得称叹,在我国当代教育史上留下的独特而耐人寻味的中师精神值得铭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和几位朋友相聚,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朋友讲到白己的第一学历。这位已是博士毕业的朋友说,我的第一学历是中师。他说,前几年毕业时,许多大学招聘救师,招聘启事上写得非常明白,第一学历必须是985或者211大学毕业。虽然自己是名校博士,还有三年的公派留学经历,依然因为第一学历问题被拒之门外。之所以来到现在的单位,是因为招聘时的人事处长正好也是一位中师毕业生,看简历时高抬贵手,给了个机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座朋友中有四五位都是曾经的中师生。除了那位大学教师,有一位中师毕业后在外创业,现在身价上千万了。一位在一所中学教书,一位转行做了公务员,还有一位办培训学校,已经有了好几个校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曾经共同的经历让大家心里多了一些亲近。回忆当年师范学校读书的岁月,已是多年前的事情。再谈到各自毕业后,多是心思不想留在多村,各想方法走了出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作为从乡村教育走出来的人,大家了解到那些留下来的同学,过得也还不错,但环境、政策和现实,让他们真的奉献太多,而收获太少。虽然有的同学做到了校长、局长,但是,有时候大家見面,交流的共同话题真的不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讨论了两个话题,一是如果当年中师生能考大学,这部分人可能考上什么大学,二是当年的中师学历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推算的方法是:当年,每个县招考的中师生都是全县前一百名成绩的初中毕业生,都是成绩好的学生上中师中专,如果这一部分人上高中,应该都是全县高中前一二百名的成绩。现在,一般的县级高中,考上几百个一本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这样说,当年中师的问学,如果有机会上高中,没有意外,考上一个一本或者重点大学,应该没什么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个问题,中师学历相当于现在的什么水平。当年的中师生毕业,国家给分配工作,是正式的国家干部身份,基本上相当于公务员的层次,这样的待遇,基本上应该相当于一个本科水平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上中师的,多数都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专项培养,功底扎实。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当上了基层的教导主任、校长,更多的则是一直站在三尺讲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本是优秀的璞玉,却做了我们国家教育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在整个社会前进的洪流中,经历过苦难,也享受过体制的优待,奉献了火红的青春,也改变了自身的境遇。也许,他们拥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却没能考大学,没有登上更好的平台,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是他们人生的遗憾。但谁又能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事业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考上教师岗位的不少教师,什么学校毕业的都有,录取的教师中,专业五花八门,有药学专业、有档案管理专业、有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他们是把教育当做就业的一个跳板,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是在别的行业录取不上的情况下,转向考教育。这部分人缺少专业的理论和学识,又怎能胜任教学工作?这也是目前教育处于发展困境的一个原因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国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家及时总结中师的办学经验、提炼中师的精神财富,这无疑对于继承与弘扬我国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彰显中国教师品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已逝,中师不再。这是一个感概的社会!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如今,许多中师生已经退休,更多的中师生默默奉献教育一线。致敬一代中师生,到了行动的时候了,希望大家能从“史”与“今”的视角,勾勒中国教师的品格传承,以此致敬一代代中国教师与他们的历史贡献。愿和天下中师生一起,在历史的天空写下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不应忘记,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历史中,曾经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在教育的荒原上付出了青春年华,播撒了知识的种子,最终收获春色满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师生,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代中师生,是中国教育的基石和脊梁。致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