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洲五大兽指的是非洲草原上的大象、犀牛、野牛、花豹和狮子。这个词产生于十九世纪非洲殖民时期,那个时候,很多欧洲皇室成员、贵族和有钱人热衷于来非洲殖民地参加徒步狩猎,而这五种野生动物被猎手们认为是最具挑战性和最危险的,也是最值得炫耀的猎物。</p> 如今,有这五大野生动物的非洲国家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赞比亚、乌干达、纳米比亚、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和马拉维。 <p class="ql-block">对于到非洲旅游观光的游客来说,能否见全五大兽已经是衡量其非洲之旅是否物有所值的一个公认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洲象</b></p> 非洲象是在地球上行走的最大的动物,它们游荡在非洲的37个国家/地区。它们的大耳朵可以让它们散发出多余的热量。非洲象的上门牙发育成象牙,并在其一生中不断生长。非洲象有两种:灌木象和森林象。灌木象比森林象大,它们的象牙向外弯曲。除了体型较小之外,森林象的颜色更深,它们的象牙更直且指向下方。<br> <h5>上个世纪,非洲象的数量有三百到五百万,由于狩猎而严重减少到目前的水平。在1980年代,估计每年有十万头大象被杀死,在某些地区,多达80%的大象群消失了。近年来,对象牙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来自亚洲的需求,导致偷猎活动激增。由于非法象牙贸易偷猎激增,曾经显示出复苏迹象的大象种群可能面临风险,尤其是在南部和东部非洲。</h5> <h5>由于国际象牙贸易的偷猎以及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非洲象的数量急剧减少。据估计,野生的非洲象总数约41万头,其中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由森林象组成的。</h5> <h5>虽然除了人类,大象没有什么天敌,但鬣狗还是要防犯的。</h5> <h5>一只母狮试图猎杀落单的独象。</h5> <h5>万兽之王狮子在大象面前,就显得是小巫见大巫了。</h5> <h5>这象给人留下孤独悲怆的感觉。</h5> <h5>水对大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象一般会记住哪里有水,在旱季可以带领象群寻找到水源。</h5> <h5>这张照片很有视觉张力。</h5> 非洲象的存在有助于为许多其他物种维持合适的栖息地。 在中非森林中,多达30%的树种可能需要大象来帮助传播和发芽。 非洲象在塑造栖息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为它们对从淡水到森林覆盖的各种因素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h5>摄影师想表达的是对象的命运的担忧。</h5> <h5>这有点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意思。</h5> 随着栖息地的缩小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和大象越来越多地相互接触。在农场与大象栖息地接壤或跨越大象迁徙走廊的地方,对农作物和村庄的破坏可能变得司空见惯。这通常会导致大象在不可避免的冲突中被人射杀,但人们在试图保护自己的生计时也可能会被大象践踏而丧命。 <h5>夕阳下,象群走向荒野,很有点凄凉感。</h5> <h5>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大象疗伤。</h5> <h5>远处的雪山隐约可见,画面宁静和安详。</h5> <h5>非常喜欢这张照片。</h5> 随着不断扩大的人口将土地用于农业、定居点和开发,非洲大象的漫游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大象的活动范围从1979年的300万平方英里缩小到2007年的略高于100万平方英里。商业伐木、生物燃料种植园以及采伐和采矿等采掘业不仅破坏了栖息地,而且还为偷猎者打开了进入偏远大象森林的通道。贫困、武装冲突和内战造成的流离失所也加剧了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犀牛</b></p> 非洲犀牛分黑犀牛和白犀牛两种。由于成功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南非,这两种非洲犀牛的数量近年来都在增加。事实上,白犀牛已经被从灭绝的边缘拯救过来了。目前,白犀牛的数量在两万头左右。不过,黑犀牛仅有五千左右,仍处在灭绝的边缘。<br> 然而,由于偷猎激增以满足对非法犀牛角的需求,这两个物种再次面临风险,主要是在亚洲。各国和环保主义者正在加紧努力,但目前被偷猎杀死的犀牛数量仍创了纪录。 <h5>就在150年前,非洲的大草原上还栖息着超过 100 万头黑白犀牛,但欧洲来的殖民者的无情狩猎导致犀牛数量和分布迅速下降。</h5>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随着对犀牛角(亚洲传统药物中的一种珍贵成分)需求的增长,偷猎活动也升级了,这使这两个物种都处于危险之中。由于大力保护和反偷猎努力以及国际禁止犀牛角贸易,一些非洲犀牛种群现在稳定或增加。<br> <h5>犀牛与犀牛鸟。</h5> 然而,非洲大陆上剩下的大部分犀牛仅生活在四个国家: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肯尼亚。