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中国 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展览的第二部分是<b>宅兹中国</b>。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当我们走进夏商周的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宅兹中国”分为“建中立极”“青铜时代”“礼乐大成”三个板块。我个人认为展览第二部分是整个展览最精彩的,这里有许多重量级国宝中的精品,可谓国宝中的顶级国宝!</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铬文,长达122字的铬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做出营建东都这一重大决策的经过。铬文中留下了祭告上天的话:“余奠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定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天下之人。铬文中的“中国”即为洛邑所在的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考古界著名的二里头遗址恰恰就是洛阳盆地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p> <p class="ql-block"> 此图中红线圈出的“宅兹中国”,即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 ,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即“宅兹中国”,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p><p class="ql-block"><b> 何尊铭文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b></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p> 我们在这里参观时正好遇到讲解员给观众讲解,听完讲解感觉受益非浅,很可惜,我只录了一半。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里头铜爵,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容器。青铜爵最初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主要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爵为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爵的造型具有鲜明青铜器特征的艺术创造。现场观看时感觉这件青铜爵造型非常优美,身姿玲珑,一切都恰到好处,添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不仅是文物,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p>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是夏代石器,堪称国宝中的超级国宝,也是属于永久不允许出国展览的国宝之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代的时候,二里头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 <p class="ql-block"> 2002年在洛阳市偃师市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队在靠近宫殿区中轴线的地方发现了一座贵族墓,在这座墓中出土了一件超级国宝,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它是超级国宝呢?我们首先看绿松石。绿松石龙形器全长约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而厚度仅为0.1厘米左右,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文物中目前仅此一例。其次我们看龙。整条龙巨头、蜷尾,龙身是曲伏有致,栩栩如生,给人以极强的艺术观感。在二里头之前龙的形象是五花八门的,比如说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陶寺文化的蟠龙等等。那么到了这里,随着中原王朝的社会文化整合,龙的形象有了一个收束,开始规范化一,并且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作为兽面纹固定下来,成为王室贵族礼器或者威权物品最重要的装饰主题,因此它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第三我们看铃,龙身上有一个铜铃,铜铃内有玉石的铃舌。直到今天铜铃都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诗经》中记载周王祭祀于宗庙,就有“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场景的描写,这与绿松石镶嵌器(龙形器或铜牌饰)、铜铃往往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p>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似龙似蛇,似牛似鹿,也许暗示了早在夏代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有了龙蛇崇拜的习俗。