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追寻逝去的年味2

wzj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随笔·追寻逝去的年味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北方的重要节日。相传这一天灶王爷会从人间重返天庭,向玉帝报告家里人的善恶,于是人们就会在灶王爷的像前供奉上糖瓜,灶糖,希望灶王爷可以在玉帝面前多说好事,这样家中就会平安祥和。这也应验了那句俗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这一天,人们会遵循一些特殊的习俗和禁忌,以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家乡民风淳朴、百姓善良,虽遵循传统习俗,但也有各自的讲究做法。这天早上,全家人便早早地把屋子里所有的铺盖搬在外面,开始打扫屋内房梁、炕上和地下的灰尘垃圾,恨不得将过去一年里的晦气霉运一扫而空,幻想着红日东升、紫气东来、喜事连连。我家祭灶的仪式比较简单,在泥补炉灶之前点一张黄表纸,炉灶泥补就绪了,也就完成了祭灶仪式。</p><p class="ql-block"> 长大之后,每年的粉刷墙壁都由我来完成。用熬好的白泥开始横一遍竖一遍地粉刷墙壁。闻着满屋子弥漫的白泥味儿,欣赏着粉刷过后横竖相间隐约可见的方块墙壁,幻想着在这粉刷一新的墙壁上把买回的年画贴上,一定会蓬荜生辉,带来吉祥如意。随着年味越来越浓,我的心里便对新年的到来愈发充满了愉悦和希冀。</p><p class="ql-block"> 打扫整理好自家屋子之后,我便站在村中间唯一的水井旁吹起了口哨,招呼村里比我大一点和比我小一点的少男少女,各自拿着从家里带出的铁掀、铁镐、扫帚、铁锹,铲除井口上厚厚的积冰,打扫连接各家各户的土路,为方周四邻的老乡在过年期间来井上担水扫清道路,消除隐患;也为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新鞋相互走串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经常支持我完成这些活儿的有曹三、贺三、田三、存牛、银柱、润梅、永福、四翻、巧秀、巧玲、金月、秀娥、记记等人。曹三和世光同龄,比我大两岁,但曹三经常参加这些志愿者活动。在寒冷的冬天,他干起活来雷厉风行、大汗淋漓,这一举动曾被我写在作文里,受到长胜学校我的语文老师张瑞山在全班语文课上的点评表扬。</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带动下,大人们有时也加入其中。哑巴永良虽然不会说话,但脑精好使,会写字刻章,力气很大,也勤劳能干,他能把几个人搬不动的冰块凭一己之力撼动。这时一起参加干活儿的人们为哑巴永良竖起了大拇指,而他自己却以谦虚的微笑予以回敬。那时的人们以领袖的一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座右铭,在得到别人夸赞的时候是不愿明显的表现出得意之色,不然一不留神就会被冠以骄傲自大的帽子。就像投篮投进去一个三分球的人,在人们的喝彩鼓掌中常常会以低头表示谦虚,给人以再接再励的样子,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推崇,全然不像现在的人们在表演的舞台上竭尽所能,将才艺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张扬跋扈、嚣张恣睢。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开始发生微小的变化。社会上曾经流传着一种新说法:凡是骄傲自大的人,往往是有主见,有能力的人;凡是谦虚菲薄的人,常常是无主见,没能力的人,就像电灯泡一样:瓦数越大发出的辉光就越强,完全颠覆了传统、改变了观念。然而,我却以为事物都是辩证的统一,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人们以领袖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为荣。因此,在过年之前,慰问村里军属家庭是我们这些学雷锋志愿者光荣而自觉的行动。于是每到年关,我便带着村里的少男少女,给村里唯一参军的二福叔家里扫院担水,然后在门框两边贴上一副由自己书写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诗句,算是一副对联,乐得刘娘娘直夸赞我:“这个小子长大后不知给谁家做女婿呀!”</p><p class="ql-block"> 做完这些好事之后,在我的带领下,一支由我和丽凤、金月、俊俊、秀娥和贺三、田三兄弟等临时组建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给二福叔一家自编自演了一场“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的歌舞表演。感觉没有尽兴,我们又一边舞一边唱起了“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大风浪里练红心,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敢把一切反动派消灭光”等歌舞。在院里电灯的映照下,我们的舞姿虽说不怎么协调优美,甚至显得笨拙滑稽,但歌声却能响彻小院、回荡四周,让坐在屋子里从玻璃窗口望向外面的刘爷爷和刘娘娘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当兵的二叔虽然没有看到我们的表演,但他一定听说了我们的行动。后来二叔回家探亲过年,带回了茅台酒给我尝了一樽,口感粘稠醇香,是二叔让我第一次尝到了茅台。二叔转业后,安排到达旗糖厂工作。我在达一中上高中时,二叔隔三差五地让我过去改善伙食,酥鸡、肉丸子、麻花这些过年时也吃不上的好东西能在二叔那里得以饱尝。过年他是我们家的常客,只要有二叔在,父亲举办的酒桌上一定热闹。二叔非常仗义,待人真诚热情,前几年听说他得了重病,我专程开车去家看了他,却因他在医院化疗没能见上一面,于是给二婶放了五百元以表对他的感激和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打扫完自家屋里屋外的卫生和全村的卫生之后,迈向年关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这时家家户户开始贴年画,糊窗子,贴窗花。做这些活儿是有讲究的,一般要在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上午进行,以求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我把从供销社里买回的年画都钉在粉刷一新的墙上,便和永福一起挨家挨户去观赏乡亲们的窗花和家里墙上的年画。每家的年画虽然丰富多彩、真切动人、异彩纷呈, 却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毛主席与青年、知识青年在农村、农民打粮获丰收、女人树上摘苹果、小姑娘戏鲤鱼、孩子捧书学习等图片都栩栩如生、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秀娥家贴的是《白毛女》里的喜儿获救后和大春等人批斗大地主黄世仁、穆仁智的年画。大概是出于对大地主发泄不满的原因,我和永福三叔悄悄地在两个大地主的嘴上画了八字胡加以丑化,后被秀娥爸妈发现引来二老的责骂。家乡过年的习俗是邻里之间相互走串。一天晚上,我与占华在三叔永福家看到了和秀娥家同样的那幅画。因家里有人,这次没敢给两个大地主画八字胡,只是占华指着画上被批斗的黄世仁说那是我爷爷,我也反唇相讥地予以回击。这样两个人便抱在一起相互推搡,不小心把华华摔在了永福三叔家的水泥灶台上。华华本能地顺手拿起火炉下面的一块儿脏布捂在鼻子上,惹得美珍姑忍俊不禁地偷笑,后来美珍姑才说,那一块儿布昨晚上她擦过脚,是一块儿擦脚布。这事让双方大人知道后,母亲给占华买了一盒跌打损伤丸算是了事。当我和占华走出故乡偶有相遇时,每次看到他的扁鼻子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年过年时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家乡的邻人总是如此地憨厚朴实,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尽量遵循礼让和谅解的古训,从不希望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总以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吃一口水井,走一条乡路,低头不见抬头见。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总免不了磕磕碰碰,让人一步自然宽,自建社以来乡亲们相处地都比较和谐。正因为如此,我们以土生土长在“团结村”的村民为荣,以从“团结村”走出去的游子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随着私有化的普及蔓延,现在人们处理事情的心态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著的思维方式是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第一,他人利益第二。思考问题从不站在对方的角度,甚至无理取闹,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闹得弗反盈天、鸡飞狗跳,不可收拾。现在人们普遍地意识到世风日下、年味难觅,这也许是我写《追忆逝去的年味》一点反思和启迪吧!(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元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