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氏族文化研究论文集</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广东梅州市各个县的姓氏现状</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i>摘要: 梅州市梅县是福建、广东两省交汇地,福建客家人南迁广东的第一站。广东梅州市城区距离福建省永定县峰市镇(峰市墟)约70公里。西晋年间,程旼及其族人在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东片村定居。杨、古、卜三姓于唐朝中期迁入梅州市梅县定居。南宋时,客家民系在闽粤赣地区形成,梅州各县有客家人从江西、福建迁来定居。为了分化民族,推行压迫政策,元朝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由他们掌握实权;那时南方的客家人是下等人。在清代乾隆年间经济发展,梅州有众多的姓氏编纂族谱。到了民国初年,梅州市成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1980年起,梅州市各姓热心于宗族文化的人收集资料編写自已的家谱、族谱。2013年成立了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至2022年出版了10期《梅州姓氏文化》。<br></i><br><div><b><font color="#39b54a">关键词:客家人 梅州市 姓氏文化</font><br><br> </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客家人的南迁</font></b></div><br></div><div> 据胡希张、黄日芬、董励、张维耿在合著的《客家风华》客家源流中记述: 赣、汀、梅三州及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发展中各自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赣州和赣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摇篮;汀州与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转变为客家人之地;梅州及梅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终形成、完善与兴旺发达之地。<br> 据史志记载:秦朝统一中国以前,我国南方并无汉人居住,而生活在闽、粤、赣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为畲族人和瑶族人(古代又称山越)。那时,梅州是土著瑶族人、畲族人居住的地方。<br> 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 记述如下: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到中国的南方。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岭南,还下令将数十万名 “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民族杂居的中原人。龙川附近的梅州各县,有没有赵佗的部下在此定居?至今,至今还没有文章记载。如果没有的话,程旼及其族人是最早来梅州的客家先民,时间是西晋年间。<br> 《梅州市志》记载:梅州市大埔县在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为安置北方移民设立义招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县”。余蔚文编著《世界客属名贤程旼》所述:程旼在西晋年间24岁赴京(建康城,今南京)应试,考取“中礼经魁”,25岁任“史学士”一职。不久,他率领妻子、儿子、媳妇及同族几百人南下,经过赣南,沿赣粤小道来到梅州市平远县大拓镇坝头乡定居。<br> 东晋以后的几个朝代,北方汉人逐步迁居粤东,这些汉人大部分是客家人第二次、第三迁移到梅州的。梅州各姓的族谱都有记载。<br>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兵锋纵横南北,名门望族们受到极大的威胁,客家先民第一次逃难后的落居地,正是黄巢起义军辗转往复的要冲。在这种情况下,客家先民开始第二次迁移,即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的落居地,再迁至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第二次迁移后,稳定了三百年。<br> 罗香林在其权威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源流考》中,对唐末以前中原移民南迁尽管罗列了十几个姓氏的例子,但所举真正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仅钟、赖二氏,并且都只抵赣南而未再往南迁。历史的真相虽非如此,但罗先生的举例至少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以前移民进入闽粤赣边地区不多。罗香林在举例唐末至北宋移民迁入江西省时,情况却不大一样了,他列举了17姓族谱资料,其中引文并直接言明这一时期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有刘、孙、廖、罗、钟、薛、李、吴、沈、温、蔡、何等12姓。笔者在查考广东梅州客联会与梅州市方志办前几年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时,也发现类似的现象。<br> 北宋时,金、蒙古相继占领北方,并日益南侵,客家先民不得不又一次迁移,由赣东南、闽西南迁至广东的东部和北部。这是客家先民第三次迁移。<br> 据专家学者考证,南宋时,客家民系在闽粤赣地区形成。据宋人所撰《太平衰字记》和《元丰九域志》记载:闽粤赣边区开发较迟的粤东梅县,宋初主户有1201户,客户仅367户 ;但不到百年后的元丰年间,客户已发展到6548户,而主户则是5824户 ,客户竟超出主户的十分之二。客家人多于本地土著人。<br> 元朝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目的是分化民族,推行压迫政策。