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非洲犀牛在保护区之外生存了。 <h5>犀牛在自然界没有什么天敌,唯一能对其造成威胁的是偷猎者的猎杀。</h5> 白犀牛比黑犀牛大,上唇呈方形,几乎没有毛发。虽然该物种首当其冲地受到偷猎激增的影响,但它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br> <h5>白犀牛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1895年在南非发现了不到100头的种群。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保护和管理,白犀牛现已超过20,000 头,并已重新归类为近危物种。</h5> <h5>犀牛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并在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重要的食草动物,消耗大量植被,这有助于塑造非洲景观,并有利于其它动物并在生态系统内保持健康的平衡。</h5> <h5>这是华裔摄影师菲利普拍的照片,犀牛眼睛里满是忧郁的神情。</h5> <h5>作为非洲的“五大兽”之一,犀牛是游客的热门看点。</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洲野牛</b></p> 非洲只有一种野水牛,但存在四个不同的亚种:森林水牛、西非稀树草原水牛、中非水牛和南部稀树草原水牛(也称为开普水牛)。<br> 稀树草原水牛不仅在大小上差别很大,而且它们的角的形状和颜色也差别很大。成年牛通常是深灰色或黑色,而幼牛通常是红棕色的。体型较小的森林水牛即使成年后仍保持红色,但在乌干达西部,许多稀树草原水牛也是红色或淡橙色而不是黑色。成年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脱毛。 <h5>非洲野水牛其实跟中国南方农村的水牛看上去没什么区别,跟印度的水牛外表上也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应该有相同的基因。不同的是,牛在印度是神,在中国得下田干活,在非洲它们就是到处闲逛,当然还要提防食肉动物的攻击。</h5> 雄性和雌性的野水牛都有沉重的脊状角,从头部直出或向下弯曲然后向上。牛角是对付掠食者的强大武器,也用于在牛群中争夺生存空间;雄性在争夺统治地位时使用它的牛角。 <h5>非洲野水牛的主要冲突是由于人类不断扩张生存空间,吞噬其领地而产生的。</h5> 成群结队是非洲野水牛对抗捕食者的方法之一:大群减少了任何个体被狮子挑出来的可能性。雌性和它们的后代构成了牛群的主体,而雄性可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它们自己的群体中。这些群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4至7岁的公牛,另一类是12岁及以上的公牛。年长的公牛通常更喜欢独处。<br> 母牛在四五岁时生下第一只小牛。它们通常每两年只产一次犊,大多数分娩发生在雨季结束时,此时丰富的草可以提高雌性怀孕或哺乳期的营养水平。母牛和它的后代有着异常强烈和持久的关系,公牛则完全不管它们的后代。小牛被哺乳长达一年之久,在此期间完全依赖于它们的母亲。母牛的后代通常留在出生的群体中,但公牛在大约四岁时离开。<br> 非洲野水牛的视力和听力都很差,但它们的嗅觉很发达。它们似乎也很难调节体温,这也是它们大多在夜间进食的原因。尽管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很安静,但它们确实会交流。在交配季节,它们会发出嘶哑的咆哮声,一头处于危险中的小牛会悲哀地咆哮,呼呼牛群的成员去保护它。 <h5>非洲野水牛的天敌是人类、狮子、豹子、鬣狗和非洲野狗。成群的水牛并不怕任何猛兽,但落单的水牛则抵挡不住群狮的围攻。</h5> 在国家公园之外,野水牛会被农民被认为是农作物的害兽,并且由于它们的体型、攻击性和强大的角而被视为危险动物。在东非,众所周知,它们会破坏围栏、糟蹋农作物,甚至可能将牛病传播给牲畜。历史上,1890年代的牛瘟大流行期间,非洲水牛就遭受了最严重的数量下降。由于与胸膜肺炎相结合,导致那时牲畜和野水牛的死亡率高达 9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洲花豹</b></p> 非洲花豹(African leopard)是猫属猫科的成员,现存有近70万只。它们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亚和中亚的一些地区、俄罗斯南部以及印度次大陆到东南亚和东亚。因为豹种群受到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的威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在减少,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br> 像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非洲花豹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运动型掠食者,它们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8英里,并在空中向前跳跃6米,令人印象深刻。 <h5>非洲花豹的皮毛上覆盖着玫瑰花状的斑纹。豹皮上的玫瑰花结没有斑点,不像它们的近亲美洲虎那样。非洲花豹在野外的平均寿命为10至12年。