<br> 铜牌饰的正面均近圆角长方形,有的呈亚腰状。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绿松石片被琢磨成各种形状,勾画出神兽奇异的眼、鼻、角和其他部位;神兽虽形态各异,但均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做工精巧,令人叹为观止。铜牌饰作为随葬品,一般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前或腕部附近,两条长边外侧各有两个穿孔的纽,或许是缝缀在衣物或其他介质上的。关于其功用,学界推测有护臂说、马具说、权杖说、法器说等,众说纷纭。 这也是一件重量级的国宝——邓仲牺尊 ,1984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牺尊是一种盛酒器,出现于商,沿用至周,造型独特,数量罕见。这件铜牺尊造型奇特,铸造精工,纹饰缛丽,是青铜礼器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器身是一只站立状怪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耸立双角及两耳,曲颈短尾,四蹄足,身有双翼,头顶立一卷尾虎,胸前及臀部各有一条回顾式立体卷尾龙,兽背铸有椭方形尊口,盖钮为立体凤鸟兽首前瞻,兽鼻隆起,耳朵竖起,腹部两侧各有一个鸟形竖扉。器身上装饰着夔纹、饕餮纹、虎纹等,通体再填以细雷纹,繁缛精细,富丽堂皇,体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水平。器腹及盖内有相同铭文二行六字,记邓仲作器,因此称为邓仲牺尊 。 玉璋 这是一段陶排水管,它两端呈现直径较小的状态,表明它可以与其它陶管子连接。中国考古学家对出土的陶排水的最新研究表明,该排水系统距今约有4000年历史,是中国已知最早陶排水系统,可能是先民对环境危机的早期社会和环境适应策略,体现出一个史前社会进行集体水管理的早期案例。 “宅兹中国”这部分展品中有许青铜器物和玉器都与“妇好”这个人物有关,本篇文章 的接下来的部分也主要展示妇好墓出土的部分器物,所以,我们这里先来认识一下“妇好”。 妇好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女英雄。从考古对她墓地的挖掘中推断她的姓应是“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妇好的“好”字,在卜辞中的写法或者是左子右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上还有种很复杂的写法是中间一个“子”,左右各有一个“每(母)”,应该是“好”的繁构。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商王武丁对周边各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著名将领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对巴方作战中,率领沚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是为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和特权,深受武丁宠爱,被封于外地,担负守土、从征的重任。天不假年,妇好于武丁中期长辞人世,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悲痛的武丁没有将妻子葬在王陵区,而是安葬在宫殿区内,地苑之畔,墓上建超享殿,供武丁与后代追思祭拜妇好。这体现了武丁既不忍夫妻阴阳相隔的悲情,又希望依仗女战神守护商朝社稷的期许。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妇好为“母辛”、“后母辛”。妇好墓于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 后母辛方鼎,高80.1厘米,横长64厘米,长方形口,折沿方唇,立耳。腹下微敛,平底,四中空柱足。腹四角各饰扉棱。口沿下饰饕餮纹带。四辅角加饿饕餮纹。腹面两侧及下饰乳钉纹带。足上部饰饕餮纹,下加弦纹。内壁中部有铭“后母辛”三字。方鼎出自妇好墓。铭文“后”即王后,“母辛”为妇好庙号。此器当为其子辈祖庚、祖甲所制。 妇好象牙杯是商代晚期象牙制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北妇好墓。共有3件。其一为虎鋬杯,杯身为长筒形,流口部依象牙的原形略有弧曲,筒身一侧按一虎形鋬。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象牙杯,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画龙点睛的就是镶嵌在象牙中的绿松石。杯身似觚形,一侧按一夔形鋬。通身雕刻花纹四段,自上而下分别为饕餮纹、饕餮纹、夔纹和大三角纹、变形夔纹。饕餮的眼、眉、鼻部嵌绿松石片,各段花纹之间用绿松石嵌成细带为隔。夔形鋬上端雕鸟纹,中部雕兽面,亦点嵌绿松石为饰。杯雕琢细腻,花纹瑰丽繁缛,堪称古代艺术珍品。 妇好钺,商代晚期文物,是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大型青铜钺。共出土两件青铜钺,是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青铜钺。