第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四等是南方的汉人。地方机构中的达鲁花赤掌握实权,此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南方的汉人为第四等,他们是被元朝征服的南宋境内各族人。那时我们梅州各县的客家人属下等人。<br> 明末清初之际,满清人南下入主中原,部分闽西、粤东、粤北客家人,他们分迁至广东中部和滨海地区及川桂湘台等地,有一小部人迁至贵州南边及云南。有部分人回迁到江西赣州,这些客家人被当地的客家人称为“新客”。这是客家先民的第四次迁移。</div><div> 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口增长很快,许多人向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湖广填川”时,有一部客家人由清政府统一安排,迁至湖南、四川;有一部分人,迁入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部分客家人迁至粤南及海南岛,有的人流寓海外。这是客家人的第五次迁移。<br> 客家人经过五次迁移,居住范围已基本稳定,呈现出现在客家分布的态势。<br> 据专家学者论证。宋末元初到明朝初年,闽西客家大量迁移广东省的东部,为此好些地方的客家人多于土著人,梅州成为客家大本营。那时,梅州境内仍生活着为数众多的畲族人。<br>元末,畲民“啸聚”攻打州城梅塘。在元兵的血腥镇压下,众多的畲民被迫由梅南畲坑迁移至丰顺县、潮汕地区及闽南漳州地带。从此,他们离开了梅州地区。而一部分幸存的畲民被迫改族改姓保存下来,如“畲族的蓝姓,改为汉族邓姓”,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久而久之,自觉不自觉地与客家融合了。<br> 清朝乾隆年间,梅州各县人口暴满,向海外、四川、广西等地迁移。有好些人到南洋群岛谋生。<br> 现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汇地带聚居的是客家人,他们的住宅是围龙屋。如福建省龙岩地区永定县的围龙屋和广东省梅州地区蕉岭县的围龙屋。</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梅州各县的客家人</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梅州市梅县是福建、广东两省交汇地,福建客家人南迁广东的第一站。梅州市城区距离福建省永定县峰市镇(峰市墟)70公里。梅州市下属的8个县,在在韩江、汀江、梅江水系附近,韩江、汀江、梅江三条水系交汇的大埔县的三河坝,流水经过三河垻坝后是韩江,韩江下游是潮汕地区,韩江由此入海。大埔县、丰顺县在韩江两岸,汀江两岸的大埔县,梅江两岸的梅县、兴宁县、五华县,梅江水系的石窟河上的蕉岭县、平远县,这些地方沿河两岸的小盆地和村庄,聚居了众多从北方迁来的汉族人;他们数百年来在这里生活。<br> 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了解梅州市的姓氏现状,必须知道梅州市客家人的情况?<br> 梅州市各县的客家人迁徙,首迁江西鄱阳湖,然后又分三路逆赣江迁石城。在石城的东边穿越武夷山东麓山口25公里处,就到了福建省宁化县的石壁村。南迁聚居于石壁村的客家人, 估计有数百多个姓氏。由于石壁村人满为患,他们又继续南迁。他们在路过梅县松源时,有30多个姓氏迁入松源。据相关族谱记载,何、蔡、林、廖、邓等姓于宋朝未年迁到松源。 </div><div> 刘、张、李等姓于元朝初年陆续迁到松源。客家人成批迁徙到松源,距今有700——900余年的历史。<br> 据梅县松源镇《梅县松源蔡氏族谱》所述,蔡福粤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从福建省武平县迁到梅县松源圩附近定居,蔡氏祖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约九百年,松源蔡氏外迁的人口在一百万以上,在松源居住的蔡氏一百多人。王念四郎之子王千八郎在明朝洪武年间迁到松源径口村,现在松源有1万4千人,外迁的人在18万以上。<br> 据《闽粤梁氏宗祠通览》记述,梁孟坚后裔梁文生在南宋末年时与同宗一百余人由福建宁化石壁迁程乡县(梅县)松源;现在松源镇的青塘、五星、彩山、园潭四个村庄約有后裔400余人,外迁人約70万。据《梅县松口仙口村梁氏族谱》记载:梁孟坚后裔梁福在元朝中期由程乡县松源堡(松源镇)迁入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定居。到了明朝中期,梅县的梁氏人口遂年增多,因梅县地狭人多,不利发展,梁福后裔又分迁各地。而今梁福后裔传至28世,约5万人。<br> 明朝中期后,梅州客家人继续南迁至各省各地。清乾隆年间,梅州市各县外迁到四川省各县的客家人众多。1932年,梅县城在末拆城墙之前,老梅城内有六十个姓氏祠堂。旧时有九李、十三钟的说法,就是说李姓有九个祠堂。而钟姓的祠堂竟有十三个之多。好些姓如陈姓、张姓、黄姓、林姓、赖姓、巫姓、梁姓、蔡姓都有祠堂,有的姓有两个以上的祠堂。<br><br></div><div> 梅州市梅县(程乡县)历史上外迁的人有多少?梅州市各县外迁的人多少?至今为止,还无准确的数据。<br> 到了民国初年,梅州成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各地不同的客家话口音,皆以梅县的客家话为标准。如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节目的播音员的招收条件,其中一条,要居住在梅县老城区方圆5市里的青年人。<br> 广东籍华侨华人有2000多万,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梅州是中国著名侨乡,素有“五洲客家半梅州”之称。清朝中期后,梅州客家人又迁到海外各个国家成为华侨。清朝未年民国初年,梅州客家人大量出国。2014年出版的《梅县松口镇志》记载,松口镇的户籍人口66679人,旅居海外的侨胞8万人以上,遍布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br> <br> 2000年前后梅州市老城区(梅江区) 的梅江桥(照片来自网络)<br>梅县区、梅江区原属梅县,梅县在历史上数次更名,20世纪90年代曾是梅县市,现在梅州市分为2个区,梅县区、梅江区。梅江区即原来的梅县老城区及附近的乡镇。