</h5> <h5>有研究表明,今天花豹的活动地域只占其历史范围的约四分之一。</h5> 非洲花豹主要是夜间活动的独居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度过,以远离其它可能构成威胁的捕食者。它们会捕猎各种各样的动物,从小型哺乳动物到大型有蹄类动物,从爬行动物到鸟类,有时甚至是昆虫。<br> <h5>从树上扑向猎物。</h5> 在有竞争对手的地方,花豹会将猎物藏在茂密的植被下或将其吊在树枝上。它们是非常强壮的登山者,肩胛骨有一个特殊的附着点,可以增强攀爬肌肉。 <h5>母花豹通常会生下一窝两到三只幼崽,在它们学会如何捕猎之前,母豹会陪伴幼豹大约两年。这种天然的母性,跟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母爱大概没什么关系。</h5> <h5>非洲花豹面临着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增加、猎物减少和狩猎管理不善等问题。花豹也因其广受欢迎的皮毛和用于仪式目的的其他身体部位而被非法捕杀。</h5> <h5>非洲花豹跟老虎似乎很像?</h5> 非洲花豹对人为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的生态恢复能力有限,因此更多地局限于保护区——除非采取保护措施,否则预计未来数量肯定会下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洲狮</b></p> 强大而威严,非洲狮子是草原的百兽之王,它在非洲草原食物链的顶端,没有天敌。但不可想象的是,由于生活空间的丧失和与人的冲突,过去三代非洲狮的数量下降了40%以上。<br> 通常情况下,狮子栖息在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但它们不合适在茂密的森林中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狮子分布于整个非洲、东南欧、高加索以及西亚和南亚。自1996年以来,它被列为易危物种,因为自1990年代初以来,非洲国家的种群数量下降了约43%。在指定的保护区之外,狮群是无法生存的。虽然下降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栖息地丧失和与人类的冲突是最令人担忧的原因。 <h5>狮子是唯一群居的大型猫科动物,它们也最善于交际。狮群通常由相关的雌性和它们的幼崽组成。狮群中占主导地位的雄狮,有着流动的鬃毛(雄性气概的标志),它们会为维护其在狮群中的繁殖权和领域权而跟外来的雄狮拼死一战。</h5> <h5>母狮和它的两只幼崽。</h5> <h5>群居的母狮,会相互照顾幼狮。</h5> <h5>小动物总是很萌的,尽管它们长大以后会成为草原杀手。</h5> 非洲狮曾经分布在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但现在只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发现,其中80%分布在非洲东部或南部。五个最大的狮群中有三个在坦桑尼亚。近几十年来,狮子已经从12个撒哈拉以南国家消失了。目前,野外狮子只有大约20,000只。 <h5>三只雄狮合伙打劫,估计啥动物都在劫难逃。</h5> <p class="ql-block">狮子是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顶级掠食者,无论是草原、沙漠还是开阔的林地。这意味着它们在保持其他动物(尤其是斑马和角马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健康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反过来又会影响草原和森林的状况。</p> <h5>一群母狮在猎杀一头野牛。</h5> 狮群捕猎通常是母狮的事,但公狮却享有进食的优先权。这看上去似乎不是很公平,但考虑到雄狮需要保护狮群的领地,驱逐外来公狮(外来公狮会咬死狮群里的幼狮),并且在母狮无法扑倒水牛这样的大型猎物时出手,狮群的这样分工,还是合理的。 <h5>两头公狮在扑杀一只落单的幼象。</h5> <h5>不知道草原霸主与河中蛟龙干起来,谁会是谁的腹中餐?</h5> <h5>雄狮霸气凛然。</h5> <h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的眼睛,人们会琢磨,它在想什么呢?现实是,即使是万兽之王,它的命运仍然掌握在地球顶级生物:人类的手中。</h5> <h5>它的眼神流露出一丝的忧郁。</h5> <h5>一般的摄影爱好者要拍到这些如此个性化的雄狮照片,大概很难。角度,背景,光,时间和地点,对于跟随旅游车的游客来说,都没有保证。</h5> <h5>夕阳光照在雄狮的脸上,角度也很合适。</h5> <h5>这张应该有闪光灯补光,几乎像是摆拍了。</h5> <h5>形象很高大:任你乌云压顶,我自归然不动。</h5> <h5>扑向镜头,不怒而威。</h5> <h5>它似乎在沉思什么?</h5> <h5>狮王末路?</h5> <p class="ql-block">作为人类文化中最广为人知的动物象征之一,狮子在雕塑和绘画、国旗以及当代电影和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自罗马帝国时代以来,狮子就一直被饲养在动物园里,自18世纪后期以来,狮子一直是世界各地动物园寻求展览的重要物种。对狮子的文化描绘在古埃及很突出,而且,几乎在所有古代和中世纪文化中,都有对狮子的描绘。 </p> <p class="ql-block">因为老虎比狮子更聪明、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狮子很早以前就在南亚绝迹,而老虎则一直生存了下来。