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董官村西董大院参观记

红叶

<p class="ql-block">  腾冲西北董官村的西董大院,因清末民初居住此地的董氏家族极负商界盛名而称为“西董”。西董大院历经百年,现已发展成以翡翠开采、加工、经营为主,集腾冲特色美食、古村落保护、西董商旅文化开发为一体的百年老店,但我更喜欢这里的古建、楹联和花树。</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往里走几步,有一个牌楼,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坚固结实。牌楼两层,下层大石砌成,上层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厚重中又有轻盈之态。此为当时寨门,也是防御堡垒,现在人们叫它大石门。牌楼上题一匾额,为“高节林立”,据说是光绪帝所题;楹联上联为“苦志励卷施三世四人称节孝”,下联为“芳薇扬绰楔一家千古树仪型”,楷书阴刻。庄严古朴的牌楼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村内董氏宗祠是一处显眼的建筑群,保存很完整。宗祠分两部分,祠外一片开阔地,大门正对一面大照壁,弧形,五开间。中间三间,高于两侧,白墙黛瓦,翘角凌空。正中题“江都洐泒”四个大字,楹联为“古树村庄风尚朴,清池荷芷水生香”。太喜欢这个“水生香”了!楹联嵌于条形凹槽中,阴刻。字体端庄,笔力深厚。</p><p class="ql-block"> 照壁前一片荷塘,半圆形,石制围栏,塘內蓄水。可以想像,盛夏时节,荷花绽放,荷叶田田,荷风习习,荷香远播。真是充满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从荷塘到宗祠大门只几十步,跨五级台阶,登上祠门,两进院子,层层升高,檐阶廊柱,都俱特色,格局皆一正两厢。这里有两副楹联,其一是“松竹梅兰菊千秋格调,仁义礼智信百世祈求”,行书,红底金字;另一副是“古训家风经田史地,陶朱世业善举仁心”,黑底金字,楷体,昆明陈荣昌题。匾额为“典数佩弦”。</p><p class="ql-block"> 宗祠和照壁以墙相连,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两道墙各开一道 门,方便行人出入。</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董花园,看到这里的院子虽不比晋商大院规模宏大,但毕竟保留了基本的原汁原味。院子格局也是“三坊一照壁”,我们请教了工作人员,“三坊”就是所谓的“一正两厢”。院子大都老旧,不见雕梁画栋,但整体镂空的木质墙壁和门窗,都诉说着过往的繁华,蕴蓄了董家先辈的奋斗史。而门柱上的楹联则尽显董氏先人的高雅志趣,“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秋月满轩吟橘颂,春风半席捡茶经”。真是“护门草亦芝兰味,掷地文成金石声”。</p> <p class="ql-block">  花园内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各种花树,对于北方黄土高原上长大而又喜欢花草的我来说,这里简直是人间胜境。茶树是这里最亮眼的,几乎到处都有,盆栽的,地栽的,白的,红的,粉的,其中不乏百年老树,苍劲的枝干上布满苔痕,但树叶依然油亮,花朵硕大。白的纯洁,红的鲜艳,粉的娇嫩,让你一看就联想到杨朔先生的《茶花赋》了。</p> <p class="ql-block">  屋子里看到两盆兰花,真是清奇可爱。窄窄的叶子,有的高挺,有的弯曲,花儿也娇小,五个花瓣,各具姿态,中心花蕊,更不知如何描述才好。这样可爱的花儿,配上古色古香的花盆,陈于或红木或紫檀做的高几之上,与古镜、字画等相映成趣,真是典雅极了!</p> <p class="ql-block">  大花蕙兰则既有兰花的摇曳多姿,又有兰花没有的饱满花朵。一盆盆的大花蕙兰正是时候,明黄,皮粉,一串一串的,都鼓成了大泡泡,好像伸手一捏就会爆炸。</p> <p class="ql-block">  园内花树栽种极讲究,按照房屋建造“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结构,其实院子都不大。但即使是小院子,也要种植花树,一般左右对称,山茶、桂树、梅花、玉兰、翠竹、芭蕉,苏铁等等,好多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树。这两天,山茶骨朵满树,也有零星花朵,到春节期间可能就全部怒放了;而玉兰比我们当地竟早开放三个月。有一棵香橼,果子硕大,有黄的有绿的,果皮粗糙,远看以为是柑橘,走近看才知自己真是孤陋寡闻。大点儿的院子还会摆放许多盆景,多是直径近一米的大盆,里面有玉兰、梅花、罗汉松等,好多都是老桩,盘曲嶙峋,充满古意。</p> <p class="ql-block">  最泼辣的是“多肉”植物,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器皿都可栽种,讲究点儿的用陶盆、陶罐、陶瓶,有土陶的,也有彩釉的,有的还专门开个口子,为“多肉”造型。不大讲究的那就随便一个小塑料柸子都能长出“多肉”来,一段烂树桩,挖掉芯儿,里边有点儿土壤什么的,形形色色的“多肉”植物就长得热热闹闹,形成气候。</p> <p class="ql-block">  总之,徜徉在西董大院,你就像处在时光隧道里,一百多年前主人严谨的家风,奋斗的历程,高洁的情操,都如缕缕清风扑面而来,也让你懂得:人生就应该是一部奋斗史,而每个人的奋斗的力量凝聚起来,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