梅州市下属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县级市)、梅县区、梅江区8个县。2022年,梅州市8个县的户籍人口约540万人。</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中国大陆兴起客家热</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据有些书刊统计,全世界有客家人约一亿。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成立了客家社团。<br> 1950年以前,梅州各县凡建有祠堂的姓氏都编有家谱和族谱。<br> 明朝国家由汉族人統治,明朝中期国家强盛,梅州客家人有人编写族谱。《松口李氏族谱》編于明朝中期。<br> 清朝乾隆年间,各地客家人编写的族谱较多,这都与那时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有关,族人才有财力和人力组织编谱。<br> 经调查,1950年之前,梅州姓氏有祠堂的不足一百家,编有家谱、族谱,姓氏不足一百姓。<br> 1950—1980年的30年间,中国大陆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姓氏宗族活动处于低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姓氏宗族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br> 1966年秋,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疯狂地抄文化人士的家,把私人藏书及图书馆内属封资修的书刊放火烧悼,梅州有些姓氏的家谱、族谱在此时毁掉。<br> 1980年后,好些外省及国外华侨到梅州各地寻根问祖,当地各姓的宗亲们为他们寻找祖墓编写族谱提供资料。<br>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大陆兴起客家热。国内有些大学成立客家研究机构,如广东梅州市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办有刊物且定期出版;大学的客家研究院有专家学者研究客家课题,并有论著出版。梅州市有对客家文化和地方文化有研究的人,写有文章,还出有书。<br><div><br></div><div> 丘菊贤教授是广东梅县隆文镇人,1992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退休,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他先后参加编写《梅州市志》,任梅州市《客家人》杂志副主编;著书《客家綜论》《梅州客家百年纪要》《梅州客家研究大观》等书8本。冯秀珍教授是丰顺县人,著有《客家文化大观》。黄水泉是梅县区梅南镇人,退休前任梅州市梅江区(县级编制)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他编著有《老梅城轶事》等书。《梅州日报》和《梅州广播电视周报》设有客家文化专栏,发表客家文化文章。梅州各县的电视台有客家文化节目播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100年间,梅州籍的文化人士在报刊发表客家方面的文章约一千篇,编著的书约一百本。<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梅州市各县的姓氏</b></font></div>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br> 如今梅州各县的姓氏,有血缘认祖与文化认祖的活动。<br> 人们在编纂族谱时,侧重于血缘关系。祭祖墓、祖祠活动都是以血缘为主的活动。有专家学者说,这是血緣认祖的现象。但是在编纂族谱和反映宗族活动的刊物里面,有些地方在记述自己的祖宗时,有些姓氏把自己的祖宗上推,有的族谱把炎帝、黄帝认为是自己的祖宗。是否在四千年以前,炎帝、黄帝这两个人繁衍了众多的后代呢?我认为,这些族谱有把名人作祖、帝王作宗的倾向。有些专家学者说,这是文化认祖的现象。<br> 有关梅州的人口与姓氏资料,下面以梅县为例。清代,除部分汉族客家人迁移外地,在乡人口仍大量增加。至清末,全县总人口有30多万(见民国《梅县概况》)。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潮汕相继沦陷,许多难民流入梅县,县内的人口增加。民国28年(1939年)全县现住人户有96357户,369617人。比民国21年增加7万多人。1949年,全县有101500户,417203人,10年中,增加4.75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大量增加。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19230户,436436人。1964年,全县有130姓502556人。1992年,梅县和梅江区现住人口共有569姓,185418户,750235人,比1964年130姓增加439姓。这些新增加的姓氏,多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多年来从外地来到梅县工作或因婚姻关系到梅县居住的。<br>据1992年梅县地方志办公室资料,梅县(含梅江区)依人口由多至少排列的100个姓氏,以人数多的为首位,人数少的排列在后。李、张、黄、陈、刘、钟、叶在前,连、万、习在后。如李姓座次1计88623人;梁姓座次15计20232人;麦姓座次85计527人;刁姓座次100计165人。<br> 如今受城市化的影响,青年人外出城市做工,农村因诸多原因,老人小孩居住在城市里。农村减少,学校停办,这些农村有人居住的“空巢村”。2022年梅州市的户籍人口约540万常住人口约386万。外出人口约157万。其它人是在梅州市各县城居住的外地人。<br> 1980年起,国内外许多地方开展“客家”研究,对于汉族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分布、现状等,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论著。梅州是客家民系的中心,从1986年开始,在梅州市地方办公室旳领导下,各县收集了大批有关民族、姓氏、人口、民俗、方言和华侨港澳台同胞等方面的资料,写成县志《人口篇》和《社会篇》。