这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老虎比狮子更出名就是很自然的。很多专家相信,如果老虎和狮子单打独斗,老虎的胜面要大些。</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猎豹</b></h3> <h5>猎豹不在非洲五大兽之列的原因,应该是当年猎手们觉得猎杀它太难了,但游客对它的喜爱不在五大兽之下。</h5> 猎豹(Cheetah)以其金黄色、黑色斑点的皮毛而闻名。 猎豹身材苗条,腿部肌肉发达,长长的腿——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与它们的体型有关。 它们有一个小而圆的头,有灵活的脊椎和深胸。 猎豹的鼻孔很大,可以增加氧气的摄入量,眼睛的高度可以达到 210度。 它们有独特的黑色"泪痕",从每只眼睛的内角延伸到嘴巴,可以作为白天狩猎的防眩光机制。<br> 猎豹还有其他有助于提高速度的独特功能,例如用于牵引的脚上的特殊垫。 它们的长尾巴充当方向舵并有助于保持平衡。 与其它猫科动物不同,它们不能收回爪子,这是一种像足球运动员的防滑钉一样帮助保持牵引力的适应性。 <h5>猎豹大概是这个星球上最漂亮的猫科动物了。</h5> <h5>猎豹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陆地哺乳动物。 它们可以达到每小时65英里的速度,并在3秒内从0加速到70英里/小时。</h5> <h5>猎豹是白天捕食的食肉动物,通常是在黎明或黄昏凉爽的时候。它们捕杀的猎物包括羚羊、地栖鸟类、兔子、豪猪和鸵鸟。猎豹追捕猎物需要大量能量,因此追捕后通常会有一个恢复期。猎豹必须迅速进食,以免它们的食物被狮子、秃鹫或鬣狗等其他食肉动物抢走。</h5> <h5>与人类的冲突是猎豹面临的主要威胁。因为随着栖息地和可用自然猎物的减少,猎豹更有可能攻击牲畜,导致农民杀死它们以进行报复。</h5> <h5>据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目前全世界野外的猎豹数量在六千只左右,只有约5%的幼猎豹能最后成长为成年豹。</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华人摄影师杰夫拍摄的一张</span>广为人知<span style="font-size: 15px;">的照片。这样的瞬间,遇到很难,抓拍到更难;而角度光线动物位置和神态都恰到好处,照片几乎可以说是不可重复的。</span></h5> <h5>这张照片将母豹的母性和幼豹的恋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温馨感人。</h5> <h5>不过,野生动物习性中的母性毕竟不能跟人类的母爱混为一谈,或相提并论。跟狮子群居生活不同,豹子是独居动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独立活动的。所以,小豹长到一岁多可以自己捕猎后,就会被母豹赶走。母豹的这种习性显然是不能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人类的母爱同日而语。</h5> 猎豹需要大面积的相连栖息地才能生存,所以,随着人类活动在猎豹栖息地的扩大,栖息地丧失是对猎豹的另一个主要威胁。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和外来宠物贸易是对该物种的其他主要威胁,猎豹经常被偷猎以获取它们的皮毛。 <p class="ql-block">很多专家悲观地估计,再过二十年,猎豹这个物种很可能会在地球上彻底消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悲观的前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研究地球演化史的专家考证,自从人类走出非洲,几乎所有已知的生物物种的灭绝,都与人类文明进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发现倒是没有多少意外,因为人类的文明史,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就是顺人者昌、逆人者亡的演化史。所以,作为宠物的阿猫阿狗活得很滋润,做苦力的牛马也活了下来,而豺狼虎豹等无法与人类和平相处的猛兽,它们要么被赶尽杀绝,要么躲避在非常寒冷的极地,或高山峻岭这类地球上不合适人类生活的偏僻角落里苟延残喘。</span></p> <h5>据说一只老虎就需要至少80平方公里的地域供其捕猎,而这样大的地盘可以开多少家工厂,生产出多少商品供应市场,或者种多少庄稼生产出多少粮食?如果能够改变老虎的基因,让它们如猫般驯服,可能还有希望不用呆在动物园里...</h5> <p class="ql-block">以非洲野生动物的现状和历史发展规律来判断,一百五十年内,除非有奇迹发生,否则非洲五大兽被灭绝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当然,除了在人工饲养的环境,如动物园或动物保护区里被保护下来的外。</p> <p class="ql-block">所以,非洲这个野生动物最后的伊甸园的前景,实在不容乐观。</p>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中图片均取自谷哥图库,摄者不详,请勿商用。</span></h5><p class="ql-block"><br></p> 谢谢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