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年华(一)

HSF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我进入少年时期了。我从天真烂漫的童年过渡到纯朴无邪的少年应该是从离开农村到县城开始。 &nbsp;</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同意邓小平复出了。在邓小平复出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革命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是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的干部开始陆续重返工作岗位,再就是所有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数理化英语课程都得到重视,课时及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合理安排,等等。这两点对我们家尤其是对我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nbsp;</p><p class="ql-block"> 父亲下放后返城工作的第一站被安排到清江县水电局仼局政工科科长。父亲下放时是县法院庭长,因那时被砸烂的公检法还没恢复。妈妈则被安排到了樟树二中当英语教师。</p><p class="ql-block"> 我转学到县城樟树中学后,恰逢学校开始抓教学质量了,于是,我赶上了初中两年读书的最好时光,这期间的努力学习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使我在恢复高考时能金榜题名,让我受益终身。 &nbsp;</p><p class="ql-block"> 樟中毕竟是县里的老牌中学,文革前曾向各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妈妈就是从这所学校考上大学的。</p><p class="ql-block"> &nbsp; 樟中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与农村中学相比师资力量不可同日而语。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天资聪颖的优势了得到发挥。初中阶段,我是读书玩耍两不误,轻轻松松地就成了班上的优等生。初中的主要课程我都学得很好,这当然是老师教得好起很大作用。语文课老师叫蔡兰英,她特别赞赏我的写作能力,经常将我的作文在班上进行点评,这使得我对写作很有热情。由此可见,少年时遇到一个赞赏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老师真是幸运,这种赞赏会鼓励着自己不断地去追求进步。</p><p class="ql-block"> 我的数学功底也是初中时打下的。记得数学老师是个矮个子,解方程和几何求证都是她教的,她讲课很善于用启发的方式,而我恰好又拥有一点即通的思维能力,所以我只需认真听讲,她布置的课后习题便基本上没有我不会做的。同班还有一位女同学,叫尹洁,也具备数学天赋,所以老师就把一本习题书交给我俩,要求全部做完。这种训练方式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其乐无穷。至今我仍觉得,数学思维模式对我的智商进一步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真得感谢这位数学老师,遗憾的是不记得她的名字了,不过她那朴实干练的模样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在樟中读初中时,我曾创下了学习历史上成绩最佳记录,这就是有一次期末考试中,除语文外,数理化英语全都得了满分,语文通常是拿不到满分的,但这次同样是高分,可把班主任赵红珍老师给乐坏了,她因此常在年级教研室里沾沾自喜道:当初这个乡下小女孩转学来插班时,本来不想接收,怕会拖了班上的后腿,没料到竟收了个年级尖子。这话是2014年赵老师在同学聚会时才说的,她已近90岁了,但身体依然硬朗,那年我上门去看望她时,包了个红包表示心意,但她推辞许久才收下,还“命令”我下不为例。</p><p class="ql-block"> 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确,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忆中我玩耍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回家后则基本上是帮助妈妈做家务,没时间玩。那个时候,同学们都是利用课间和每天下午有一节自由活动课的时候“疯”,女同学常玩的一种游戏叫“抛沙包”,用布缝成一寸见方的小袋子,里面装满沙,五个沙包有四个放在桌上远近不同的一位置,一个拿在手中,在将手中的沙包往上抛的同时,逐个检起桌上的沙包,并接住下落的沙包,如没接住或者没捡齐就算输了,玩法有多种,最难的属这种,这是文雅的游戏,适合于课间时玩;自由活动时就不那么文雅了,经常是追逐着玩“抓特务”,在一定的范围圈内,一群人追逐另一群人,这个游戏运动量很大,玩起来欢乐无比;再就是玩“斗鸡”,大家都用手搬起一只腿,单腿跳着用搬起腿的膝盖去撞人,被撞倒的就输了;冬天时还有一个游戏叫“挤油”,一排人背紧靠墙站着,左右两边的人同时用力朝中间挤,不断会有人被挤出来,挤出的人又不断到两边去接着挤,玩得不亦乐乎,开心得都找不着北了!不过玩此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暖和身体。</p> <h3>初三留影</h3> <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后,正常的生产秩序被破坏,致使全国陷入了物资严重短缺的困境,由此“票证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基本生活品都要凭票供应,什么粮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糖票、布票、肥皂票、火柴票等等,凡是供不应求的商品统统都得凭票购买。有些东西有票还不等于有保障能买到。记得那时候猪肉价格每斤7角4分,吃一次猪肉是即奢侈又辛苦的事情,每人每月定量一斤猪肉票,得划算着怎么吃,是多买瘦肉呢还是多买肥肉,因为每人每月定量四两食油,要想炒菜时多放点油,那就得靠猪油来补充,自然瘦肉就须少吃了。当时我们家每个月有五斤猪肉的定量,通常是隔十来天买一次肉吃,每到计划吃肉时,我须得天不亮就起床到肉店门口去排队,冬天亦是如此!因为去迟了就买不到好的肉甚至卖完了。记得有一次辛苦排队买来的肉偏瘦了,不能多熬些猪油,还被父亲大发雷霆骂了一通,说我只想着吃瘦肉,不顾炒青菜缺油的困难。