妇好墓共出土两件青铜钺,青铜钺制作精美,其中一件上饰有双饕餮噬人头纹,另一件饰一头双身龙纹,其下饰三角形纹。两件均铸“妇好”铭文。其中双身龙纹钺通长39.3、刃宽11.8厘米,重8.5公斤,另一件饕餮纹铜钺重9公斤。双身龙纹钺身略呈斧形,弧形刃,平肩,长方形,内肩上有一对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铭文字数,龙鼻上铸铭文2字,铭文释文为妇好。我感觉,作为女性,作战时手持这样重量的兵器,真真令人佩服!<br><br>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司兔丂(此二字上下合起读QIAO,因电脑上无此字暂用“兔丂”两字代)母 ”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司兔丂母癸 ”铜方尊,据说考古博物馆外形的设计,即来自于此尊。</p> <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司兔丂母 ”铜圆尊。</p> 妇好墓出土的妇好圈足铜觥,通高22、通长28.2厘米,重3.35公斤。从整体看似一蹲坐的虎,虎的前肢抱颈,后肢作蹲状,长尾上卷,后端为一站立鸱鸮。短流扁长体,扁圆形矮圈足,底部略外鼓,牛头鋬,流下有细棱脊一条,下通圈足,圈足后端亦有一条棱脊。盖的头端为一虎头,后端为一鸮头,中部有一较长的棱脊,脊两侧饰夔纹。内底铸铭文2字,铭文释文为妇好。 下面也是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和玉器 铜爵 妇好“铜斗” 妇好铜方彝(右二) 妇好铜箕形器(右) 妇好墓出土的龙首尺形铜器 从左至右,妇好平底铜盉、铜觯、妇好铜方鼎、妇好鸟足铜鼎。 左:妇好铜盘,右:鱼龙纹铜盘。 左:龙头提梁卣,右:夔足铜鼎。 从左至右:妇好镂空铜觚、铜觚、铜镜、铜刀、龙头提梁卣。 铜分体甗 玉柄形器、玦形玉龙 玉龙的放大图,龙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龟形骨刻刀、玉鸟刻刀、兽形骨刻刀 玉龙 妇好扁圆铜壶 左:妇好铜方斝,右:妇好铜方爵。 妇好墓出土的铜铲 “妇好”铜圆鼎、铜方鼎等。 这是河南安阳小屯南地17号坑出土的刻辞卜骨,它的内容是:在戊午日占卜祭祀妣辛,父已、父庚的方法及所用祭牲的的种类与数目。 刻辞卜骨 刻辞卜骨 玉鹦鹉、玉龙、玉狗等玉器。 玉锛、玉戚、锯形玉刀等玉器。 玉怪鸟、石鸟等玉石器。 白玉簋、骨勺 在当时能造出这么精美的玉器,令人赞叹! “好”铜甗 亚弜铜圆鼎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玉组佩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串饰。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玉琮,这种四壁刻花纹的琮在玉琮中极为罕见。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玉兽面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铜鼎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铜簋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井叔铜钟。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孟狂父”铜甗。 这是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铜軏、铜辀颈饰等。 铜编钟 石编罄 铜鼎、铜方鼎等。 铜鼎 河南安阳郭家庄遗址出土的商代铜方尊 河南安阳大司空遗址出土的商代铜鸮㔽,该卣1980年11月出土于安阳大司空村第五三九号商墓,通高19厘米,商代晚期中等贵族酒具。取像于两鸮相背而立状。盖面隆起,盖中央设有捉手。卣口呈椭圆形,有子母口承盖。肩部设二贯耳,安装有索状提梁,鼓腹,圜底,四足。该卣形制奇特,线条圆润流畅,花纹精美华丽,卣盖上铸出相互背向的两鸮鸟,圆目凸睛,钩喙宽短,双角巨大且卷曲,宽扁耳。卣腹主题花纹是两对羽翅,翅肩雕作涡纹状,翅羽宽厚,力度感极强。翅后露出一截鸮尾,尾稍向下勾卷,尾下雕兽面纹。在翅膀上方,则雕刻两对神鸟,鸮爪为兽蹄状,上饰夔纹。堪称神鸟与酒器的完美结合。在卣底四足之间,雕有一条卷龙和两个兽面。<br> 铜方罍(右) 铜方觚、铜爵等 铜人面饰、铜胄等。 青铜剑,出土于湖南长沙战国墓葬。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器出现于商周时期,是指使用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的粘土(即瓷土)作为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薄层不透光的陶瓷器。原始瓷器亦称原始青瓷、青釉器或釉陶器,它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在考古博物馆参观时可以用手指轻轻触摸这些出土的原始瓷器碎片,有种与祖先零距离接触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原始瓷器</p> 看到这么多精美的青铜器,在赞叹我们祖先高超的制造技艺的同时,大家也不禁会问:“古时候是如何加工出来这么精美的青铜器的呢?”这就是当时铸造这些青铜器用的“模”和“范”。 <p class="ql-block"> 在考古博物馆参观的其余部分见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