县志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旅居在外的梅县乡亲和海外侨胞,有的来信查询其祖源和祖居地情况,有的人是远道而来访源寻里。<br>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民俗风情的研究,为旅外乡亲和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线索,从1994年开始,在原有县志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主要是族谱、家谱,编成《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蕉岭县客家姓氏源流》、《兴宁县客家姓氏源流》、《平还县客家姓氏源流》等姓氏书籍。1994年梅县地方志办公室还列出梅县(梅江区)100个姓氏的人口(按人数列表)。<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1980年起,梅州各个姓氏的热心人,收集本姓氏的家谱、族谱资料。这些姓氏的族谱,都是以一个村庄数百人或数千人的范围来编写。也有数县及跨省数万人的大族谱,如杨姓唐末迁梅州开居,后裔迁居全国各地及国外,上《杨氏族谱》的人达数十万。<br> 梅州市各县的姓氏编谱人,所获取的资料都以本族人为主。他们与本族人交流。极少与别姓编谱人交流。原由是没有成立区域性的姓氏文化组织。我们与各姓氏編谱人交流自己编写宗族文化刊物时,有同感,而悟出的心声:全国各地都成立了由姓氏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文化沙龙”(姓氏文化研究会)。邻近地区的福建省漳州市和汕头市都有姓氏文化研究组织。<br> 广东省梅州市理应要有姓氏文化爱好者的“家”。梅州市的姓氏文化爱好者于2013年6月23日成立了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是梅州市司法局退休干部叶景昌。研究会成立后,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各姓氏研究宗族文化人士互相交流,考察各姓氏祠堂,与外省、市进行姓氏文化交流合作。。研究会每年出版1期会刊,会刊定期出版,欢迎各姓氏热心于宗族文化研究的人士,按会刊的栏目投稿。至2022年共出版10期会刊《梅州姓氏文化》,会刊寄给有关文化社团及赠送姓氏文化爱好者。<br><br> 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是联络全市各姓氏族人的平台。把姓氏文化研究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组织起来,提高我市姓氏研究水平,有利于开展各姓氏族谱、家谱搜集、整理、研究。多年来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逐步建立梅州市现存族谱、家谱资料信息库,深入挖掘族谱、家谱资源,进行谱牒文化深度开发,为梅州民间各姓氏续修族谱、为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梅州姓氏文化、为海内外游子回祖居地寻根问祖提供资料。希望各姓族人出谋出力,办好《梅州姓氏文化》,为弘扬客家梅州精神,打造世界客都城名片,作出贡献。<br><br>写作参考资料<br>1、《梅县松口镇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br>2、《梅县村情概览》梅县区地方区办公室2019年出版(内部刊物)<br>3、《客家风华》胡希张、黄日芬、董励、张维耿著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br>4、《客家文化大欢》冯秀珍著2003年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br>5、《客家综论》丘菊贤著1999年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br>6、《梅县松源蔡氏族谱》梅县松源蔡氏宗亲会1996出版<br>7、参考1至10期《梅州姓氏文化》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出版(内部刊物)<br>8、《梅县客家姓氏源流》梅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95出版<br>9、《老梅城轶事》黄水泉、梁德新 编著2011年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本文发表在广东《氏族文化》2023年10月(总第5期) 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1950年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由农民变为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在职期间兼职与短期借调于市、县文化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三十家刊物及多家网站发表文章千多篇(含网站)。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8本,是“松口山歌故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文章入录在客家文化会议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论会论文集。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2009年退休时是中学历史教师。2009年退休后,受聘市、县文化单位編书,到学校辅导学写作。2009年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受聘《客都旅游》编辑。2021年《疫情期间山区老年大学教学管理探索》被评为广东省第五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现为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平时在家看书,为报刊网站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