如今回顾起来,那日子过得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转眼就上高中了。高一的上学期教学秩序还正常,然而下学期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把学校又搞乱套了。批林批孔历时半年,全国上下重又出现了文革早期大字报铺天盖地的局面,学校自然就受影响了。物理改名为工业基础知识,化学改名为农业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可想而知,都是些简单浅显的与物理化学原理搭上一点边的常识,比如柴油发动机原理,腐植酸肥料的制作等等,总之,高中两年里没学到什么东西,尤其是物理化学基本上就停留在初中水平,也正因为此,高考时我不敢报考理科。整个高中阶段,学工、学农、学军等社会实践活动占去了大半学时,还好写作文没停下来,因为每次实践活动后都要写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学工是去到樟树磷肥厂,我和另外两个女同学分配在翻砂铸造车间。翻砂铸造的工艺技术就是:先做好铸件的砂型,再将熔解的铁水倒入砂型中,等冷却后就形成了铸件。铸件的抛光打磨就是下一道工序,也就是下一个车间的工作了。与翻砂工人一起劳动了半个月,体验过后深感他们工作的辛苦,也看到了他们在吃苦耐劳的同时所显现出来的乐观情绪。依稀记得几个师傅的模样,他们对学生挺关爱,不让干重活,只是让帮忙做点轻松的事。不过就我们当时的体格来说也的确是显得人小力薄,手无缚鸡之力,所谓学工只不过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些工厂的生产方式及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尊重。 &nbsp;</p><p class="ql-block"> 学农则是每逢农忙季节就去到村里帮农民插秧割稻子。这农活可不轻松,不管是插秧还是割稻子,弯着腰连续干上半天,竟会觉得直不起身来,难以想象农民们在春播夏收时几乎天天都是这样,真是太厉害了。看来劳动锻练是必须的,它不仅可強壮筋骨,更可锤炼一个人的毅力。到工厂去学工可吃食堂,到农村学农则是轮着在乡亲们家里吃饭。通常都是生产队长安排一家吃一天。那时候的农民很纯朴厚道,尽管条件有限,但不论轮到谁家都会尽力做些好吃的菜来招待我们这些城里的学生,肉不一定有,但鸡蛋豆腐肯定不会少的,有时还会有他们自己捕捞的鱼虾田螺等,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美味佳肴。 &nbsp;</p><p class="ql-block"> 学军印象最深。天天在学校操场上训练,先是练队列踢正步,然后练低姿和侧姿匍匐前进,再练跨跃障碍,最后是练瞄准射击。我真没料到在实弹射击考核中,我以三发二十八环的成绩名列前茅。那时候大家视力都很好,不像现在近视眼满教室,所以取得二十多环成绩的同学不在少数。两周的军训尽管把大家累坏了,也晒黑了,但收获却很大,这次中学军训比我在大学时军训的印象还深刻。</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前一个学期,“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一边是掀起了反右倾翻案风运动,矛头直指邓小平,一边是继续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那个时候同学们都知道,高中毕业后,除少数男同学可应征入伍,还有极少数某些先天性疾病患者外,基本上都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后才有机会被招工或推荐上大学。我提前为上山下乡做好了准备,这就是高二时就师从妈妈学校的同事谢老师开始学针灸了。当时之所以会学这门手艺,一是因为妈妈患坐骨神经痛,同事谢老师常来为妈妈扎针治疗,颇有效果,二是心想如果学会针灸,那以后在农村就可以争取去做“赤脚医生”,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被推荐上医学院。这个想法得到了妈妈的赞同,谢老师也热心施教,于是我就开始认真学习起来。说起来那时我的胆子还是挺大的,敢在自己身上试针,要是现在肯定就没这胆量了。我曾在手背上合谷穴、手肘部位的曲池穴以及小腿膝关节下方的足三里穴都扎过针。银针有不同的规格,有的长达两寸,有的短至两厘米,根据不同的穴位用针。我反复扎过这三个穴位,为了体验进针到穴位的准确位置,如扎准了,轻捻银针是酸麻胀感,如没扎准则会疼痛,拔针后还会出血。我就有一次扎曲池穴拔针见血了,还有一次扎合谷穴让手背都肿起来了。也不知道那时候怎么那么勇敢,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夜里偷偷地试针,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p><p class="ql-block"> 当时文件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学毕业生,只要是没有身患不能劳动的疾病,都得上山下乡。我高中毕业时十七周岁还不到,本可以呆在县城里等过一年再到农村去,但那时我的想法是,反正早晚都得去,晚去不如早去,早去说不定还能早点得到推荐的机会。于是我就与班上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不要等学校动员,而是主动申请上山下乡。也不记得是谁的主意,我们几个热血青年居然写了一份决心书亲自递交到县知青办公室。该机构是为做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应运而生的,工作人员正准备做新一届毕业生动员方案,一见我们几个如此积极,马上把我们当成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将我们的决心书多次在县广播电台播放,以期带动更多的学生自愿到农村去。决心书的大概意思还记得:坚决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如祖国需要就扎根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等等很“革命”的语言。现在反思起来,觉得此举甚是不妥,一是盲目冲动,被知青办“利用”了;二是得罪了许多想逃避上山下乡的人;三是对自己的前途欠考虑,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要迁户口到农村,等于此去就是农民了,会不会一辈子务农还真难预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前夕的照片。一群主动上山下乡的傻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